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由南向北的传播:语言痕迹考察(下)

小小茶农 2023-11-22 08:08:20

茶由南向北的传播:语言痕迹考察(下)

的出现和传播的语言痕迹

从烹调各种植物的叶子作为食物和饮料,再而过渡到专门是几种植物(即“茶”)的叶子,可以说进入了“茶文化”的门槛。因为已经摆脱了采集野生茶叶的时期,进入培育和种植专门的少量茶树品种阶段,尤其是这种专门的茶叶成为供品,成为商品、礼品之后。而烹煮这几种茶叶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充饥的食物,而是作为一种待客的佳肴,加入了许多名贵的、使茶的特点更加突出的佐料,如姜、椒等。在招待亲友享用这种食物兼饮料的时候,生发出了一套礼仪程序。

不论是原始茶还是真茶的初期,唐代以前的记载多集中在西南、中南的四川和湖北、贵州等地区,更确切地说是在非汉族地区。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记载的与茶有关的事件要么是作者出身、要么事件的发生地点大多是在西南,有许多甚至指名是与少数民族有关。如三国·魏人张辑在《广雅》一书中说:“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荆巴指今天的湖北四川交界一带,自古是非汉族人地区。四川人司马相如《凡将篇》提到“荈诧”。也是四川人的杨雄在《方言》说蜀西南地方的人把茶称为“蔎”。傅咸《司隶教》提到四川一个女个体户作茶粥卖。张孟阳《登成都楼》提及“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傅巽《七诲》把云南和贵州的茶叶(“南中茶子”)作为全国名特优产品加以介绍和歌颂。孙楚《歌》中有“姜桂茶荈出巴蜀”,也是把茶列入名产之一。晋代郭璞《尔雅注》特别提及“四川人称老茶叶为苦茶”。《坤元录》:辰州、溆浦西北的无射山,当地的少数民族有一种风俗:每当有喜庆的时候就聚集到有茶树的山上去唱歌跳舞。唐代人樊绰在《云南志·云南管内物产》中说“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和烹而饮之。”

唐代茶圣陆羽(728-804)在著名的《茶经》中介绍当时的饮茶方法是说“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之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腌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唐代陆树声在《茶寮记》中则说“晋宋以降,吴人采叶煮曰茗粥。”杨晔《膳夫经》中也有相同记载。这种饮茶方法至今还流行在南方的湖南、广西和贵州、四川等地的各民族之间,有的称为“油茶”或“擂茶”。但是它的最早源头应该是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藏族和北方从事畜牧业的民族的奶茶、酥油茶等,不仅仅是往茶水里倒奶,还可以放进许多干果(入核桃仁、葡萄干等),这些也是当时饮茶方式的沿流,因为这些民族的确饮茶习俗是唐代开始的,那时后还没有出现泡茶习惯。

现在的泡茶是到南宋才出现。《宋史·食货志》说:“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可能指炒青片茶。陆游《安国院试茶》诗:“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闻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自注:“曰铸则越茶矣,不团不散,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茶的饮食,其传播的线路基本上是从南到北,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到汉族地区,再到北方少数民族和外国。因为茶俗是从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到汉族地区的,因此南方少数民族的茶俗还保持古代的形式。而经过汉族传播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时的茶俗还没有变化为泡茶的时候,北方少数民族的茶俗也是保留了还未产生泡茶的习俗,入回族的盖碗茶里就有枸芑、桂圆、枣、山楂、杏脯等,当然还少不了冰糖。

文化的传播和输入往往在语言中留下痕迹,以前人们注意到茶叶从中国输出外国有两条线路,南线从福建沿海输出,因此西欧语言中“茶”为tea等,就是福建汉语的借词,而北线传入俄罗斯等国语言中“茶”为chai,借北方汉语的“茶”(cha)。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对“茶”的称呼,我们也许还能找到汉语这各种“茶”的词源。

分布在我国中南和西南使用苗瑶语的民族和部分使用藏缅语的民族,他们的语言中“茶”与汉语没有关系,如:

贵州

苗语:[tcen22](黔东方言)/[ki32](贵阳次方言)/[ki31](惠水次方言)/[tci11](麻山次方言)/[ji55](罗泊河次方言),革家话:[ki13](重安江次方言),仡佬语:[mpei13](安顺话)/[mi33](山背后话)/[dji31dji31 ti31](居都话)/[khau55](红丰话),木佬语:[kou24]

湖南

苗语(湘西方言):[ci33],土家语:[a21tshe55]

广西

布努语:[tci42](另外一个词[ntsa13]是汉语借词),巴亨语:[tchi42],炯奈语:[tSi31]。布努语、巴亨语、炯奈语皆为瑶族使用。瑶族和畲族在历史上居住湖南,后来才南迁到今天的广西和广东。

广东

畲语:[khi42]。畲族一般认为历史上曾经居住在今天的湖南西部,后来才移动到今天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畲语的“茶”与苗瑶语的同源。

云南

拉祜语:[la42],纳西语:[le55],哈尼语:[la33pe33](哈尼方言)/[lo31khi55](豪尼方言),基诺语:[njo31la31],傣语:[la11](西双版纳)/[fou35leng31](德宏),拉基语:[tce35]。拉基语与贵州仡佬语关系密切。

苗瑶语和仡佬语中的“茶”,也许是古汉语“槚”的词源依据。

傣族属于百越系统,傣族在饮食上有许多与广西、贵州的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相同[3],但是在对“茶”的称呼上不同,而是与云南周围其他民族语言有关,说明傣族的饮茶习俗是到达云南之后,从周围民族学习来的,而非百越民族原来所有。

中南和西南许多民族的语言中关于“茶”的词汇,现在指的都是真茶,而在古代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真茶,二是指原始茶。当真茶迅速传播开后,有的语言借用了汉语的“茶”,有的则把原来本语言中指原始茶的词转指真茶。一些民族语中的“茶”既有固有词又有汉语借词,如云南佤语的[tcha]/[la],景颇语的[tcha35]/[pha31la31](叶子煮的粥),广西布努语的[ntsa12]/[tci42],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因为原始茶和真茶尽管都是用树叶子煮成的汤汁,毕竟真茶附带有更多的意义。许多语言中由固有词和借词组成同义词的时候,借词往往指新人的外来的东西,与固有的东西相同、相似的同时,还具有另外的特点。

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茶”似乎与汉语有关系的如:

广西

壮语[sja31]/ [tca31]、仫佬语[tsa121]、毛南语[tsa231]、瑶语[tsa31]、布努语[ntsa12]。

贵州

布依语[tce11]、水语[tsja31]、侗语[sje11]。

海南

黎语[de33](借自海南汉语)、临高话[sa55]。

东北

满语[tsai]、蒙古语[djε:](正蓝旗)/[sai](陈巴尔虎)/[tsai](东苏尼特)、达斡尔语[tSe]。

西北

维吾尔语[tSaj]、哈萨克语[Sai]、柯尔克孜语[tSai]、乌孜别克语[tSai]、塔塔尔语[tSεi]、撒拉语[tSa]、西部裕固语[tSSa][tSSa jezi](“茶叶子”)、东部裕固语[tSa]、土族语[tca]、东乡语[tSSa]、保安语[tSSa]、锡伯语chai。

西藏、云南

藏语[tcha13]/[dja]、珞巴语[dja]、门巴语[tca35]、羌语[tSSha]、白语[tso42],独龙语[tca55]、普米语[djou13],阿昌语[tSha31]、川黔滇苗语[tShua31]。

云南一些民族语中的“茶”有汉语借词也有非汉语词汇,如佤语的[tcha]/[la],景颇语的[tcha31]/[pha31la31]。

有人认为在西周的时候,居住在今天四川的巴、蜀等小国的少数民族就将茶叶作为贡品进贡给周武王。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录》卷6“饮茶”中关于茶的记载说:“南人好之。北方初不多饮。”同时还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只溺之甚,穷日尽夜,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而蒙古诺颜山匈奴贵族墓中就曾出土茶叶。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了茶已经传入西藏的情况。

茶叶从中国输出外国有南北两条线路,南线传出的茶可以以英语的teaa为代表,而北线传出的可以以俄语的chai为代表。

南线从福建沿海输出,因此西欧语言中“茶”就是福建或潮州汉语的借词(厦门话“茶”白读为[te24],文读为[ta24],潮州话为[te55]),如英语的tea,荷兰语和德语的thee,法语的the,意大利语tè、西班牙语、丹麦语、捷克语、挪威语、匈牙利语和瑞典语的te等。

北线传入俄罗斯等国语言中“茶”借北方汉语的“茶”(尽管北方汉语的“茶”读音为cha,没有i这个尾巴)如俄语的chai,阿拉伯语的shai,土耳其语的chay,葡萄牙语的cha,波斯语的cha,乌尔都语cha等。西欧的茶是荷兰人第一次带去的,同时也带去年了“茶”的语音thee。而俄罗斯等语言中“茶”带有尾巴i,我们认为是经过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去的,而不是直接从汉语中借去。(就象汉语的“俄罗斯”来自Russia,但却是在这个词穿过阿尔泰语地区而被加上了一个前音节o成为oros之后一样)。因为从汉语的语音历史和方言材料来看,都找不到来汉语的“茶”带有i尾巴的。尽管周围其他国家当时的茶是直接从汉族地区进货的,但是在这之前却可能是从邻近的非汉族地区接触到茶。

原文载张公瑾主编《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2。

--------------------------------------------------------------------------------

[1]“茶”闽方言(厦门)ta2(文读),福州ta2,建瓯ta2,湘方言(长沙)tsa2。

[2]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

[3]雷广正,《试论古越人及其后裔的衣食习俗》,《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梁敏,《从饮食文化看壮侗诸族的亲缘关系》,《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

我国是茶的故乡吗?请详细解绍一下茶的起源和发展,万分感谢!!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如何看待罗伯特·福琼在茶叶传播中的作用

茶叶,采自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的植物。在亚州,从喜马拉雅山南麓起,经印度的阿萨姆、中国的云南山地,至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区,再到日本西部的东亚温暖地带,有一条照叶树林带。由于经济开发,其中一部份,已成为秃山,有的却成了水田地带。但那些地方曾是山茶、斛树、米诸、楠树之类树叶表面有光泽的树木,即照叶树繁茂的地带。在日本国内,除宫崎县的绫町等地还有保存着这照叶树林的地方外,几乎所有的照叶树林都因开发而被砍伐殆尽。现在各地还有被称为“守护神之林”的小片照叶树林,我们往往能发现其中有表明这一带曾经是照叶树林带的古老的照叶树。
茶树,是照叶树的一种,茶的起源必定是在照叶树林分布的地区。
然而,我们并不能说只要有茶树的地方,人们都对它进行利用,制成茶饮用或食用。茶是照叶树林文化中的一个构成要素,一般认为其发源地在照叶树林文化的中心地带,即云南和阿萨姆一带。关于茶的起源的问题,光靠文献资料的研究是不能解决的。从植物角度的研究自下待说,民族学的研究,特别是民族植物学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记载以前人类对茶的利用情况。
概括地说,最初,在云南、阿萨姆一带,有多种多样的包括茶树叶在内的野生植物叶作为茶被人们饮用,后来,便主要用野生的茶树叶,再由野生改为人工栽培。现在人们所饮用的几乎都是栽培种的茶叶。
在栽培种的茶树中,不仅有茶园中常见的低杆型茶树,在云南还有高杆型茶树。云南现在还有爬上高杆茶树采摘茶叶的地方,也就是在云南一带,人们还把茶树以外的其它植物的叶片,甚至叶片以外的部份当作茶来饮用。根据现有的民族学的资料,我们不难推测,这样的“茶外之茶”,是远在文字记载以前就早已为人们所饮用了。就像人类食用稻米一样,在多种多样的谷物中,稻米独为人类所钟爱,便逐渐优化起来,而其它谷物却成为谷类中的亚流谷物。人们在利用各种“茶外之茶”和野生茶树的过程中,特别喜爱茶,遂开始了茶树的人工栽培。当茶在人类饮料中占主要地位以后,人们便把用其他植物制成的饮料称作××茶。
总之,最早把茶作为饮料加以利用的是在照叶树林文化的中心地带云南和阿萨姆一带的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然而,首先将真正的茶加以大量栽培和广泛饮用的却是汉民族无疑。关于人们对栽培茶的利用,许多古代文献可供参考。
因而,虽然还难以断定茶的发源地是在中国,但以云南、阿萨姆一带为中心的地区,很可能是茶的发源地。不过,利用真正的茶树创造出我们今天所说的茶文化的,应该说是中国的汉族。茶从中国南部传到全国,再由国内通过内路交通或海上航运传播到国外。关于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路线,从各地的对茶的称呼语音上即可窥知一斑。
日语的(cha)或(sa)的发音来自不同的汉语语音,韩国语的(cha)也是从汉语中来的。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制定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茶”,发音为“cha”。广东语的“茶”与此不同,其发音如(zha),闽南话读(te)。
俄语、波斯语中的(Chai),有人认为是汉语的茶叶二子的音泽,其实不然。因为最初这些地区的是砖茶,茶的叶片形状并不明显。上述关于俄语、波斯语(chai)的说法,不过是一种主观想象罢了。有人认为(chai)中的(i)不是”叶”的音译。而是因为“茶”的古代音“chai”传到波斯一带。这种说法较为可信。现代汉语的“cha”是尾音(i)脱落后的发音。当然,在俄语、波斯语中,不仅把砖茶叫做(chai),以后传来的绿茶、红茶也部叫做(chai)。非洲的斯瓦西语的(chay),是从阿拉们语的(chay)来的。这并不是因为砖茶传到了坦桑尼亚,而是由于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大量从事红茶生产,人们把红茶叫(chai)。
除了来源于广东话的葡萄牙语(cha)以外,欧洲各种语言关于“茶”的语音,都是在建立东印度殖民统治经济集团以后,从荷兰的(thee)来的。如德语的(tee)和法语的(the)。英语的(tea)是其变音。这些语言都源于闽南话。因此可以认为,茶不是由中国北方经陆路传到西欧去的,而是从中国南方经由海路传播去的。
芬兰和原苏联接壤,但芬兰语的“茶”,其发音不是(chai),而是(tee),可知芬兰的茶不是从苏联传去的,而是从欧洲的称为(tee)或(tea)的地区传去的。
英国起先从中国输入茶叶,后来从中国带走了出口受控制的茶树种子和种苗,在印度培植了大片茶园,并由此产生了英国的红茶文化。关于英国红茶文化的确立,不在本书内容范围内,此处从略。这里只想对英国人如何从中国将茶树种子偷运到印度去的作一简单说明。
一个名叫罗伯特·福琼的植树采集家将茶树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里,带上了开往印度的轮船。在航海过程中,茶树种子发了芽。船到了加尔各答,这些茶苗就落到了东印度殖民统治经济集团的手中。不久,便培育了十万株以上的茶树苗木,在印度高地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园。
茶传到韩国的历史比日本早。李氏朝鲜取代高丽王朝以后,由于推行“尊儒排佛”的政策,和佛教并生共兴的茶也就逐渐衰微。至今一般民众之间并无饮茶的习惯。
除日本外,在所有亚洲国家中,从中国引进饮茶习惯,并为一般大众所接受,只有越南。在越南南部,饮茶并不那么普遍,而在北部,念去声的“cha却是一般家庭或大众化茶店常见的饮料。译成英语的话,当是“green tea”,但那是一种稍经发酵后的绿茶。越南人用比酒盅稍大一点的茶盅来喝这样的发酵了的绿茶。圆筒形的陶制茶壶上,有两根铁丝的提把。为了保温,他们把茶壶放在带棉套的竹笼子里。这也是曾在中国农村常见的一种保温方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13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