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话剧《茶花女》最美丽就在凋零前那一瞬

茶百科 2023-11-22 08:42:17

话剧《茶花女》最美丽就在凋零前那一瞬

19世纪《花女》成就了小仲马在世界文坛的地位;20世纪初《茶花女》作为中国第一部译文小说、同时为中国话剧的开篇之作,引领了中国话剧的百年辉煌;在这又一个百年,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重新编排的经典话剧《茶花女》将于5月17、18日在深圳保利剧院盛大绽放。

请问歌剧《茶花女》的作者和作品背景分别是什么?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创作背景:

《茶花女》就是根据小仲马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故事。小仲马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母亲卡特琳娜·拉贝是一个贫穷的缝衣女工,他的父亲大仲马当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抄写员,后来在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

《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是发生在小仲马身边的一个故事。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佬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

1847年小仲马回归法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

一年后,当小仲马24岁时,写下了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名妓玛丽·杜普莱西向往上流社会生活,和小仲马母亲卡特琳娜·拉贝被大仲马抛弃,同时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拜金现象,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的黑暗。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茶花女》为读者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

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小说采用了三个第一人称的叙述法。全书以作者“我”直接出面对玛格丽特的生平事迹进行采访着笔,以亚芒的自我回忆为中心内容,以玛格丽特临终的书信作结。这就把女主人公的辛酸经历充分展露在读者面前,很易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

众人对玛格丽特遭遇的反应,也通过作者“我”表达了出来;这样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小说动用倒叙、补叙等多种手法,从玛格丽特的不幸身死,对她的遗物进行拍卖,作者“我”抢购到一本带题词的书写起,从而引出题赠者亚芒对死者的动人回忆。

作者简介

小仲马,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大仲马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花女

怎么看待《茶花女》中的爱情悲剧?

人活一生,很难遇到至死不渝的爱情,特别是像茶花女那样漂流在红尘之中的女子,还能保持一颗纯洁的爱人之心,很是难得;而阿尔芒从一见钟情到决定长相厮守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一、叙事悲剧,让读者自己经历悲剧的发生 这部作品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来讲述妓女玛格丽特和贵族青年阿尔芒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在故事刚开始时就已经死去,整个故事则是在阿尔芒的回忆和身为作者的“我”的第三视角下进行讲述。

在我看来,作者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安排故事的情节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方面通过他人视角进行对玛格丽特的回忆和小说中第一人称的“我”身为旁观者在女主角死后因为《玛侬·莱斯科》这本书才和男主角有了交集,并且通过“我”的所见所闻的补充使玛格丽特的故事更加客观真实,仿佛玛格丽特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让读者更能够清晰可感的看待小说中的人物,进而在悲剧发生之时让读者更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成分感受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悲怆气息。

另一方面,在故事发生时玛格丽特就已经死去,在后面“我”和阿尔芒谈话让读者就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的爱情故事。然后通过阿尔芒的讲述再让读者一步步接近玛格丽特爱情和自己的死亡,由此造成的对于知晓结局的悲剧性而无从改变,只能看着悲剧慢慢发生感受到的无力感则为这个悲剧爱情故事在读者心理上更增添了一份悲凉的感觉。

二、社会悲剧,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失声 在我看来,玛格丽特的悲剧分为爱上阿尔芒前后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玛格丽特的的悲剧主要来源于男权社会中演化出来的男权和父权对女性的压制。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处于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如同一件商品一样被男人待价而沽。在这样的社会中,男性需要的是女性的身材容貌等使用价值,并通过金钱交易的方式来从女性身上获得他们自身的所需。所以当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回到G伯爵那里时,G伯爵因为身边有了另一个上流社会的女人,便把玛格丽特介绍给了他的朋友们,接着玛格丽特就被其中一人带走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玛格丽特从乡下的家里逃出来后,毫无才能的她因为自己姣好的容貌而成为了G伯爵的情妇,成为了一个妓女,继而为自己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种子。

?当这种交易契约一旦达成,便确立了女性在金钱对男性的依附地位。玛格丽特内心的反抗意识使她不甘在这种失声环境下保持沉默,但是她对此所能做出的反抗也仅仅是举办彻夜狂欢的派对,她在派对上狂欢、像个脚夫一样说脏话、开玩笑戏弄他人,以此来忘却现实,稍微缓释自己在及其压抑下的痛苦。

三、命运悲剧,历史环境下的无力反抗 在西方的悲剧作品中,将悲剧分为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两种。在我看来玛格丽特的悲剧则是由她的性格造就的命运悲剧。当她选择成为成为一名别人的情妇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虽然顶着一个情妇的名号但也不过是一个高级妓女。既然身为妓女,所谓的爱情就已经成为了她们在进行金钱与肉体交易时候的一个毫无价值的附赠品。玛格丽特虽然接受了作为妓女的命运,但是她仍旧渴望被爱,渴望爱情。如果阿尔芒没有出现,这样玛格丽特也许会过完一个普通妓女的一生。虽然被人们视为“失了德”的女人,但对玛格丽特来说也算不得悲剧。

让这个结局更加悲剧的是,当玛格丽特即将接近自己的爱情的时候,迪瓦尔先生使她的反抗功败垂成。让她的爱情触手可得的时候破灭,使得她的爱情悲剧更加悲凉。

四、《茶花女》悲剧的现实意义 表面上《茶花女》只是一部悲剧爱情小说,但是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著作,其反映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是深远而广阔的,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出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社会思潮,可以看出作家对“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的鄙夷,对封建阶级腐朽落后和贵族资产阶级虚伪浮华的揭露批判,还可以看出作家的女性观,他的同情心是放在那些心灵美好行径却不容于主流社会的女性身上的。

《茶花女》后来被改编为话剧与歌剧,这两者和小说结合起来,一直都是文学批评家所热衷对比分析的课题,其后电影的成功拍摄更增添了它研究价值,它是文化艺术的瑰宝,为后世批评家、分析家、理论家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茶花女》的原著作者小仲马曾这样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的我的小说《茶花女》了,可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歌剧大师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信任是支撑爱情的决定性因素
从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里,可以看到青年对爱情的热情与疯狂,以及妓女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守,但却没有看到他们对待情人应有的信任。

面对阿尔芒父亲的要求,玛格丽特选择服从。为了保全爱人,她瞒着阿尔芒,单方面斩断了与爱人的情丝,放弃自己唾手可得的幸福,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考虑阿尔芒的感受,也是源于对爱人不够充分的信任,因为她不相信阿尔芒愿意为她放弃伯爵之位。面对爱人的离开,阿尔芒却不加思考地认为玛格丽特依旧爱慕虚荣。他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欺骗,不断以各种卑劣的手段和行为去刺激本就病重的玛格丽特。之后便怀着气愤离开巴黎,最终连与爱人的最后一面也未能见到。因为他不相信玛格丽特会真正改过自新。所以表面看来由世俗压力带来的悲剧,实则又与他们之间相互的不信任有着莫大联系。

爱情需要恰到好处 从《茶花女》中可以看到玛格丽特的蜕变,从轻浮奢靡到自尊自爱,但是陷入爱情的玛格丽特把一切无私都献给了阿尔芒,无私的爱,无私的付出,无私的忍耐。她过分地爱着阿尔芒,以至于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玛格丽特所处的时代和她的人生经历决定了她必然会被陈旧的道德观念所束缚,面对所爱之人,她盲目地想给予他幸福。但正是因为爱得太深,付出得太多,所以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茶花女》的点评

亚历山大·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1824—1895)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
家,《茶花女》这部世界名著是他的代表作。小仲马的身世和经历同《茶花女》的产生
有着直接关系。介绍小仲马的生平和《茶花女》时,不能不提到小仲马的父亲大仲马
。大仲马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代表,他既是著名的戏剧家,又是杰出
的历史小说家。大仲马的父亲德·拉巴德里侯爵是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在大革命中
以非凡的勇气屡建战功,很快成为共和国的一名将领,1798年他随拿破仑远征埃及,因
对拿破仑的野心表示不满而失宠回国。后被捕入狱,备受折磨,44岁就去世了。大仲马
是他父亲1802年在圣多明各和一个女黑奴所生的混血儿,1823年他到巴黎去找父亲生前
的好友帮助解决谋生,由于他写得一手好字,被人介绍到奥尔良公爵的家里当了一名抄
写员。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洗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并与之同居。她是他的邻居,比
他年长9岁,地位同大仲马一样卑微。1824年,他们生下了私生子小仲马。?
卡特琳娜·拉贝对大仲马一往情深,但大仲马随着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却
逐渐看不起这位女工了。大仲马的戏剧创作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丰厚
的经济收入,他开始出入巴黎的上流社会,整天同贵妇、女优们厮混,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把卡特琳娜·拉贝母子丢在一旁,弃之不顾。小仲马因为是私生子,备受奚落和羞
辱,这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无疑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和残酷的打击,一直到他老年
时,他对这段辛酸的历史还刻肌刻骨,至死不忘。?
后来大仲马与一个女演员同居,1831年春天生下了一个女儿。女儿的母亲要求大仲
通过法律的形式承认女儿的合法地位,这时大仲马才记起自己还有一个儿子。于是他找
到了小仲马,通过法律形式承认了他的合法身分,并把他送进了寄宿学校读书。?
小仲马从小在贫困屈辱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生性纯朴,当他挥泪离开日夜相伴、含辛
茹苦把他抚养成人的母亲,回到父亲身边之后,他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社会生活的
人欲横流,父亲生活的放荡不羁,时时刻刻影响着涉世未深的小仲马,他也开始尝试那
种放浪形骸的荒唐生活。但小仲马毕竟与母亲相依为命共同度过了7年的艰苦岁月,接受
过母亲勤劳正直的熏陶,因此小仲马是一位生活虽然放荡,但却良知未泯的青年。不
过,由于大仲马的原因,他从小就踏入了戏剧界和文人聚集的地方,认识了包括巴尔扎
克在内的不少文化名人。耳濡目染,养成了对文学的兴趣,这对他后来选择的道路不无
影响。?1842年,他离开父亲,独立生活,并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0岁之前便发表
了一些小说和诗歌,24岁那年发表的这部脍炙人口的《茶花女》,使他一举成名,并在
法国文学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茶花女》的成功得益于作者同他的情妇玛丽·迪普莱西,一位真名叫阿尔封丝
娜·普列西斯姑娘的相识,玛丽·迪普莱西是个妓女,她那对富人、权贵的傲慢不羁的
态度,给小仲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快成了她的情人,且为她负债累累。1845年,
两人之间发生争吵,断绝往来,玛丽找了新的情人。小仲马为了忘却旧情,埋头写作,
先后发表了《四个女人和一只鹦鹉的故事》、《青春之罪》等作品。1846年2月,玛丽到
伦敦,嫁给德·佩雷戈伯爵,因患肺病,身体虚弱,不得不返回法国治病,1847年2月死
于巴黎。在这期间,仲马父子去了西班牙。小仲马回到马赛才得知这一消息。他回巴黎
后用一个月的时间一气写成了《茶花女》。无疑,玛丽·迪普莱西就是小说中女主人公
的生活原型。?
在此后的几年中,小仲马一连写了10来部小说,其中有《塞尔旺医生》、《百合
女》,这些作品都没有得到期待的反响。于是,他转向了戏剧。他先将《茶花女》改编
成剧本,于1852年2月获准上演,并哄动了整个法国。这是19世纪法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
事件之一,被认为开创了“风俗剧”的先河。小说《茶花女》发表后,正在法国的意大
利著名音乐家威尔第从这部小说里获得了启迪和灵感,他着手把它搬上歌剧舞台。1852年
2月话剧《茶花女》公演之后,威尔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同好友阿威一起写出
了歌剧《茶花女》演出脚本,并于1853年3月在意大利首次公演。自此之后,《茶花女》
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广泛流行于欧美,乃至风靡整个世界。?
小仲马后半生在剧本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誉为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剧作
之一,并轻而易举地踏进了他父亲梦寐以求的法兰西学士院的大门。然而,小仲马的文
学地位还是与《茶花女》紧密相连的。小仲马死后,《法兰西信使周报》在著名作家、
文学评论家雷米·德·果尔蒙的组织下,就“新作家”问题进行了一项调查。当问到
“你对小仲马有什么看法”时,亨利·巴塔耶说:“茶花女将是我们这个世纪之女,正
如玛侬是18世纪之女一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13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