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陶土茶具淳朴古雅

品茶 2023-11-22 13:00:31

陶土茶具淳朴古雅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

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结、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明文震享《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区别

  现在社会流行的茶具有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这两种茶具有什么区别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区别,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区别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 饮茶 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 爱好 者所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陶瓷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茶具材料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纹饰百花齐放。究竟如何选用,这要根据各地的饮茶风俗习惯和饮茶者对茶具的审美情趣,以及品饮的茶类和环境而定。

  人们通常所说的陶瓷茶具其实是?陶器?与?瓷器?茶具的总称。用陶土烧制的茶具叫陶器茶具,用瓷土烧制的茶具叫瓷器茶具。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茶具都可以叫陶瓷茶具。瓷器茶具和陶器茶具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 经验 ,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 总结 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一、使用原料不同。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茶具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二、烧制温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釉料不同。陶器茶具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四、坚硬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五、透明度不同。陶器茶具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 文化 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茶具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使用陶瓷茶具泡茶的好处
  好茶要用好茶具泡才能泡出茶的独特香味,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是用紫砂壶、玻璃壶、铁壶,当然,最普遍的茶具是陶瓷茶具。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陶瓷茶具泡茶呢?陶瓷茶具泡茶又有哪些 其它 茶具所没有的好处呢?今天我就以活瓷茶具为例为茶友们介绍下这个问题:

  活瓷茶具,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味,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活瓷茶具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陶瓷茶具种类,由二十多种矿物元素和陶瓷原料经过非常复杂的工序进行调配烧制而成的。该活瓷茶具会释放出一种远红外线,能够将大的水分子变成小的水分子,能够促进人体对水分的吸收,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活瓷茶具还具有帮助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好处,从而能够达到养颜美容等效果。

  用活瓷茶具泡茶,茶水口感软滑甘甜,尽享喝茶乐趣与健康。尤其是普洱茶可以去苦昧,使茶水口感顺滑甘醉、润喉。

  经常使用活瓷茶具喝茶可以排除体内的毒素和重金属,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新陈代谢。美容养颜、改善过敏性皮肤、降低高血压、消除酸痛疲劳。大家都知道的是陶瓷茶具是对健康有促进作用,有添加稀有元素的陶瓷茶具对于品茗喝茶、饮水健康具有实实在在的保健效果。
  茶具的保养 方法
  彻底将内外洗净

  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切忌沾到油污

  紫砂壶最忌油污,沾一后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泡茶

  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

  擦与刷要适度

  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将壶中积茶销销刷洗,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试即可,切忌不断地推搓。

  使用后清理晾干

  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又需重新整理。

  让壶休息

  浸泡一段时间后,茶壶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彻底干燥,再使 用时才能更吸收。按这六步养亮的壶,虽养成的速度较慢,但亮度可经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气触摸。
  瓷器茶具的种类
  茶艺文化在中国一直是源远流传的,家中有客到来,我们都要倒杯水给客人,这就显得我们比较热情好客,比较讲究的主人,都会为上门的客人,泡一壶功夫茶,当我们碰上同样是茶艺高手时,我们会手痒的跟他比试茶道。而现在茶道不止是自己家里使用,我们去些比较高端的场所,酒桌谈生意,已经变成品茶谈生意,既文雅又健康,让他的顾客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的完成交易。

  而这些茶具中我们的种类我们有了解哪些呢?茶是有灵魂的,什么样的茶具泡什么样的茶,今天主要讲下我们比较传统使用的茶具,也是中国的魁宝文化瓷器。

  汝窑瓷器套装

  汝窑瓷器,以器型简洁,釉色优美,光线含蓄,装饰质朴,渗透出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夺得?汝窑为魁?的特殊地位。俗话说众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汝窑是中国茶文化里最具有历史寓意的茶具,比较具有 收藏 价值。

  白瓷茶具套装

  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白瓷茶具有胚土的细腻,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适中,色彩缤,造型各异,堪称茶饮器皿中的珍品。这套茶壶造型古朴,盖碗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盅,避免茶味浓淡不均匀,茶滤过滤茶末和茶渣,是茶汤更清澈,闻香杯,闻香之用,让茶香味道散发缓慢。

  冰裂茶具套餐

  茶具釉层浑厚而晶莹剔透,色泽比较纯正,瓷胎洁白而显得透明,胎体致密坚硬,胎骨细腻,浑然一体,做工细致,风格比较具有古韵,又包含着简约,是居家装饰赠送亲友的好礼品,除绿茶外都可使用这个泡制。

  紫砂冰裂茶具

  紫砂瓷器,是不挂釉,是充分的利用泥土的本色烧成的,整体显得色泽温润,古雅志趣,紫砂瓷器可以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出器物的形态,色泽比较天然生动,紫砂壶沏茶保留了原味,且茶香不涣散,透气性比较好,使用紫砂壶泡茶不易变味,是夏天泡茶的首选。

  定窑茶具套装

  定窑的茶具瓷胎坚密,釉质细腻,柔润如玉。釉色比较晶莹温润,釉的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出黄绿色,略带点粉质。长时间使用会使得定窑茶具变得更有光泽和美观,比较具有收藏价值。

  紫砂茶具

  紫砂瓷器年代越久,器身色泽越加光滑古雅,泡出类的茶叶越来越醇厚馨香,在家里爷爷的一直使用四十几年的壶紫砂茶壶,注入一壶沸水发现也会有一股茶香味,味道经过时间的沉淀越显得馨香扑鼻,紫砂瓷器的质地淳朴,不美不俗。越是使用久远越具收藏价值。

  汝窑日式茶具套装

  日本人的茶道文化水平不比国内的简单,发展的是各具特色,茶文化在日本同样流行的时间比较长。不像国内细分的每个步骤都很讲究,这套茶具就比较有小资生活的情调,个头比较小,家里空间不大可以考虑这种款式的,而且携带会比较方便,办公下午茶使用就比较方便。

  镂空青花瓷茶具

  青花瓷的茶具,外观制作比较具有现代的特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与现代工艺的结合,制作出来比较时尚简约。胚胎比较薄,胚体厚度也比较薄,烧制工艺要求比较高,楼控设计在镂空处涂上一层透明的釉,简中的装修分风格就比较适合摆上一套这样的茶具。

  汝窑干泡茶具套餐

  茶具也是日式的,汝窑瓷器,以器型简洁,釉色优美,光线含蓄,装饰质朴,茶具是使用越久越具有收藏价值,时间的沉淀是茶具最好的茶叶,这套茶具比较适合初学者,或者比较喜爱日本式茶道的都可以选择这款,面朝大海,或者进入山林,席地而坐,沉静的环境品尝茶香。

宜兴紫砂历史

1.宜兴紫砂的历史 1、尽管宜兴陶器烧制的历史久远,但就紫砂器而言,历史文献中存有的线索却需从北宋说起,宋人梅尧臣在《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的诗文中写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表明在北宋时期就有紫砂烧制的可能性。但更确切的记载却要从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得以考证:“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依此,宜兴紫砂至少应该在明代中后期,才渐为世人所知。

2、据载,明代供春模仿金沙寺僧制壶,开创了紫砂匠人制壶的先河。继起的董翰、赵梁、元畅和时朋,则因精湛的壶艺被称为“明四大家”。其中,董翰创制菱花式壶,赵梁首创提梁壶。而后,李茂林因创造了匣钵封闭烧法避免了紫砂壶沾染釉泪,明代后期的时大彬(时朋之子)与李仲芳和徐友泉被赋予“三大”之盛名。时大彬最先改供春的大壶转而朝精美的小壶发展,且形成了传承后世的传统制壶技法,对紫砂发展功绩非凡。除上述之人,明代的制壶艺人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用卿、陈仲美、沈子澈、惠孟臣等,都为明末清初的壶艺制作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3、至清朝康乾时期,陈鸣远以开创自然造型的紫砂壶而极富佳名,其次,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范庄农家、王南林也都是当时的壶艺名家。尤需提及的是,嘉庆、道光年间的陈曼生将金石字画和壶体形态融为一体,他不仅开创了多种几何造型的紫砂壶,也为紫砂壶由简易的茶具器具演变成艺术品奠定了历史基础。自此以后,很多文人雅士和制壶艺人互相配和,使紫砂工艺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

4、清中期后,由于社会的动荡,辉煌于明末及康乾、嘉道时期的紫砂工艺陷入低谷,20世纪初,民族资本家的兴起使紫砂业出现暂时性的拐点。而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紫砂发展又再次陷入低谷,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紫砂工艺才又一次获得新生。一大批传统艺人活跃起来,许多知名的壶艺家也在此时诞生。上世纪的名家有范大生、俞国良、顾景舟、程寿珍、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高海庚、蒋蓉等。

5、改革开放后,由于港台地区对紫砂文化的热衷,宜兴紫砂开始出现新的历史拐点。传统紫砂也因此走向现代化,并产生一系列工艺、器形和装饰的变革。一大批传统艺人和新生力量共同开创了现代紫砂工艺,传统和创新的交融成为新时期的最大亮点。这一时期的壶艺名家有吕尧臣、徐汉棠、谭泉海、何道洪、鲍志强、周桂珍、吴鸣、范永良、刘惠大、曹婉芬等。

2.江苏宜兴紫砂陶器有多久历史 宜兴紫砂陶器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1976年,在宜兴陶瓷产区道窑建设工程中,发现羊角山古紫砂陶窑址和大量早期紫砂陶残器,根据专家鉴定,这处古窑的烧造年代在北宋中期。到了元朝,紫砂陶器的烧制工艺逐渐成熟,已开始在器物上题词雕刻。

明代中期,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 清代时,宜兴紫砂陶工艺愈益精湛,开创了采用篆刻、书法和绘画作装饰的新风格。

二十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开始前,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亦颇兴盛,有10多座龙窑常年生产,1932年产量仍高达二百二十多万件。 有茶壶、茶杯、花瓶、花盆、砂锅、人物雕等上千个品种。

造型大方,色彩古雅。用紫砂茶壶泡茶不变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持握不烫手,使用年代越久,色泽越发光润。

宜兴紫砂陶是采用一种不同于红色粘土的天然五色陶土--紫砂泥。基本颜色有朱、紫、米黄三种。

泥中含有石英、高岭土、云母、赤铁等矿物质和各种氧化物。 在撮氏一千二百 度左右的高温中烧制时,随着温度的变化,砂泥的颜色也随着变化,呈现出黄如梨皮,褐如墨菊,绿如松柏,赤如红枫,紫如葡萄,以及白砂、海棠红、朱砂紫等色。

“紫砂百寿瓶”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3.宜兴紫砂的历史 如下: 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

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练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 为丰富紫砂隐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

紫砂器的色泽,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仔细观察,各种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是光映射,宛若珠玑。有时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钢砂,更为夺目。

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带有自然光泽的红色和青铜色盖面浆,别开泥色装饰的新面目。紫砂陶,简称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

紫砂茶具,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

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确实保有茶汤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热的特性。

4.紫砂茶具,典雅精美,气质独特,自明朝以来已有500年的历史,以江 (1)m水=m总-m壶=0.88kg-0.48kg=0.4kg,∵ρ=mV,∴壶的容积:V空=V水=m水ρ水=0.4kg1.0*103kg/m3=4*10-4m3;(2)制作这把茶壶用去的紫砂体积V=V总-V水=5.6*10-4m3-4*10-4m3=1.6*10-4m3;(3)这种材料的密度:ρ=mV=0.48kg1.6*10?4m3=3*103kg/m3.答:(1)这把紫砂壶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10-4m3.(2)制作这把茶壶用去的紫砂体积是1.6*10-4m3.(3)这种紫砂的密度为3*103kg/m3.。

5.宜兴紫砂壶的紫砂壶历史 宜兴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

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 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邵友兰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致,质坚如玉为一绝”。所用印章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还有带边的方章“友兰秘制”,小印楷书“友兰”二字,铭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

由于紫砂艺人的印章材料坚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紫砂壶作者的一个直接依据。1950年至1960年的宜兴紫砂壶,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品种,这个时期的紫砂工艺,可以说是紫砂制造工艺能够流传至今、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历经战乱的宜兴紫砂从业者仅存五十多人,而制壶的老艺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 *** 的扶持下,老艺人组织起了合作社,恢复了紫砂壶的生产。

这个时期出现了朱可心、王寅春、顾景舟、吴云根、蒋蓉、裴石民等一批壶艺大师,这些大师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质优良,工艺规范,受到了壶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与青睐。创始人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

供春传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

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

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

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

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

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

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

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

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

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杨彭年首创捏嘴新工艺,他不用模子,信手捏来,随意而成,颇具天趣。 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愈来愈不景气。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当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其余如蒋蓉、徐秀棠、徐汉棠、鲍志强、高海庚、朱可心、何道洪、裴石民、王寅春、李昌鸿、顾绍培、汪寅仙、吕尧臣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何时,这在学术界和紫砂器爱好者之中都进行过。其他说法1.宜兴紫砂壶始于宋朝。

其根据1976年宜兴丁蜀镇地区的羊角山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另外又有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喜共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梅尧臣也有诗加以赞扬:“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从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具有断代的参考价值。2.宜兴紫砂壶起于明代。

此说的根据参考了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篇记载。金沙寺有一僧人习惯用陶缸,所以选用细土加以洗练。

6.宜兴紫砂的历史 1、尽管宜兴陶器烧制的历史久远,但就紫砂器而言,历史文献中存有的线索却需从北宋说起,宋人梅尧臣在《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的诗文中写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表明在北宋时期就有紫砂烧制的可能性。

但更确切的记载却要从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得以考证:“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依此,宜兴紫砂至少应该在明代中后期,才渐为世人所知。

2、据载,明代供春模仿金沙寺僧制壶,开创了紫砂匠人制壶的先河。继起的董翰、赵梁、元畅和时朋,则因精湛的壶艺被称为“明四大家”。

其中,董翰创制菱花式壶,赵梁首创提梁壶。而后,李茂林因创造了匣钵封闭烧法避免了紫砂壶沾染釉泪,明代后期的时大彬(时朋之子)与李仲芳和徐友泉被赋予“三大”之盛名。

时大彬最先改供春的大壶转而朝精美的小壶发展,且形成了传承后世的传统制壶技法,对紫砂发展功绩非凡。除上述之人,明代的制壶艺人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用卿、陈仲美、沈子澈、惠孟臣等,都为明末清初的壶艺制作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3、至清朝康乾时期,陈鸣远以开创自然造型的紫砂壶而极富佳名,其次,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范庄农家、王南林也都是当时的壶艺名家。尤需提及的是,嘉庆、道光年间的陈曼生将金石字画和壶体形态融为一体,他不仅开创了多种几何造型的紫砂壶,也为紫砂壶由简易的茶具器具演变成艺术品奠定了历史基础。

自此以后,很多文人雅士和制壶艺人互相配和,使紫砂工艺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4、清中期后,由于社会的动荡,辉煌于明末及康乾、嘉道时期的紫砂工艺陷入低谷,20世纪初,民族资本家的兴起使紫砂业出现暂时性的拐点。

而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紫砂发展又再次陷入低谷,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紫砂工艺才又一次获得新生。一大批传统艺人活跃起来,许多知名的壶艺家也在此时诞生。

上世纪的名家有范大生、俞国良、顾景舟、程寿珍、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高海庚、蒋蓉等。5、改革开放后,由于港台地区对紫砂文化的热衷,宜兴紫砂开始出现新的历史拐点。

传统紫砂也因此走向现代化,并产生一系列工艺、器形和装饰的变革。一大批传统艺人和新生力量共同开创了现代紫砂工艺,传统和创新的交融成为新时期的最大亮点。

这一时期的壶艺名家有吕尧臣、徐汉棠、谭泉海、何道洪、鲍志强、周桂珍、吴鸣、范永良、刘惠大、曹婉芬等。

7.历史上宜兴紫砂壶的外销情况是怎样的 早在明朝末期,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 就大量贩运中国茶叶到西欧,同时将 少量的紫砂器传到了荷兰,引起欧洲人的强 烈兴趣,他们称之为“红色瓷器”、“朱泥器'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古董商人纷纷来我 国搜罗文物,紫砂器也在其列,于是很多紫 砂艺人纷纷生产仿古器,工艺水平虽不如从 前,却在国外扩大了市场。

在日本,早在江户时代末期,紫砂壶就 已经传入,其中有刻着“惠孟臣”和“陈鸣 远”款的。明治年间,日本常滑陶工鲤江高 须曾聘请苏州籍紫砂艺人金士恒去日本传授 技艺。

日本学者奥兰田收藏中国名壶32件, 其中紫砂壶29件,并于1874年编纂《茗壶 图录》,刊行于世。紫砂花盆也于乾隆年间开 始传入日本。

另外还有专为出口东南亚各国 制作的紫砂壶,如泰国拉玛五世(相当于光 绪时期),曾向宜兴定制过一批紫砂壶,现在 仍有一部分保存在泰国。清光绪年间,更有 大量紫砂器销往日本、墨西哥和南美各国。

8.宜兴紫砂壶始于哪个朝代 关于宜兴紫砂壶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说法 :1 始于宋朝,1976年宜兴鼎属镇地区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另外还有当时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有“喜共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就是这个说法的依据。

2 起于明代,此说的根据是参考了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对传说中宜兴紫砂壶的鼻祖供春的记载就是出自这里。供春壶其实就是宜兴紫砂象征,供春这个人就相当于茶文化里的陆羽,就是现在很多的壶还是有着供春壶的样子。所以现在在界内还是以这个说法为主。

9.历史上宜兴紫砂壶的外销情况是怎样的 中国紫砂壶成形于宋代,但除了文人在诗文中有所提及,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物可资证明。到了明代,紫砂壶生产开始形成较大规模,同时名家辈出,在美学上也形成独特的趣味与恒定的标准。明朝万历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外贸易比较繁荣,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大量购买茶叶运输到欧洲,随船出海的还有少量的紫砂茗器。因为一开始出口的紫砂壶可能是传统的光货,与欧洲人的审美趣味对接不上。但即使这类貌不惊人的光素紫砂器到了荷兰,也引起了欧洲人的好奇,他们称之为“红色瓷器”、“朱泥器”。

许四海正在向儿子许泽锋传授鉴赏明清紫砂壶的要点,在许四海的引导下,许泽锋近年来从欧洲收购不少流失海外的紫砂壶。

紫砂的外语名词就是宜兴的汉语拼音(Yixing)。19世纪之后,在国外文献中,都用“Yixing”取代“terra sigillata”(意为古罗马深红色陶器)一词,代表中国的红色陶器。

欧洲反馈的消息也不断 *** 宜兴紫砂艺人的信心,他们开始琢磨老外的趣味,以打开海外市场。事实上,从明代开始,宜兴的紫砂壶已经有计划地外销,到了清

初康雍乾三朝,国力强盛,对外贸易活动,宜兴的外销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形状与装饰手段上屡屡出新,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沪上壶艺大师、壶具收藏家许四海的小儿子许泽锋是许氏衣钵的忠实传承者,同时也与父亲一起专注于外销壶的收藏,十几年的努力搜求,父子俩在这个专题上的成果也相当丰富,为研究紫砂壶历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17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