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名茶,为何泯灭?》一文,是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刘修明研究员据其所著《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一书中的一节改写而成。《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一书,系高务印书馆即将推出的《中国古代生活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第一辑将推出50种,着重记述中国古代人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社会生活(婚、丧、嫁、聚等)。
《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一书,比较系统、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中国饮茶的社会史。全书从茶的分类、名茶的形成、茶具的发展、茶馆的兴起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茶艺的社会文化价值、茶与文人及茶文化的关系诸方面,从社会史的角度评述了茶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意义,有助于茶史与茶文化的进一步探讨,也有益于茶人深一层认识茶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以及茶与现代物质、文化建设的关系。
人们今天到苏州去旅游,在城西北的虎丘山茶室中,可以品饮到清醇芬香的碧螺春茶,却很少有人知道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虎丘山上还生产一种名茶。当时它只是一种山茶,以后才以虎丘山名命名。唐代诗人张籍(约767——约830)是苏州人,曾在诗中咏道:“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可见他是很喜欢喝虎丘茶的。但茶的产量很少,而且主要由附近的居住者采摘。陆羽初到江南时,可能知道这种茶但因为产量太少而未载入《茶经》。《茶经》里提到苏州产茶,主要是指洞庭山产的茶。虎丘茶由于它的品质好,加上物以稀为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名声越来越响。到明代时,地理学家王士性甚至赞扬“虎丘天池茶,今为海内第一。”(《文志绎》卷二)明代的屠隆在他写的《考[上般下木]余事》一书中也盛赞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看来虎丘茶的质量确是上乘的。
今天我们已不能通过品尝,知道虎丘茶的色香味,只能从史书、方志、笔记中来寻找它的韵致。顾湄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修的《虎丘山志》中具体描述虎丘茶的特点是:“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花。”清代的茶学家陈鉴在补注《茶经》时也记载了虎丘茶,他说虎丘茶树开的花“比白蔷薇而小,茶子如小弹。”当时这种茶数量已极少,他曾采了几片嫩叶,同一个要好的茶侣一起,用“小焙烹之,真作豆花香。”可见虎丘茶叶,是黛色的,点泡的茶汤色白,味淡雅,有豆花香。从整个苏州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来说,虎丘茶应该似碧螺春茶,但外形不如碧螺春苍翠;在香味上说,碧螺春虽然“吓煞人香”,但它的香味不是豌花香。虎丘山不高,但四周环水,周围是广大的水乡地区。它没有太湖东西洞庭山花果烟岗香味的薰陶,却有典型的江南烟雨的滋润。
茶农都懂得,砂壤有助于茶树的生长。虎丘山上还有一块不大的却十分宜于茶树生长的砂壤。这就是位于虎丘寺之西、地名叫金粟房的坡地。这里离剑池不远,山坡平缓,又有天然泉水(第三果)的灌溉。虎丘茶不是人工栽焙的,是天生的,这是虎丘茶的一奇。二奇奇在,就是这一小块只有巴掌大,看来只有几分的地,造就了江南这一历史名茶。虎丘茶的茶香和虎丘山的美景相得盆彰,使千百年来的游人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得到难得的享受。
天下越珍贵的东西越稀少,越稀少的东西也越珍贵,想占有它的人也越多。虎丘茶就在这种矛盾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艰难的生长。唐代张籍时,虎丘茶是野茶,没有多大名气,知道的人不多,张籍还能叫人家采摘。慢慢地,虎丘茶名气大了。有权有势的人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攫取它。使这片茶园从寺产、私产成为官产,并不断地转换产权。清代文人尤侗就说:“虎丘之茶,名甲天下;官锁茶园,食之者寡。”(《试虎丘茶》)正因为产量少,争夺者众,权势者有办法独占,平常人不易获得。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在古代社会条件下,不容易解决,这也就潜伏着它泯灭的危机。
虎丘茶在历史上的一次变故,发生的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当时的虎丘茶园归虎丘寺和尚管理,属寺产。这年有个中央大员驾临苏州城。他早闻虎丘茶大名,本人又嗜茶。于是,便利用职务的方便,叫虎丘寺和尚献茶。由于苏州本地有权势者向寺僧索茶者不止一人,加上寺曾自己饮用,就那么几十株茶树,所采茶叶有限,早就无茶可献了。中央大员不信,派人把住持和尚捉来,强行索茶,下令对老和尚用刑逼茶。但没有就是没有,造又造不出来。大员无奈,放回遍体伤痕的老和尚。老和尚被人抬回寺院,全寺僧众无不悲愤!老和尚悲愤欲绝,吊小和尚把茶树连根给刨了。清代文人文震孟曾写过一扁文章,题目就叫《剃茶说》,讽喻的就是这件事。自此以后,虎丘茶所剩无几。清代的顾湄、陈鉴见到的虎丘茶,可能已是劫后余烬了。
天时好,地利也好,只是在封建专制主义下人和难得。茶树无罪,寺僧无罪,有罪的是官僚、有权有势者。导致虎丘茶渐趋泯灭的,是这些享有特权、掌握捉人刑人杀人之权的冠冕豺狼。稀少珍贵的虎丘茶,是大自然的恩赐和劳动人民的汗水共同创造的,但它的供给与需求,是有限度的,超过了极限,就会破坏它,甚至毁灭它。虎丘茶的泯灭,反映的就是人类社会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供求关系的法则。大官僚与寺僧的人际关系,只不过曲折而间接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和后代人可以从虎丘茶的扬名与泯灭中领悟到某些哲理。
转自《茶博览》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是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而茶也是如今的三大饮料之一。南京拥有先天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多次作为封建王朝的都城。这也有助于南京文化的发展,而茶更是作为主要的货物在这里流通。
茶最早是被当作神仙赐给人间的饮品的。在清代《广陵耆老传》中,就记载了一个神仙赠茶的传说。东晋初年,有位老妇人每天提着一壶茶去市上叫卖,茶香味浓,人们争先恐后地买。奇怪的是,从早卖到晚,壶中茶水始终不竭。她把茶钱全分给乞丐和穷人。
官府以有伤“风化”为由,将她逮捕入狱。不料,夜深人静时,老妇人携带茶具飞出狱窗,消失无踪。人们这才知道,她是降临人间救苦救难的神仙。这可算是南京地区最早有关“大碗茶”的文字记载了吧。
六朝时,位于南京的宫廷人士多喜好茶、酒。“以茶代酒”的这一中国人常说的口头禅就起源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吴国宫廷。此时茶饮也开始被用于祭祀。在六朝文献中,不乏敬畏鬼神又身处困境的人,因虔诚地以茶饮祭奠无主孤坟而得到鬼神的回报从此脱贫解困的记载。
南京茶业的鼎盛时期是明清时代。据纪实性很强的明代名着《儒林外史》所述,当时南京有茶社1000多处,“不论你走到哪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
明清时代,南京人以用泉水或雨水烹茶为时尚。尤其在梅雨日子,家家户户都用缸瓮收集雨水。文人雅士还相约至名胜之地品尝雨水所烹之茶,并吟诗写字作画,尽兴挥毫。此举被称为“雨集”,与今天的文人笔会相仿。那时嗜茶的南京人,更有口福品尝到来自各地的名茶。
据明代南京着名地方文献《客座赘语·茶品》记载:“而五方茶品至者颇多,士大夫有陆羽之好者,不烦种艺,坐享清供,诚为快事。稍纪其目,如吴门之虎丘,天池山介之庙后、明月峡,宜兴之青叶、雀舌、蜂翅,越之龙井、顾渚、日铸、天台,六安之先春,松萝之上方、秋露白,闽之武夷,宝庆之贡茶,岁不乏至。”
从唐代起,南京地区就盛产茶叶,经常有精品呈现。中华门外的牛首山又叫“天阙山”,曾产名茶“天阙茶”,据说“香色俱绝”。据清末民初《金陵物产风土志》、民国《首都志》《白门食谱》等记载,直至民国年间,牛首山、栖霞山、五台山、钟山仍产有名茶。尤其是钟山云雾茶,“取山中一勺泉之水,拾山上之松毯,煮而食之,舌本生津,任何茶不能及也”。
研膏茶
在唐代、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制茶工艺大体是蒸焙、研末和凝膏三个步骤,因为研磨成粉后加以凝结成膏状,所以代称研膏茶。
?
蜡面茶
蜡面茶也有称为腊面茶。在唐代早些时期,研膏茶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逐渐随后由于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茗规格,因而精心加工研膏茶,到宋朝时期,在茶中渗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贵的香料,把自然茶发展成为香料茶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茶质特佳,芬香扑鼻,冲泡后有乳状物泛于茶汤之上,与溶蜡相似,所以定名为蜡面茶,后人讹为腊面茶。
?
大龙团
北苑龙凤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类,龙凤茶团面上印龙凤花纹,龙纹称龙团、团龙、凤纹称凤团、团凤,合称龙团凤饼。 有《画墁集》记:“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贡,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见”。
?
小龙团
庆历间蔡襄所造的小龙团茶不仅是制作精细,产量极少,一年只造出十斤。蔡襄造小龙团以十饼为一斤(十六两制),即一饼只有一两六钱分作八份,每份仅有二钱重。赏茶尤如秤金。
?
密云龙
宋熙宁四年(1071),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密云龙,二十饼重一斤,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绯”色包装为赏赐大臣,“黄盖”包装为御用“玉食”。?当时宣仁皇帝因被丐赐密云龙闹得不得安宁,感叹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然而密云龙茶的名声却更大了。
?
龙园胜雪
最高峰当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郑可简任福建路运使,始制银线小芽,号龙团胜雪。
作者:聚祥春茗茶
碧螺春这种着名的绿茶,相信没有经常喝茶的人也一定听过吧!碧螺春代表着我国茶文化。也是 苏州文化 的代表。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进人体健康。一起来了解苏州茶文化吧。
苏州茶文化发端于西汉,发展于东晋南朝,极盛于唐宋,明清独领风骚。茶文化涵盖了选茶、蓄水、煮茶、茶具、环境、情趣等饮茶的全过程。茶道则是体现在茶事实践中情趣、意境和精神。苏州历代茶书专着非常丰富,今存28种。有唐陆羽《茶经》、宋叶涛臣《述煮茶泉品》、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明顾元庆《茶谱》、张谦德《茶经》、清陈鉴《虎丘茶经刻注》等。
苏州名茶:
苏州虎丘产于江苏苏州;虎丘茶又名白云茶,产于江苏苏州虎丘山;洞庭山茶产于江苏苏州;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苏州太湖洞庭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18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东坑有机天目茶
下一篇: 浙江省茶叶改良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