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著称于世。
武夷山何时有茶?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孙樵(约825-约885年)写的《 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候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候。晚甘候,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候,用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尚未建县,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
从此,晚甘候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清明闽北人蒋蘅写的《晚甘候传》一文中,更是通篇以拟人化的笔法,酣畅淋漓地为武夷岩茶写传。他写道晚甘候,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该传沿用了前人对武夷岩茶的美称--晚甘候,以拟人化的笔法记述了它的姓名和表字,姓甘,名如荠,字森伯。作者巧妙地用了《诗经》中的典故,予武夷岩茶以姓名:甘如荠。《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晚甘候》作者匠心独具,为甘甜美味的武夷岩茶取了出典于《诗经》的尊姓大名,令人解颐生津。传中还把武夷岩茶的茶品拟人化为人品,赞之曰:君子人也!足以与周敦称莲花为花之君子相媲美。
唐代诗人郑谷有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人不但高度评价武夷茶,而且说明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蜡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第一茶圣陆羽在晚年慕名来到武夷山,写有《武夷山记》,对武夷君的神话传说,表示兴趣,遂记之。虽然此记已佚,但是从其他的书、志的注释中,尚能见到片言段语。该记当是陆羽在晚年蛰居江西上饶时、于《茶经》的成书之后若干年所撰,因此也是《茶经》上未见武夷茶记载的原因之一。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且名度很高,深得文人赞赏,引人垂将老矣的陆羽慕名而来。
自唐代孙樵称武夷茶为晚甘候后,历代多有讴歌其者。宋朝陶谷著《茗录》写道: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烈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森伯既是超群的好茶,而要能体会森伯的佳妙之处,非熟练的评茶者寞属。那么,谁是森伯的知遇者呢?《晚甘候传》云: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于是,王肃可以肯定是早期与武夷岩茶(森伯之祖)神交的一位雅士了。宋朝叶清臣在《述煮茶小品》中也说:王肃癖于茗饮这也说明他算得上一们精于品茶的人。南北朝时期,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南齐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岩茶礼品。
因此,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据此论证:武夷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已初具名度。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散文《叶嘉传》,也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武夷岩茶的一篇佳作。文章把茶树这种嘉木誉为叶嘉,意为茶叶嘉美。苏轼为之立传,遣诣京师。从《叶嘉传》里,我们又可以推测说武夷茶早在约二千年前的汉朝就可能有之,但由于这篇散文略带虚构成份,且有唐代陆羽(733-804)《茶经》在汉帝之前之误,所以不宜作为信史。至于武夷岩茶早在何时问世?不妨当作武夷岩茶之谜,让今人去考证。在未有确实答案之前,权以范仲淹的诗句:武夷仙人自古栽作为浪漫的定论吧!
一、大红袍茶砖的发展史 宋代有“龙团凤饼”,清代有“武夷茶砖”,今有“大红袍茶砖”。
陈德华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大红袍无性繁殖”的成功,为大红袍茶砖的研制提供了可能。
1996年陈德华首创了“大红袍茶砖”,得到了我国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的积极支持。
2005年又对茶砖的外型进行了改进,填补了历史上没有“大红袍茶砖”的空白,近年来武夷山许多厂家也相继推出了“大红袍茶砖”。
“大红袍茶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景象。
二、大红袍茶砖饮用方法:
1、泡茶器具:紫砂壶或大盖杯一套
2、投茶量:一小片
3、泡茶用水:以山泉水为上,用纯净水,或矿泉水亦可。
4、浸泡时间:水温度需现开现泡为宜。
第一泡浸泡时间约1-2分钟,以后每冲一泡,浸泡时间可依据个人喜好而定。
一般而言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7泡的汤色基本一致。
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及投茶量有关。
三、品茶要领
品茶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
闻香有闻干茶香、杯盖香、水香、杯底香等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
四、大红袍茶砖的储存方法
大红袍茶砖宜储存在通风、阴凉、干燥、避光、无异味的地方,茶砖不需密封包装储存,储存得当则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性温不寒,久存不坏,具有收藏的价值。
五、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砖的功效
1、提神2、明目3、消食4、醒酒5、去痰6、坚齿7、降血脂8、消热解毒9、怯风解表10、养生益寿11、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12、对癌症有一定防治作用
武夷茶 文化 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它的发展与武夷山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同时接纳了儒、释、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赢得了全面的舒展。三教 饮茶 论道,感悟人生,共赞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为武夷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武夷山的儒教理学鼎盛于南宋,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当推朱熹,儒家们倡导的人生处世原则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子理学这一思想体系正是源于武夷茶道的真传。因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讲学、着书、立说达半个世纪之久。他吸纳了武夷茶道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生命理念,与理学思想形成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与统一。无论是朱熹亲手植茶的生动 故事 ,还是朱熹吟咏武夷茶的众多诗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论道的灵感火花及茶事逸闻,均都透出了浓浓的文化色泽,铺展出武夷茶独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地僻芬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这是一幅何等宁静且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景象!透过这和美闲淡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心灵深处的淡定从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蕴。这就是朱熹与武夷茶的一种心灵默契和情感沟通。
武夷禅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唐代以来,武夷山的寺庙遍布山中,清越的梵音禅语与?六六三三疑道语?遥相呼应。?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着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武夷僧人远离尘世、归隐山中,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种茶、制茶和品茶已成为他们修行的一个重要载体,许许多多的顿悟都是在这茶事活动和品茗意蕴中获取灵魂的启迪。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对武夷茶也是情有独钟,曾写下许多赞美和感悟武夷茶的着名诗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几乎成了他人生的经 典故 事。他在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终获取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在武夷佛教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不与武夷茶结缘的寺庙,寺庙周遭的茶园几乎与寺庙一样悠久。这根源就在于武夷佛教所推崇的宗旨,与武夷茶的?蕴和寓静?的禀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许多僧人就是通过品饮武夷茶,才悟出生命的真谛和世间万象的玄机,最终修成正果,实现生命意蕴的飞跃。
武夷山道教与武夷茶也有着割舍不断的生命情缘。武夷山的道教可追溯到汉武帝封禅武夷君这一历史时期,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以为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为修身宗旨,推崇的是天人合 一、羽化成仙的生命理念。其所蕴含和营造的恬淡静美的高远意境,正好吻合了武夷道教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静美的思想意念,那?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百病不生?的修道意念,正是从品饮武夷茶的意境中派生而出的。
武夷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白玉蟾。他在武夷山大王峰麓的止止庵修行多年,留下大量的诗文着作。其中不少是描写赞美武夷茶的。他把对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溶进了自己的血脉里,便融会贯通地嫁接到道教的教义中去,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生命悟性。
武夷山三大教派能够友好相处、共求发展,形成三花并蒂的繁荣局面,其一要归功于这座千古文化名山的博大胸襟,其二要得益于武夷茶的链接。因为武夷茶?蕴和寓静?的禀性,与三教文化所推崇的宗旨完全达成心灵的共鸣,三大教派正是通过品饮武夷茶,让灵魂在博大的意境中得以清洗过滤,最终赢得生命的升华。所以说正是三大教派的鼎力推崇和赞美,武夷茶的发展才有了文化的底蕴,才有了生命的光芒。
佛教与武夷茶文化的关系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吴晋之际,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建州所领十一县,到处有佛寺。此时,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大凡是山峦起伏,翠峰叠嶂,佳木葱茏,云海缥缈的名山,差不多名山古刹都产茶。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朝?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兴盛起来的。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窝创建石堂寺。从伏虎岩入司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厂地十亩,产茶精良,因得名?茶洞?。武夷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峰有寺,岩岩皆茶,建州是山皆有寺,是寺多产茶,无茶不成禅寺。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钟山川之灵禀?和?茶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佛教禅宗大兴之后,它的教义与茶道精神相契合,又由于名茶多产自名山名水。自古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佛刹寺僧利用立足地的优越自然条件,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使佛门茶事大兴。自唐朝以降,茶事一直成为佛教寺院中举办佛事的一个重要部分。僧人以茶贡佛祖(奠茶)、以茶敬施主(佛茶)以茶助禅(禅茶),以茶社交(茶宴),以及供僧众日常饮用(普茶)。寺院内外也大量种茶、焙茶和研究种茶技术。古代许多名茶,如蒙顶石花茶、卢山云雾茶、普陀白岩茶,峨嵋峨蕊茶、福州方山寺方山茶、建安能仁寺石岩白茶,都出于僧人手植。武夷造茶自古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其茶质优佳,在全国同类茶品中,实属上乘。
唐代开元中(713-739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寂,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中的?碧水丹山?乃武夷专称。?晚甘侯?即当时武夷山寺庙茶的雅号,通过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遣侍斋阁?之礼品,使寺庙茶走出深山寺庙到了皇宫官第。唐代建州佛寺确实很多,而且是佛教禅宗最发达的地方,素有?佛国僧多?之称的建安北苑,南唐时便是佛教胜地,武夷寺庙茶是名冠天下的龙凤茶的原料,多出自僧家,有诗云:?凤团山上至,一饮可忘年?。
五代闽国,福建?佛教独盛于其时?。凡寺庙都有?奠茶?或?供佛茶?。《禅林象器笺》?凡禅林以奠茶、奠汤为恒例?。唐代僧人不仅以茶供佛,还以茶参禅,以茶释经,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应酬文人,办茶会,设茶宴,行茶礼,写茶诗,甚至著茶书。提出佛理与茶德的主张,在寺庙中亲身种茶,精心研究制茶技术,从而大大丰富了唐宋时代的武夷茶文化。
扣冰古佛、释名藻光。武夷山吴屯人。少年出家,夏则衣楮,冬则扣冰沐浴,以冰烹茗,于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佛理,深得茶禅一味?的真谛。瑞岩禅寺庙前有联文云:?冰壶影,静澄怀,刹那灵山映瑞岩?。他的行状载入佛典《五灯会元》。后唐天成三年(928年)闽王延钧聘至福州,?敬事以王师?。在为王者讲经时,建议在武夷造茶为国用与助禅,由于?王者之师?的策动下,闽国朝廷于龙启中(933年)创建北苑茶焙,发展了建州的茶叶生产。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福建长乐籍禅师百丈怀海,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在《百丈清规》中提出:出家人在修道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的作风。明确地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规定,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少的部分,进一步说明茶和佛教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南方许多寺庙,特别是武夷山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爪。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寺庙的寺前庙后,院中墙外,往往都种之以茶、自种、自制、自饮。
僧人为什么选择茶作为生活必备的饮料,并将之升为一种品行道德的修炼部分。唐宋之际,建州茶叶处于发展时期,特别是寺庙中僧人,实行戒酒,提倡饮茶。僧人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僧侣认为?品茶如参禅?,将建州茶道转化为禅道。茶圣陆羽《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佛教中普遍认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神彻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满腹时能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性欲。所以饮茶是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侣的青睐。
佛教修行的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种。戒是修行首要律条,佛戒要求僧侣酒肉,性欲予以戒除。要遵守不饮酒、非时不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以达到清与洁的本性。定与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人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心态。坐禅是要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昏沉入梦或临床睡眠,这样长时间坐禅后,势必产生疲劳、困倦,此时需要清心提神。因此,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药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对于坐禅修行进入?静定?,纚发精神,敏于悟道。同时,茶汤清淡洁净,即不违反佛门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侣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义,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结缘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禅一味?的基础。
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茶文化的饮用 方法
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
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陆羽,出生于湖北,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湖北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一起来看看。
湖北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1、五代时期(公元907~960),湖北江陵是内地南北交通枢纽,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市。
2、唐代:陆羽,生于湖北天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湖北省还专门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茶经》三卷十个部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陆羽汲取儒、道、佛、墨(非攻、兼爱)文化精神,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花二十年功夫写就,堪与?五经?比美。
天门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相传,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陆羽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解放后重建为双层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间,抚亭渑泉,品茗饮茶,十分令人流连陶醉。位于竞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3、元代,通山、大冶、阳新等俱产茶。元盛时,?兴国及通山产茶之所,有园户、商户。以茶株纳税,每十引为一据,据纳中统钞一百二十五两,其所用袋装茶引纸,俱以江州请用,关防装袋打角,仍运司领给,由富池口批验称盘,然后出江发卖。?是兴国元时产茶之证。
4、明代,政府对茶业生产十分重视。太祖谓参政张昶日:?茶之所产,多在江西、湖广、所以前朝茶运司,在江州专任茶课,尔差官分投前去,各府州踏勘,且数起科作额,以资国用。?《明史-食货志》载,产茶之所,湖北以弄昌为首,惟兴国最著。崇阳县西南?龙泉山产茶,味甘美,号龙泉茶。?兴国(今阳新)大坡山产茶?,号坡山凤髓。《群芳谱》云:?太和山(今武当山)出骞林茶,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明一统志》?谓骞林叶,太和山出。?《均州志》云:?木之异者,有骞林树,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武当山中官陈善于弘治二年(1489年),复贡骞林叶茶,供明王朝宗室享用。阳新县,桃花尖山出茶,号桃花绝品。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兴国州,?贡茶芽六十斤?。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讲究茶廛,?每茶一窠,初采茶芽二两五钱,中采二两,末采一两三钱,其焙干五两重。?嘉靖年问,兴国除陈折抽茶课外,岁贡茶芽六十斤,则务虽废,而其制犹存也。嘉鱼南阳山产茶。明李教有?殷勤烧茶夜煎茶?之句。江夏县九峰寺狮子崖产茶。明末?废去茶园大半,至今每岁不下提余。?荆州海会寺产茶。建始产茶,明正德六年(1511年),?产茶一千九百一十斤七两。?利川县忠路雾洞坡,遍种茶树,经久耐泡,清香持久,谓之雾洞茶。
5、清代初期,政府只?教树桑柘。为衙茶茗。?茶业生产,裹足不前。至清晚期,一些具有深谋远虑的政界首脑,认识到?生齿繁而遗利少,若持农业一端,断难养瞻,以后日困日促,有何底止。?为此,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从治国安帮的角度出发,兴利除弊,进行茶业改良,兴办机器制茶,开拓茶叶销路,劝民广植茶树,促进了茶业生产的发展。
清朝时期,各地植茶已相当普遍。有的地区以茶为业,赖以为生。蒲圻之茗山茶。康熙年问,?有山西估客购茶邑西芙蓉山,峒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估客收茶义宁州,因进峒,教发红茶做法,茶只一种,大红雨前为头茶,名乌龙肄。生者为子茶,复末为禾花,又曰荷花,最后为秋露。红茶以蒸晒,乘热复以布,色变红,再晒不过火。黑茶则晒而复蒸,蒸而复晒。亦有炒热者,可作清茶。?乾隆年问,蒲圻?细民女红,自县南以西,崇山峻岭,挖山采葛,树桑培茶?,衣食丰足。嘉庆年问,山民多种茶,藉以资生。宜统二年,由劝业道开办茶叶讲习所,授以茶树栽培、采摘、制造之法。由于出茶甚饶,年额茶税银四十两,居全省第二位。至清末,羊楼峒所产的茶叶品种有:物华、桦华、精华、月华、春华、天华、天专馨、夺魁、赛春、一品、谷芽、谷蕊、仙掌、如栀、永芳、宝蕙、二五、龙须、凤尾、奇峰、乌龙、华宝、惠兰等二十四种之多。
十九世纪下半叶,汉口是中国茶叶产区最大的内地商埠。
湖北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湖北天门是茶圣故里,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相传,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陆羽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解放后重建为双层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十分令人流连陶醉。位于竞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武夷岩茶,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地钟气和,天独垂青,育成香肌,产为灵芽。大自然的钟爱,造就武夷岩茶高尚的品德。它与国际无我茶会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发为世人所瞩目、所向往。
武夷山,?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山涌千层青翡翠,溪摇万顷碧琉璃?碧水丹山构成一幅天然画图,有如人间仙境。山内群峰竞秀,幽涧流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7.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2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山峰平均海拔650mm。因此,武夷山不仅有奇秀甲东南的奇山水,而且给武夷岩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孕灵滋雨露,钟秀自山川?,自古名山产名茶。武夷岩茶历史悠久,素负盛名,正是?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岩骨花香之胜?。它独具一格的?岩骨花香?之岩韵,令人为之神往。早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著称于世。唐宋以来成为历代贡品,元大德年间(1302年),就于九曲溪的第四曲溪畔设置御茶园,盛极一时。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水金龟),更是蜚声四海,饮誉中外。大红袍为岩茶之王,堪称国宝。自从1981年获得大红袍无性繁殖育苗和在武夷山景区内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移栽成功后,并经专家鉴定,一致认为,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所属的茶叶研究所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后代,保持了母本的优良特性,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可以推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积极推进无性繁殖和不断改进制作工艺,现在大红袍无性繁殖后代,无论数量和质量均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倍受青睐。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培育的肉桂,为岩茶后起之秀。从1982年以来,已先后九次被评为国家级名茶和金奖光荣称号。特别是市茶叶研究所送评的肉桂,连续获得1992年首届和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名列前茅。
武夷岩茶独有的?活、甘、清、香?的岩韵,饮后齿颊留香,香高而悠远;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令人心旷神怡。它的高贵品质和美德,集中表现在:一是能给人以解渴、疗疾、健身物质上的享受;二是能给人以愉悦身心精神上的享受。从疗疾健身上说,武夷岩茶由于品种优良,生长环境优越,加上有独创的无与伦比的制作工艺,因此它所含的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化学成分物质非常丰富,具有显著的疗疾保健功能。常饮武夷茶,?益思明目,轻身耐老?。正如当代茶叶界泰斗陈椽在《茶叶商品学》一书中所指出的?武夷岩茶温而不寒,提神健胃,消食下气,祛痰治喘,利尿消毒,明目益思,抗癌防癌,降脂降压,降胆固醇,减肥美容?。难怪国际友人称武夷茶为?万物之甘露,神奇之药物?。从愉悦身心上说,由于武夷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品位高雅,备受世人推崇。最突出的是武夷茶艺,其二十七道程序,典雅优美。如焚香静气,叶嘉酬宾,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领略岩韵,尽杯谢茶等等,通过出神入化的表演,把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熔为一体,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
茶有德,饮茶人有茶德。对于武夷茶德,历代文人名士有精辟的论述。北宋范仲淹在《斗茶歌》中,就有精彩的描述。现摘录其中几段,他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俺赞美武夷岩茶为仙茶,系神仙所栽,为天下第一。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馥郁馨香的兰芷并以茶的俭朴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渔父》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申明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来,什么茹芝延寿,采薇养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灵芽,就会轻身换骨,飘然欲仙了。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他认为茶具有?清、和、澹、静?的美德。并以此引申为社会伦理美学。他接着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从事茗饮。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以不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谈到武夷茶德:?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称赞为:?清芬扑鼻,舌有余甘;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现代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而且他提出,要通过饮茶方式(茶道茶艺),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21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储存茶叶技术
下一篇: 茉莉花营养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