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小人,所以多酒肉朋友;茶为君子,所以多谦谦雅士。虽然说无酒不成宴,但多的是借酒使气,借酒盖脸,借酒撒疯,再好的酒也觉得有点俗。诗和酒的缘分很深,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不知世界上会少多少好诗。诗也因此受了酒的牵累,清朝一位经学家很瞧不起诗,说:“即使写诗到了李杜的份,也不过是一个酒徒罢了。”茶就不一样,茶诗不如酒诗多,茶的清雅确是真正的文人味道,馨香馥郁,沁人至深。
我很少喝茶,偶尔闲坐,泡上一杯,一份悠然的心境,便从心底泛起,只是这种时候太少了。茶给人的感觉并非都是如此,三国时候吴主孙皓,每日飨宴,入席者不管酒量大小,一概七升,喝不了就灌。大臣韦曜受到特殊礼遇,可以少喝,甚至暗地赐给茶水,以茶代酒。以孙皓之暴戾,韦曜恐怕不知如何感激好了。不久韦曜因为修史得罪孙皓,特殊礼遇随之消失,最后杀了头,清茶之谊,荡然无存。
江湖的险恶正是人心的险恶,单纯的诗人们是不适合行走江湖的。诗人在政治上也总是很幼稚的,所以杜甫用“江湖秋水多”来表示自己对李白的担心。苏东坡在气质上和李白最相近的,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苏东坡是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这三者有其一而从事政治,都是很危险的,何况三者兼备。元佑初年东坡入翰林学士知制诰,掌管机要,起草诏令,经常接近皇帝,地位殊贵。虽然春风得意,却不知已深深卷入政治漩涡。有一天黄庭坚老家捎来一些名为双井的名茶,于是分给东坡品尝,并附诗一首。《双井茶送子瞻》:“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河梦,独载扁舟向五湖”。硙就是碨,是一种小石磨,宋人喝茶是将茶叶磨碎,再放在水里煮沸,和今天不一样。黄山谷说我家乡的茶叶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采摘的,很是丰腴难得,放到茶碨中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雪花也比不上的,喝了这样的茶以后,也许会唤起你黄州时的旧梦,独驾小舟浮游于太湖之上。山谷写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一样的话说的却好听极了。东坡毕竟没有听好友之言,直到被罢黜,外放杭州。
杭州有天下名茶龙井,这人生的福祸真是不知从何说起。杭州有茶的历史很久了,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东坡在杭州喝了不少好茶,有诗为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拣茶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我想东坡已经在茶的清韵雅趣中,暂时忘掉贬谪的酸楚了吧。真正的龙井茶是很难得的,最初只有狮子峰一处。传说乾隆南巡时,啜饮此茶,觉得沁入心脾,询问产地为王氏方园,于是封王氏方园的十八株茶树为御茶。据李卫《西湖志》云,年产不过一斤,只作为贡品献给皇帝,可见其珍贵。龙井山还有龙井泉,据说用此泉水泡茶,滋味绝佳,《湖壖杂记》说:“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因为名声既大,又不可多得,所以造假的自然也多。《钱塘县志》说当时就有龙井寺、法相寺的僧人收购次茶,冒充好茶,欺骗外地人。
文人雅士品茗极为讲究,像我刚才这样胡思乱想是不行的。项斯《山行》“青枥深林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红尘万丈,纷纷扰扰,又怎能静心品茗?只有心无挂碍,空灵澄澈之时才能品出茶的真味。
沈三白《浮生六记》“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沙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人生到此夫复何求。真不知他是几世修来的福分。
普洱品藏记004:
? ? ? ? ? ? ? ? ?辨茶识人闲话李晓琳
? ?每个人喝茶都有自己的道法,时间长了也总会有各自的感悟。如景迈山的李晓琳,她说“茶的文化就是喝,喝完再说;茶的道义就是解馋,解口腔的馋,解心中的馋。”她不谈禅不论道,不争山头不拼茶区,只是独爱景迈山的古树茶,爱得耿直近于偏执,自己选料制作,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亲自冲泡与友人分享。如她所说,“一个人静默地泡茶喝茶,和亲人朋友分享好茶,便是人间美好。”
她时常说,茶只是一片树叶,只是一种饮品。其实,她又不仅仅把茶当作一片树叶或者一种饮品,正如她为景迈山普洱茶所取的名字——娜姆是她的女儿,于是她就亲自选料亲手制作了一款景迈山古树茶,取名“娜姆一号”;生在澜沧江边,长在景迈山上,身为拉祜族人,她根据用料不同和工艺把自己制作的茶分别命名为“拉祜神韵”以及“拉祜道韵”——对所经营的景迈山普洱茶,她倾注了无穷尽的母爱慈悲和民族情怀。
更多时间,她在澜沧县,隐于景迈山。准确一点,应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在那里,除了古树茶,她还经营着幼儿园和有机农庄。忆至此处,颇觉得有趣,景迈山的茶和幼儿园的孩子之间岂不也正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吗?景迈山的茶一季季地生生不息,幼儿园的孩子一年年地慢慢长大,同时经营着茶山和幼儿园的李晓琳,让景迈山的茶和幼儿园的孩子一起走向大江南北甚至世界各地,岂不也正可谓是在做济世功德?善莫大焉!偶尔,她会在昆明住上几天,其时她家里便宾朋满座,朋友们围坐在她的周围由她泡茶给大家品,储存至今已四十九年那款景迈山普洱生茶极品,朋友们戏称为“法拉利”,据说曾经一百零八泡汤色不变,所有精华都融在汤中,玫红香甜,润喉润心。李晓琳在昆明的日子,她的朋友们总有那么一天是要在她家相聚的,总有几个本不熟悉的朋友是在她家里相遇相识相知的,总有一顿饭一场酒是要在她家里进行的,餐食用料全部来自澜沧县的景迈山,有机农庄出产的各种蔬菜、冬瓜猪猪肉以及蜂蜜酒……
景迈山的普洱茶,香气馥郁持久,古树茶汤质粘稠,兰花香蜂蜜甜,灌木共生的生长环境让它更具有大自然风情。李晓琳曾经说,她甚至可以分辨出兰花香的不同品种和野蜂蜜的花粉差异,并据此可以判断具体的产茶村寨。我曾经笑着对她说,“我们喝进去的岂不是一整座风光无限的景迈山?!”敛气再品,甚至能感觉到胸怀里越来越清晰地生长出一个鸟语花香的小世界……
景迈山位于澜沧县惠民乡,有着万亩千年古茶园,古茶山由景迈、芒景、芒洪等10个多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村寨组成,我曾于七月中旬去过,那是我第一次探访茶山。自昆明飞到普洱,自普洱驱车前往澜沧县城,经历几番小雨、中雨、大雨,一百八十公里走了四个半小时,途中遭遇两次小规模的山体滑坡。第二天上午,自澜沧县城去景迈山的芒景村,临时在山下租用了一台面包车,山道曲折颠簸,老司机车速不减只管调整方向盘,我们的屁股不时被弹开座椅又颠下来,一个多小时左右的山路仿佛做了一次全身松骨按摩。在山上两日,恰逢下雨有雷,为防止意外只能停电,晚上蛙鸣不断……
一直想写一组“景迈山之旅”,记录所见所想,由于各种原因未果,只是在手机备忘录上记下了一些散碎句子。譬如在途中,“在抵达澜沧江之前/笔直的树从峡谷探出树冠/我想跳出车窗/蹦下路基,落到树上/沿树干滑至山涧/或草地,或浅溪,或砂砾/躺着、趴着、打滚儿/累了,就伏在树根沉沉睡去”;譬如在澜沧县城留宿后醒来,“宁愿是被鸟鸣叫醒的/不知大雨消停于何时/在闹铃响起之前/还有一夜梦//一窗鸟鸣唧啾/近树苍翠,远山黝黑/布谷鸟在若远若近地叫”;自澜沧县城去往景迈山的途中,我看见山坳里的房子,就直接在备忘录记下两行字:“房子在山坳里/在各种绿树青草的怀抱里”……
有个朋友读到我近期的文字,问道:“为什么总是在写普洱茶,还写到一些和经营普洱茶的人,你不是要改行做茶托吧?”我看着《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海报笑答:“我不是潘金莲,我不是在做茶托儿。”随即想起,前两天刚读过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如果说我能以传播者的身份使普洱茶及普洱茶人得到更多认可,我觉得这也算是我的人生功德之一。
事实上,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普洱茶的传播者。但凡有人一起喝茶,或者遇到对普洱茶感兴趣的人,我往往会谈起自己和普洱茶的故事,由不理解到接受,由释然到喜欢,甚至迷恋。喝茶或者不喝,皆是个人喜好,倘若要喝,劝君还是喝好茶。所谓好茶选料,个人认为古树茶最佳,有机生态茶次之。如陈甫铭所说,“喝茶本是修身养性的良方,若你去喝洒了农药的台地茶,倒不如不喝。”所谓茶区山头也完全是个人爱好,环境不同滋味各异,“适口为珍”,不必强求。
品茶时间尚短,我目前尚不能辨识成品茶的用料优劣,所以选茶时都是选择经营普洱茶的人。由人至茶,由茶及人。品质纯良的茶人,至少可以保证你喝的道德之茶而不是浸泡了农药的茶树叶。如景迈山普宗号的李晓琳,如雏凤轩主人陈丹,再如昌宁红的田老板。茶业复兴的周重林,他的茶书已买了几本,虽然尚未谋面,但我相信他经营的茶也必是良品。我尚没有机会观摩采茶、制茶的全过程,但通过一次景迈山之旅,也多少体会了茶人寻茶时的不易,由于云南境内交通不便且茶区多在山上,春茶、谷花茶收茶之时又多在雨季,茶人寻茶之旅难免艰辛,普洱好茶的价格比普通茶略高倒也是无可非议的。选哪一种茶,买或不买,凭个人的经济状况而定。
2016年11月22日
茶文化是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化,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关于茶的主题散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关于茶的主题散文一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新的事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近正好是新茶上市,前不久收到竹叶青给我定制的春茶,于是我就带到办公室给同事们尝鲜。几个老外围观了我泡茶的全过程,看着杯子里竖立的茶芽,都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我告诉他们,看茶就如同红酒里的品香一样,是中国茶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可是,当我把泡好的茶端给他们请他们品尝时,他们犹豫着接过,闻了又闻,就是不敢张口去喝。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茶应该是茶粉、茶包。
而眼前这杯水,充满神秘魔幻的东方气息,美则美矣,但真要咽下肚子,却有点勉为其难。
我一再坚持,告诉他们喝绿茶追求的是新鲜,中国人喜欢用每年春季最新鲜的茶叶招待朋友,所谓“新茶老友”。
出于礼貌,他们小啜了几口,就放在了一边。下班的时候,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还放着满满的一杯茶。
对我来说,在“推广”中国文化时遭受这样的挫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几个人都夸口自己喜欢吃中餐,我对他们说,你们吃的中餐都不是真正的中餐,而是经过改良的美式中餐,在中国根本没有人吃,下次我带你们去吃真正的中餐。
看着他们一脸神往,我一下子来了劲头。第二天中午,我拉着这帮人去了一家很正宗的川菜馆,点了夫妻肺片、蒜泥白肉、水煮鱼、回锅肉和蚂蚁上树。
等菜一盘盘上桌,我的同事们脸上的表情也在慢慢变得诧异。他们小心翼翼地举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菜放进嘴里。虽然出于礼貌不停地说很好吃,可是他们的胃没法撒谎,吃了半个小时,大部分的菜都还是满满的一盘。
于心不忍的我只好又善解人意地点了左宗棠鸡和芝麻牛肉。看着他们如释重负又欢欣鼓舞地把这两道美式中餐里最常见的菜一扫而光,我在心里哭笑不得。
在纽约这样的城市,每个人都标榜自己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夸张地标榜自己热爱中国菜、热爱韩国菜、热爱尼泊尔菜——热爱任何一个国家的菜,就连用筷子都是人人掌握的基本技能。可是很多人这样做,其实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交虚荣心,对他们来说,能够接受的中国菜也就仅限于改良后迎合了他们口味的美式中餐而已。
到过美国的人大概都知道美式中餐是怎么一回事。全美各地一共有4万多家中式餐厅,比麦当劳、肯德基和汉堡王加在一起还要多,大城市里街头巷尾几乎随处可见,如果你开车上路,即使在最荒无人烟的偏僻角落,也能看到中式餐厅像灯塔一样顽强地矗立在路旁,这些中式餐厅大多是中国移民开的小型家庭餐厅。我在地图里搜了一下Chinese Restaurant,结果密密麻麻。
这些中式餐厅里最著名的菜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左宗棠鸡。这个名字其实是误传,它真正的名称是General Tso's Chicken,意思是“左将军的鸡肉”,左将军就是清朝将领左宗棠。这道菜是用大块去皮的鸡肉裹上面粉,油炸后浇上浓稠的糖醋酱,味道又酸又甜,口感有点像咕咾肉。此外,还有芝麻鸡和陈皮鸡,味道都差不多。
美式中餐里最常见的配菜是西兰花,肉类一般是鸡肉和牛肉,由此就诞生了另外两道美式中餐:西兰花炒牛肉和西兰花炒鸡肉。这里用“炒”有点不恰当,因为所谓的炒,其实无非是把肉弄熟了浇点汤汁,至于西兰花,则沿袭美国人的习惯,几乎是生的。
此外,还有鸡肉、牛肉以及虾肉和其他几种蔬菜的组合,但也不外乎青椒、豌豆和蘑菇这几种。所有这些菜的味道也都差不多。
美国人不太吃猪肉,所以中式餐厅几乎没有猪肉,不过一部分中式餐厅会提供叉烧,当然味道和中国的叉烧是完全不一样的。
还有一道名菜芙蓉蛋,就是把鸡蛋和蔬菜拌在一起油炸,根据顾客口味的不同还会加上牛肉、鸡肉或者虾,另外附送一份不知道怎么弄出来的浓酱蘸着吃。这道菜各个餐厅的口味差别极大,主要区别在于酱,有些餐厅调制的酱味道还算不错,虽然口味奇特,但是挺好吃的。
还有用了很多淀粉勾芡的黏糊糊的蛋花汤,酸辣汤也很普遍。
美国人吃完中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结账时店员会给每个人发一个签语饼,用鸡蛋和面粉做的,味道有点像蛋卷。打开后里面藏着一张小纸条,一面写着一句励志的“心灵鸡汤”和幸运数字,另一面则会有一个中文词语,配上英文解释。没有人知道在中国完全不存在的签语饼是如何在美国起源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几十年前想出这个主意的人是个天才,因为这个小把戏在早期美式中餐流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这些小中式餐厅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每一家看起来都非常相似,就像是连锁餐厅一样,几乎都有一样的店面、一样风格的灯箱招牌和重复率极高的店名。
菜单也都长得很像。
甚至连外卖盒都几乎一模一样,在美剧里经常能看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几万家中式餐厅就是美国版的沙县小吃——定位低端,价格低廉,开店极多,风格统一,并且都在唱着一首忠诚的赞歌。
接受度颇高的美式沙县小吃是快餐,并非中国美食的正统。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在美国的接受度却不高。不过,看到同事们留下的、几乎没动过的竹叶青,我也不会觉得失望。众口难调是普遍现象,更何况是两种饮食文化的碰撞。真正有特色的无一不是个性的,但凡奢侈的都是需要时间的,例如一年只有一次的新茶。
所以我宁愿这一杯早春绿茶,依旧以根根竖立的茶芽和神秘鲜嫩的东方绿,让老外好奇又犹豫,甚至暂时被“嫌弃”,也不愿它为了快速迎合老外的习惯而变成茶粉、茶包,软趴趴的一坨,没了原来的精气神,然后还要跟其他的'茶包竞争。
关于茶的主题散文二 我爱人对茶叶一向情有独钟,平生最大的嗜好就是喝茶、品茶。一年四季茶杯不离手,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便要沏上一杯热茶,观青青的茶叶在杯子里上下飘浮,望一缕缕茶烟从杯子里缓缓升起,散发出淡淡的青香,闻之心醉,不论出差还是旅游,爱人总要到茶市上逛一逛,到茶店里选上一些精品茶叶,送给亲戚、朋友,与他们分享,在单位或在家里,茶柜里也总是摆着各种各样的茶叶,有普洱茶、碧螺春、龙井茶、铁观音、信阳毛尖等,为了喝茶品茶,家里的开支花销增添了不少,于是的我老唠叨他说:你就那么爱喝茶吗?茶就那么好喝吗?可每到这时候,他总能给我讲出一大堆喝茶的好处,什么喝茶能养生,能防老祛病;喝茶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最可贵的是女人喝茶能美容养颜,青春永驻等等,伶牙俐齿的我一时间被他说得哑口无言。
我爱人是一个极其内向的人,平时老不爱说话,但只要提到茶,话闸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他就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没了,每逢来客人的时候,他总是拿出家里最好的茶招待人家,与客人谈讨喝茶的种种益处,谈论一年四季,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春夏秋冬,根据天气不同,所饮的茶也各有不同,诸如此类。平日里他也时不时地给我讲,入秋以来,天高云淡,金风萧瑟,花木凋落,气候干燥,容易出现“上火”、皮肤干涩、鼻燥、咽痛、头痛等症状,这是天气由热转凉季节所致,让我多喝清茶,来平衡机体内气血代谢状态;还告诉我到了春季,天气转暖,百花盛开,喝一些诸如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和菊花等花茶,不仅美容还可养颜,而且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到了夏天,天气炎热,暑气逼人,就应该多喝绿茶,等等,细微之处见真情,爱人的关心体贴犹如茶品的甘甜醇美让人幸福陶醉,在他的劝慰和鼓动下,一向从不喝水又不喝茶的我为了美丽,为了健康,为了爱人的这份爱,不由自主地端起了茶杯,小饮一口,顿时,清苦的茶汁由苦到甜,幽香四溢,齿间留香,回味无穷,斗转星移,渐渐的我喜欢上饮茶,并学会了备茶的技艺、品饮的方法,学会了细细地去品茶的品性、内涵和精髓,更深的去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茶历史。
人有人品,茶有茶道。早在唐朝就有了茶道一说,中华茶道追求的是雅致,开阔的是胸襟,茶道如人道,其共同的核心就是一个“和”字,在当今社会,和谐发展,和平共处,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茶品如人品,品茶品人生,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细细地品茶之苦涩,茶之清香,茶之醇美,茶之淡雅,茶之爽远,体会着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经历风雨洗礼,怎么能见到彩虹的绚丽,不经历挫折磨难,怎能懂得生活的真谛,不励志发愤图强,怎能享受苦尽甘来的幸福生活,人生亦如茶品。 在这纷繁喧嚣的年代,一人品茶,“独品得神”,两人对品,“意在得趣”,众人聚品,“意在得慧”,修养人品,修身养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像茶品一样始终保持着清香益人和甘甜的天赋本色,让浮躁的心逐渐地平静下来。
如今,我也喜爱上了喝茶,品茶,并在喝茶、品茶的过程中去寻求一份安逸、宁静。在空闲时,我和爱人坐在窗前的摇椅上,在阳光的透射下,沏一壶热茶,嗅一嗅茶的芳香,品一品茶的甘甜,回味一下过去的人生,畅想一下未来的生活,让茶的品格、茶的精神、茶的文化伴着我们一路前行!
关于茶的主题散文三 喜欢在静幽的夜里,静品一壶香茗,伴着氤氲的茶香,梳理章乱的思绪。静静的看着一片片叶子,在杯中一次次的翻滚,沉淀,一杯水由浓到淡,也品着一壶茶从馨香到无味的过程。
白落梅说“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清淡光阴,就着一盏清茶,落棋敲子,吟诗作画,让平淡如水的日子,在馥郁的馨香里清闲雅致。
古往今来,季节更迭,花开花落,岁月山河在朝夕的轮回中,早已找不到往日颜色,唯有一缕茶香飘过秦时明月汉时关,依然在一杯水中安然。
一盏茶,不分高低贵贱,名流权贵,乡村野夫,均可在闲暇时光手捧一杯香茗,看庭前花开花落,赏天上云卷云舒,闲话家常,谈古论今。细品慢斟的功夫茶,粗口豪饮的大碗茶,都让淡雅的日子,氤氲着淡淡的香。
茶和水的缘分,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仿佛是来赴一场千年的邀约,茶是水最美的风景,水是茶久等的归人,见面时,无须言欢春花秋月,亦无需倾诉久别重逢的喜悦,只是默默无闻的相依相融,茶为水释放生命中最美的馨香,水陪茶同甘共苦,冷暖不弃。
生命中的相遇相知,或许是寻了前世的约定,两个人之间的重逢,是为了三生石上篆刻的誓言。人海中,一个眉眼的碰触,心灵有了交汇,没有相见恨晚,也没有失之交臂,碰巧你来时,我也在。简简单单的相遇,简简单单的相处,一起把风雨看透,把沧桑共浴。
一盏茶,浓了略显苦涩,淡了便是无味。浓淡相宜的一杯,总能让人回味无穷。伴一心仪之人,把盏临风,仰或是西楼邀月,不用音乐悦耳,亦无须富贵繁华,相对无言,把手中的一盏香茗,慢慢品透,品出茶与水的机遇,彼此荣辱共存的真谛。
茶的一生,坎坎坷坷,历经风雨的侵袭,接受采摘时的分离之痛,经过高温的烘烤,日光下的晾晒,方得在一杯沸腾的水中,释放自己的馨香。袅袅香味给唐诗宋词添了韵味,也给春花秋月增了馨香。
春秋冬夏,花开花落,跋涉在红尘中,免不了滚打爬摸,跌跌撞撞,一路聚散离合难免,荣辱成败亦是家常。唯有用一颗素雅之心,看淡尘世浮华,笑纳风雨坎坷,不管是鲜衣怒马还是枯灯残荷,都该从容面对,不惊不乍,沉稳如水。
一程山水一程人生,每一程人生的路途,命运都给我们安排了不一样的风景和机遇。生命的路上不会永远天高云淡,亦不会永远遍植春天。不管怎样的遇见和磨难,相信都是命运为了我们的成长做的最好的安排。
茶素来与禅有约,禅堂寺庙,清静之地,容不下酒肉,却唯独对茶情有独钟。香客旅人,上香拜佛,皆可在寺庙禅堂讨得一碗清茶。焚香袅袅,木鱼声声,虔诚的善心,在佛前纤尘不染,饮一杯清淡素茶,修心养性,与世无争。
烟火人家,凡夫俗子,日子清淡如茶,苦中回甘。平静的日子,在一壶茶里安稳着,早出晚归之时,泡一壶茶,享享儿女绕膝的天伦,孝敬高堂含辛茹苦的抚养。不用山珍海味,富丽堂皇,幸福已把眉眼间写满。
把盏对茶,不论莫逆之交,还是萍水相逢,有茶,有水,一方茶几,几个板凳,世事风云,家长里短,过往恩怨,都在唇齿间袅袅生香。
清末的蒲松龄,在繁华的路口,用一盏茶,招待往来宾客,地北天南,前朝旧事,都在一杯茶里迤逦而来。或许那些妖魔鬼怪,狐狸仙子,皆是寻了那一缕清淡茶香,与夜色宁静之时,乘月华清风,遁入蒲老先生的杯中,才有的聊斋志异那流芳天下的佳话故事。
闲时,饮一杯清茶,无关风月,不争名利。在氤氲的茶香里,品一品前尘往事,让恩怨得失随茶水翻滚之后,归于平淡,细品一杯香茗,最终明白,繁华似梦最终回归平静,且让人生随一杯茶水,浓浓淡淡中散发自己的馨香。
早茶,这两个字听起来好像挺有内涵的,其实就是早餐,点心。
在广东很多城市的酒楼都有着茶市供应,分为粤式早茶同港式早茶,但两者的出品也都差不多。每家茶楼都少不了这几款主打点心,缺一不可;如“叉烧包,烧麦、虾饺、鼓汁凤爪、潮州粉果”等。
喝早茶的人群,数一些退休后的老年人较多,年轻人略少些,因为要忙着上班,时间也比较仓促,平时并没有太多时间与闲情可去饮早茶。
特别是广州的老年人更喜好喝早茶。天还蒙蒙亮,有些就搀扶着老伴,有些腋下夹着份报纸,有些便拄着根拐杖,一摇一摇的往经营早茶的的酒楼移步向前着。
当迈进酒楼的大门,就会有像仙女般的咨客小姐迎上来询问你们几位。
随后安排座位,招呼你坐下,问你是否需要来壶什么茶,普洱茶还是铁观音什么的……(分有茗茶和普通茶,茗茶价格会贵点,茶具也有所不同)
当服务员茶递上壶泡好的茶后,食客们都会习惯性的用第一泡茶先洗涑一下餐具,然后再把茶杯往嘴边送。
有些高档的茶楼都会提着供点心纸和铅笔供客人自己点,用电脑系统入单。有些茶楼,有人专门推着热气腾腾的餐车到你桌前,问你要来点什么点心。品种五花八门的,有甜,咸、炒、蒸、煮、煎、炸,灼样样都有,色香味俱全,能够满足不同口味与不同人群的选择。
茶点价格以佳点,精点、超点、顶点、大点、中点,小点为论价标准。
有空之余,带上一家大小上茶楼喝喝早茶,很能够感受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享受着家庭中天伦之乐。
或者独自一人也罢,带上本杂志或报纸,到茶楼里,泡上壶茶,点几个点心,呆上半天,也是蛮有雅趣的。
而今好多的茶楼已不仅只供应早茶,还有下午茶,夜茶。喝茶也成了许多人群的情感爱好,不仅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多是体会喝茶过程中的乐趣。
茶点与中餐正餐相比,在消费上有着款式多样,价格低廉的优势。
朋友们,你们喜欢喝早茶么?
(2020.10.9.)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21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金坛雀舌炒制工序
下一篇: 盆栽茶花浇水注意要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