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细品慢饮悟茶境

茶百科 2023-11-22 18:24:21

细品慢饮悟茶境

历代人都把品茶视为一种艺术,除了选择好茶、好水、好器之外,还十分注重品茶的环境。明代徐渭曾说:“茶宜精舍,宜云林,宜瓷瓶,宜竹灶,宜幽人雅士,宜衲子仙朋,宜永昼清淡,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讲的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唐代顾况在《茶赋》中说:“罗玳宴,展瑶席,凝思藻,间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转,宫女,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讲的是朝廷官场上的茶宴景象;著名诗僧皎然有诗道:“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裴回。”讲的是僧人们的品茶意境。文人、官吏、僧人均爱以茶相会,那些花、诗、琴、茗的美妙结合更道出了品茗的环境。

在宋代,不同的阶层对品茗的环境要求也各不相同,朝廷重奢侈、讲礼仪;民间则更看重友情,品茗重在营造优雅与闲适的氛围;文人如苏轼品茶,大多尚临溪,以吟诗作赋为乐事。元明时代的人们品茶崇尚回归自然,在山水丛林、鸟语花香的广阔天地之间,体悟茶道精神。晚清文人将这些风雅移至室内,多建茶室茶寮,在闹中取静的城市中品茶一壶,偷得浮生半日闲,自得其乐。而此种方式在如今的现代城市中更是大行其道,对于古人来说,大自然的松涛里、竹林中、小溪旁、翠岩下处处都可成为品茶的佳境,但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讲,内部环境则显得更加现实和重要。窗明几净、格调高雅、气氛温馨,使人有亲切感和舒适感的茶会所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品茶,或许你也能体会到尘心洗净、俗念全消、心灵空明、乐而忘返的品茶意境吧。

1.在一茗茶会所,哪怕只是一个角落,你都能看到不凡的景致。

2.大气简洁而又不乏韵味的会所空间。

3.各色茶具正准备迎接来到一茗品茶的客人。

4.茶道四君子仿佛亭亭玉立的美女。

5.一茗茶会所的一层陈列着各种珍稀茶品。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对品茶之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如果所处环境过于不堪,纷扰不断,定然不能品茶,所论之茶、所论之境必然两两相宜,才能得茶之趣、茶之味。

欧阳修在其《尝新茶呈圣俞》一诗中,记他得到别人馈赠的新茶而又用来待客时说:“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很显然,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对品茶的环境是相当有讲究的。

正所谓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是为三。反之,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从欧阳修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品茶的环境诸如天气、品茶地景色、饮茶的人、所用茶具、泡茶用的水的要求都是很高的。而作为一个爱茶之人,这些要求的确不算过分。在欧阳修看来,这些要求若不能达到的话,宁可无茶可喝。

到了明代,人们对品茶的环境要求更日趋严格。冯可宾就有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之说,所谓的“十三宜”是指: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七忌”乃是: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

古人似乎已经把茶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但如今的爱茶之人也不必担心喝不到好茶,品不到茶意了,一茗茶业以救助原生茶树、建立原生态高品质茶基地为己任,他们的目标很大却并不遥远,那就是做中国茶叶品牌的第“一茗”。

遥看位于金宝街的一茗茶会所,仿佛一艘即将起航的船一般,而巨大的落地透明橱窗却透出浓浓的中国古代韵味。步入一层大厅,500多平方米的开阔视野、天籁之音般的古韵琴声、都市喧嚣中的浮躁之心仿佛立即舒缓平和了下来,云纹大理石的地面让你感觉仿佛踏足云端。左侧古典的木质展示橱中摆放着名家制作的各式紫砂壶、茶杯、茶盘、茶宠等造型各异的茶具,这些都是爱茶之人日常品茗不可或缺之物。右侧怀中抱月的特装展区中陈列着难得一见的稀世茶品,龙井、铁观音大红袍金骏眉……中央一块40年以上的陈年普洱大茶砖仿佛静静地诉说着近半世纪的沧桑。

漫步至楼梯,可以欣赏到由诸多名家共创的一幅长卷,以仿《清明上河图》的手法描绘了古代人种茶、采茶、制茶、运输、品茶的历史。神游未尽,恍然之间已到了二层的私人会所。

二层会所的中心是当代茶圣张天福先生亲笔题写的“一茗茶业”的牌匾。正对着的则是被锦鲤池与紫砂壶墙环围的茶艺表演台,造型千姿百态的茶壶映托着茶艺师们美轮美奂的表演:高山流水、春风拂面、若琛听泉、关公巡城……

云雾、福鼎、正山、西湖、万年红、天心、洞庭、大风堂,8个大小不一的私人包间由中心向四周排开。环视各包间,古朴典雅的红木桌椅上雕刻着各种寓意富贵吉祥的图案:牡丹花开、菩提叶茂、八蝠祝寿等等。

而供桌、茶桌、窗格之上,摆放着的是以独特窑变艺术著称于世的钧瓷,其色“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

闲庭信步,来到“天心”包间中,斜坐在红木椅上,虽有一墙之隔,却听不到金宝街上的热闹喧嚣,一丝淡香焚过,仿佛置身神仙洞府。若共邀三五好友品茗对弈、休憩闲聊,岂不快哉?

茶之调饮

茶以调味与否可以分为清饮和调饮

清饮,即在茶汤中不加任何调味品,保持茶的纯粹和本色。清饮时,一杯好茶在手,静品默赏,细评慢饮,使人如沐微风进入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欢愉、轻快、激动、舒畅之情油然而生。

调饮,指在茶汤中加入调料,以佐汤味的一种方法。调饮时,以叶类,花类,果类为原材料,根据气候,性味以及个人喜好的不同可以灵活搭配出各种口味的茶汤。

清饮,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调饮,重在变化,根据饮者的喜好快速的调整,突破,创新,既满足了人们对快感的追求,又适合而今快节奏的消费心理。

调饮首选红茶,红茶甘甜,香醇且包容性强,此中又以世界三大高香之首的祁门红茶为极品。

调饮过程中使用的红茶以红碎茶为主,红碎茶是一种碎片或颗粒茶叶,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大宗产品,占全球茶叶总出口量的80%左右。国外饮茶多以调饮为主,所以相比国内条索状的茶叶,碎茶更方便制成茶包冲泡,条形茶一般可以冲泡3-6次,红碎茶通常只冲泡1-2次。

以英国为例,英国人有300年饮红茶历史,是红茶的爱好国家,但英国人喝茶的形式却与中国人大相径庭。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公元1840年,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就意兴阑珊、百无聊赖,心想此时距离穿着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Party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以果腹。

后来安娜女士邀请几位知心好友伴随着茶与精致的点心,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这一行为在当时贵族社交圈内蔚为风尚,名媛仕女趋之若鹜。一直到今天,已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这也是所谓的“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

在英国维多利亚式下午茶传统里,以家中最好的房间(如Solon)、及最好的瓷器接待来宾是绝对必要的,而上等的茶品与精致的点心则是下午茶的主角。有悠扬的古典音乐陪衬,用轻松自在的心情与知心好友共度一个优雅、悠哉。

所以美味的点心,精致的茶器,上等的茶品都是在维多利亚式下午茶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现在很多酒店,都会配点心,这样的三层塔,吃都是很有顺序的,从咸的到甜的,特别讲究。英式下午茶代表英国人的生活社交方式,虽然这片茶叶来自中国或者印度,但在英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很有意思。

一首英国民谣就是这样唱的:“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蒙古奶茶使用砖茶水加鲜奶熬制而成,先将茶煮出茶汤,然后加入牛奶继续加热,烧开后关火。喝的时候再加入酥油、泡炒米和奶制品配料,最后加盐糖调味。

热度调饮茶:小青柑、大红柑、柠檬红茶

常用的调饮材料:姜,枣,薄荷叶、蜂蜜、牛奶、玫瑰花、枸杞、方糖、芒果、苹果,水蜜桃、火龙果,甜叶菊,威士忌等,调的时候不要太杂,纯饮就比较好。

喝茶的十八种境界,你是哪一种

离茶境

或许是不知道茶的好处,或许是享受不了茶的香醇口感,这些人未能与茶结缘,实属遗憾。

2.否茶境

这部分人或比较年轻,或生活节奏过快,喜欢咖啡、果汁等饮品,接受奶茶但喝不了真正的茶叶。

3.惰茶境

会喝茶,不讨厌喝茶,但是比较懒,对泡茶不研究,有了才喝。

4.藏茶境

喜欢喝茶,得好茶则自己一人独饮,自娱自乐,不能分享。

5.商茶境

爱喝茶,但是请人喝茶一般带有目的性,商业感太强。

6.美茶境

此类人会喝茶,更追求喝茶的环境,更喜欢美丽的茶艺师泡茶。

7.提神境

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常常通过喝茶来提神。

8.饭茶境

爱茶,天天都要喝茶,如同吃饭一样。

9.学道境

喜欢喝茶,通过喝茶感受茶叶更深的魅力,开始体会茶道。

10.入道境

对茶有一定研究,一些茶的茶汤、茶香、茶味比较熟知,也了解茶的产地、年代、特色等。

11.忠茶境

茶品众多,只喝心中认可之茶。

12.嗜茶境

特别喜欢喝茶,不追山头、年份,任何档次的茶,都能喝出其中精髓。

13.痴茶境

迷醉于茶道,用尽方法,去追寻茶道的踪迹,甚至“走火入魔”。

14.悟茶境

对茶道有一定心得,有自己的茶道方向,稳步提升心境。

15.惜茶境

不只是爱喝茶,更加珍惜茶,珍惜每一片茶叶背后的汗水、情谊。

16.心茶境

茶置于眼前,喝不喝都无所谓了,了然于胸,悠然自得。

17.传茶境

德高望重,授人以道,为茶文化的传播及继承,做出最大的努力。

18.涅槃境

据说这个境界的人,早已脱离茶之本相,由茶道升华,抵达更深之道。

谁能帮我找一下各种茶的冲泡方法及程序?谢谢...

茶叶的冲泡,一般只要备具、备茶、备水,经沸水冲泡即可饮用。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发挥出来,冲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据茶的不同特性,应用不同的冲泡技艺和方法才能达到。

绿茶的冲泡

细嫩绿茶的冲泡,要求茶具(茶杯或茶碗)洁净,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壶)、瓷杯或茶碗冲泡。杯、碗内瓷质洁白,便于衬托碧绿的茶汤和茶叶。泡茶的水质要好。通常选用洁净的优质矿泉水,也可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水的酸碱度为中性或微酸性,切勿用碱性水,以免茶汤深暗。煮水初沸即可,这样泡出的茶水鲜爽度较好。沏茶的水温,要求在80℃左右最为适宜,因为优质绿茶的叶绿素在过高的温度下易被破坏变黄,同时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也会在高温下氧化使茶汤很快变黄,很多芳香物质在高温下也很快挥发散失,使茶汤失去香味。茶与水的比例要恰当,通常茶与水之比为1:50~1:60(即1克茶叶用水50毫升~60毫升)为宜,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中,口感鲜醇。冲泡的手法很有讲究,要求手持水壶往茶杯中注水,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势,使注入的热水冲动茶叶,上下浮动,茶汁也易泡出。另外,在冲泡时常先注入少量热水,使茶叶浸润一下,稍后再注水至离杯沿1厘米~2厘米处即可。若待客,可将泡好茶的茶杯或茶碗,放入茶盘中,捧至客人面前,以手示意,请客人品饮。

红茶的冲泡

红茶的饮用方法,归纳起来大体分为清饮法和调饮法两类。清饮法,就是将茶叶放人茶壶中,加沸水冲泡,然后注入茶杯中细品慢饮。好的工夫条红茶一般可冲泡2次~3次,而红碎茶只能冲泡1次~2次。调饮法,是将茶叶放入茶壶,加沸水冲泡后,倒出茶汤在茶杯中再加奶或糖、柠檬汁、蜂蜜、香摈酒等,根据个人爱好,任意选择调配,风味各异。调饮法用的红茶,多数用红碎茶制的袋泡茶,茶汁浸出速度快,浓度大,也易去茶渣。一般来说,品饮红茶,选用茶具也很重要,以选用咖啡茶具较为适宜。近年来在市面上流行一种台式泡沫红茶,其制法是红茶经冲泡后将茶汤倒人调酒器中,加上蜂蜜等配料,然后上下、左右摇动几十下,再倒人透明玻璃杯中品饮。由于茶汤含有皂素,形成泡沫,在透明杯中层次分明,十分美观,品饮泡沫茶,别有情趣,特别是青年人更为喜爱。泡沫红茶始于台湾,近期传入大陆。

乌龙茶的冲泡

乌龙茶的品饮特点是重品香,不重品形,先闻其香后尝其味,因此十分讲究冲泡方法。从茶叶的用量、泡茶的水温、泡茶的时间,到泡饮次数和斟茶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茶叶的用量
冲泡乌龙茶,茶叶的用量比名优茶和大宗花茶、红茶、绿茶要多,以装满紫砂壶容积的1/2为宜,约重10克。
(2)泡茶水温
乌龙茶采摘的原料是成熟的茶枝新梢,对水温要求与细嫩的名优茶有所不同。要求水沸立即冲泡,水温为100度。水温高,茶汁浸出率高,茶味浓、香气高,更能品饮出乌龙茶特有的韵味。
(3)冲泡的时间和次数
乌龙茶较耐泡,一般泡饮5次~6次,仍然余香犹存。泡的时间要由短到长,第一次冲泡,时间短些,约2分钟,随冲泡次数增加,泡的时间相对延长。使每次茶汤浓度基本一致,便于品饮欣赏。
(4)、冲泡和斟饮
冲泡乌龙茶有专门的茶具。广东、福建人喜爱用“烹茶四宝”------潮汕烘炉、玉书、孟臣罐、若深瓯、潮汕烘炉是烧开水用的炭火炉;玉书为烧开水的水壶,一般是扁形的薄瓷壶,约能容水2O克 ;孟臣罐为紫砂壶;若深瓯是微型精制的白色小瓷杯。冲泡前先用开水将茶具(茶壶、茶杯、茶盘)淋洗一遍,以保持茶具洁净,又利于提高茶具本身的温度。当壶中置茶以后,沸水沿壶内壁缓缓冲入,在水漫过茶叶时,便立即将水倒出,称之为“洗茶”,洗去茶叶中的浮尘和泡沫,便于品其真味。洗茶后即第二次冲入沸水,水量以溢出壶盖沿为宜,盖上壶盖。冲水的方法应由高到低,且在整个泡饮过程中需经常用沸水淋洗壶身,以保持壶内水温,充分泡出茶叶的香味。
斟茶方法也与泡茶一样讲究,传统的方法是用拇、食、中指夹着壶的把手。斟茶时应低行,以防失香散味。茶汤按顺序注入几个小茶杯内,注量不宜过满,以每杯容积的1/2为宜,逐渐加至八成满,使每杯茶汤香味均匀。

花茶的冲泡
花茶是融花香、茶味于一体的茶类,花茶的品饮虽重于香气,但高档毛峰花茶其形状仍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品饮高档名优花茶,通常选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茶叶用量与水之比为1:50(即1克茶叶用水50毫升)。宜用85℃左右的沸水冲泡,时间3分钟~5分钟。冲泡次数以2次~3次为宜。可透过玻璃杯欣赏茶胚精美别致的造型,如冲泡的是特级茉莉毛峰花茶,可欣赏到毛峰芽叶在杯中徐徐展开,朵朵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的景象,别有情趣。泡好后,先揭盖闻香,鲜灵浓纯,扑鼻而来。再尝其味,花香茶味,令人精神振奋。中、低档花茶,主要是闻香尝味,一般选用洁净的白瓷杯或白瓷茶壶冲泡,水温要求100℃,冲泡5分钟后即可斟饮。北方居家品饮花茶,常采用茶壶共泡分饮法,具有方便、卫生的特点,家人老小团聚,泡上一壶茶,一边品饮,一边拉家常,会给家庭增添温馨气氛。四川人品饮花茶,很有地方特色,常用一套三件头茶具(茶碗、茶托、茶盖)泡茶,边饮品,边摆“龙门阵”,悠然自得。

紧压茶的冲泡
紧压茶冲泡至今仍沿用古老的传统方法。我国生产的紧压茶大多为砖茶,较为坚实,加之原料较粗老,所以用开水冲泡难以浸出条计。饮用时必须先将砖茶捣碎,在铁锅或铝壶中烹煮,而且有时在烹煮过程中,还要不断搅拌,以使茶汁充分浸出。饮用紧压茶的,多半是西藏、内蒙、新疆等地的兄弟民族,那里多属高原地区,气压低、水不到100℃就沸腾,如果用冲泡法冲泡砖茶,茶汁便不易浸出,所以紧压茶需用烹煮法才能饮用。由于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不同,紧压茶的调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从各地区少数民族饮茶习俗可以看出,紧压茶的调制方法与众多其他茶的冲泡法至少有三点不同:一是饮用时先要将紧压茶打碎;二是不宜冲泡,要用烹煮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三是烹煮时,大多加上佐料,采用调饮方式饮茶。

煮茶法

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点茶法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水冲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这时水乳交融,浙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干果,直接以熟水点泡,饮茶食果。茶人自制茶,自采果,别具佳趣。

点花茶法

为明代朱权等所创。将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数枚直接与末茶同置碗中,热茶水气蒸腾,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时享用,美不胜收。

泡茶法

此法时清以至现代,为民间广泛使用,自然为人熟知。不过,中国各地泡茶之法高精亦大有区别。由于现代茶的品种五彩缤纷,红茶、绿茶、花茶,冲泡方法皆不尽相同。大体说,以发茶味,显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浓淡亦随各地所好。近年来宾馆多用袋装泡茶,发味快,而又避免渣叶入口,也是一种创造。饮休既是精神活动,也是物质活动。所以茶艺亦不可墨守成规,以为只有繁器古法为美。但无论如何变,总要不失茶的要义,即健康、友信、美韵。因此,只要在健康思想的指导下,作些改进是应该的。当代生活节律不断变化,饮茶之法也该越变越合理。法简易行,但过简通俗读物是韵味佳趣。古法不易大众化,但对现代工业社会过于紧张的生活,却是种很好的调节。所以,发掘古代茶艺,使再现异彩,也是极重要的工作。据说福州茶艺馆已恢复斗茶法,使沫饽、重华再观,实在是一雅举。谈饮法,不仅讲如何烹制茶汤,还要讲如何“分茶”。唐代以釜煮茶汤,汤熟后以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时沫饽要均。宋代用点茶法,可以一碗一碗的点;也可以用大汤钵,大茶筅,一次点就,然后分茶,分茶准则同于唐代。明清以后,直接冲泡为多,壶成为得要茶肯。自泡自吃的小壶固然不光,但更我的是起码能斟四、五碗的茶壶。所以,这种壶叫作“茶娘式”,而茶杯又称“茶子。五杯至十几杯巡注几周不停不撒,民间称为“关公跑城”。技术稍差难以环注的也要巡杯,但需一点一提,也是几次才均匀茶汤于各碗,引谓“韩信点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22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