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DongtingBiluochun]亦称“吓煞人香”。产于江苏苏州吴县洞庭东西山一带的螺形炒青绿茶。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载有“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洞庭山出美茶,旧人为贡……”。洞庭小青山坞水月寺即唐代贡茶院遗址,今尚存有一断石碑,上刻宋代诗人苏子美诗:“万株松覆青云坞,千树梨开白云园,无碍泉青夸绝品,小青茶熟占魁元。”至清康熙年间洞庭茶遂演化成碧螺,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其茶异香,土人呼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驾幸太湖,抚臣宋荦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日“碧螺春”,自此,地方大吏岁必采办进奉。春分至谷雨时节,采摘一芽一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炒揉、搓团、焙干制成。每500克干茶有芽叶六万多个。分一至七级。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毫密披,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滋味鲜醇,汤绿清明,叶底柔嫩,素有一嫩三鲜(色鲜、香鲜、味鲜)之称。主销京、津、沪、穗等大城市及港台地区,外销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1、洞庭湖碧螺春产自太湖。
2、洞庭碧螺春一般指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洞庭碧螺春产自苏州市吴中县的西南方位,在太湖之滨。在历史上,古太湖有两座山,一曰洞山,一曰庭山。这两座山一般被合称为洞庭山。
洞庭碧螺春是一种中国绿茶,在湖南省洞庭湖周边的茶园中生长,因其外形细长曲折,像螺融融而得名。以下是其基本知识:
1.外形:螺形卷曲,呈珠芽形状,色泽翠绿。
2.香气:清香高雅,带有花果香。
3.口感:滋味鲜爽,入口回甘,口感细润。
4.泡法:水温70-80℃,用瓷壶或玻璃杯泡茶,第一泡可稍微冲一下,第二泡开始就可以冲3-5分钟。
5.储存:储存在通风、干燥、无异味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茶叶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珍品。
洞庭碧螺春的外形特征是卷曲如螺。
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年历史。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由于洞庭山地理环境独特,四季花朵不断,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碧螺春以江苏省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出产的茶叶为最佳。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泡在开水中,杯中犹如雪片飞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叶。汤色碧绿,味道清雅,经久不散。
碧螺春茶叶,是苏州著名特产,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是一种驰名中外的绿茶,自古就是茶中珍品,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叶则全部用嫩芽制成。0.5公斤(500g)碧螺春约有6万个“一旗一枪”,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
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
产品产地
碧螺春属于绿茶,因产于江苏吴县的洞庭山区,故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山分东西两处,洞庭东山为三面环水的半岛;洞庭西山则为太湖上的小岛。东西洞庭山均为果茶间种。
这里,太湖碧水,烟波浩渺。茶树与批把、桔子、杨梅等果树交错相间,枝叶相连,根脉相通;从果树枝叶中透过来的稀疏的阳光,浸透着花果之香。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产于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为洞庭碧螺春,它的茶色泽澄绿如碧,外形蜷曲如螺,恰好又在春天采制于碧螺峰上,碧螺春属于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唐朝作为贡品,又被称为功夫茶、新血茶。
碧螺春为什么叫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产地在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因此得名洞庭碧螺春,又有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根据它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的特征而赐名,在购买的时候,挑选好的碧螺春可以从这几点入手。
1、好的碧螺春,冲泡之后看上去柔和自然,添加了其他东西的碧螺春则是黄暗的。
2、好的碧螺春茶叶外形是曲卷起来的,茶叶香味扑鼻,有一股浓郁的花香味。
3、好的碧螺春茶叶体型紧实,手感很好,冲泡的时候,会迅速下沉,很有质感。
4、好的碧螺春非常细嫩,茶叶本身也会很细,每一斤茶叶大概需要6万左右的小嫩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22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人刘禹锡咏茶之诗
下一篇: 唐代卢仝茶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