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砂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供春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 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 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 [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年--公元1521年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湖洑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得到证实宜兴陶瓷生产的始于新石器时代。宜兴是个古老的县,始设县于秦,远在新石器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在这里开创了原始陶瓷生产活动。先后多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七处,其中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处。古窑址近百处,其中有汉代窑址三处,六朝窑址三处,隋、唐、五代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二十处,明、清窑址六十多处。 因此民间传说,把越国的范蠡奉为“宜兴陶瓷创业的祖师”或“陶朱公”是不真实的。
古紫砂窑址位于宜兴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支脉系统,这里是盛产紫砂泥矿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窑建在原料的产地。古紫砂窑址是埋在长约十公尺的土堆下面,经破土清理,共分三层,上层厚二 公尺余,为近代废窑陶瓷碎片堆积,以缸、瓮碎片为主。第二层为混合堆积,从元代以迄清代初年,延续时间较长,堆积层较厚,约二至三公尺,多为瓯窑缸、缶、瓮和肩部饰有菱花的陶罐、玉壶式的釉陶壶等残片,尤其后两种具有元、明代陶瓷造型风格;其次还发现“宜均器”残片,与瓯窑制品极为相似。另外在附近偏北方向,发现有瓯窑遗迹,说明所堆积是元未明初瓯窑的堆积物。第三层为早期紫砂堆积层,厚 1.5公尺,断面呈灰紫色,主要是紫砂壶残片,有壶身、壶嘴、壶盖等。在此堆积的附近,发现了一座长约十公尺、宽约一公尺余的龙窑一座,其中亦有紫砂片。窑的下层,是黄土,是建窑时用黄土人工填成的。南端用小砖砌成倾斜的砖垛两排,这一种小砖与江南地区常见宋墓砖极为相似。
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紫砂器残片分析研究,可以分辨出主要造型有:壶、罐两个大类,其中以壶为大部, 均呈紫红色,器物里外无釉,从残片复原的器型分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等三类。紫砂泥质较粗糙,器身表面细密度亦差。由于没有用匣装,而是直接入窑烧成,因而常有火疵现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脱离用陶轮拉坯的做法,根据紫砂泥不同于其它陶土性能,而采用泥片镶接法,壶嘴、壶把、壶的子(俗称壶盖、壶顶)的粘接,则采用穿洞捏塞法。为后世紫砂器成型开创了新的工艺,奠定了紫砂器造型的基础。例如: 龙头壶的壶嘴,捏成龙头型。六方形壶,壶的颈部起线,壶嘴根部附加菱花形纹饰,以及壶把上带有小孔 的处理等,都相当成熟。从复原的三件造型、装饰来看,线条流畅,饰纹恰到好处,绝非勉强而为之的处女之作。
此外,镇江博物馆近年来在一座南宋古井里发现了两件紫砂壶。壶身、壶嘴、壶底用泥片捏成,壶颈部留有刀削痕,壶身留有很明显的手捏痕,并且上半截还施了釉。据考证,认为是宋代酒壶。从用泥粗糙,制型朴素,比较古老看,在时代上可能早于南宋。不过今后还得作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紫砂陶又称紫砂器或紫砂陶器,是我国独特的陶器工艺品,向以造型多样,色泽古雅,质坚耐用,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最明显的特征,是用较粗的紫砂泥烧制,多呈紫红色,一般不施釉故称紫砂陶器。在紫砂制品中,最为突出的是紫砂茶壶,无论地下出土、世间流传,大部分是茶具。因为紫砂茶壶式样多种, 各有特色,不仅富于民族风格,而且具有:用开水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灸手和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高士名儒更视为“拱璧”。特别推崇,极力提倡,因面茶壶成了盛行的上品,数量多,流传广。自明代嘉靖年间以后,紫砂制品走向繁荣时期,紫砂茶壶居于首位
紫砂壶的早期制品,从宋代延续至明正德、嘉靖、万历年,随着饮茶、品茶、论茶风气之盛行,制壶技艺变化很大,从煮茶的大壶转变为文玩小壶,以及其它的美术作品相应得到发展。然而,明代以前紫砂的名手,不见于籍典,器上亦不留名。自明正德以后,大师名手见于籍典或留名于壶的就大有人在了。
紫砂茶壶的起源并未有一致说法。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紫砂茶壶的专论,反映明朝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期后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1937年出版的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考》,均沿用周高起的说法。
1982年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曾断定,“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自17世纪晚期,壶的外貌有了新的转变,注重壶表的装饰及创新。
18世纪上旬,此风尚逐渐盛行;工匠不纯粹着重器型,更试用不同技法制作紫砂壶,如用不同泥浆在壶身作画、堆花、贴花、印花或雕玲珑(镂空)等装饰方法。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但一些仿品价格可达20万港元。
扩展资料:
紫砂矿土产于江苏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约三亿五千万年左右,位于江南古陆边缘,海、陆、湖的三亚类地带。借助风力或者水力的搬迁,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的沉积型粘土页岩。
江苏宜兴的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成为举世闻名陶。
这种天然泥矿在陶瓷产区十分罕见,中国广西、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省的一些地区虽有类似陶土,烧成呈紫红色的无釉陶器,初看有相似之处,但其玻璃相重,工艺上也有诸多限制,无法与宜兴紫砂泥相媲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砂茶壶
陈鸣远发明的
“鸣远”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陈鸣远的字号,《宜兴县志》上说,“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稳。”宜兴川埠上的袁村人,他是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制壶大师。他出身于紫砂世家,据说是陈子畦之子,而他的才艺可说是紫砂陶艺名家中最杰出的一位,同时也是一位神秘的壶艺家。
陈鸣远“工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君用)之间,而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于徐沈”。《阳羡名陶录》称“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尤其受文人学士的欢迎,常常是“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当时浙江一带许多名士邀请他去制作茶具和雅玩,这些文人雅士家中的琴、棋、书、画和古玩清供给陈鸣制壶以极大影响。桐乡画家汪柯庭、海宁名士杨中允、学人曹谦让、收藏家马思赞等名流都曾邀请他做客。其中他与杨中允交情甚笃,为杨氏作壶最多也最精,杨亦“尝为陈鸣远操刀”合作茗壶,高超的制壶技艺与风雅的文人翰墨相结合,使陈鸣远的作品臻于超尘脱俗,身价倍增。陈鸣远在紫砂领域里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念的爵、觚、鼎、彝等古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他对各式壶都很擅长,尤其善制自然型壶,风格上承明代精华,下开清代格局是一位塑镂兼长,技艺超群的壶艺家,所制茗壶、文玩多达数十种,“构思之脱俗,设色之巧妙,制作技艺之娴熟”,在紫砂史上是少见的。陈鸣远的作品极具自然生趣,他把自然形壶在明人基础上,进一步推向艺术化高度。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如文房饰品、像生果品等等,无不精雅绝伦,把蔬果的自然危重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上契合果品肌理的泥色,给人以美的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陈鸣远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如在壶腹刻上铭云:“汲寒泉、瀹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助人茶兴,益人性情的诗句,短小简洁的铭刻常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把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的装饰艺术方式,引入了紫砂茗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加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紫砂茗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是陈鸣远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勋。
从陈鸣远开始,创制在壶盖内用印的方式,这也是鉴别明清前后紫砂茗壶作品的参考依据之一。陈鸣远一般多在壶底自制名款(行楷刻款),后期作品有刻款与印章并用,有时单用印章。常用印章有“陈鸣远”方印。“鸣远”方印。“陈”字圆印,“远”字方印。还有“鹤屯”方印、椭圆印。
陈鸣远的传世作品在国内外均有收藏。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有“天鸡壶”,哇紫棠色,光彩凝重,壶腹刻铭:“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为曹谦让手书,后有陈鸣远印款。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还有“东陵瓜壶”,色呈橘红,砂质温润,壶腹原为清代收藏家吴大徵所收藏,现藏南京博物饱。陈鸣远茗壶精品还有梅干壶、束紫三友壶、葵花八瓣壶。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宜兴陶瓷博物馆均藏鸣远壶真器。
由于陈鸣远的成就、名声影响太大,仿造复制他的作品也最多,其伪造时间之长,赝品之多,仅次于孟臣壶。三十年代,上海的古玩商家曾聘请宜兴制壶高手潜心仿造,并请擅长仿制印章者复制“鸣远”等印记,以牟取暴利。而有些仿制者,身手不凡,技艺高超,以致赝品也很精巧,足可乱真,使不少茗壶收藏家也难辨真伪,因此价格也令人咋舌,实为制陶史上旷世奇谈。
紫砂壶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
目前书籍最早关于紫砂的文献记载是明代正德年间一位叫供春的书童跟金沙寺的僧人学习澄炼紫砂泥烧陶,而现存实物表明,活跃于万历年间的时大彬是紫砂壶工艺的奠基人,紫砂工艺从那时起才发展起来。
南京明代太监吴经墓出土的紫砂壶是目前可确定时代最早的一件,下葬时为明正德年间,无论制作工艺还是烧造工艺均相对粗糙原始,是紫砂工艺最早期的作品。
而对宜兴窑址的发掘表明,紫砂陶器有一个从穿心铫、罐等大器向紫砂壶等小器演变的过程,工艺也同步由粗变精,出土紫砂器的时代不早于明代中晚期。正是因为当时的饮茶方式从制作抹茶、煎茶转为直接冲泡叶茶,才催生了泡茶的紫砂壶的诞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23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安溪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策略
下一篇: 茶盘与泡茶电器从分居到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