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庙里组织了“天下赵州禅茶会”,不知不觉和茶有了点缘份。平时也喝茶,但是应算牛饮,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放在茶上面。只是需要它提神消食,所以往往是一泡茶喝一周,不管是什么好茶次茶,一大杯往下灌完上厕所,痛快淋漓。我想也应该算得上吃茶去。这次出门有幸喝到几泡好茶,憋不住想和大家吹吹牛。
运气很好的是第一泡就是班禅沱,是在北京的露雨茗苑喝的。陈年的旧事被提起后生怕失念,所以不敢放开,时时提起自己的功夫,保持自己的正念。专业的茶艺师,以及专业的评判的带引,分别了茶中各个层次的香味。知道了什么才是茶艺。主人再请喝文革砖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很遗憾没有尝到。
到了云南,今雨轩的主人请喝茶,先是他们自己生产的“金达摩”,一流的茶艺师的手法,把生普洱中的各种味道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之前看到了“金达摩”的来龙去脉,所以它的野性(几百上千年的野生茶树、绿色、泥土、野花、杂树)略微也领略到一点。可能是自己的能力错乱,总感觉有一点点的桂花香气。接着主人拿出了上好的铁观音和三五年的7581普洱,铁观音是我牛饮的茶之一,再熟不过。7581喝过两次,也有点熟了。茶艺师双手开弓,两种茶同时奉到眼前。一者微黄带绿,一者微葛带红,同样的是晶莹透亮。先拿起铁观音闻了一下,几乎没有平时自己喝的时候的绿土气,只有淡淡的茶香。再一下口只感觉玉润珠滑,找不到一丝平时喝茶中的酸涩。再捧起7581到口边,浓厚的沉香扑鼻而来,沉香把其它的香气全部吞并。再一下口和铁观音一样,不同的是类似樟木的沉香味很浓,同时舌尖下的滚滚琼浆让我不时要往下咽口水。回想起前两次喝的7581,不同之处似呼以前喝的时候感觉会有点毛刺。尽管我对7581(熟茶、渥堆发酵、8号茶品也似呼老粗了点)印象不好,但因为喝普洱的机会不多,所以我放弃铁观音,喝了好几道普洱。
最后主人请出班禅沱,得知我们刚喝过后换出百年紧茶。当我看到茶上的油亮的时候,心里已经有莫名的感动和兴奋,决定拼出全力把上百年的味道分别出来点。云南的顶尖茶艺师刘菂(主人的女儿)出手,配上古谷牌的冰川水。第一道洗茶的时候就看到在她的急冲下碗盖上粘上了厚厚的白沫。当第一杯茶到口边的时候除了沉香好象没有别的味道了,实在是无法分别其他香味只好下口。口中浓厚的淳香已不能用珠润玉滑来形容,赶紧打起精神追赶口中的味道,似呼有桂香、还有兰花……拼出全力,接到第二杯时好象有竹香、还有松香、泥土香、大部分的香气是我不认识或不会表达的,应该有分别出十几种。由于过分专注,结果自己不知不觉中入静了,全身象被铅灌了一样,无法动荡。眼前看到雪山,后来是石桥和桥边刚种的小树。突然一声琴声(喝茶时正放着古琴音乐)在耳边爆炸,一股莫名的悲从中来,眼看就要控制不住自己,赶紧猛提话头,提起正念但泪水的前锋已经到了眼眶。随着疑情的发起,同时右肩后被拍了一下,赶紧吸气放松,在还没有完全放松的时候强行出静,结果勃子疼了好几个小时。接下来再喝的时候就不敢再去分别,只是悠闲地(尽管勃子还疼着)享受浓浓的淳香。第二天主人再请喝三十几年的茶砖的时候只敢随顺口中的淳味,再不敢冒然动念了。尽管调皮的刘菂玩出峰回路转的花样,我也不敢探路挺进。只好闷声发大财——大饱口福去了。
这次的机缘让我认识到茶道的确有很深的文化,尤其是可以存放的普洱。茶艺师的一举一动和着茶本身特性能让喝茶的人产生各种各样感觉,甚至完全相反的感受。但做为刚入门不久的佛子我来说实在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玩它,不得不放弃。虽有相见恨晚之情,但我已情有独钟,只能浅尝即止。
普洱茶的传说
在普洱茶的传说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孔明兴茶之说。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记:“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鋩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此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诸葛亮征南中之事,据历史记载: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二月诸葛亮大军出成都南下,乘船顺水到乐山,之后“五月渡庐”,渡金沙江进入今云南区域,之后“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到十二月还成都。
关于诸葛亮在云南区域内的具体活动时间无史书有具体记录,但从二月出师,五月渡金沙江,中间还顺流乘船用了近三个月,诸葛亮大军再渡金沙江回到成都由于是逆流,所用时间不会少于三个月,则诸葛亮大军在今云南境内活动时间不会超过四个月。
据专家考证,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点在曲靖一带,三国时云南的交通条件不如四川,诸葛亮大军从成都走了一段水路后到金沙江用了三个月,照此速度既要行军又要打仗,其大军从金沙江到曲靖时间也需要一二个月,
从曲靖再回到金沙江边又要一二个月,照此时间推理,诸葛亮大军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在曲靖一带活动,还要“七擒七纵”孟获,从时间上推断诸葛亮只可能到过曲靖一带,而且在曲靖一带也没有停太长时间。
因此说诸葛亮到过保山,到过思茅,到过六大茶山从时间上就是不可能的。既然诸葛亮只可能到过曲靖一带,那么为什么在云南很多地方都有诸葛亮到过的传说呢?这里面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诸葛亮平南中用的是攻心战术,因此颇受云南人爱戴,其二应该是名人效应。
普洱发酵原理
普洱渥堆发酵,是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通俗点来说,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发酵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较早接触并合理利用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得益于它反应的安全以及并不复杂的产生条件。通常在常温常压下,通过一定步骤帮助好菌生长、抑制杂菌生成即可得到良好的发酵效果。按照原材料的不同,发酵食品可分为谷物发酵制品、豆类发酵制品、乳类发酵制品等。
普洱茶历史悠久,可考证已有上千年历史。从古及今,普洱茶发展过往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有哪些经历?在云南茶人心中茶是圣物,每年都会如期举行祭茶仪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如何成为茶祖?态与度说茶,一一解答。
普洱茶历史过往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中国茶叶的兴盛,除了中华民族以饮茶为风尚外。更重要的因为“茶马市场”以茶叶易换西蕃之马,对西藏的商业交易,开拓了对西域商业往来的容景。元朝在整体中国茶文化传承的起伏转折过程中,是个平淡的朝代。可是对普洱茶文化来说,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因为云南的普洱茶是大叶种茶,也是最原始茶种的茶箐制成的。所以中国茶的历史,就等于是普洱茶的历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20),谢肇在他的《滇略》中有记载:“士蔗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许多城市。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透过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进行着庞大的茶马交易。蜂拥的驮马商旅,将云南地区编织为最亮丽光彩的历史画面。
清朝时普洱茶脱胎换骨,变为枝头凤凰,不但广受海内外人们喜爱,更成为倍受宫廷宠爱的贡茶,为最光彩而鼎盛的时代。此时,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
孔明成为茶祖
在云南普洱市中心竖立着一尊诸葛亮的雕像,当地人称其为茶祖。手握羽扇,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诸葛亮怎么成为了当地人心中的茶祖呢?
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100里处)。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
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5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人们以纪念茶祖孔明、振奋云南茶界精神为名,提出了全面振兴普洱茶古茶山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24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参茶的做法|身体虚弱者可多喝参茶
下一篇: 茶叶美食铁观音炖鸡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