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北京民俗文化老二分

茶百科 2023-11-22 21:55:42

北京民俗文化老二分

奥运会期间,中外宾客在观看各场馆比赛项目之余,饱览北京风光名胜古迹,感受京风京韵京情。
最近如果您在前门西大街老舍馆门前,看到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一条长长的队伍在茶馆门前蜿蜒,您可千万别吃惊。人们不是在排队购买“奇货”,大家只是想喝上一碗“二分钱”的大碗茶。

驻足茶馆门前,黄底红字绿边的大碗茶幌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璀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惹人注目。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说,她年轻的时候常常路过前门,喝过大碗茶,今天特地带孩子来感受一下。她说,端起蓝瓷大海碗,喝上一口热气腾腾的茉莉花茶,老北京的感觉一下子就找到了。

另一位年轻的女士是陪从辽宁来的父母到老舍茶馆听戏的。她说以前听说过大碗茶,在电视上见过,就是从没有喝过,但是知道这是老北京文化的一种代表。

在排队喝茶的人群中,不仅有国内宾客,还有国际友人。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名叫庄琳(音译)的女士说,我已经是第二次来这里了,去年和我的儿子一起来过,今天是带我澳大利亚的朋友来。这个茶非常棒,很好喝。我觉得这非常好,澳大利亚没有这样的场所,今天晚上我们还要来这里看演出。

还有四位从比利时来参加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也来到茶摊前喝茶。他们说,早上去饭店路过这条街,闻到了大碗茶香,非常喜欢,所以下午又特意返回来,就是为了喝上一碗茶水。

据现场服务人员介绍,从8月3号到17号15天时间,大碗茶摊接待量已经突破3万人次,日接待量最高达到3000人次。由于顾客很多,大碗茶摊的营业时间已经从原来的每天早10点到晚3点半,改为到晚4点半,而且增加了服务人员的数量;但还是不能满足游人的需求,有的顾客晚上七点还特地过来,就是想喝一碗大碗茶。

老舍茶馆大碗茶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当年,尹盛喜先生也就是大碗茶创始人、老舍茶馆的前任总经理,为了解决返程知青的就业问题,敢为人先,扔掉大栅栏办事处干部的铁饭碗,在前门箭楼西摆设茶摊,卖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既解决了知青就业问题,又解决了游人喝水的问题。这个举动在当时轰动一时,大碗茶成为北京一景,甚至还有人专门为此写了一首歌《前门情思大碗茶》。

斗转星移,30年过去了,老尹总已经驾鹤西去,原来简陋的小茶摊早已经变成了闻名中外的大茶馆,可是这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依旧保留到现在,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位福建来的老大爷就问工作人员“以前卖二分钱,现在为什么还卖二分钱呀?”对于这个问题,尹智君总经理很早就做出了回答,她说“茉莉花茶是老北京人最爱喝的饮品,‘大碗茶’是北京平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这既是至今保留大碗茶摊的一个原因,也是通过为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回报社会,尽我们一点社会责任,同时更是要以此教育年轻的职工,记住老一代创业者的艰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为企业增光添彩。”

看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在茶摊前喝茶歇脚、照相留念,谈论着大碗茶的变迁,您就知道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茶摊、一道风景,更是一处北京民俗文化的地标。

老北京有什么习俗??

一、逛庙会

说道北京民俗,那一定少不了逛庙会。早在我国古代的秦汉时期,北京就已经是北方地区的重镇了,特别是在元、明、清在此处建都之后,进一步的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底蕴,促使了寺庙文化的兴起,从而衍生出了逛庙会这样的民俗习惯。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北京的寺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有着近一千多座,位列全国的首位,也是因此使得这座城市几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条都有着庙会这样的民俗习惯。

在随着历史不断的变迁,北京依旧是完整保留着这样的民俗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白云观、白龙潭与地坛等,它们形成了现代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让世人对此铭记于心,也成为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吃烤鸭

说完了北京民俗文化中的文化类型,那么饮食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时,北京烤鸭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它最早是诞生于明初年间,当时的皇帝朱元璋由于热爱烤鸭,导致宫廷中的御厨是想尽办法,最终研制出了闻名的“北京烤鸭”,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门派为“全聚德”和“便宜坊”。

三、喝豆汁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来北京要是没尝试过豆汁真不算来过北京”。据说豆汁最早是诞生于辽宋时期,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是在清朝,当时的乾隆皇帝将这种饮品引入了宫廷之中,使其成为了宫廷的御膳,由此促使了豆汁在北京的发展,从而成为了民间大众化食品。

由于豆汁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成分,所以有着非常好的保健效果,尤其是在夏天,能够很好的祛暑、清热以及开胃。但是也由于豆汁的是发酵而成,会带有十分中的泔水味,许多人都是无法接受的,也是因此让豆汁北京的一大特色。

四、爬景山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而孝道也是传承了千年之久,北京的景山正好象征者这样的文化习俗。

说道北京民俗,那么爬山祭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景山就是一大特色。这座公园正式形成是在元朝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逐渐的成为了祭祖追思的重要场所,以此来发扬我国的“孝道文化”,让游客在游览美景的同时铭记历史文化。

五、听京剧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民俗之一。京剧是由徽剧衍生而来,随着各类戏曲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于是诞生了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京剧,它早在清朝时期就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化活动,深受无数老百姓的喜爱,还因此诞生了许多的著名戏曲家,如:梅兰芳、程长庚、谭鑫培等。

扩展资料

北京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小吃历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

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以及作为零食或早点、夜宵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驴打滚等)。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

一些老字号专营其特色品种,如仿膳饭庄的小窝窝、肉末烧饼、豌豆黄、芸豆卷,丰泽园饭庄的银丝卷,东来顺饭庄的奶油炸糕,合义斋饭馆的大灌肠,同和居的烤馒头,北京饭庄的麻茸包,大顺斋点厂的糖火烧等,其他各类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饮食摊上均有售。

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也说明北京历来有许多风味小吃。

昔日北京不少家喻户晓的小吃,由于时代变迁等诸多因素,早已消失,有的也很少见到,但是,大多数小吃保存了下来,有些小吃店还开到了一起,这样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顾客。

参考资料老北京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25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