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土家族擂茶

茶百科 2023-11-22 22:07:14

土家族擂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区一带,这里到处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誉,是我国的旅游胜地之一。由于当地生态环境适宜种,所以历史上一直是我国优质茶和许多名茶的重要产地。山美、茶美,固能引人入胜,千百年来,他们世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好瘟疫蔓延,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药,是有科学道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相比,现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制作擂茶时,通常用的除茶叶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通常将茶和多种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茶。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茶的水必须是现沸现泡的。
擂茶为客家人招待贵客的一种茶点,擂茶之「擂」字为研磨之意,其基本材料有松子仁、南瓜仔、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绿茶菁及米仔。主原料米仔,是将米经过浸、蒸、晒、炒的过程,变成易储存,为客家人逃难中发展出的特殊饮食。擂茶制作过程为将传统材料放入特制擂钵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过程中不断加水,使材料变成浆状,后冲入沸开水盛入杯中,嗜甜者可再加入些许黑糖,后放米仔共同食用;咸擂茶为正统客家擂茶,制作过程中除基本材料外再加入香菜或九层塔及些许盐研磨,研磨好后在杯内加入虾米、四季豆末、仔等再冲沸水入杯即可,喝起来齿颊留香、风味独具,非一般加味茶可比拟。擂茶在擂的过程中须用点手劲,而擂菜配料也具有开胃健脾、明目清肝和五脏、降血压、润肤美容等功效,故也别名养生茶。喝茶过程中可配上客家米兹粑、米糕、发糕等茶点一起下肚,体会客家的旧风情。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过,倘有亲朋进门,那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必须设有几碟茶点。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平添喝擂茶的情趣。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人口570.42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1957年9月成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年11月设立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有的户腊肉存放两三年。切成块状的腊肉,肉质紧凑,呈殷红色,喷香诱人。逢年过节或亲朋临门,满桌的菜肴中,正上方必摆腊肉。土家族十分好客,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对于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来史学界存在许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普遍认为,西元前400至600年,是巴人的国土巴子国(今重庆市)最兴旺的时期,但到西元前316年,巴子国却被秦国所灭。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移。从西元1300年开始,这一带的居民逐渐被统称为“土家”。

民族特色茶饮|一方风土沉淀一方文化

民族特色茶饮|一方风土沉淀一方文化

【汉族】清朝时期是汉族饮茶的主要方式,凡事有朋自远方来,或者在一些重大的群众场合,尽管招待规格有高低之分,但清茶一杯总是不会省去的。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平生酷爱喝茶,因此有句俗语“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他们把茶看作神仙茶,连喝过的茶渣都不舍得扔掉而是喂马饲驴。

【藏族】藏族饮茶有喝清茶,也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喝的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酥油茶既可暖身又可御寒,风味独特,成为了热忱款待宾客的珍贵之物。

【蒙古族】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多用青砖茶和黑砖茶用铁锅烹煮,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

【傣族、拉祜族】竹筒香茶的傣语叫“腊跺”。这是傣族和拉祜族人民别具风味的一种饮料。竹筒香茶外形是竹筒状的深褐色圆柱,具有芽叶肥嫩,白毫特多,鲜爽回甘的特点。

【纳西族】冲盐巴茶是纳西族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这种茶汤色橙黄,既有强烈的茶味,又有咸味,喝起来特别解除疲劳。由于纳西族地处高寒地带,故常以喝茶代替。

【傈僳族】喝雷响茶是傈僳族的风尚,雷响茶是酥油茶的一种,再把饼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然后将大瓦罐里的开水加入小瓦罐熬茶。

【布朗族】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他们习惯常年吃酸茶,酸茶的制茶时间一般在五六月份,酸茶吃时是放在口中嚼细咽下,他可以帮助消化和解渴。

【白族】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好友登门拜访之际,主人都会以三道茶款待宾客。白族还盛行喝响擂茶。

【土家族】土家族同胞习惯喝擂茶,又名三生汤,擂茶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的功效,因此说擂茶是一种治病的良药,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苗族和侗族】苗族和侗族虽然衣食住行有别,但是家家都喜欢打油茶,他们认为清茶喝多了肚胀,但是油茶吃多了反而神清气爽,那里的人们,把油茶看作同吃饭一样重要。

【回族】回族居住在我国大西北,因摄入蔬菜不足,所以常常饮茶,在农牧区众多的饮茶方式中,回族的罐罐茶最为奇特。经熬煮而成的罐罐茶茶汁很浓,不习惯的人会感到又苦又涩。

招待怎么写

招字的写法为:横、竖钩、提、横折钩、撇、竖、横折、横,待字的写法为:撇、撇、竖、横、竖、横、横、竖钩、点。

1、招待的基本释义:

对宾客或者顾客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的待遇。

2、招待的出处:

茅盾《三人行》七:“前几天,摆烟灯的陆麻子看中了秋菊,想买她去做什么女招待。”

3、招待的近义词:

(1)迎接:向前接待,比喻作好准备,等候某一情况的发生或时节的到来。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国舅申侯引著卫、晋、秦三国诸侯,同郑世子及一班在朝文武,出郭三十里迎接,卜定吉日进城。宜臼见宫室残毁,凄然泪下。

(2)款待:指热情优厚地招待。

出处:《镜花缘》第八三回:“子路半世在江湖上行走,受了人家许多怠慢,今日肴馔虽然不丰,却也殷勤款待,十分尽礼。”

招待的例句:

1、我是在将乐客家人林金兰阿姨的家里,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林阿姨他们全家人就围坐到桌边,把芝麻、茶叶、橘皮放进类似大腕的擂钵里,开始擂茶,招待客人。

2、公子言重了,今日中秋佳节,各位不必为此一联劳神,我已备下酒宴,诸位公子可到内堂入席,我身体不适,不便久陪,管家,替我好生招待各位公子。

3、品味高山云雾茶,喝土家族招待客人的油茶汤、吃上一顿当地特色的社饭。

4、张斌和曹歌三人先是到了王亮家,一溜雨打风吹过的土坯墙围着三座破瓦房,屋子里烟熏火燎,黑咕隆咚,连人脸都看不清,王亮老娘强忍着悲伤招待了他们。

5、比尔的母亲为比尔所属的俱乐部会员们准备热狗当点心,汤姆的母亲因此说她要招待得更好,除了给你们热狗外,另再加冰淇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25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