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易武普洱茶的历史

茶百科 2023-11-23 02:01:08

易武普洱茶的历史

易武是六大山之一,六大茶山是享誉中外的“普洱茶”的原产地,而易武更是种茶、制茶和销售茶叶的中心。宋朝时,当时六大茶山所产的茶叶已远在广西进行茶马交易。据史料记载,明代以来,商贾、民众出资出力修路架桥,开辟茶马古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辟易武至思茅主要通道,普洱府向清朝廷上贡的“女儿茶”,也是从这条驿道运出。道光十年(1830年),在磨者河上首建永安桥,连接易武和倚邦。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修建由易武经倚邦至思茅的茶马古道。从此,普洱茶内销思茅、元江、石屏、昆明等地,一部分销往西藏。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随着茶产业的兴起,茶马古道应运而生。易武作为古代六大茶山茶叶的集散地,历史地成为了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形成了以易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格局,分别通向北京、西藏、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和印度。除了进京和进藏的2条线路外,其余都通向了毗邻的国家。有一条拥有悠悠近2000年历史的古道,起源于西双版纳,也一度延伸到东南亚以及南亚,它不仅见证了普洱茶贸易的盛衰,更推进了古远的民间国际贸易。

易武盛产茶叶,乃普洱茶古代六大茶山之一。随着茶叶产业逐步兴旺,明清时期,商贾、民众集资投劳修路架桥,开辟茶马驿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辟易武至思茅的古驿道,全长535华里,是六大茶山通向思茅、普洱的第一条石板铺就的“茶马古道”。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修通由易武经倚邦至思茅的青石块铺成的道路,路面宽3~4尺,全长470华里。民国年间,历任镇越县长下令各区、乡组织义务民工整修,以县府治所易武为中心,通往各区、乡的便道。至1949年,易武通往国内主要驿道有7条,总里程2875华里。通往老挝的有4条,总里程1480华里。由于年久失修、交通改道等原因,现在只有少部分残留下来。如今易武乡境内尚且保留的青石板茶马古道有19段,总长10617米左右。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大量汉人进入易武经营茶业,使易武茶业市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多茶庄纷纷停业,易武茶业走向衰落。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普洱茶再次名声鹊起,沉寂多年的普洱茶传统加工作坊纷纷涌现,传统制茶工艺继续传承。

易武茶马古道形成原因

唐人樊绰在《蛮书》中曾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银生城”指的是唐南诏所设的“开南银生节度”区域,辖今景东、景谷、普洱,西双版纳。成书于清嘉庆时期的《滇海虞衡志》记载:“普洱茶所属六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耑、六日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足见当时茶业之盛。道光及光绪本《普洱府志》,则以攸乐、倚邦、莽枝、蛮湍、慢撒、易武为六茶山,去革登而新增易武,革登茶业产量,当时可能已衰落,由易武取而代之。易武海拔较高,最高处达2000多米,产茶各山,干季期间,晨雾甚浓,日中方散,雾凝如雨,茶树赖以滋润,茶质优良。据当地人的讲述,易武土著民族在东汉末年将野生茶树引为药用,并从药用变为饮料,发展成主要的经济作物,投入市场交易,但没有史实可考。然而,易武在唐朝时开始大量种茶,却有据可依。据李石续《博物志》,认为“茶出银生诸山,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樊绰《蛮书》约成书于唐懿宗咸通四年,后于《茶经》面世一世纪,此当为易武产茶的最早记录。易武茶业经唐、宋两代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形成茶产业。到了元代,因为战争和疾病的危害,土著村寨大量迁并,人口逐年减少,茶业也随之衰落。明朝茶业有所恢复。明末清初,内地人看到易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以及发展茶业的巨大潜力,相约迁居易武,特别是石屏人大量迁居而来,掀起了“奔茶山”的热潮。石屏人迁居易武后,不仅恢复了荒废的茶园,还新垦种植了许多新茶园,使易武的茶业开始复苏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有名的万亩茶园和万担茶的主产区。茶叶的加工也从加工散茶转向加工成型茶,分别制成元宝茶(七子饼茶)、长方形茶砖(砖茶)和团茶。其中以圆形饼茶最为出名,曾一度扬名海内外。茶成为易武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清嘉庆至道光年间,茶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据李拂一先生著《镇越县新志稿》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是六大茶山最辉煌的时期,易武茶山年产晒青毛茶7万担,最高时达10万担。”茶业的发展,使当地人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呈现出盖楼房、建寺庙、办茶庄、开店铺、办学堂、筑路架桥的兴旺发达景象。至今还保留有大量的古茶园、古建筑、茶马古道等文化遗产。

易武茶马古道的文化符号

古茶园

易武至今还有古茶园11430亩,主要分布在麻黑、高山、曼洒、曼乃、曼腊等几个地方,全乡各个地方均有零星分布。位于麻黑村委会的古茶园最具代表性,茶园面积4700多亩,有茶树56.4万余株,这片茶园均为老茶树,从明朝初期起就开始在这里种植,在清雍正至道光年间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末和民国不间断地补种,增种,由此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古茶座

易武茶产业的发展,在漫氏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国内外战争、社会动乱、天灾人祸、方针政策的影响,时而兴旺发达,时而冷冷清清,在清嘉庆、道光时期茶业发展达到顶峰,易武茶区(包括漫撒茶山)茶民众多,茶商云集,茶庄林立。主要茶庄有:同兴号,大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易武建立最早的茶庄,与同庆号、乾利贞、同昌号多年形成四强之势。其他茶庄还有东和祥(义兴祥)、泰东祥、宋兴昌、元泰丰、鸿庆号等。

古民居

明洪武年间,中原汉族人口大量迁入石屏。明末清初,“六大茶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发展茶业的巨大优势,吸引了部分石屏等地人迁入易武。清乾隆年间至道光年间,易武土司用窑泥制造砖瓦坯,造瓦窑烧砖瓦,建盖四合院民宅,其建筑结构和布局与江南各地略同。易武现存的古民居一般是砖土木结构,即房屋结构用木质穿斗,外墙用砖石打基石,上面用土夯筑山墙,房顶用筒瓦铺盖的四合院。为正堂两耳的二层楼房,正大门前是用青石铺设的正方形天井,正面上房为堂屋,堂屋两边为主人卧室,每边用木板隔分为里间和外间。长辈多住里间并铺没有地板,中间为堂屋,作为祭祀活动和接待亲戚朋友及设宴席专用,有时用于粮米加工的临时作坊。楼上用木板相隔,有的用作堆放家什用具,有的用作接待远亲留宿之用。正房下左右建有二层楼的耳房,下面为灶房,楼上一般作粮食储藏室。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或因地形而为坐南朝北,屋脊两端翘起,左端微高,右端稍低,意为:左青龙、右白虎。整个民宅建筑风格和各种花纹雕刻及禽鸟图案,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公家大园

该大园被认为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是茶文化在易武的见证。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易武、倚邦、攸乐、曼撒、曼砖、革登70%的茶叶均在易武集散,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约400余年的10株大榕树紧紧围绕着公家大园,树冠高大,枝叶茂盛,仿佛在迎接八方来客。榕树的根系当时还被马帮运茶出发前用来栓马。

2006年,在易武原关帝庙旧址仿照关帝庙建筑风貌,建成“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951.9平方米,馆内收藏有石刻碑文、木匾、清代字据契约和当地老百姓祖传的制茶、泡茶、马帮驮运茶的工具,各茶庄、茶号生产的茶叶样品,有关茶文化历史书籍等计364件。

作为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和普洱茶的原产地,易武在清朝光绪年间,一度是云南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茶叶生产、加工和集散之地。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商业繁盛,马帮不绝”就是对易武古镇那时的真实写照。

茶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而且还促进了其他(传统)产业,如:种植业、加工业、纺织业、商业、交通的发展。使易武呈现出“商旅民工云集、店铺茶庄林立、骡马、牛帮塞途”的繁荣景象。

大量汉人迁居易武种茶、制茶、卖茶,既恢复和发展了茶业;由于当地土著民族与汉族共同居住、共同耕作、共同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汉族的花灯艺术、教育形式(私塾)、酱菜加工、农具制作、建筑技艺(四合院)、纺织技术等大量先进的汉文化传人了易武,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普洱茶源产自哪里?

现在就向各位朋友介绍一下普洱茶: 一、普洱茶的历史及加工工艺: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 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 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普洱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 <<梵天庐丛录>>(柴萼,箸于公元1925年)云:"普洱茶,性温味香,治百病,蒸制以竹苈成团裹,价等兼金。 "普洱茶作为传统饮料,除能止渴生津和提神外,还有特殊的药用功效。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 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 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爱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 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变化,现在的普洱茶与过去相比,制作工序上有所改变,产品也有所不同,但其风格和品质依照。 历史上普洱茶,是指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以及由青毛茶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方茶、普洱沱茶、七子饼茶、藏销紧压茶、圆茶、竹筒茶、拼装散茶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普洱茶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 二、普洱茶的选购 辨别新、老普洱茶 新的普洱茶是指刚制成的普洱茶,外观颜色较绿,有白毫,味道浓烈;老的普洱茶是指陈放较久的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后发酵作用,茶叶外观呈枣红色,白毫也转为黄褐色。 闻茶叶香气 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但陈香与霉味是有很大区别的,通常保存不佳的普洱茶才会产生霉味,而有些商人为了掩盖其气味,会加入一些香花如菊花等。因此,若看到普洱茶中掺有菊花等,或闻起来有非茶花的花香,表示茶叶品质不纯正。 辨别茶汤颜色 试泡普洱茶,观察茶汤颜色。由于陈年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后发酵,茶汤颜色较深,但绝非黑如漆;而新的普洱茶的茶汤颜色则较浅。但这一点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即使是新制的普洱茶,有的茶汤颜色也会很深,最好的方法还是试喝。 试喝尝滋味 试喝是选购茶叶的一种较可爱的方法,因为一杯茶好不好,合不合口味,从试喝就可以完全知道了,一杯好普洱茶不会有霉味,更不会是一杯苦水。新制的普洱茶有白毫,未经过陈化,会有苦涩味;普洱茶陈化、白毫转金针后,性温和,不刺激,因此味道较甘醇。 三、普洱茶的功效: 普洱茶自以來,除了解渴、品茗之外,更有消食減肥及去病的功效。普洱茶在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港澳、韓國、台灣、南洋等地,皆有美容茶、減肥茶、益壽茶、瘦身茶之良飲神品美稱。 1、普洱茶解油膩牛羊毒,括腸通泄。 2、長期飲用雲南普洱茶的人士,40%以上人體重減輕,脂肪新陳代謝明顯。 3、雲南普洱茶醫治高脂血症療效還高於安妥明,它降低膽固醇的效果則與安妥明相似,且長期飲用無副作用。 4、飲用雲南普洱茶對降低人體所含三酸甘油脂、膽固醇、血尿酸等有不同程度作用。 5、普洱茶確有助於降低血漿膽固醇、三酸甘油及游脂肪酸,還有減少膽固醇性脂肪肝現象。 6、普洱茶中的麴菌,含有微量脂肪分解酵的脂肪鋂,這對脂肪分解具有效用。普洱茶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和膽固醇值。 7、普洱茶有殺死癌細胞、抗突變、防癌功能及減肥降血脂作用。

易武茶特点 易武茶的简介

1、易武茶特点

(1)外形特点:易武是茶叶重镇,易武种茶的历史悠久,历来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

(2)口感特点:易武茶以“柔”出名,尤其麻黑一带的,完全秉承香扬水柔,纯正的易武片区古树茶,茶汤是纯粹的明黄色、透亮,品饮时入口苦涩非常低,甜度极高,茶汤质感非常细腻,水路柔和温婉,有清香和花蜜香。

2、易武位于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县城110公里。

进易武的汽车路从勐醒分岔,已铺成柏油路,勐醒至易武32公里。易武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水量1500-1900毫米。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慢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

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

易武普洱茶的口感

口感甘甜,没有涩味,汤水柔、滑、顺。

易武普洱茶的品质特点为:汤色明黄透亮,花果香很足,口感甘甜,没有涩味,汤水柔、滑、顺,好的易武茶具有入口绵柔、回甘之后清甜、久泡之后甜韵犹存三大基本特征。

易武普洱茶简介

易武普洱茶是产于云南易武的一种茶叶,俗话说,班章王,易武后。意思是说易武山头出的茶则口感细腻,像温柔的皇后。

易武老树茶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具有条索黑亮、较长、泡条,汤色金黄,苦涩较轻、香气较好,汤中带甜,汤质较滑厚、回甘较好、陈化较快等特点,由于矮化和长于山林的特点,山野气韵不同寨子的有所区别。

茶叶不仅是易武一带的大宗商品,也是整个云南赖以挣钱的大宗商品,历史上由于茶业的发展,易武曾是中国边疆商业繁荣的小镇。

人们把收集来的茶叶运到香港、印度、老挝、泰国去卖,也有的运到思茅、普洱、下关,再由藏商运到西藏,易武茶业兴盛时有茶庄、商号几十家,每天有五、六百匹骡马、牛帮在易武集散,一系列在普洱茶历史上著名茶庄在易武出现。如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安乐号、乾利贞号、鸿庆号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28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