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香、茶艺,远播海外。
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时,曾将一套价值无与伦比的宫廷茶具,奉献给法门佛祖。1987年4月3日,这批稀世珍宝重见天日,立即引起世界轰动。这说明,唐代已是我国种茶、饮茶以及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叶逐渐从皇宫内院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因此无论是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和民间茶艺,不论在茶艺内涵的理解上还是在操作程序上都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饮茶之道。
唐朝人到底是怎样喝茶的?这是一个人们感兴趣的问题。西安福宝阁根据我国茶文化专家、学者的研究,及陆羽《茶经》的记载,艺术地复原了“大唐茶韵”,其中包括“清平茶”、“大唐贵妃茶”、“大唐文士茶”、“大唐禅茶”、“大唐民俗茶”等,让今人了解了大唐的茶文化。
大唐君臣清平茶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之事。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长安汇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高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世使君》一诗中就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唐代饮茶诗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所论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喝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
文士茶道分为备器、净手、焚香、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受邀参加茶会的文士用弹琴、吹笛、舞剑烘托茶会气氛和答谢主人。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明唐代佛门禅茶已经非常兴旺。钱易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唐宣宗曾问一位130多岁老僧,吃了什么药能这么长寿?
老僧说没吃什么药,唯一的嗜好是饮茶。法门禅茶是佛教中的一种茶道,是禅师茶艺、佛门品茗的高雅艺术。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大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现代的喝茶方式和唐朝那会完全不一样。
唐朝是怎么喝茶的呢,首先要将茶叶磨成粉末,然后把水煮沸。
第一次煮沸之后加盐,第二次煮沸之后,就可以把磨成粉末的茶倒入,继续煮。
等第三次煮沸之后,就把茶汤分到茶盏里。
这样还不行,还要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喜欢什么加什么,还可以加入香料之类的东西。
那味道可想而知,应该十分怪异。
首先你要知道,古人以及唐朝食用茶叶的方法与现代人的喝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数都是将茶叶,过几道开水,说白了也就是泡,也叫泡茶,很少有人会将茶叶用来煮,当然也不是没有,新疆,西藏,内蒙那边就喜欢用茶叶来煮,把茶叶或者牛奶羊奶什么的一起煮。但总的来说,现代人基本上都是泡茶。
而古人或唐朝,那就不一样了,他们喝茶一般都讲究煮,不仅要煮,而且还有很多把茶叶给磨成粉末来煮,茶叶的味道怎么来说呢,也不是特别棒,加上其他东西一起,味道才更加好,所以才会在茶里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加上葱,姜,蒜,枣不足为奇。我们喝的茶,一般是称为茶水,而古代人称为茶汤,我们只是用茶叶泡,所以称为茶水,而他们则是用茶叶去煮,并加上其他东西,所以称为茶汤。而且你看,很多电视剧中,都不是请喝茶,而是请吃茶,因为加上了其他的东西后,那茶汤跟糊糊差不多,所以必须得吃。至于你看电视剧,为什么很多人都是喝的?那纯粹只能说电视剧不严谨。而且他们还比较重口,不仅要放姜葱蒜,还要加盐,甚至加肉什么的,吃茶不仅,喝饱了,而且也吃饱了。
这些习惯在现代也有保留,不过不一样,现在的茶汤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药,配上更多的药来使用,而不像以前一样纯粹是查加葱姜蒜。茶叶的历史悠久,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成长,在成长的路上发生了很多变化,那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与思考。
唐朝各代皇帝喜欢饮茶用茶,已被考古发现所证明。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系列茶具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发现时代最早、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为精美的茶具,它充分证明了唐代是我国茶文化的繁荣和鼎盛时期。 冯贽《云仙杂记》中记载太宗时期以茶赐公卿大臣乃“唐故例”,“翰林当直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太宗以茶为礼,自己焉能不饮。唐太宗远嫁文成公主为中国茶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与吐蕃的联姻使茶叶从中原传入雪域高原,文成公主以茶为嫁妆之物带入西藏,开始了中原与藏区的茶交易,唐代名茶大批输入藏区,成为吐蕃上层人士的时髦饮品,并以囤集茶叶显示富贵。
《梅妃传》有宫廷斗茶的记载:(开元年间,玄宗)与(梅)妃斗茶,顾谓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这说明玄宗时代宫廷茶艺已有点茶之法,并有斗茶游戏。玄宗知茶、饮茶,是得饮茶风气之先的宫廷茶人。
《陆羽点茶图跋》云:“竟陵大师积公嗜茶久,非渐儿煎奉不向口。羽出游江湖四五载,师绝于茶味。代宗召师入内供奉,命宫人善茶者烹以饷,师一啜而罢。帝疑其诈,令人私访,得羽召人。翌日,赐师斋,密令且啜,一举而尽。上使问之,师曰:‘此茶有似渐儿所为者。’帝由叹师知茶,出羽见之。”贡茶院是中国最早的官办茶场,就是代宗的时候建的。
李繁《邺侯家传·皇孙奉节王煎茶》记载:奉节王饮茶喜加椒苏,李泌对于皇上的吃茶法不敢奉承,戏谑道:“悬沫翻成碧玉池,流酥散作琉璃眼。”德宗对陆羽是很赏识的,诏命陆羽为太常寺太祝,对于陆羽来说,已是破格录用。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德宗诏征天下茶税,十取其一。
《南部新书》记载:“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致此?僧对曰:‘臣少也贱,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名饮茶所曰茶寮。”“茶寮”的称呼源于宣宗时代。宣宗以茶奖励长寿老人,在他看来饮茶能长寿、茶亦是长寿的象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29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水煮饭四大妙用之处
下一篇: 藏茶独特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