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两岸黑茶文化交流会暨安化黑茶传统工艺高峰论坛举行

品茶 2023-11-23 05:59:12

22日下午,海峡两岸黑茶文化交流暨安化黑茶传统工艺高峰论坛交流会在广州维多利湖南黑馆举行。83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两茶制作技艺的传人李华堂、台湾著名茶人曾至贤来到了论坛现场。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其博大、其精深、其漫长历史所积淀成的独特韵味,是世界罕有的。茶叶对于两岸来讲,犹如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油、盐、酱、醋,更是一种特有文化。

黑茶文化交流会上,李华堂赠送给曾至贤千两茶一根。大陆、台湾两岸情深彷如那支远年千两茶,年代越久远,滋味越醇厚,岁月再蹉跎,汤色更浓艳。

小资料

李华堂安化老茶工,现已83岁,是千两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在1953年压制的千两茶现已成为国宝。

曾至贤台湾著名茶人,其黑茶文化专著《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中率先提出“千两茶是世界茶王”,对安化黑茶之千两茶推崇备至,使得曾经誉满“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后,穿越时空隧道,再现辉煌。

延伸阅读: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8年在6月14日的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列入其中,成为安化县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安化素有“中国茶乡”之称,唐朝中期,所产“渠江薄片”茶成为朝廷贡品。明清时期,曾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现在,安化千两茶被尊为“世界茶王”。安化千两茶起源于道光元年(1821),系纯手工操作。“千两茶”茶叶用新鲜篾片制成花格篾篓箍严,包装与成型同步进行,前后有30多道工序,只有得先人真传、技艺精湛的踩制师傅才能主持制作。产品成型后,需置于凉架上,经夏秋季节50天左右的日晒夜露(不能淋雨),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进入长期陈放期后,历时越久,质量就越好,品味当然更佳。

为了避免这一传统技艺失传,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为满足市场需求,设在该县的省级国有企业白沙溪茶厂恢复了传统的千两茶生产,并于1998年申请了国家专利。为传承一方文化瑰宝,县文化旅游局采用“逐级申报,分步实施”的方式,强化“人员、手段、业务、经费四到位”的措施,积极将千两茶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实现预期目标。截止到2008年7月,安化全县30多家千两茶生产企业,严格按照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确保了这项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链接:安化黑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32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