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的前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后来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珐琅彩瓷烧制成功于康熙晚期间。
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有化学成分“硼”,珐琅彩瓷中有;珐琅彩瓷中也含“砷”;康熙前时期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瓷中黄色成分是氧化锑;珐琅彩瓷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化学成分分析说明了珐琅彩瓷是国外引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见珐琅彩瓷确是欧洲进口,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期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珐琅彩瓷从康熙晚期创烧,盛烧于雍正、乾隆中期,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珐琅瓷大器物造型较少,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每一件器物都有不同的变化和文化。另外还有一个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在胎质的制作过程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清雍正珐琅彩瓷器的老化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颜色变化大:清雍正珐琅彩瓷器的老化痕迹非常明显,常常出现黄釉微微开片,蛤蜊光漂亮,并且微观下气泡开始出现黑色褐色老化。
2. 包浆:在制作完成后,釉面有强烈的釉光感,镀金处呈黄亮色。但是经过长期的氧化、辐射、灰尘等污染,以及人为的擦洗,加之终日爱不释手的把玩,珐琅彩釉面光泽会逐渐变旧失亮。
3. 皮壳:在长时间的使用和暴露中,珐琅彩瓷器的表面会形成一层皮壳,这层皮壳的光泽较为自然,整体看起来老光更加自然。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详细或专业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的文物鉴定机构或联系相关领域的专家。
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高贵,始于乾隆时期,乾隆一朝在清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经过了康熙、雍正两朝的励精图治,乾隆时期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乾隆瓷器典
型奢华典型珐琅彩,这几年,珐琅彩一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宠儿,一直是中国瓷器市场价格的翘楚。珐琅彩有特殊历史背景,珐琅彩的原料及其绘制方法丰富了中
国彩瓷艺术的表现形式;珐琅彩瓷器的形制和纹样构图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适应了新的审美需要,珐琅彩瓷器特殊的生产过程决定了它的存世量较小,
市场流通量极低。珐琅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康乾时期,是当时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因为它这种尊贵的身份,每次在拍卖会出现,都是众人目光的焦点。
要辨识珐琅彩瓷,有人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考察方法
一、观其瓷胎。珐琅彩瓷胎质细腻薄透,用料、修胎规则考究,完整无缺。
二、观其造型。珐琅彩瓷多为碗、瓶、鼻烟壸之类的日用小瓷件,和一些动物的小摆件。大多为小件瓷品,过一尺者少见。
三、观其色彩。珐琅彩瓷的色彩均鲜艳而柔和,绝少用纯色调,多为粉彩型的藕荷色,多达十数种。釉面绝无蛤蜊光出现。
四、观其绘画与纹饰。珐琅彩瓷多采用工笔绘画方式。几乎没有用写意画的。纹饰在康熙时是多色地,有花无鸟。色彩调配较雍乾时要差。雍正朝的珐琅彩瓷最为成熟。乾隆朝没有雍正时严谨,并出现珐琅彩与粉彩兼容的作品。
五、观款识。珐琅彩瓷的款识有严格的制式,具体上文已述。凡发现有不同于上述制式的,均非真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33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体会专业名词的细微区别
下一篇: 水决定茶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