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龙泉窑虽逐渐衰落,但早中期的制品仍十分精美,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但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品来看,明的龙泉窑制品有精粗之分。精者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其是底部;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釉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的感觉。
明代龙泉青瓷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帖、刻划花为主。其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龙泉窑系的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停止了生产。
明代陆蓉《菽园杂记》一书对龙泉窑记录的比较细致,是研究龙泉窑不可忽视的重要参考书,书中提到“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料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釉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末澄取细者合而为釉。大率取泥贵细,合釉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釉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紫筱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暇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这段记载从龙泉窑的分布、原料出处、制作工艺、装窑方法直到烧窑,描绘得极为细致。
《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中也说:“明代的龙泉窑青瓷与宋元时期相比,已大为逊色,呈衰退之势,窑数减少,规模缩小。明代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胎厚重,胎色白中发灰,釉层透明度较高,成型草率,质量粗糙。”
明代龙泉窑青瓷的装饰方法基本承袭了元代的刻、印方法,但是在纹样的结构、形象以及刀法上比元代大为逊色,釉色也灰暗了许多,工整规矩的纹饰大都显得呆板,刻花常常按照花纹外形运刀,至于运刀的轻重、起落、宽窄、粗细都不甚讲究,缺乏那种节奏和韵律的感染力。图案有山水人物、历史故事、二十四孝等故事画面。此外还有碗底印鹿,上方有福寿等字,像“金玉满堂、福如东海、长命富贵”等吉祥语款则常见。
德化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其始于宋代,明代得到很大发展,以烧造白瓷着称。其“象牙白”可与明永乐时景德镇创烧的甜白瓷相媲美。景德镇的甜白瓷中微微泛青,德化窑则是一种纯白釉器,胎质致密,釉面纯净晶莹、光泽如绢,釉色凝脂、通体透明,在光照下隐现出肉红或乳白的色调,又称“鹅绒白”,外国更赞为“中国白”。它釉色纯洁莹白,胎与釉浑然一体。结合的非常紧密,釉层和胎质几乎分不清。其优秀作品不以纹饰为主,而刻意追求材料的质地美。
清代德化窑的白瓷与明代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即清代的釉色缺乏明代产品那种温润如玉的质感,釉层色泽泛青,很可能是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或还原气氛掌握不当所致。
德化窑烧造的瓷塑作品最为精巧,明代已形成了自己的技法和风格。当时,佛教在中国流行,神仙佛像等瓷塑在全国非常盛兴。民间瓷塑艺术家何朝宗所创作的瓷塑观音有72种造型,大、小规格200多种,其中以十八手观音、证莲观音、坐岩观音、披坐观音最为着名。器物造型优美、神韵动人、线条柔和、衣纹深秀。坐者庄严肃穆,衣角柔和飘垂;立者衣巾临风飘指,俨然驾云渡海,堪称一绝,被日本和欧洲国家誉为“东方艺术”。所塑如来、弥勒、菩提、达摩、罗汉等也仪态生动、神彩奕奕。另外,德化窑烧造的案头小雕塑也为明代晚期的瓷坛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
除雕塑工艺品外,德化窑还生产一些仿古的尊、鼎、炉和一些日用器皿。这些器物的装饰通常以刻、划、印并重,因器而异。龙纹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龙的形象常常被运用于器物的装饰或造型当中,诸如龙凤、云龙、龙鹤、双龙戏水等纹饰及龙凤花瓶、龙瓶、蟠龙烛台、双龙灯具、龙嘴壶、龙虎爵形杯等造型器物。而五爪龙是统治者的专利,民窑彩绘中的龙只是四爪或三爪的,不能超越五爪的等级制度,但画风粗犷,比官窑的瓷器更显得生气蓬勃。康雍时代的龙形体大、身披鳞甲、气势磅礴,用顿捺皴点笔法渲染龙游浮云、翻腾转侧、一身三现的形象。乾隆时代摹古之风盛行,仿前朝景德镇成化、弘治情调,出现特殊的双龙纹:腰身细长、后半尾部为花叶状或凤尾形,轻盈绮丽,俗称香龙。这时期的莲塘游龙也灵活敏捷,一龙或双龙游戏于池塘中,曲折的水波丝丝缕缕,繁密布置,有的则以青地白花的形式构图,显示出池水中的游龙动态。雍正至道光时期,德化窑流行火珠云龙,往往从器里延伸到器外,被称为过墙龙,整个画面富有跳跃式的动感。另外,龙在德化窑釉下青花、五彩、粉彩等装饰中也是数不胜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化白瓷恢复烧造传统产品390多种,现代题材产品日益增多。
帮你找到了: 建窑:在今福建建阳县,故名.晚唐、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和青瓷。建窑以宋代盛产的黑釉瓷器最为闻名,所制供饮茶用的"兔毫盏"最受人欢迎,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元以后黑釉器停烧。其黑釉茶盏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2)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黄色或褐黄色的细毛状花纹,俗称“兔毫盏”。(3)产品多为碗盏类,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口二种,以?为多。(4)底足为浅圈足,可见旋坯纹。(5)有的器物底足内有“进?”、“供御”等字,是朝廷贡品。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2) 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 猪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4) 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5) 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2) 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 猪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4) 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5) 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同安窑:在今福建同安县,故名。创烧与唐代,宋元时期鼎盛,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同安青瓷,日本人称为"珠光青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体较厚重,胎色有灰黄、灰白、粉黄多种。 (2)釉色青黄或灰黄,尤其宋代,釉色偏黄。 (3)产品以盘、碗为主,还有瓶、罐、炉等。唐代青瓷以厚胎平底碗为主,无纹饰。宋代青瓷在盘、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划纹饰,器外刻复线装饰,碗心多有凹入的圆窝,有的在圆窝内划花卉一朵。炉分两式,其一敞口,下部浮雕莲瓣纹,下承以撇足座;其二直筒形,圈足,炉身刻划莲瓣纹。瓶口多下折,瓶身划复线纹。元代青瓷盘心印阴纹双鱼。 (4)青白瓷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个小圆窝,瓶罐的外壁多刻划由细线 条复线交叉的斜十字形纹。
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发现碗窑乡、磁灶、童子山等窑址十一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时代均在宋元时期。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青白瓷产品以碗、盘、洗为主。碗外壁多刻莲瓣纹。盘类以折沿大盘居多,盘心留有叠烧粘结的条形支具痕。洗类器皿胎薄釉润,采用覆烧法,口边无釉,与景德镇同类器物相比,口缘较厚;器内心印有花卉纹饰。(2)青瓷产品中的壶胎较薄,器形很小,与其它地区不同。(3)黑瓷产品以碗为主,兼烧长流曲柄壶。另有黑釉、绿釉军持,主要外销菲律宾等国。(4)童子山窑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有直口与折沿两种造型,器内多画折枝花卉纹,有写寿山福海或其它诗句的。日本福冈曾出土该窑所烧制的彩绘盆。
安溪窑:在今福建安溪县,故名。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明清烧青花和红绿彩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青白瓷产品有各式盘、碗、瓶、壶、盒子、军持等。碗的造型有模印成菊瓣状的,也有外印重叠菊瓣纹,内刻缠枝花卉的。盒子有大小各种式样,盒外多模印纹样,有的在盒外底印有花卉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同类产品粗。军持胎较厚,腹部比较饱满,有的在器身堆贴乌龟并施酱褐彩,是其特色。(2)明代青花产品,有在盘心写"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诗句的;青花盘的圈足多有粘砂。明末清初有红绿彩绘花卉纹碗产品。
南安窑:在福建南安县,因名。为宋代窑场,有窑址近五十处。主要烧造青瓷和青白瓷。器形以盘、碗等日用器皿居多。青白瓷碗多由碗里刻花或蓖划纹饰。胎质细洁,致密。
崇安窑: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发现窑址十一处,属宋代者八处。 因距建阳较近,发现有专烧黑瓷的窑址,造型与建窑相似;烧 青白瓷者发现两处,出土器物有盘、碗、杯、碟、洗及盒,质 量以苑埂窑所烧者为精。因地邻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镇、南丰 两窑一定影响。
福清窑: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闽东沿涨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五十年代在县东门外东张区发现宋代窑址五处,均烧青釉刻花 筐点纹及黑瓷两类器物,风格与福建各地宋代同类窑址出土遗 物基本属于同一类型。
光泽窑:在今福建光泽,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发现宋代窑址一处, 遗物有青白瓷及黑瓷两类,青白瓷数量多胎洁白,造型多种多 样,装饰仅印花一种,纹饰题材有双凤、飞鹤、蝴蝶、双鱼、 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黄;黑瓷多为各式茶盏, 有兔毫与酱斑,但为数不多。
连江窑:在今福建连江,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建国初在浦口、魁岐发现宋元时期窑址群。浦口镇所属井头里、 锦上窑及西山顶三处遗址钧烧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者为白 胎,数量较少,粗者釉偏灰。三处遗址也烧少量青瓷碗,碗里 饰以刻花篦划纹,碗外刻龙泉窑浮雕莲瓣纹碗的,胎釉纹饰均很相似。
闽清窑:在今福建闽清,故名。烧瓷于宋元两代,共发现遗址四处, 专烧青白瓷,胎质坚细,造型多样,纹饰较丰富,釉呈浅灰色, 青的色调少,有福建地区特色。
莆田窑: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浦城窑: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烧瓷约在南宋到元代前期。 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碗窑背,烧青瓷,遗物以碗最 多,瓶、罐等器少量发现,有双耳活环扁瓶,瓶身两 面印福寿字,这种瓶在距浦城较近的浙江龙泉窑有大 量烧制,可见受龙泉窑一定影响;一在大口村,以青 白瓷为主,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
仙游窑: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窑址于1953年发现,遗留有青瓷、 青白瓷及黑瓷标本,属宋代瓷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 《兴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 烧造成器皿颇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33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盛夏养生:哪十八种情况不宜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