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绝世极品瓷器:柴窑

茶百科 2023-11-23 07:19:48

绝世极品瓷器:柴窑

近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报道:一件在日本展出的中国古瓷器“青百合花瓶”被日本学者认为是柴窑。但各方学者众说纷纭,因为柴窑几百年没有出现过。如此珍贵的瓷器,到底是什么样呢?有哪些特色呢?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柴窑的来历

窑址迄今未发现。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

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

柴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后因长期未见其窑址,以钧窑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窑的位置。

二、 柴窑的颜色

有关柴窑的记述,尽管是在明代开始的,但有关文献并不少见。明代早期有《格古要论》、《宣德鼎彝谱》,明中期以后至清代主要有《玉芝堂谈荟》、《遵生八笺》、《清秘藏》、《事物绀珠》、《筠轩清BI录》、《五杂俎》、《博物要鉴》、《长物志》、《调燮类编》、《相祖笔记》、《七颂堂小录》、《陶说》、《文房肆考》、《景德镇陶录》等。

上述文献,有的记述:“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有的则说:“古窑器以柴、汝为重”,有的则曰:“今之论瓷者,必曰柴汝官哥定”。可以说,自明代以来,凡论及古陶瓷的文献,大都对柴窑有记述。一种古陶器,有如此多的文献作为重品论及,尚属仅见,我们对此没有理由不引起极大的重视。

有关柴窑的记述,最早而又最为详备的见于明早期曹昭的《格古要论》。需要说明的是《格古要论》有两种版本,两书记述略有不同,一是天顺本,一是四库全书本,今据前者。《格古要论》详细记述道:“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造,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这里曹昭关于柴窑的产地、名称、由来以及主要特征的记述,是清楚且又详备的。稍后的《宣德鼎彝谱》列出古窑器二十九种,柴窑则列为诸窑之首。我们从上述文献可以清楚地看出:柴窑是一种青瓷,而且因其质量高,所以被排在汝、官、哥、钧、诸窑之首。

成书于明中晚期的徐庆秋《玉芝堂谈荟》则说:“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壁同价。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不复见矣”。徐庆秋还认为柴窑器类越窑秘色瓷。随后,因为实物不见了,出现了柴窑究竟是厚瓷还是薄瓷的异议。稍晚于徐庆秋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则云:“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瓷也?而曹明仲曰,柴窑足多粗黄土,何相悬也!”在这里,高濂直接提出质疑,并感叹这两种说法未免太悬殊了。此后,有关柴窑的说法愈加复杂,愈加令人非解,薄瓷也罢,厚瓷也罢,然而,关于柴窑是青瓷的记述却始终属定论无疑!

从以上引证可以看出,明早期有关柴窑的记述本来是清楚的:柴窑是一种天青色、有纹片、釉质滋润细腻、足多是粗黄土的瓷器。到了明中晚期,因为柴窑瓷器失传,才出现了关于柴窑器究竟是薄瓷还是厚瓷的异议,弄得这一问题扑朔迷离,令后人不知所云。但是,我们不应忽视一个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即:凡是论述柴窑的文献,都无一例外地说明柴窑是一种青瓷,在这一点上从无任何矛盾或疑点:“天青色”、“青如天”、“雨过天青”、“盖色既鲜碧”,都是指的青瓷。

三、柴窑是河南青瓷

柴窑是一种青瓷,这是没有疑问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独步一时的越窑,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盛时期,但同时也跌入衰落的门槛。根据文献记载,钱越国有向柴荣进贡瓷的记载,但无进贡柴窑的记述。而此时的龙泉窑还处于起步阶段。越窑与龙泉窑青瓷显然都与柴窑毫无干系。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地区,不仅在白瓷的烧制方面,青瓷业更是异军突起,上述产白瓷的北方诸窑,青瓷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耀州窑,更是后来者居上,成为这一时期的佼佼者。

这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河南一地陶瓷业的迅猛发展。早在唐代,河南就以陶瓷业发达而文明遐迩,受到朝廷的青睐。所以,成书于清乾乾隆年间却颇具考据之风我国第一部古陶瓷专着《陶说》就记述说:“后周都汴京,唐属河南道。考《唐书-地理志》,河南道贡瓷石之器,是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当其在其内。”可见,柴容定都汴京,对河南一带的陶瓷业更是起了促进作用。除上列鹤壁窑、邓州窑都烧造青瓷外,我们更应重视的是钧钧窑的发展。至迟在五代时期,钧窑就已成功地烧制出行云流水般的窑变釉。这无疑也对与之相距不远的柴窑起了促进作用。在目前,我们虽然在郑州一带尚未发现古代的窑址,但曹昭关于柴窑出北地郑州的说法,恐怕是出处有据的。

青瓷在南北方,包括在河南一带能得到迅速发展,与古人尚青这一世俗有直接关系,所以蓝浦转引《爰日堂抄》就说:“自古陶重青品,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过天青,吴越曰秘色,其后宋瓷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窑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绝”。因此,朱琰在记述柴窑的情形时说:“后周柴窑,柴世宗时所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者般颜色作将来’”。据此,陈万里先生在《青瓷烧造的开始及其发展》一文中就正确指出:“据说当时有人问周世宗关于瓷器色釉的要求,周世宗说他需要的是‘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作将来’。这是一种很美丽的釉色,‘雨过天青’四个字,可以代表一种青釉的特点”。

根据对史料所作的分析,包括对五代以前的陶瓷的出土物及传世品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断定,柴窑是一种青瓷,而且其质量在包括“秘色瓷”在内的越窑青瓷之上,代表了五代时期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为“诸腰之冠”。青瓷是唐、五代及至两宋时期的“帝玉瓷”,这决不是逻辑上的推论,而是一个不争的史实。古人不仅尚青,还尚重,《肆考》云:“故有古取沉重之说”。所以,柴窑不可能是薄瓷。

柴荣在位不足六年,英年早逝,即为赵宋王朝所取代,时隔一百多年后,河南又烧制出闻名天下的汝瓷。古人在论及古代陶瓷的情况时,往往将五代的柴窑与宋代的官汝瓷并称,这就是古文献中常说的“古窑以柴汝为最重”。这清楚的说明了,柴窑的性质与汝窑是十分接近的。

四、非钧非汝的柴窑器

如果只是对柴窑做出定性的分析,而无量化作为例证,那么,其论点恐怕不足以成立。上文中详细引用了曹昭关于柴窑的论述。曹氏治学严谨,《格古要论》关于古窑器的记述大都是可信的,故经常为学者作为引证。《格古要论》有关古窑器的记载总共才有17种,而能详述其产地、特征的不过半数。我认为深通古窑器的曹昭是亲眼见了柴窑实物的,是柴窑瓷器的见证人,因此才能以及其精当的语言,概括而又逼真的描述出柴窑器的外部特征。

柴烧陶瓷看不懂,该如何欣赏?

柴窑与柴烧的概念近年颇为流行,听起来似乎是一回事,如果你把柴烧再叫成柴烧窑的话--柴窑,柴烧窑,这还能有区别吗?不过虽然听起来颇为相似,但市面上柴窑或柴烧的产品却差别巨大。一类是近于粗陶,器形扭曲,釉面混乱。一类则近于官窑,精工细作,完美无瑕。要说这两类都是同样的窑烧得,似乎也让人颇难理解。

实际上,柴窑与柴烧不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烧成上所追求的目标甚至彻底背道而驰。

先看看柴窑。要说清楚柴窑,我们需要把两个字拆开来看。

先说柴。说到柴,人们并不陌生,就算现在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电影电视剧尤其是乡村题材,并不罕见。而大城市中吃惯了饭店的精致,又都纷纷流行起柴火灶。所以说到柴,自然是想到烧火的木柴。至于是什么木,好像没什么特别的讲究,多数是就地取材,有啥用啥,也有讲究一些的,比如北京烤鸭,就非要果木,当然也不一定是特定的果。但是柴窑的柴却不是指随便的木柴,而是指松木。

不过,把松柴当作专门的烧窑材料,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索,清代以后才成为主流。早期烧窑使用的木柴,大多数时候,是用杂木,当然就跟烧柴火灶差不多,有什么烧什么,也有个专门的词,叫槎柴,烧槎柴的窑都称为槎窑。古时有张骞乘槎浮海的传说,也是这个字。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杜甫有诗:“乘槎消息近,无处问张骞”。清代官窑陶瓷中也经常描绘这个故事。

后来随着烧窑技术的进步与窑炉结构的改进,对燃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匠人们渐渐发现松木为燃料是最佳的选择,主要的原因是松木的热效率高。有种说法认为松木油脂丰富,所以会使得釉面更油润,这其实是望文生意的猜想,实际上,烧窑之前,松柴要进行晾晒,挥发掉很大一部分木柴中的油脂。

而使用松木的窑炉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就是世界古代陶瓷史上最为先进的蛋形窑,因为这种窑成熟于景德镇,于是被命名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而我们一般说的柴窑,就是指的景德镇窑。我们说的官窑瓷器,到清代以后,绝大部分就是用这种窑烧制的。

也就是说,柴窑是指以松柴为燃料的蛋形窑,也叫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它追求的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成品率,提升品质,所谓精益求精。

但柴烧的情况却大大的不同。他追求的目标可以说和柴窑完全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先来看看什么是柴烧。简单的理解,就是用柴火烧,是人类早期烧制陶瓷器最初最原始的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最初人类是如何发明陶器的:人类学会了用火,烧火时常常会挖个坑或堆土成坑状,再把木柴堆进去烧,有些地方经过火烧就变硬,成了陶,古人发现后,就有意识地把陶土做成一定的形状再烧,陶器就产生了。

后来人类不断的改进烧制的技术,慢慢就出现了窑--就是一个封闭空间,窑又不断的演进,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就有了前面所说的柴窑。可以说是工业革命前窑炉的终极形态。

从烧成方式上来说,柴烧被淘汰了几千年。原因当然是太原市太落后,温度既没有办法控制,烧制时各种杂质比如柴灰落在器物表面都会影响品质。但这些原始的问题,在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中,却重新被发现,认为这种原始的不确定性会为陶艺的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浑然天成。于是,柴窑成为了陶瓷艺术的一种创作手段。

当然,柴烧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总体上来说,都比较简单,有时候,甚至就是用砖砌出个区域,连顶都没有,像烧垃圾一样,把做好的坯与柴放进去,直接烧,烧的过程中,偶尔还丢些纸或洒些盐之类,总之是增加意外的效果。高级一些,也做成窑,并进行一定的控制。但本质上,都是要达到某种“失控”的意外效果。

当这些意外符合艺术家的美学标准和要求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件成功的柴窑作品。但更多的时候,柴窑的器物,都是“问题产品”。如果艺术家本人的要求高,一窑下来,甚至一件满意的作品都没有。

至此,柴窑与柴烧的区别可以一目了然了。但还需要补充两点。第一,这里的柴窑和历史上流传甚广的柴窑完全不是一回事。历史上的”柴窑“,是姓柴的柴,特指五代后周皇帝柴世宗时期的瓷器。今天路人皆知的”五大名窑“,其实最初排名第一的,就是这个”柴窑“,但因为到了明代,就已经几乎没有人见到,后来,古玩行业就悄悄地把它从排行榜上拿了下来,变成了今天流行的样子。当然,这个柴窑,烧窑的材料,自然也是柴。这就要说到第二点,广义的柴窑,可以理解为所有以木柴为燃料的窑,而古代的瓷器,当然没有不是柴窑烧的,所以,讨论广义的柴窑就没有意义了。前文说的柴窑,自然是狭义的。

柴窑烧制朱泥手镯是翡翠一种吗?

1、柴窑烧制的瓷器的特点: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据记载,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位于河南郑州市新密月台。

2、值钱。柴窑烧制的翡翠手镯会含有丰富的油脂可滋润釉面,烧制出的瓷器光洁含蓄,富有玉感。

3、意思就是低温烧制上色的翡翠,这种一般都是选色泽不太好的翡翠通过高温处理后出来的颜色,通常叫做”火烧红“。也叫_色红翡,是一种人工着色的红翡。翡翠的_红色。

4、朱泥手镯也就是朱砂手镯,是紫金砂材质。朱砂手镯是由紫金砂制成,紫金砂自由原矿,朱砂颗粒压制而成的颜色紫红,表面有星星点点的银色小颗粒,而非杂质。断裂面有明显可见晶体颗粒和金刚光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33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