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孢虫疫霉[Eryniaradicans(Brefeld)Humberetal]半知菌亚门,虫霉目,虫疫霉属。寄生于鳞翅目、同翅目(如蚜虫、叶蝉、飞虱等)昆虫,也是茶尺蠖幼虫的重要虫生真菌。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侵入害虫体壁形成棒状菌丝段,并不断生长充满血腔,使害虫致死。在高湿下,菌丝段分化成囊状体、假根及分生孢子梗穿出体壁。分生孢子梗作掌状分枝,顶端形成单核产孢细胞,产生并弹射出分生孢子。感病茶尺蠖幼虫,腹面节间生出白色分枝状假根,虫死后发展成片状使虫尸紧贴叶背,且以茶丛表层叶背为多。在雨露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梗产生并散放孢子,在虫尸周围形成淡色晕圈。虫尸干瘪并由淡褐变为锈褐色。9月份秋雨季节,第5代幼虫开始发病流行,可受到这一虫霉的自然控制。
西瓜病虫害药害及其防治—西瓜病害及防治 1—2—3—4
猝倒病—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疫病
猝倒病
(为害状)本病是西瓜幼苗期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可造成大片幼苗死亡。尤其在育苗床内受害最为常见。
1. 症状 猝倒病菌的寄生性都是比较弱的,只有在幼苗生长衰弱或其幼茎尚未木栓化时,才能侵入为害。苗期发病,幼苗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接着病部变黄褐色,缢缩成线状。病害发展迅速,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即猝倒,拔出后接触病部的表面极易脱落,在子叶下发病的成为卡脖子。有时幼苗尚未出土,胚茎和子叶已普遍腐烂。有时幼苗外观与健苗无异,但贴伏在地面而不能挺立,检查这种病苗,可看到其茎基部已收缩似线条状。湿度大时,在病部及其周围的土面长出一层白色菌丝体。
2. 病原 病原为腐霉属中的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菌丝无色,无隔膜。无性阶段形成游动孢子囊,有性阶段形成球形卵孢子。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 12-18厘米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病菌生长适宜地温 15—16℃,温度高于30℃生长受到抑制。适宜发病地温为10℃,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则发病较多。
4. 无公害防治技术
(1)严格选择营养土 选用无病新土进行育苗,或对育苗土进行土壤消毒,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细土100千克制成药土进行播后覆盖。
(2)加强苗床管理 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作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控制苗床的湿度。用有机肥或堆肥作苗床基肥时,必须充分腐熟。定植后,前期宜少灌水。若是大棚应及时通风降湿。
(3)化学防治 出苗后发病初期可喷洒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0%乙磷铝(疫霉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一般7~10天喷一次,视病情,连续喷洒1~3次。每次喷药后要结合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可收到较好的防效。
枯萎病
(为害状)西瓜枯萎病也叫蔓割病、萎蔫病等,分布十分广泛。其发病率一般在5%左右,多者发病30%以上,甚至绝产。
1. 症状 西瓜全生育过程均可发病。西瓜幼芽受害,在土壤中即行腐败死亡,不能出苗。出苗后发病,顶端呈失水状,子叶和叶片萎垂,茎蔓基都萎缩变褐猝倒;病蔓发病,基部变褐,茎皮纵裂,常伴有树脂状胶汁溢出,干后呈红黑色。横切病蔓,维管束呈褐色。后期病株皮层剥离,木质部碎裂,根部腐烂仅见黄褐色纤维。天气潮湿时,病部常见到粉红色霉状物,即病原苗分生抱子座和袍子团。
2. 病原 病原为西瓜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 niveum(E.F. Smith)Snyber et Hansen],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3. 发病规律 本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原苗主要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通过带菌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及人为传播。病菌从寄主根部伤口或根毛的顶端细胞间侵入,带菌种子萌发时病菌可直接侵入幼根。夏西瓜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发病的主导因素是温、湿度,温度在8-34℃均可发病,24-32℃是侵染的最适温度,而苗期在16-18℃时发病最多。雨后遇旱或时雨时晴的气候条件下发病较多。另外,微酸性土壤及偏施氮肥,更利于发病。
4. 无公害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采用无病种子或种子消毒,从无病田中采种。种子消毒,在播前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l小时。
(2)严格选择营养土 采用无病土育苗,用新土或消毒的土壤作营养钵育苗,可减少苗期病菌侵染。
(3)合理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 提倡水旱轮作,或与非瓜类作物5年以上轮作。深翻土地,高畦栽培,发病严重的大棚、温室更要采取与非瓜类作物轮作。施用腐熟的基肥,及时追施磷钾肥,及时通风,降低大棚湿度。不可大水漫灌,防止植株早衰和茎基部因土壤水分供应不均衡,产生自然裂伤。发病时要控水,及时清除病株,彻底销毁或深埋,并用石灰等进行土壤消毒。
(4)土壤消毒 苗床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8克处理畦面。定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米21千克,混入细干土30千克,混匀后,均匀撒入定植穴内。在夏季高温季节,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毒,即收获后,翻好地、灌水、铺上地膜,然后密闭大棚15~20天,地表土壤温度可以达到70℃以上,对枯萎病及其他土传病害、线虫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嫁接育苗 用黑籽南瓜或葫芦作砧木嫁接。
(6)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或发病前进行药剂灌根治疗,常用的药剂有50%速克灵1 200~1 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3 000~6 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每株灌药液0.25千克,每隔5~7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炭疽病
(为害状)炭疽病是西瓜重要病害之一,各地普遍发生,在多阴雨天气和南方多水地区发生尤重,是影响西瓜稳产高产的主要原因。本病除为害西瓜外,还为害甜瓜等。
1. 症状 西瓜叶、蔓、果均可发病。叶部病斑,初为圆形淡黄色水渍状小斑,后变褐色,边缘紫褐色,中间淡褐色,有同心轮纹和小黑点,病斑易穿孔,病斑直径约o.5厘米,外围常有黄色晕圈,病斑上的小黑点和同心轮纹都没有蔓枯病明显,病斑颜色较均匀。叶柄和蔓上病斑梭形或长椭圆形,初为水浸状黄褐色,后变黑褐色。果实受害,初为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暗褐色稍凹陷,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长橘红色黏状物,严重时病斑连片,西瓜腐烂。
2. 病原 病原为刺盘孢属的葫芦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Mont.)Arx,异名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Pass.) Ell.et Halst.],病斑上小黑点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椭圆形或长圆形,无色单胞,内含物颗粒状,刚毛分散于分生孢子盘中,褐色,顶端色淡,有分隔。
3. 发病规律 该病菌主要附着于寄主的残体上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能带菌,其种子上的病菌可存活2年。在适宜条件下,病菌依靠雨水或灌溉水的冲溅传播,直接从寄主表皮侵入,近地面的叶片首先发病。湿度大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因素,在持续87%-95%的相对湿度下,潜育期 3天,湿度愈低,潜育期愈长,发病较慢。在10-30℃温度下均能发病,而以95%相对湿度和24℃温度下发病最重。过多施氮肥、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以及连作地块发病都比较严重。重病田或雨后收获的西瓜在贮运过程中也发病。
4.无公害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甜瓜品种一般厚皮甜瓜(哈密瓜型)易感病,薄皮甜瓜(普通甜)较抗病。
(2)严格选择营养土 育苗地要实行与非瓜类3年以上轮作,防止土壤带菌,不能轮换时必须进行苗床土壤消毒。
(3)种子处理 对生产用种可用50~51℃温水浸种或用种子重的0.3%~0.4%的50%多菌灵粉剂拌种;或用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
(4)农业措施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采用配方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注意平整土地,防止田间积水,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瓜类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5)化学防治 大棚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3 000~6 000倍液,或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等,间隔7~10天一次,共喷药2~3次。
白粉病
(为害状)白粉病俗称“白毛”,是西瓜生长中后期的一种常见病害,除西瓜外,还为害甜瓜、黄瓜及南瓜等瓜类作物,
1. 症状 白粉病发生在西瓜的叶、茎、果及花蕾上,以叶片受害最重。发病初期,叶片正、背面及叶柄上发生离散的白粉状霉斑,以叶片的正面居多,逐渐扩大,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严重时叶片枯黄,停止生长。以后白色粉状物转变成灰白色,进而出现很多黄褐至黑色小点,叶片枯黄变脆,一般不脱落。
2. 病原 病原为单丝壳属中的单丝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ht.)Poll.],其无性阶段可形成串生的分生孢子。
3.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株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亦可在温室活体上越冬,第二年5—6月份随温度上升,病菌借气流、雨水传播,落到寄主上侵染发病。该病菌对湿度要求范围很宽,天气干旱时,寄主表皮细胞的膨压降低,则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往往发病更为严重;在多雨潮湿的天气里,病菌孢子因吸水过多,常引起破裂,减少病菌的侵染发病,栽培管理粗放,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浇水过多,植株徒长,枝叶过密、通风不良,以及光照不足等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为害。
4.无公害防治技术
(1)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及时整枝理蔓,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种植前或收获后应彻底清除残体,生长期也应经常摘除老病叶,以减少侵染来源。
(2)化学防治 在生长前期喷洒2~3次50%硫悬浮剂300倍液,或硫磺粉,可预防白粉病的发生;发病初期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5 000~6 000倍液,或20%腈菌唑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每隔6~7天喷一次,连喷3次。为了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药剂宜交替使用。
疫病
(为害状)疫病又称疫霉病,俗称死秧,除为害西瓜外,也为害甜瓜及其他瓜类。各西瓜产区均有发生,为害逐年加重。一般在苗期和生长前期发生,是高温多雨期发生的重要病害。
1. 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为害叶、茎及果实。子叶染病先呈水浸状暗绿色圆形斑,中央逐渐变成红褐色,近地面处缢缩或枯死。真叶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圆形或不整形病斑,迅速扩展,湿度大时,腐烂或像开水烫过,干后为淡褐色,易破碎。茎基部染病,生纺锤形水浸状暗绿色凹陷斑,包围茎部且腐烂,患部以上全部枯死。果实染病,则形成暗绿色圆形水浸状凹陷斑,后迅速扩及全果,致果实腐烂,发出青贮饲料的气味,病部表面密生白色菌丝,病健部边缘无明显病症。
2. 病原 病原为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ms Katsura)和德雷疫霉 (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
3.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或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粪肥里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种子虽可带菌,但带菌率不高。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温限5—37℃,最适20-30℃,雨季及高温高湿发病迅速;排水不良,栽植过密,茎叶茂密或通风不良发病重。
4.无公害防治技术
(1)农业措施 深沟高畦,加强防涝,雨后及时排水;采用 喷灌、滴灌或膜下暗灌的灌溉方法,及时通风,降低湿度;轮作换茬,选5-6年未种瓜类的田块种植,减少田间菌源。铺盖地膜,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对植株侵染的机会。
(2)种子及种子处理 西瓜、甜瓜种子应从无病健瓜上选留。市售种子可用40%甲醛100倍液浸30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或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25%瑞毒霉(甲霜灵)拌种。
(3)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病部或灌根,常用的药剂有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乙磷铝(疫霉灵)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均可,一般7~10天喷一次,视病情,连续喷洒或灌根3~6次。病情严重时可隔5天灌一次,效果较好。设施栽培每次用药后要结合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可收到较好的防效
一、白粉病类
1、症状:白粉病是植物上发生普遍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茎、芽及花瓣等幼嫩部位,被害部位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粉斑,其上布满白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白粉变为灰白色或浅褐色,病叶枯黄、皱缩、幼叶常扭曲、干枯,其上可形成黑褐色小点(病菌的闭囊壳)。
2、病原:专性寄生菌,体表寄生,菌丝体附着在植物表面,靠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病原菌菌丝体、闭囊壳、分生孢子,越冬,病枝、叶,温湿度适宜,植物发病,多次再侵染
3、发生条件:高湿度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1OC ,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湿度为97%—99%。
(一)月季白粉病(Chinese rose powdery mildew)
1、症状: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花萼等。嫩叶皱缩扭曲,上、下两面布满白色粉层,渐渐加厚,呈薄毡状。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成叶感病时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斑。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稍肿大,长出长椭圆形的白斑。花蕾染病时,表面被满白粉,花朵畸型。花蕾不开或仅露出一点花瓣。
2、病原:病原为毡毛单囊菌和蔷薇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pannosa)和( Sphaerotheca rosae),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白尘粉孢(Oidium leucoconium)。病部后期出现的小黑点即病菌的闭囊壳,大小90—110μm,附属丝少且短,内生1个子囊,大小80一100×60—75(μm)。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20一27×12—15(μm)。无性态分生孢子成串,椭圆形至腰鼓形,无色,大小23—29×14—16(μm)。毡毛单囊壳菌丝体为毡状,菌落着生部位不变形,子囊孢子6—8个别于蔷薇单囊壳。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翌年,病菌随芽动而开始活动,浸染细嫩部位,产生新的病菌孢子,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露地栽培月季以春季5-6月和秋季9-10月发生较多,温室栽培可周年发生。夜间温度较低(15-16摄氏度),湿度较高(90%-99%)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23-27摄氏度),湿度较低(40%-70%)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小叶、无毛的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芳香族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色品种均易感病。
4、防治方法
(1)改善种植条件,温室要通过透光,降低温度,避免施过多的氮肥,适当多施磷、钾肥。
(2)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减少浸染源。
(3)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喷施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
(4)硫磺粉常用作温室栽培月季的冬季防治,将硫磺粉在温度为15—30OC熏蒸杀菌效果较好。
(二)其它白粉病
1、丁香白粉病
2、紫薇白粉病
3、秋海棠白粉病
4、风仙花白粉病
5、瓜叶菊白粉病
6、大叶黄杨白粉病
7、黄栌白粉病
二、霜霉病类
1、病菌寄主:霜霉病发生在园林植物中,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草本植物上,极少数发生在木本植物上。
2、症状:霜霉病菌在寄主的受害部常产生一层霜白色霉层。双子叶植物叶片上造成边缘不很明显的多角形病斑,病斑到后期呈现中央的枯死部分和周围的褪色部分。在禾本科植物上,霜霉病菌随寄主分生组织生长到达地上部分各器官,引起全株的畸形
3、病原: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发病条件为:低温15—20OC左右潮湿的季节,故春秋两季发病较多。(白锈菌也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4、霜霉病与白粉病的区别
(1)霜霉病
①霜霉病的霉层分布在叶片背面。
②病菌霜白色的霉层中不形成黑色小点。
(2)白粉病
①白粉病的霉层多分布在叶片正面。
②病菌灰白色的霉层中常形成黑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
(一)月季霜霉病
1、病状:霜霉病危害叶片、嫩梢、花梗及花。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淡绿色斑纹,后扩大呈黄褐色和紫色,后为灰褐色,边缘色较深,与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最终引起叶片扭曲、畸形。天气潮湿时,在叶背病斑处可见到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小叶往往变黄,有的病斑为紫红色,中心为灰白色,与农药药害及化肥灼伤状相似。新梢和花感染时,病斑与叶片相似,但嫩梢上病斑略显凹陷。严重时,叶萎缩脱落,新梢枯死。
2、病原菌:月季霜霉病是真菌中的一种蔷薇霜霉菌侵染所致(霜霉属病菌Peronospora sporsa Berk)。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在气温低、相对湿度较高、植株表面存有水滴的情况下,病害易发生和蔓延。温室通风不良、植株过密、湿度高和氮肥过多时,病害均严重。该菌只侵染月季
3、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分生孢子侵染,孢子萌发温度1~25℃,最适为18℃,高于21℃萌发率降低,26℃以上完全不萌发,26℃24小时孢子死亡,孢子传播需要100%空气湿度,10~25℃温度,孢子萌发需要有水滴存在,露地栽培多发生在雨季,温室中主要发生在3~4月和9~10月,发生在温室中。苗床中密集、通风不良、多湿、氮肥过多时病重。
4、防治方法:避免高温高湿,减少叶面保湿时间,控制空气湿度,多开窗换气;用20000倍代森铵;500倍代森锰锌或代森锰喷施防治,但后者容易污染叶片。
(二)菊花霜霉病
病状:叶面病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淡绿色,后黄褐色,叶背霉层较稀,由污白色或黄白色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病叶常皱缩。
三、锈病类
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子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园艺植物的叶片,引起叶枯及叶片早落,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由于在病部产生大量锈状物而得名。
(一)玫瑰锈病
1、症状:玫瑰的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和芽。春天新芽上布满鲜黄色的粉状物;叶片正面有褪绿的黄色小斑点,叶背面有黄色粉堆,后变为黑色粉堆。病叶枯黄早落。
该病可侵染玫瑰的芽、叶片、花托、嫩枝等部位,春季感病的芽呈淡黄色,芽肿大,病芽陆续枯死。秋季腋芽感病后,少数能长出叶片,冬后枯死。感病叶片正面为浅黄色不规则病斑,叶背为黑色孢子堆,叶片提早脱落。
2、病原菌:玫瑰锈病的病原菌种类多,国外已知有9种,国内已知有3种(真菌)。为担子菌短尖多孢锈菌[Phragmidium mucronatum (Pers.) Schlecht]和蔷薇多孢锈菌(Phragmidium rosae-rugosae Kasai)。玫瑰多孢锈菌(Phragmidium rose- rugosae)。
3、发病规律
(1)病菌以菌丝在芽内越冬,是来年的主要浸染源。
(2)本菌为单主寄生。不同玫瑰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保加利亚红玫瑰、白玫瑰和前苏联香水玫瑰较抗病。
(3)发病适温为24-26摄氏度,降雨多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4)病菌在芽或发病部位越冬。植株4月下旬开始发病,6-8月发病严重。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发病较轻;温暖、多雨或多雾病害发生较严重。
4、防治方法
(1)发现病芽及时摘除并销毁。
(2)发病时喷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喷75%的百菌清800倍液,或喷洒250-300倍液的敌锈钠。
(3)加强管理,降低湿度,注意通风透光或增施钾肥和镁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4)及时清除,烧毁枯枝败叶,减少浸染源。2、一般在6月下旬和8月中旬发病盛期前喷药,每隔8-10天喷1次,连续2-3次。药剂有75%百菌清8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
(二)贴梗海棠锈病
1、症状:叶面最初出现黄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呈橙黄色或橙红色有光泽的圆形病斑,直径6—7mm,边缘有黄绿色晕圈,其上产生橙黄色小粒点,后变为黑色。病组织肥厚,略向叶背隆起,其上长出许多黄白色毛状物,最后病斑枯死,在转主寄主桧柏上危害叶片及绿枝。
2、病原菌: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山田胶锈菌G.yamadai。
(1)我国以梨胶锈菌为主,山田胶锈菌仅在个别省发现。二者均为转主寄生菌。
(2)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危害贴梗海棠,缺少夏孢子阶段,冬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铺地柏和翠柏等转主寄主上,这两种锈菌在形态上极相似。
(3)性孢子器发生于叶面表皮下,近圆形或扁烧瓶形,成熟时突破表皮,孔口外露,并伸出许多授精丝。锈子器生于叶部病斑背面或叶柄病斑上,细圆筒形。病菌以菌丝在桧柏等病组织内越冬。
3、防治方法
(1)贴梗海棠种植区周围,避免种植桧柏等转主寄主;
(2)早春冬孢子未萌发前,在桧柏属植物上喷洒石硫合刑或五氯酚钠350倍液,抑制冬孢子萌发;
(3)贴梗海棠展叶后,可喷洒25%粉锈宁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1 000倍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喷洒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
(三)香石竹锈病
1、症状:危害叶和茎部。受侵染的叶片两面及茎上,长有浅红褐色的疱状病斑,长1.5—8mm;病部表皮破裂形成肉桂色夏孢子堆,引起叶片和植株的枯萎死亡,后期形成黑褐色冬孢子堆。
2、病原菌:香石竹单胞锈菌Uromyces dianthi为转主寄生菌,以冬孢子越冬,翌春冬孢子萌发侵染大戟属植物,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再侵染石竹。本病除危害香石竹外,还危害中国石竹和美国石竹。
3、防治方法
(1)及时摘除病叶,秋后彻底清除病残体,以杜绝或减少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2)温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控制湿度。
(3)发病初期喷施代森锰锌、克菌丹等保护性药剂或用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
(四)牡丹(芍药)锈病
1、症状:牡丹(芍药)叶片被侵染后,叶面无明显病斑,或有圆形、不规则形褐色小斑,叶背着生黄褐色小疱斑,破裂露出黄色粉堆,即夏孢子堆。后期叶背出现丛生或散生的暗褐色、纤细的毛状物,即冬孢子堆,在转主寄主松树上侵染枝干,引起纺锤形肿瘤。
2、病原菌
(1)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为转主寄生菌。
(2)锈菌以菌丝在松树上越冬,4--6月在松树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锈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到牡丹上侵染危害,并产生夏孢子堆。生长期内夏孢子重复侵染,后期形成冬孢子堆,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松树。
(3)一般于牡丹、芍药开花期后发生。7—8月危害严重。温暖潮湿、多风雨利于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花圃容易发病。
3、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植株要种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段。
(2)秋未清除草本寄主的病株和病残体。
(3)发病期间用15%粉锈宁800倍液喷施。
(五)唐菖蒲锈病
1、症状:叶片两面均可出现橘红色疱斑(夏孢子堆),此后3~6周可环绕夏孢子堆周围产生小而黑的冬孢子堆.
2、病原菌:Uromyces transuersalis (Thuem.) Wint
3、发病规律:病害在16~280C和相对湿度80%~100%时,夏孢子经气流传播造成病害流行。目前尚未发现抗病品种。
4、防治要点:可喷洒苯来特、代森锰锌等药剂。
(六)菊花锈病
1、症状:菊花上可发生以下三种锈病。
黑色锈病:多在叶背形成褐色疱状突起(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后期生黑褐色冬孢子堆。
白色锈病:在叶背产生灰白色至淡褐色疱斑。重病植株整个叶片布满锈斑,导致叶片早枯。
褐色锈病:夏孢子堆多生于叶正面,橙黄色.长期留于表皮下,以后开孔。
2、病原菌
黑色锈病:Puccinia chrysanthemi Roze
白色锈病:Puccinia horiana P Henn
褐色锈病:Phakopsora artemisiae Hirat
3、发病规律:黑色锈病病菌以冬孢子堆和菌丝在病株上越冬.病菌在16~27oC之间发生侵染,一般冷凉地区发病较多。白色锈病病菌在植株芽内越冬,次年春侵染新长出的幼苗.温暖多雨有利于发病.菊花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4、防治方法
(1)选无病植株作繁殖材料。
(2)种植地要求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壤肥沃,通风透光。植株密度适当,不过量施氮肥。
(3)发现病叶,立即摘除烧毁;开花结束后.清除病株。
(4)发病期间.可喷洒波尔多液、粉锈宁、萎锈灵等药剂.每隔10—15天喷1次;代森锌、百菌清等药剂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四、疫病类
疫病主要是指由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引起的一类病害,主要引起植物花、果、叶部组织的快速坏死和腐烂。高湿是影响病害发生和传播的主要因素。
(一)百合疫病
1、症状:又称脚腐病。主要侵害茎、叶、花、鳞茎。茎部染病初生水浸状褐色腐烂,逐渐向上下扩展,加重茎部腐烂,致植株倒折或枯死;叶片染病,初生水浸状小斑,扩展成灰绿色大斑;花染病呈软腐状;鳞茎染病出现水浸状褐斑,扩展后腐败,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2、病原:病菌属于鞭毛菌亚门的疫霉属真菌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菌丝无色无隔膜。不产生吸器,菌丝直接穿入寄主细胞吸收养分。后期产生菌丝和大量孢子囊。孢囊梗大都不分枝,孢子囊顶生单孢,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孢子囊萌发时产生多个椭圆游动孢子。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侵入后引致发病。
(2)病部又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或孢子囊直接萌发进行再侵染。
(3)天气潮湿多雨,尤其是大雨后,排水不良,湿气滞留,有利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出苗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地上部大量出现症状。
4、防治方法
(1)采用高厢深沟或起垄栽培,要求畦面要平,防止积水;发现病株,及早挖除,集中烧毁或深埋。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
(3)使用无病土或对土壤进行消毒,用灭过菌的土装盆
(4)发病初期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1次,防治2—次。
(二)长春花疫病
1、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初期呈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湿度大时产生绵状霉层。严重时花和叶软腐,茎秆曲折下垂。
2、发生规律:病原菌在病残体中越冬,孢于囊借风雨传播,病害在降雨多,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3、防治方法:用敌菌丹1 000倍液3L/m2进行土壤消毒,拔除并销毁中心病株。
(三)大花君子兰疫病
症状:幼苗及成株均发病,多发生在外层叶片的基部。初呈水渍状,渐凹陷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枯黄斑,大小不等,后期叶面和叶背上生有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潮湿条件下,可见粉红色粘稠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堆。
(四)大岩桐疫病
1、症状:叶片产生水渍状暗褐色病斑,向叶柄、茎秆扩展,叶片软腐,形成较大的水渍状凹陷狭窄斑,植株矮化枯萎。严重对球茎凹陷,变成黑褐色软腐,根也变黑。
2、发生规律: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高温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3、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平整土地,避免积水。合理密植.浇水不宜过多,降低土壤含水量。
(五)杜鹃疫霉根腐病
1、症状:根部受害纤细瘦弱,水渍状,皮层脱落呈浅红棕色。上部叶片枯黄萎蔫。
2、发生规律: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靠流水蔓延传播。
3、防治方法:进行土壤消毒,培育无病苗;拔除并销毁中心病株,浇水不宜过多,降低土壤含水量。药剂防治。
(六)非洲菊疫病
1、症状:根颈部症状,受侵染的植株,根颈部表现水渍状,褐色皮层组织腐烂并撕裂,植株上部叶片迅速萎蔫,叶色由绿变为暗紫红色,尔后变为褐色,最后部分或全部叶片枯死。病株地上部极易拔起。
2、病原及发病现状:真菌病害,即由隐地疫霉菌引起的。该菌存活在土壤中,是由土壤传播的病害,简称土传病害,也可由无性繁殖材料带菌传播。病原菌通过植株的幼根或伤口侵入。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圃地发病较重。
3、防治办法
(1)应以预防为主,不在低洼地种植非洲菊,一般地段也要注意排水,适当浅植。
(2)选用无病植株采种,或分株作繁殖材料。
(3)发病重的圃地不要连作非洲菊。可用80%乙磷铝(疫霜灵、三乙磷酸铝)400倍液浇灌土壤,减少或消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七)万寿菊茎腐病
1、症状:茎部受害后变褐色,皱缩,上部叶片枯萎死亡。根和种子受害后腐烂病原菌及发生条件
2、病原:病原菌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靠水流传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园圃发病重。法兰西万寿菊和矮化品种较抗病,非洲型品种最感病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土壤消毒,培育无病苗,拔除并销毁中心病株。药剂防治。
(八)冬珊瑚疫病
1、症状:叶片产生水渍状不规则形褐色病斑,萎蔫下垂。茎和果实呈水渍状腐烂,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絮状霉层
2、发病条件: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梅雨和秋雨季节发病重
3、防治:用消毒土育苗,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田地种植。药剂防治
(九)马蹄莲根腐病
1、症状:叶片产生浅黄色条纹斑,变褐软腐,萎蔫枯死
2、发生条件:病原菌在根状茎和病残体中越冬,靠水流传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园发病重。
3、防治方法:进行根状茎消毒,用甲醛浸泡1 h(按28.6 kg水加0.55 kg甲醛)。药剂防治参考黄瓜疫病。
(十)一串红疫病
1、症状:为害叶片。靠近土面的叶片产生椭圆形水渍状暗褐色大斑,有时叶柄基部和茎也变褐腐烂。种子播种的幼苗和扦插繁殖的枝条受害后引起幼苗猝倒和插枝基腐。
(十一)一品红疫病
1、症状:茎花、叶、根均可感病。茎部呈水浸状暗色坏死。木质茎内部变褐坏死。
2、病原:
有两种,属于鞭毛菌亚门的疫霉属真菌
(1)寄生疫霉(Phytophora parasitica Dast);
(2)烟草疫霉Phytophthara nicotianae Breda
3、发病条件
(1)病原菌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8-30℃,要求很高的相对温度和水滴。因此,高温多湿是此病流行的条件。
(2)夏季塑料棚室撤膜后,连续降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2)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扦插繁殖。
(3)地势较低的地,要开深沟筑高畦,以利田间排水。
(4)适当增施磷、钾肥料,使植侏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5)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就要喷药保护,药剂可用25%甲霜灵800-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40%乙磷铝2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粉剂400-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十二)紫罗兰疫病
1、症状:根和茎基部变黑,下部叶变黄,整株枯萎死亡
2、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种子带菌。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危害。园圃湿度大时发病重
3、防治方法:加强水肥管理,拔除并销毁中心病株,适当密植,降低园圃湿度,进行种子处理。药剂防治
购买种植技术光盘、农业图书请到365农业网商城,电话: 010-62273253,QQ:407657045,372047465。
土豆晚疫病用什么药?
土豆晚疫病是土豆常见的一种病害,会侵害土豆的根茎叶,从而影响土豆的品质与产量。
不过土豆晚疫病也可以有很多药进行防治。
1.58%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是一种兼有保护和防治治疗作用的杀菌剂。可以用于晚疫病发病初期。用量每亩100到120克兑水50公斤,喷雾喷药次数视田间病情而定,发病较轻的田块两到三次,发病较重的田块4到5次,每次间隔七天。
2.69%的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也是一种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杀菌剂。适用于发病初中期,用量每亩100到133克兑水50公斤喷雾。喷药次数视田间病情而定,发病较轻的田块两到三次,发病较重的田块4到5次,每次间隔七天。
3.25%的甲霜灵悬浮剂是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杀菌剂,适用于发病初中期。用量每亩25克兑水五十公斤进行喷雾,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发病较轻的地块两到三次,发病较重的地块四到五次,每次间隔七天。
4.25%的嘧菌酯悬浮剂是一种具有治疗效果的杀菌剂,适用于发病初期,用量每亩十五到二十克兑水五十公斤进行喷雾。喷药次数视田间病情而定。发病较轻的两到三次,发病较重的4到5次,每次间隔七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35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沏茶技艺步骤
下一篇: 韩国人的古板茶及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