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育强势品牌铸黔茶辉煌
历时一个月的贵州“十大名茶”评选活动终于落下帷幕。广大茶农和消费者翘首以盼的“2009贵州十大名茶”正式亮相。
十大名茶的评选,是贵州茶叶产业历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是贵州名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结果,也是贵州实现名牌战略,打造茶叶强省的重要措施。
贵州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出产高品质绿茶。2007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以来,贵州茶产业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茶园面积以平均每年50万亩的速度增加,全省茶园面积已达204万亩。成为特色明显、种类齐全的优势产业。
无须讳言,我省茶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与其资源优势不相称,“小、散、乱”的现象严重。铸造黔茶辉煌,急需推出叫得响的品牌。因此,旨在唱响“贵州绿茶”品牌,提升贵州绿茶影响力和竞争力,做大规模,做强质量,做优市场,做好效益的十大名茶评比,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加快推进贵州茶叶产业发展,培育强势品牌,做强贵州茶叶产业的重要举措。这是贵州茶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引导各地进一步发挥特色产品区域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主打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贵州茶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途径。
作为产业化经营已具备一定基础的贵州茶,当下迫切需要整合规模小、经营分散、效益低的局面。因而此次评比不仅考虑了茶叶品质,更注重市场和产业化发展程度。
公正性是“十大名茶”评选的立足之本。为确保评选公开、公平、公正,主办方贵州省茶叶协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邀请贵阳市公证处公证员全程监督评选过程。从茶样启封、密码编设、送检、品质评定到初评排序、最后评审、公众投票等,每一道环节都是在公证员现场监督下进行,将评选置于阳光之下。
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的网上投票唤起公众的巨大热情,10多天的时间里,公众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投下270多万票。参与投票的不仅有茶区的茶农、企业职工、消费者,更有众多外省黔籍游子,他们纷纷通过网络,表达对家乡发展的殷殷期盼,使评选成为一次热爱家乡,凝聚力量的宣传活动。
名茶评选,恰逢其时。秀甲天下,来日可期。(贵州日报评论员)
安顺三刀 产自贵州安顺的“三刀”——菜刀、剪刀、皮刀,是有名的传统产品。它式样美观、镶钢均匀,刃口锋利,经久耐用,百年以来享有盛名。 安顺三刀初露锋芒,是在清朝。 蜡染 蜡染是贵州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方法之一,其中以安顺生产的最为有名。 安顺蜡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承传了古老的工艺,在图案上因民族的好尚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其花纹细致,色彩浓郁,常见的图案有山川风景、花鸟虫鱼、仕女人物、古代文物等。取材十分广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风格。色彩通常采用红、黄、棕等多色套染,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播娜摩簸箕画 “播娜摩”是布依族语,指雄踞市郊的云雾山。播娜摩簸箕画是贵阳市的少数民族农民画。将平日所见的绘制成为一件件古朴典雅的艺术品。 播娜摩簸箕画洋溢着浓郁的乡情,极富民族特色,买回家后可以挂在墙上。 茶叶 贵州茶叶风味独特,以都匀毛尖、遵义毛峰、贵阳羊艾毛峰等最为有名。 贵阳市郊是贵州名茶主要产区之一,市郊黔陶乡赵司村生产的赵司茶,经烘炒加工而成的绿茶,外形均整不碎,泡茶汤色黄绿,清香爽口,颇负盛名。 刺梨 刺梨是贵州高原上野生特产,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与微量元素,其中维生素c尤为丰富,被称“维C之王”。经研究证明,刺梨具有防癌作用,还对铅中毒、心血管疾病、肠胃炎、缺铁性贫血等有很好的疗效。 刺绣与挑花 各少数民族的刺绣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其中以苗族的刺绣最为典型,图案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在夸张的艺术中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 挑花是根据底纹布上的经纬线来设计图案的装饰艺术,大多为几何图案,其中以花溪苗族挑花最为精巧,它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更有所创新,无论在色彩、构图上,更符合现代的审美情趣。 蜡染制品 贵阳市的工艺美术家们将传统的蜡染工艺与多种现代的绘画技法相结合,创造出极具民族特色的蜡染装饰画及工艺品,深受海内外旅游者的欢迎。 贵阳市集省内各地民族蜡染品之大成,在这里,你可以购买到正宗的贵州蜡染品。 辣椒 市郊百宜乡等地生产的“平面辣椒”,形体细长、色泽鲜艳、辣香味佳。花溪出产的“党武辣椒”,辣香味浓,亦负盛名。 目前,贵阳以辣椒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正在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已形成“老干妈”、“凤辣子”、“辣椒王”等名牌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奇石 贵州得天独厚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环境,造就了极为丰富的观赏奇石资源。有享誉国内外的贵州绿石、盘江石、乌江石、江水河石、天然国画石;有举世无双的胡氏贵州龙等脊锥动物化石;有为贵州赢得荣誉的“高原的玫瑰”石英晶簇、贵州观赏奇石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约占全国观赏石的四分之一。贵阳则荟萃了这些观赏奇石的精华。 目前,在市内翠微园、阳明祠等地设有展室。 原木艺术 原木艺术是以自然界中各种藤本、草本植物为材料制作而成,因而其作品既纯朴又具有现代的美感,表现出贵州原始文化的远古、神秘、纯朴和粗犷。 中药 贵州盛产药材,全省药用植物共4000多种,品种多、质量好,是全国四大产区之一,素有“地道药材之乡”的美称。贵阳的药用植物有170多种,杜仲、天麻尤为有名。 随着本地药用资源的不断开发,贵阳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知名制药企业。如神奇制药、益佰制药、汉方制药等。以医药工业为主的生物工程工业,将成为贵阳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国酒茅台 茅台酒迄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高梁和小麦作原料,再加上当地的优质矿泉水,运用传统独特的工艺酿制而成,经过8次下曲、7次蒸馏、9次发酵,并经过长期窖藏而成,整套工艺长达8个月之久,一般要窖藏5年后才能成为出厂的成品。 中国举行国宴或驻外使馆举行盛大招待会时,茅台酒是必不可少的佳酿。茅台酒酒体丰满醇白,晶莹剔透,酱香突出,幽雅细腻,低而不淡,浓而不艳,回味悠长。 茅台酒产于遵义市西面的赤水河畔茅台镇。茅台镇酿酒历史悠久,早在明代酿酒的工艺就已经初步形成;到清乾隆年间,茅台镇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口岸,盐运兴盛,酒的需要量激增,酿酒生产迅速发展;道光年间,茅台镇的酿酒作坊不下20余家,产量已达170吨。 小叶苦丁茶 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生产的“大叶苦丁茶”不同,产于余庆的小叶苦丁茶,系采摘木樨科粗壮女贞的幼嫩芽叶加工而成,是不含咖啡碱的代用茶饮品。这种小叶苦丁茶生长在贵州境内乌江河流域,良好的气候条件,无任何污染的生长环境,使得余庆县生产的小叶苦丁茶品质优良、甘冽去火。
在古人类中,古黔濮苗民族,是贵州茶叶利用和饮用的开拓者。
贵州山地大量的天然溶洞,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简便的栖息场所;各种动植物资源,为古人类提供了丰厚的食物;大面积碳酸盐岩出露,为古人类打制各种石器,提供了方便。黔西县观音洞出土的多达4000余件石制品和23种动物化石,普定县穿洞出土的近千件骨角器,让我们认识到早在24万年前,在贵州高原这块神奇多彩的土地上,便已活跃着古人类的身影。贵州高原先后发掘的化石中,还有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和大洞人,属于晚期的智人,称为穿洞人和兴义人。这些古人类,与早在100多万年前就已大面积繁茂的茶树同生共长。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认识了茶。
据史料记载,贵州在夏朝以前,称赤水,殷周时称鬼方,春秋初期称南蛮。有众多方国,牂牁国最大,首府夜郎邑。战国时,夜郎日渐强盛,并又形成了夜郎国。据《贵州古代史》载:“建立牂牁国的民族,当是西南古老的土著濮人。”即今天仡佬族的先民。就是他们,在远古年代,不断开拓着贵州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不断让原产地的茶叶得到利用和开发。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西南夷中的濮人已种茶和利用茶。《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当时,今贵州北面的几个县,如务川、德江、沿河、正安等县,即为巴蜀辖地,既然当时茶叶已经成为进献给周武王的贡品,或者叫礼品,可见当时的濮人,不仅发现了茶,而且能够制作出味美可口的好茶,否则是不可能作为贡品或礼品,进献给周武王的。
3、汉代,贵州绿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据晋?傅撰《七诲》,在叙述当时各地的名特产品时,提到了“南中茶子”。作为古代地理名词,南中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三省。三国以蜀汉为根据地,故指巴蜀以南之地为南中。这一句说南中产茶子,自然也就产茶。据庄晚芳的解释:“当时种茶树,要到南中去选取茶子,这是可信的。当时茶树种植未广,而南中这一广大地区是茶树起源地,茶品好。”这说明,当时的濮人制作的茶,已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又《华阳国志?巴志》还记有“园有芳蒻,香茗。”武王克殷后的巴国,包括今四川南川以西,贵州桐梓以北地区。这又说明,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后的800年间,贵州北面几个县不仅已经能够生产好茶,而且开始出现种植茶树的茶园。
4、古代汉语中表明茶字含义的多个汉字,与贵州山地今少数民族方言有关联。荼、苦荼、檟、蔎、荈、诧、茗、皋芦、锅芦等古代代表茶的汉字,中外学者认为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的方言有关。贵州苗族的茶字方言有几种发音:西部高寒山区织金平桥苗族称茶为“阿沱”;黔西南州贞丰县坡柳苗族称茶为“将”;安顺苗族称茶为“及”;黔南贵定、龙里、惠水三县交界处苗岭主峰云雾山地哈爬苗称茶为“几”;遵义地区湄潭矛坪山地部分苗族称茶为“刷”。其他民族也如此。如黔南布依族叫茶为“荈”、“改”之音;黔西南州贞丰布依族称茶为“杀”。黔东南州黎平侗族称茶为“谢”,安顺仲家称茶为“者”。盘县老厂彝家称茶为“爬拖”。日本著名茶学专家桥本实在近著《茶树的起源》中写道:“居住在湖南、贵州山地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其发音为‘tujia’,与中国茶的古字“荼”、“檟”的发音相近,似可以认为中国茶的发源地在这一带。”可见,贵州少数民族,当时的濮苗民族,是最先利用茶的先民,他们曾经为中国和世界茶叶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5、夜郎时期的市场上,已经出现茶叶商品交换。《贵州古代史》中有这样一段概述:“在夜郎市场上,除了僰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构酱、荼、蜜、雌黄、丹砂等商品,商业较发达,市场是相当繁荣的。”《贵州古代史》的概述是有依据的。《华阳国志》云:“平夷县,山出荼蜜。”唐蒙在经过夜郎去南越的路上,曾看到路途有构酱和荼蜜作为农副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可见此时的古黔濮苗民族,已经把蒸煮枝术运用到了茶叶加工上。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水稻生产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促使他们在制茶工艺上获得突破性进展,成为贵州名茶创制的先驱。
6、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武帝时,巴蜀的茶叶已被运到甘肃武都出售。查贵州古代史,汉武帝时的蜀郡未包括贵州地,而巴郡包括今贵州境的道真、务川、德江、习水等县。这一时期,作为巴郡的重要产茶区,其茶叶被卖到甘肃武都,也就不足为怪了。
自古以来,我省就是一个产茶大省,出好茶出贡茶,曾经辉煌。
如今在中国茶叶的王国里,我省茶叶所处的位置显得十分弱小。在全国17个产茶省中,我省茶叶的栽种面积和产量处于全国倒数第5;一本《中国名茶图谱》列了132种名茶,我省只有“东坡银螺”、“东坡毛尖”榜上有名,列在末尾;厚达700多页的《中国茶经》,有关贵州茶叶的篇幅只有寥寥两三页;贵州茶叶在全国市场上基本上见不着,而用贵州茶叶装入外地名牌盒子的商品比比皆是,走俏市场。有人为此惊呼:贵州茶区要沦为“殖民地”了。
进入商品社会,我省曾经辉煌过的茶叶怎会如此黯然失色,蜷缩在被人冷漠的角落?
当笔者从另一个层面审视它时,竟产生了这个观点:贵州茶叶经济要上,首先要确立和发展贵州的茶文化。
正如黔西老乡王志纲说“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板块的竞争”。
纵观中国名茶,凡叫得响、走得远的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品龙井茶,我们会联想到风景如画的西湖,会想到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想到胡公庙的18棵御茶树,想到乾隆皇帝的龙井茶的故事……醇醇的茶水,厚厚的文化积淀,是品茶还是品历史?反正得神得趣也是味了,这就是中国茶的魅力,也是中国茶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贵州的茶文化几乎空白!
近几年,笔者翻遍所有的茶经,茶典、茶书,竟找不着贵州文化人对贵州茶叶的著述,只是省或者县的地方志上不时看到“某某地方出好茶叶的贡茶,产量如何,销到何处”之类的片言只语。莫非贵州文化人不嗜茶,不嗜贵州茶吗?非也!君不闻贵州人泡茶,是大把大把地把茶叶抓进黑乎乎的茶缸里,饮着又苦又涩的浓茶,他们就是没有写茶的念头。笔者在这里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只是想引伸出如下观点:经邦济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文化人要担负起发展和繁荣地方文化的担子。
平时翻阅古代茶书,总是对明清时期江淅的一些文化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们都是无官布衣,嗜茶爱茶、熟悉采制、精于品饮、又善文能诗。他们不考科举而肩负地方文化,一部中国古代茶书,绝大部分都是他们对当地茶叶咏诵的作品,极大地推动了江浙茶叶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当代贵州文化人中也不乏这样优秀的人,如刘学洙、张克、唐莫尧等,正是他们筚路蓝缕般的努力,才有今天全省都有人在动手写本地旅游文史资料的火热局面,四十余册的贵州旅游文史丛书能如期出版,鼓起了贵州旅游业腾飞的巨翅。
贵州的茶文化建设,太需要有这种精神和劲头的人了。
“贵州茶缺少标志性的东西”
贵州是茶的祖地,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高海拔、低纬度、少日光的生态条件,造就了贵州茶的天生丽质。然而当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西湖龙井等在国际市场上叱咤风云时,我鲜有看到贵州绿茶的影子。我认为,是品牌、渠道建设的双重制约使天生丽质的贵州茶难以施展拳脚,从而无法给贵州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及相应的名气。
如果贵州茶要发展壮大,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解除品牌、渠道建设的双重制约。
近年,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品牌茶叶在国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竞争力,贵州品牌茶叶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但是这些成就在整个贵州茶业界表现的却并不明显。可以说,“贵州茶业”品牌的缺失,是将贵州绿茶陷入难堪境地的一个“得力助手”。
现在贵州有7000多家生产茶叶的企业,而在工商部门注册品牌的只有1000余家,生产经营极为分散。贵州茶业要发展,必须克服“小、散、乱”的弊病,引进竞争机制,进行资源整合,效仿浙江绿茶“抱团出击”的形式:以区域性龙头企业为发展主体,联合若干小企业进行整合,形成全省性的品牌,使“贵州绿茶”名誉全国。以后,“西部茶海”将不只在湄潭,还将覆盖整个贵州。
在抓紧“贵州茶业”品牌建设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给“贵州茶叶”品牌的塑造一臂之力。在市场经济下,生产消费者和市场都认可的独特产品,这是成功打造“贵州茶叶”品牌的关键点。现在的消费者认可的是有特色、质量好的商品,而不是拿了多少金奖、金牌的商品。我们贵州茶叶天生丽质,唯独少了独特性标志性的的东西,很难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贵州绿茶在“贵州茶业”和“贵州茶叶”的两个品牌的充实下,凭借自身天生丽质的优良品质,日后肯定会秀甲天下。
贵州茶是日后另一个茅台
在外地人眼中,贵州总是和茅台酒联系在一起。这是贵州的优势,但同时也是劣势。茅台酒提升了贵州的名气,也让贵州的其他产业无所适从。在很多外地人眼中,贵州除了茅台还是只有茅台。
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州,来了后我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看到了另外一个“茅台”——贵州绿茶,我相信这个“茅台”将带领贵州走向更宽广的发展之路。
虽然贵州的茶产业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但是贵州绿茶具备很多优良品质,比如清新可口的质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贵州绿茶要发展壮大只需借助外界一点力量便水到渠成。而“水”就是恰到好处的宣传。
我认为,好的宣传总是和清晰的定位分不开的。宣传贵州茶,首先要给它一个清晰的应该有的定位,既然贵州茶是日后另一个茅台,那么这个定位应该和茅台酒不相上下,茅台酒有多大名气,贵州茶就应该有多大名气。有了这个观念,具体实施起来就有一个目标和方向,成功也就更加容易。
现在,贵州省政府对贵州茶的宣传主要集中表现它的生态和古老,基本上没有宣传它的时尚性和前沿性,我认为这样的宣传不利于贵州茶的长远发展。将最前沿和最古老结合在一起,才是贵州茶应走的发展之路。
未来是年轻人的世界,“老态龙钟”的茶不会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贵州茶在宣传过程中就应该将古老与年轻相结合,生态和健康相杂糅,同时将其在抗战时期的辉煌历史参杂进去,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将贵州茶推广出去,成为贵州经济一个新的发力点。
同时,贵州茶的年轻化不能只在宣传上突出,还要在产品上下功夫,例如开发健康茶饮新产品、包装设计前沿化、生产工艺机械化等,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企业的自身努力,另一个“茅台时代”指日可待。
如果不够,你去数店再找哈这方面的书籍嘛,~·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36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秦茶的始祖文化
下一篇: 福建建阳举办"首届优质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