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饮者与历史的对话

小小茶农 2023-11-23 14:41:11

饮者与历史的对话

家乡盛产茶叶,有叶原产地之称,喝茶犹如每日三餐一样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节目。家乡原先最出名的是“滇红茶”,其次是“尖山云雾”、“王子冠”等系列绿茶普洱茶早已有之,但因各种客观原因,直到这几年才一轰而响,并逐渐走红。对于我们这些自打娘胎起就与茶结缘的茶的儿女来说,接触,了解,熟悉,并彻底恋上普洱茶的过程,一切都来得那么强烈,那么自然。

时间,磨灭了多少美人,摧毁了多少英雄,打败了多少霸主,却独独成就了一片茶饼。这其中的意味,深长得让人喟叹。作为“能喝的古董”,普洱茶本身就蕴含着浓厚的岁月的秘香。越陈越香,绝不是一句空话,正如历史的积淀,积淀越久越有味,越吸引人。

我们想用眼睛去看透历史,也许很难很难,但用舌尖来体验历史的味道,却很轻易。打开一包陈年普洱,就像揭开了历史的盖子,我们冲饮的仿佛不是那一芽一芽的叶片,而是一页一页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生动。

一芽一芽地碾压,一岁一岁地沉淀。当我捧起杯子用心与之对话时,那逝去的时间,从茶水中泛起来,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喜怒哀乐、癫狂痴呆也禁不住随着尽情绽放开来。

品饮普洱茶的过程绝对是一次美妙的享受,因为有了时间的作料,总能勾起人无尽的遐想和回忆。遐想使饮者更充实和愉悦,回忆却让人兴奋和激动。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饮普洱茶就是在敲历史的门,或者说是再活了一次。

历史是时间的产物,普洱茶也需时间去喂养。若干年前先人的行为和思想成了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普洱也是若干年前前辈们辛苦的杰作。要想喝上一杯真正意义上的好陈年普洱茶,就得守着一个生茶饼等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这是需要有足够的耐性的。耐性,不仅是想读历史的人要具备,想喝普洱茶的人要具备,做人更是要具备。如果说创造决定你的命运,耐性就决定你的成败。

每次回顾历史,我都满怀着崇敬和感恩。每次面对普洱茶,我的心底也不期然地升腾起崇敬和感恩来。历史是时间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普洱不也是时间给我们的恩赐吗?感谢茶民们的泪水,感谢岁月的厚爱,感谢上苍的施舍,感谢一切与茶有关的物件,让我能在今天舒坦地坐着看茶叶翻飞,吮吸茶香弥漫,品读古道马帮铃声清脆,思索人生多舛。

历史总是充满争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和评价,或褒或贬,或赞同或反对。同一个历史人物,有的人敬重他的精神,有的人关注他的行为,有的钟情他的社会背景。普洱茶也一样,这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同一种陈香和陈年普洱茶。普洱茶后发酵是一个自然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在茶的内部静悄悄地实施着革命和创造,不同的时间、环境、品质造就出不一样的滋味和韵味,或苦或甜或酸或涩,而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只属于时间和时间的摩擦。喝普洱茶的感受,很多茶人都说,那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是的,体验因人而异,口感随人而缘,个中滋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一饮一啜,我们在用味蕾与历史进行对话。对话,用心对话,心灵与心灵相撞、相交、相融,人醉历史,人醉茶叶,历史非史,茶非茶,人亦非人。

如何论证“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观点?

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怀才不遇又如何,却使佯装作醉狂。 宠辱原本平常事,笑看他人看不穿。 牢骚竟使千古颂,愧杀诸般慕道人。 有人说,李白是诗中之仙。 他的文字,灵感而飘逸,大气而磅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亦有改造社会拯救社会的决心,亦有满腔热血的愤恨,他绝不是个脱世之人,他也从未曾想过要脱离这个现实的世界成仙。 然而,社会并没有给他机会啊,当怀揣才气的白在玄宗的大殿上大谈治国安邦之道时,如何又想得到,在残酷严峻的政治斗争中,自己连做个棋子的机会都没有,他太理想化了,太热爱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了,更不曾想到看上去精明能干的玄宗所看中的,仅仅是自己的文才而已,贵妃啊贵妃,可笑你只知欣赏笑看一篇篇诗作,却不知那中间凝结了多少诗人心中理想的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哪里是潇洒,那哪里是不放在心上?他分明是把一切都放在了心上,没有一个人比白更难舍弃这个社会,没有任何一个人比白更希望自己被发掘被起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一直相信他的才气能被社会接受,一直都相信的,然而,社会真的会接受他吗?社会真的能接受他吗?唐朝已经到了黑暗腐朽的时代,统治者再不需要治国的英才,只是轻信了无庸的阿谀奉承之辈。所以,李白的期望只能是个悲剧,天生我材,却无法被用,白的期望被发掘的心态已经到了饥渴的程度,这是何其的一种悲哀。 李白自己,就为这句话作了很好的注脚。首先他不是圣贤,他也读了点圣贤书,但他读的那点圣贤书却没有给他带来官运。于是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以及“圣贤书”的虚伪和无耻,宁愿作了一个酒徒。他如果只是酒徒,人们也不会记住他。他厉害的是写出了洋洋洒洒几万言瑰丽雄奇的诗篇,他的嬉笑怒骂皆成华章而传之千古,他追求自由、挣脱羁绊的思想伴着他优美诗歌的传播,让他死后不出名都难。这真叫做“唯有饮者留其名”了。 再举一个现代名人的例子:郭沫若。郭老的有名,是他在黑暗的旧社会里思如泉涌、心潮澎湃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女神》等诗篇,创作了古为时用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等。他的这些作品,据说他就不是冲着稿费去的,不是为了要做“圣贤”写的,但是他的作品就是如此动人心魄、铿锵有力。然而,在新社会、在“文革”中,他要跟着时局做“圣贤”了,他甚至要讨好时局的需要,宣布要彻底烧掉以前的那些所有“没有一点价值”的东西。1976年5月12日,郭老写了《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但过了仅仅五个月零九天,四人帮被逮捕之后,他立即又赋词一首《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抨击“四人帮”。1978年6月12日,郭老在北京逝世;据其遗嘱,骨灰洒在山西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两首《水调歌头》的词,能记得的在当世还有几人?这不会导致郭老的寂寞吧? 李白看穿了,面对社会的不,他坚定而执着地走上了自己一个人的道路,钟鼓馔玉,不就是锦衣玉食吗?不就是在朝为官吗?算了,一场酒醉,不过虚幻而已,社会让白知道了自己的孤独,他是哀伤地说这句话的。圣贤皆寂寞,看官,你以为寂寞是种解脱?你以为寂寞是种超然?寂寞,只是一种悲伤,一种无人理解的悲伤,是一种站在人群里,却万分无助和远离人群的心态。李白说圣贤是寂寞的,饮者是快乐的,其实他不仅仅是饮者,亦是圣贤,他的寂寞只能靠醉酒来化解。 世人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愁,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愁。 难道李白那与尔同消却不一定消得尽的就不是愁了?诗人只说要去克服,却没有讲过一定能克服得了它,那可是万古的愁啊,万古愁! 李白无意成仙,只是社会让他寂寞,他从来不曾远离社会,只是社会把他抛弃,那不是洒脱,而是无奈,和恨。 将进酒,杯莫停,愁未停,杯莫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39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