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的故乡,发现茶、利用茶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因此,茶艺茶道也有悠久历史。神农发现茶后,世人先是当药用,再作饮品用。西周时,四川茶已作为贡茶进贡周朝廷。至汉代,饮茶逐渐流行。唐代时更加盛行,西安、洛阳、湖北、四川等地,“以为比屋之饮”。至宋代,饮茶已成为人家每日不可缺少的七件事之一。如何植茶、制茶、煎茶、煮茶、点茶、冲泡茶,茶人讲究技巧,形成茶艺。在饮茶、品茶中,将体验、经验、精神感受加以总结,就形成茶道。所以,茶艺先于茶道。先有感性知识,再有理性认知。
唐朝陆羽撰写的《茶经》是我国及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第一部关于茶的来源、茶的制作、茶的器具、茶的煮饮、茶的产地等的记载和论述的专著,将前人对茶的感性知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关于茶的条条道道来,这是茶道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中国的茶道从这里开始诞生。在此之前,虽然有茶的制作、茶的品饮、茶的文献记载,但没有像《茶经》那样作系统研究、考察和总结,所以,没有产生明确的茶道。
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中写道:“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演所说“茶道大行”,是较早提到“茶道”一词的。而正如他所指出,“茶道大行”是从陆鸿渐的“茶论”《茶经》开始的,经常伯熊对《茶经》进行“润色”推广,而广加流行起来。陆羽《茶经》中的“茶论”,如《茶经》中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胸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里将茶的功用作了精辟的总结,意思是说,茶的功用,味至寒,最适宜饮用。“精行俭德”的人,如果热渴、凝闷、胸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煎好茶,喝上四五口,可以与理想中的饮料“醍醐、甘露”相比美,有如饮“醍醐、甘露”之感。《茶经》中还说:“荡昏寐,饮之以茶”等。
与陆羽同时的陆羽好友皎然僧人也提到茶道。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这里的“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破烦恼”都是品饮茶的精神感受,说出了“茶道”的内涵。皎然还写有《寻陆鸿渐不遇》的诗,诗曰:“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描述了陆羽的住处和每天忙于到“山中”考察茶的情景。
陆羽之后,唐代论及茶道的还有刘贞亮、卢仝、斐汶等。
刘贞亮提出“饮茶十德”,他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道出了饮茶的感受: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树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概括了饮茶七碗的不同心境体会。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破孤闷、散不平、肌骨清、通仙灵等,都是品饮茶的心境体会。
斐汶在《茶述》中指出茶的功用:“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也是感受,而且,斐汶指出,茶是“越众饮而独高”的饮品。
传说是神农时代,目前有史考证为西汉,但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不争的事实。
一部《茶经》问世,将药用与饮用的茶提到了至高的精神领域,饮茶不仅解渴保健,更可“三饮便得道”。
中国茶饮早在唐代就已达到“艺”和“道”的境界了。北宋陈师道为陆羽《茶经》所作序记中有“夫茶之为艺下矣”。陈师道虽对陆羽作出了善意的批评,但可以证实唐代的“茶之艺”是存在的。明代张源《茶录》“茶道”条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综观张源先生的前后文连贯性,此时的“茶道”指“泡茶之道”即“泡茶之艺”。
茶艺源于中国同样是不可否认的,“茶艺”是“茶”字与“艺”字的组合。并非什么人的发明创造。“茶艺”须有特定的环境,同时要有择茶、备器、选水、定汤、冲泡等流程。故此所谓茶艺,即习茶与品茶的艺术,茶艺的定义应该是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将“茶艺”涵括整个茶学我个人认为是荒谬的(因目前广义茶艺论已经影响了一大批年青群体,故此用语稍显激烈)。
近十几年来,茶业界已被“茶艺”一词炒得沸沸扬扬,各种书刊层出不穷,各类“茶艺大师”横空出世。什么“茶艺”一词是台湾人发明的,广义茶艺论广为传播,象我辈这类茶盲倍受误导。稍看一点中国传统著作或多动一下脑筋就明白了“茶艺”的起源和“茶艺”的
定义了。(但将“茶艺”用于商业经营,并开设“场馆”即“茶艺馆”,近二十年来应该是从台湾开始)。
理顺“茶艺”之源,就回到了现实时代,中国的煎茶艺、点茶艺早已失传,明代的泡茶艺也继承得不完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的文明与科技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如何将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的“茶艺”用于当今的时代,是历史茶人与当今爱茶人交给我辈茶人一个艰巨的任务,作为二十一世纪有热血的茶人应该义无反顾地挑起这副重担,将伟大的中国茶德借“茶艺”为载体,润泽世界,让世界朝着富裕、健康、和平、发展的轨道上前进。故此,我在此提起大嗓门并用足中气奋勇疾呼,建立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的代表最先进文化的“中国现代茶艺学”势在必行了,恳望一切有志于献生于“中国现代茶艺学’’的志士仁人们,打开心扉,以博大的心胸以求实、求真、求美、求善的心态,点起“中国现代茶艺学”的圣火,让她根在中国,燃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让 “真善美”的平和之光充满整个世界。
所谓现代茶艺,是根据现代人的需求,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在挖掘中国传统茶艺精华的基础上,不违反中国的茶理,不违背“茶艺”的流程,在符合“茶艺”定义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的“茶艺”。
现代茶艺的定义仍然是:泡好一杯(壶)茶及品好一杯(盏)的艺术。泡好一杯(壶)茶的艺术,着重点在于泡茶人(茶艺师)的技艺,看泡茶人整个流程是否达到了“艺’’的境界,且能否将品茶人带到“艺”的境界。如若达不到“艺”的境界就不能叫“茶艺”,充其量只能叫“茶技”了。
“艺”即艺术,艺术是某种技能熟悉到一种程度与天地共鸣所留下来的轨迹符号,引导人进入美的境界。茶艺即通过茶艺师的表演,让品茗者(或观众)通过茶艺师的肢体语言的流畅与和谐进入美的境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忘记一切烦恼,并在茶艺师的语言和情感诱导下品到好茶的真味,体悟茶的艺境。
现代茶艺所达到的境界对于茶艺的流程是苛刻的,故构成现代茶艺整个要素应是精益求精的。
现代茶艺的要素可暂定为八大要素:即环境、精茶、洁具、好水、好火、定汤、茶艺师、品茶人。前六大要素称为硬件要素,后二大要素称为软件要素。
环境:首先要确定场所,然后是布景,灯光、音乐等。整体要和谐,一般应崇尚自然,但根据现代商务需求也可豪华。
精茶:应选好茶,一般指中国十大名茶中的上品,或地方名茶的上品,没有灵性的普通茶类不宜选用。
洁具: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器具,在符合卫生标准的情况,应该求美、求精。求与茶性的谐调。
好水: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一般用市面上的矿泉水或山泉水即可,也可以用自来水自行养水(注:养水即将自来水倒入小瓦缸并用木棒沿顺时针方向搅动,放入阳光下晒三小时以上,待水沉淀,上面2/3的水可用泡茶)。当然,有条件最好用山泉水。
好火:又称活火,精炭尤佳,为了安全,随手泡使用相对广泛些,主要是掌握好温度。
定汤:本属于好水范围,但因不同的茶,水温不一样,故定汤显得重要,首先不管泡什么茶,水一定要烧熟(100度),然后,根据不同的茶确定温度,确定适合泡各种茶的水温称定汤。主要靠主泡师用方法掌握。
茶艺师:茶艺师是整个茶艺活动中的灵魂,茶艺师要具备选茶识茶并了解茶性的能力, 了解针对不同茶配不同器具的能力。有品水,定汤的技术,在此基础应具有平稳的心态,谦和微笑的面孔。亲和熟练的讲解能力,用流畅的线条和优美旋律沏出一杯(壶)真茗并将品茗人带入艺境。
茶艺师除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泡茶技艺,最需要的是注重人格的修炼和道德的修养,应符合茶的精神。
品茶人:首先,应该是个爱茶人,或准备爱茶的人。如果对茶毫无兴趣,被别人强迫而来,心静不下来,会干扰他人,破坏整个茶艺场能。故此品茶人应出于“自愿来品茶”的原则。
有关茶艺的分类目前也众说纷纭。难以统一,根据目前实现状态,从茶具上来分较为科学,暂时可分为三大类: 即壶泡法、杯泡法、壶怀混合泡法。
壶泡法:适用于乌龙茶和外形不太好看而内在品质好的茶类。
茶杯法:适用外形好,内质好的具有观赏形的名茶。
杯壶混合法:杯泡是为了展示茶的外形,壶泡是为了品出茶的真味。
三大类可以根据茶性的不同派生出许多小类来。
关于现代茶艺演示形式,不应限定什么“规范式”,艺术是无止境,要行于流水,顺应自然。只要不违背茶艺之理,不违背茶性之理,不违背泡茶和品茶的流程,在达到美的境界下就可以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的源泉可以从中国传统茶艺中去挖掘,可以从民俗茶艺中去提升,可以从其它艺术领域去借鉴。
下面是本人于近期新创的“洞庭碧螺春”表演新形式
一:准备工作就序,(用杯泡法、三只透明玻璃杯)
二:主泡师上场(站立)向大家行礼
三:用礼貌的手式向客人表示恭请上座。
四:向右移三步行礼(自我介绍)。
五:碧螺春介绍(产地、历史、外形、汤色、滋味)
六:回位坐下
七:温杯(无声)
八:开始用一首连贯的诗来表演整个流程。
1、 银龙出东海(提起随手泡)普降龙涎(将水用内旋式注入杯中三层)
2、玉螺仙子出宫庭(将碧螺春从茶叶罐拨茶壶中)
3、飘飘荡荡(赏茶)下凡尘(将茶投入杯中)
4、仙子淋浴化佳人(洗茶还位)
5、天降甘露玉螺笑(用内旋转方式注水,茶叶展开)
6、雪花飞舞真怡人(左手按起杯,右手指向杯中茶汤,茶汤中雪花翻滚)
7、轻迈盈步向人间(将茶杯缓缓放入茶托盘内)
8、双手捧上仙家汤(主泡师站立捧起托盘从左到右献给客人)
9、请君用心来品尝(将品茗人带入艺境之门)
九、主泡师坐下点头微笑,捧起杯进入品茗状态用情、用式、用心、用言将品茗者带入品茗的艺境中。
1、一饮喉吻润(停一会,作吻润感)
2、二饮接仙灵(左手向上作引仙式)
3、三饮飘飘然(双肘作飞的动作)物我皆两忘(进入无我状态,两眼微闭停片刻。
十、放杯还位。
十一、我的演示结束(坐说)行礼,请大家指正。
十二、立即起立向右移三步,行礼。
这仅仅是个不成熟的创意,旨在启发茶艺的表演形式,可以不断创新,准确地说一切形式应在茶艺之理指导下去创意,茶艺不应有流派,不应该教条,不应该一层不变。茶艺足可升华的,从美升到理与道的境界,在茶艺过程加入主题思想就是“茶道”了。
“茶道”一词,也是争论不休,但大部分都停留在“道”字的表面上,要论“茶道”,不得不去研究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先天大道,指宇宙的源头运行规律,可道:指可看得见的规律,非常道,指人为的规则。
茶道的概念是什么呢?我认为茶道的定义是多层次的,包括茶之大道,茶之地道,茶之人道,茶之事道,茶之物道。而每个层次又可细分不同的层次。
茶之天道:即茶与宇宙的统一(天人茶合一)
茶之地道:即茶与大自然的统一(地人茶合一)
茶之人道:即茶与人性的统一(茶人合一)
茶之事道:即茶与事的统一(茶人事合一)
茶之物道:即茶与物的统一(茶人物合一)
广义的茶道指以上五道混合在某一个茶艺流程中。
茶之物道中最小的道(比如饮茶之道)可等于艺,将“茶道”等于“茶艺”是不正确,茶艺不涵括茶道,茶道须以茶艺为载体,茶艺可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是有层次的。
“茶艺”、“茶道”是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出建立“现代茶艺学”的目的为了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在茶叶商品中注入文化,注入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国茶叶的附加值,提升中国茶叶的附加值是因为我国有8000万茶农,5000多万茶商,而中国农村经济作物中茶占主要地位,中国要发展,如果9亿农民富裕问题得不到解决,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如果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用十年至二十年的时间将中国茶叶产值提升十倍,那样大家会功德无量,提出“现代茶艺学’’的目的,是为了将 “茶艺”作为载体,注入中国传统的和平与文明的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如果经过我们三十年至五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世界没有强权,人类没有战争,那样,我们会功垂千古。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起源,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起源 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如今,茶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茶是中国由古至今都流传的文化,是中国国民都知道的饮品,我们还要发扬茶文化推进茶文化的发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 湘礼湘情?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茶在历史上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有效利用茶的国家,中国茶文化是在隋朝末期唐朝初期开始逐渐形成的,在当时,人们对茶和水的选择、烹饪方式和饮茶的环境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氛围庄重、环境雅致同时礼节严格的茶文化。
隋唐时期,随着饮茶的兴盛,使得茶叶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开始高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茶,饮茶方式也逐渐丰富了起来。
在唐朝中期大约公元780年时,唐朝的陆羽著成了《茶经》一书,书中详细的阐述了茶学、茶艺和茶道思想,为后世茶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发展
1、魏晋
茶,发乎于神农氏,但是在秦时代,茶更多的只是王公贵族的专属。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盛行,饮茶逐渐在佛家中流行起来。但由于当时战争不断,在生存这个大问题面前,人们没有太多功夫去研究茶叶。
2、唐朝
唐朝国泰民安,茶叶慢慢走向了社会大众,以陆羽为主的一些文人骚客开始深入研究其茶叶,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道”,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在唐朝时期初步形成了。
3、宋朝
茶文化在宋朝发展到了一个高潮,民间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宫廷里也设立了专门的茶事机关,民间更是斗茶风起。日本盛行的茶道,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传播过去的。可惜在宋朝之后,茶文化开始衰落,依然没有盛唐、南宋时期的鼎盛状态。
茶艺,萌芽于唐,发皇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中国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当你来到宝岛台湾,可能在一条老街中的寺庙内,看见叁叁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会繁忙的街道上,看见挂有茶字招牌的茶艺馆,迎面一阵天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致驻足品 一番,还会有专人为你示范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功夫茶。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饮茶习惯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唐朝中叶,一位早年出家后来又还俗的和尚——陆羽,总结前人与当时的经验,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关茶叶的著作——「茶经」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于中国附近的各民族,如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都学习了这个风尚。而在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更首次将中国的茶输入欧洲,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在英国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在中国,「茶」因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两种发音方式,在北方发音为 CHA,在南方发音为 TEE;因此由中国北方输入茶的国家,如土耳其的发音是HAY,俄国是 CHAI,日本是 CHA; 而由中国南方经海线输入茶的国家,其发音则不相同,如西班牙的发音是 TE,德国的是 TEE,而英国则是 TEA。
刚经过阳光曝晒的茶叶 茶叶是摘取茶树嫩叶制造而成的,因为制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种类和名称。制法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发酵」,发酵的结果,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变红,发酵愈多,颜色愈红;而香气也会因发酵的多寡,从叶香变为花香、熟果香或麦芽糖香。不发酵茶称为绿茶,泡出来的茶汤是碧绿或绿中带黄色,具有新鲜蔬菜的香气,例如龙井、碧螺春等;全发酵茶称为红茶,泡出来的茶汤是朱红色的,具有麦芽糖的香气;而半发酵的茶,也就是乌龙茶。乌龙茶是中国的特点。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地是中国台湾省。乌龙茶又可分为轻发酵、中发酵及重发酵叁类,轻发酵如包种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汤色金黄为其特色;中发酵如铁观音、水仙、冻顶等,汤色为褐色,饮来老成持重,较偏重「喉韵」;而重发酵如白毫乌龙,汤色呈橘红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壶功夫茶,须注意水质、水温、茶量与茶具等要素;「水质」必须选用清新的软水(含矿物质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温」随不同茶叶的冲泡而有所不同,对大部分的茶种而言,以接近摄氏 100 度冲泡为宜; 但绿茶类及轻发酵茶类则不宜过高,通常不宜超过 90 度;「茶量」的摆置亦因不同的茶种而异,从茶壶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叁均有可能。泡后约一分钟倒出饮用,但因茶而异,再次冲泡时间则须相对延长;至于「茶具」,以紫砂陶壶最佳,茶壶大小配以适宜的茶杯,杯内以白色较佳,以便于判辨汤色。
「喝茶」,在台湾已是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 爱饮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壶,现今台湾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壶泡茶法(功夫茶),这是从十六世纪末明朝神宗时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习惯,已有四百年的历史。用小茶壶泡茶,茶味特别。甘醇芳香,明清时代以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最有名,凡出于名家的作品,四方争购,价比黄金,而现在台湾的陶艺家们,不仅制作精美的紫砂陶壶,并且另外发展出许多改良式的创意壶,为各方所喜爱,而「藏壶」或「养壶」在台湾已成为一种高雅的风气。
茶是中国人的「国饮」,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维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脑、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国人相信一个常饮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寿,而现代进步的科学,也已证明茶有医学上的效用,对人体有益处,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天然的健康饮料。
在台湾,茶是经济作物,也是输出国外赚取外汇的农产品;各地的茶行、茶 为使茶艺普及,推动甚力,而许多内部陈设古典高雅的茶艺馆也纷纷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各茶区也定期性举行评茶比赛活动,吸引茶农、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经入选,茶价倍增,使得茶艺活动,呈现出一股朝气,因而饮茶的风尚,在台湾已成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这种崇尚自然,无拘无束的茶艺精神,就如同中国传统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温馨。
【茶艺的形成原因介绍】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6?1巴志》:“园有方翡,香茗”记载,我国人工栽培利用茶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这悠入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人们首先把其当成饮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讲求的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会友。茶本身存在着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逐渐形成传统东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国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占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国古代,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心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在品茶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山水结为一体,接受大地的雨露;调和人间的纷解;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宫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衬托不同的主题思想,庄严华贵的宫廷完好;修身养性的禅师茶;淡雅风采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环境。对于再现生活品茶艺表演,不同类型的茶艺要求有不同风格的背景。主题和表现形式的致,通过背景衬托,增强感染力,再现生活品茶艺术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种形式的环境适合茶艺表演尚有必要探讨。背景中景物的形状,色彩的基调,书法、绘画和音乐的形式及内容,都是茶艺背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子。
【茶艺和茶艺背景的基本含义】
1.茶艺
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
第二,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四,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2.茶艺背景
广义上是指整个茶文化背景;狭义上指的是品茶场所的布景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品茗作为一门艺术,要求品茶技艺、礼节、环境等讲究协调,不同的品茶方法和环境都要有和谐的美学意境。闹市中吟咏自斟,不显风雅;书斋中焚香啜饮,唱些俚俗之曲更不相宜。茶艺与茶艺背景风格的统一,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所以在茶艺背景的选择创造中,应根据不同的茶艺风格,设计出适合要求的背景来。
【如何来理解茶艺 】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饮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扩展艺术领域。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茶艺,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41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