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人心境贵在闲适与静雅

茶百科 2023-11-23 18:58:47

茶人心境贵在闲适与静雅

是品茶人心的回归,心的歇息,心的享受,心的澡雪。因此,品茶时要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即心境,才会真正体味到品茶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古人品茶时,是很讲究心境的。唐时的冯可宾在《茶笺》中为心境设定了13个条件,把“无事”放在了首先的位置。无事,是指品茶人神怡心闲,悠然自得,无牵无挂,无忧无虑。这个内涵,不仅指品茶人有宽松裕如的时间,还必须有“无欲无求”的心态。做到“心远红尘,神离三界”,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于我如浮云矣。希贵希富希官希达之人,希车马声色金钱豪宅之人,绝没有“无事”这个条件。其次是要“清静”。清静不仅指品茶的环境清幽雅静,更指品茶人的内心环境。

静,是中国茶道的修习之要,只有心静神清,才能做到心为“天地之鉴,万物之镜”,才能在品茶的茶悟中涤洗人格,超越自我,而使精神受到澡雪和滋润。其三是“佳客”。佳客必为知己高士,心中敬慕之人,志趣相投之人。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了佳客,方能让心境活起来、悦起来,得品茶之趣,纳品茶之慧,是谓心境之致。最后是“会心”。这是心境的相互对流与释放。有了清心闲适,有了佳客高士,自然在品茶中能“心有灵犀一点通”,相互启迪灵性,达到契悟自然,彻悟人生。

在对心境的禅悟上,唐代诗人杜荀鹤有诗曰:“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罢定磬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虽未似师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诗人把品茶时的心境与佛性相印在一起,体味出心境的闲适与淡远。有人说,用心品茶的人,才会品出茶的真谛与情趣,而良好的心境则是“心品”的前提与条件。品茶时的心境虽然也会因人而异,但心境贵在闲适与静雅,应是心境的最高境界。

茶道与人道的范文3篇

  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大家对于茶道与人道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人道的范文,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人道的范文1   茶,乃自然植物,集天地灵气,待拔嫩牙绿,后精工制作,取泉眼清澈沸腾,绿珠藏紫砂,待到倾情注,调戏绿浮尘,暗香鸣腹鼓。春秋茶绿香满魂,入口品茗品世事。悠乐轻奏,和茶闲情,闭目醉闻醒心神。茶道,人道。清者自清,浊自沉香。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马古道红尘滚,人道沧桑几度春?品茗醉心何需酒,茶香墨香魂里香。管它个烦忧缠绕,理它个心事落寞,茶道千里陪人道,自我逍遥在世道。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迎风,听雪,雾茶,轻音,文瘾,苦煞,难奈,提笔,潦草。

  茶饮入心,自然之中物与物的结缘,总是有始有终,茶与我们结缘,茶为真正健康文明的饮料。茶的自然科学性表明:茶是理想饮料,茶有助于养性静心,在健康方面有如中医般的功效和调理机能。?茶道亦人道,茶品亦人品?,茶与人的自然天性相联系,也即人性中近于?道?的本质。换了一种角度分析,当人为诸如人性本善或本恶争吵不休,茶性及与此相伴的意境却给人以启示:喝茶时人们所体现的最初一面却是最为自然与本真。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怡心情。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理解为一种期待,颇为形象。?茶之为物,能引导人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源,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因此,茶的意境,乃禅茶悟道。

  茶道与人道的范文2   喝茶只有两个动作 -- 拿起和放下。

  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喝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 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 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 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品茶,品人生百态。在一杯茶面前,世界安静了下来,喧嚣、浮华如潮水般地褪去,茶人在草木间,只剩下最纯净的自己,在这一刻,茶与禅是如此的默契,茶融水之润、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禅冥思、纯厚、枯寂、洞彻,解茶之旷达随心,释茶之圆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与禅乃至真至拙至天然

  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千利休禅师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喝茶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

  喜欢茶,无可否认的理由,那就是健康。维生素C:茶叶维生素含量很高,只需25克就可满足一日的需要。谁不想青春永驻呢?茶多酚:它最吸引人的功效就是抗衰老。维生素B:它对皮肤有好处。无机盐和矿物质:人体必需这些元素。 陶冶情操:饮茶,就是品味一种文化。

  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当你用心品茶时,茶叶绽放出的美丽、茶香亦是不同。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怀净土,盈一眸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

  茶道与人道的范文3   茶道即人道,茶道的核心是?品?,茶道的终极追求是?真?,茶道的体现在?德?。

  不同的人格修养,必然产生不同的茶道、茶德。有人品茶,笑里藏刀,品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人品茶,风声鹤唳,品出了刀光剑影、金戈铁马。有人品茶,虚怀若谷,品出了才思泉涌、神接宇宙;有人品茶,神定气清,品出了怡然自乐,天地大同,与世无争。人的生命认识和人生目标不同,对茶道的真正高峰境界自然有不同的领悟。

  茶道就是人道,知足常乐。茶里,沉积着生命况味,凝聚着芸芸众生。品茶,就是品味人生、感念苍生茶艺。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都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方是茶者结果。

  茶道就是人道。茶道的角色是茶人,从古至今,几乎无处不无茶人,无时不有茶人。一个人只有当他对茶产生敬意时,才能成为新的茶人和爱茶人。

  茶既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在茶馆里,茶博士、茶把士、茶服务员以茶迎客;在居住处,以茶待客有主任和宾客;在茶会上,有主持者、茶艺师把茶道之美、茶艺之情展示给应邀嘉宾;家具茶事则自烹自饮,自得其乐。照理说,茶人不必言资格、论贵贱,但茶既出在道德立国的中华民族,也就给茶道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茶德礼仪的标准。

  茶圣陆羽的标准很简单,要求茶人是?精行俭德之人?。唐末刘贞亮要求茶人循礼法、行仁义、谦恭和平、净心高雅,即以茶行?道?。此处的道又以儒为主。

  宋人强调茶人必须是佳客,这里的佳客应当具有如茶一般清醇优雅的气质和坦诚告洁的情操。明代对茶人虽无明确标准,但大体要求则有。陆树声著《茶寮记》中提到:?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而其人与茶品相得?。要求茶人、文人之间的情操高尚、志同道合,饮茶时要吟诗、挥翰。日本茶道宗匠千里休也提出茶人资格说。

  日本茶道对茶人要求很严格,一般是要熟悉茶道文化艺能,并已纳入大学家政系必修课程,以致于一般学习3年才能胜任茶事;二是要懂得日本文化,了解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道德观念。按此要求,茶人须是茶专家和哲人才行。所以,在普及茶道时只能要求实事求是,事实上很难作到。

  中国茶道推崇茶人的神韵,即茶人应具有外观形象美和气质美。我国茶人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来修炼自己。

  调身:茶人在茶事活动中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端正,腰板直立,肌肉放松,目光祥和,举止从容。

  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实,做到不粗、不喘、不乱。

  调心:目定意闲、除区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无关之事)、?不浮?(不浮躁不定)、?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

  调食:饮食适度,吃有吃相。用食勿计较。

  调睡: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

  日本学者仓泽行洋先生有句很有见地的名句:?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同时也是心至茶之路?。中国茶道认为茶道是修身养性之着,是追寻自我之道。古今中外,凡懂得茶道的人都殊途同归把?静?作为修习茶道的必要途径。借用古人一句话:?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

喝茶与心境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杯万盏热闹后的落寞。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练后才能坦然。

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日子过的久了,经历了人情冷暖,就象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来作为惟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象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 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有一种场景总让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窗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闲闲地一捧香茗,一卷诗书。红袖添香的意境,不亦乐乎哉!

如是,爱喝茶。说行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如今,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于我而言,最喜欢在一个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

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43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