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是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与天地同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达摩来否。
中国茶道茶艺美学的九大表现法则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茶道茶艺美学的九大表现法则,欢迎参考阅读!
一、神定气朗
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茶道美首先是人美。中国茶艺以艺示道,在茶艺中首先要表现的正是茶人的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和心灵美。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定气 朗的神韵美。茶人们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茶艺修习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来修炼自己。
调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动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项颈都要挺直,筋脉肌肉要放松,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举止要从容,待人要谦和 。茶艺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举止是他的内心情感和内在素质的表露,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应严格要求。
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适,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乱。
调心:要去除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事无关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达到虚静空灵,闲适安详。
调食:注意饮食适度、适时,吃有吃相,不失饥,也不过饱。
调睡眠:做到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表现为目定意闲、神玄气朗、举止从容、 超脱豁达、风采秀逸。
二、对称与不均齐
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对称”是人类认识较早,也较普遍重视的形式美法则。从物质形体上看,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中轴线的两侧均等。对称具有比较安静、稳定性 强等美学特性,而且可以衬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齐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学法则,用禅语可解释为无法,即没有规律。日本茶道界认为正圆、正方以及一切对称的形体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齐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无穷 的想象。
中国茶艺强调对称美,但不排斥不均齐美。相反,中国茶人认为,从对称美中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规律,而从不均齐美中,人们可以发挥更多的美学联想,这两种美学法则 结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茶室中选用千年古树树根做成的,保持树根自然形态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轮构成天章云锦般妙不可言的图案,茶桌的形状和 桌面的图案都是不均齐美。而在茶桌上摆放着精巧的茶杯和茶壶则表现出对称美。茶桌上几何形状的花 瓶是对称美,而花瓶中错落有致的插花又是不均齐美。这些对称美与不 均齐美的结合使用,使得茶室中的美引人遐想,变化无穷,又有中心,不会显得过分零乱。对称照应,体现协调统一的整体美;阴阳动静,成为共艺变化的节奏美,调和对比, 多样统一,茶道中的辩证思想包罗万象,俯拾皆是。
三、照应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
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应”原本是响应、共鸣的意思。后来中国古典美学把“应”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则,通常称之为“呼应”或“照应”。“照应”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 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协调、统一的功能。即通过照应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个要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美。例如在茶艺中插花、挂画、楹联与整体环境的照应;背景音乐,解 说词与表演动作的照应;茶艺程序编排的前后照应等。照应应用得当,有利于形成多姿多彩但又不显得紊乱的整体美。
四、反复
反复这一美学表现的基本法则也是源于《周易》。《周易》中的卦象即由“阴爻”和“阳爻”这两个基本元素构成。阴爻和阳爻的反复出现构成了六十四卦,而这六十四卦 的卦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反复美。
如乾、坤、震、巽、坎、离、良、兑等。从审美角度看,反复的整体性强,给人整齐一律的美感。面对结构精美的艺术品,一个完整的审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 复观察,反复体验。
每一次总有新发现,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反复的巧妙应用还可以深化主题,给人层层递进的美感。
茶艺表演时在背景音乐、图案装饰、程序编排、茶艺动作、文字解说等方面合理地应用反复,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单调、枯燥、乏味,相反可增进茶艺的整体美感和节奏感。
五、节奏
节奏作为一个美学的表现法则源于宇宙的运动变化以及生命的成长发育。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节奏”是贯通了中国人的生活、人格、社会制度、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 基本象征。这显然是对民族心灵和命运的想象,从而赋予“节奏”一项特殊的使命,即表现中国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最后根据。音乐家用长短音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来创造节 奏。书法家、画家用线条和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去表现节奏。
在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讲解、动作都应当富有节奏感。例如,茶人们通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往来、盈虚、顺逆、轻重、浓淡、快慢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以及连续 、间断、反复等的变化来表现动作的节奏。用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讲解的节奏。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的律。韵律更能给人以情趣,更能打动人心,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中国茶艺特别注重韵律,认为者,美之极,并通过气韵生动来 充分展示茶道的内在美和茶艺的艺术美。
六、简素
《周易系辞》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老庄美学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陆羽在《茶经》中也强调:“茶之为饮,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的美才是至美,这便是儒家美学认为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中国自古就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中国人“有无形胜有形”的审美情结,精简素洁不仅符合茶道之本,也符合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美的追求。清代乾隆 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嗜茶善画,他画的竹子枝枝挺拔,风格朗秀,简索无杂,极具神韵,被后人视为一绝。冗繁削尽留清瘦即是郑板桥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简素美的深刻体 会。
中国茶艺特别强调简素美。简在中国茶艺中表现为不摆设多余的陈设,不佩带多余的.饰品,不做多余的动作,不讲多余的话。素表现为不浓妆艳抹,不镂金错彩,而足清丽 脱俗,朴素儒雅,淡然无极。
七、调和与对比
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两种状态。
调和是求同,对比是存异。调和是把两个接近的东西相并列、相联系在茶艺表演中调和与对比的应用不仅限于色彩,而且还表现于声音、质地、形象等多方面。在根雕茶桌 上放置一个竹制茶盘,木与竹是质地上的调和;在竹茶盘中摆放着一把粗犷古朴的紫砂壶并配有几个精细的白瓷茶杯。壶与杯以及壶与茶盘之间都是质地和形象的对比。如果没 有调和,则一切都显得杂乱刺眼。相反,如果没有对比,则一切又显得枯燥单调缺少活力,所以,调和与对比都是中国茶艺美学表现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八、清雅幽玄
清雅幽玄是中国茶艺追求的意境美。我国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气质上迫求清逸,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茶艺中注定追求以清和幽为特点的美学表现形式。
以清为美,在茶艺中常表现为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的清洁、境的清雅、心的清闲。在茶事活动中,茶人们以诗画助茶,为的是添茶境之情雅。以茶辅琴棋书画,为的是 添茶人的清兴。以茶讽世,为的是显茶人之清傲。以茶会友,为的是表平淡脱俗之情谊。
“幽玄”用禅语解释称为“无底”,即高深莫测之意,表现为含蓄、意味、耐回想。幽玄之美与佛教禅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很难表现,也很难描 述,必须用心去体会。
九、多样统一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这一宇宙生发论是多样统一这一美学法则的理论基础。“三生万物”是多样,“ 冲气以为和”是统一。多样统一是中国茶道形式美的高级法则,同时也是茶艺美的综合表现。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里的“一”是指单一或单调,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具有音乐的美感,自然“无听”(不好听)。单一的物体,不可能引起视 觉的美感,自然无文(不好看)。中国古典美学在强调美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强调美的统一性,提出“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是指多样性应和谐而不显得雷同。在 中国茶道美学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宜兴所制的紫砂壶表现出的“圆不一相,方不一式。”在壶艺大师的手下,圆与方这样简单的几何形状却有千变万化,他们所制出的圆形壶和方 形壶千姿百态,各有特色,让人百看不厌。违而不犯是指多样性在变化中应统一而不显得杂乱。要达到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在多样统一中应注意两个关系:一是主从关系;二 是生发关系。主从关系是指茶艺美学要求的所表现的众多因素中,必须有一个中心,做到有主有次。生发关系是指在茶艺表现出的众多美的因素应当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树干 、树叶是从同一根生长出来的,有美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中国茶艺在多样统一法则指导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整体性和谐美一切局部都从属于整体。局部美的魅力从整体中得到显现,同时,局部美在整体美中又保持相对独立
;
? ? ? ? 文/狂墨絮舞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宁静致远,心,静若止水,泡一杯茗茶,让身心浸泡在幽幽的茶韵中,时间,仿佛凝固袅绕的香气里。
话说品茶,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流传至今,茶文化依旧成为世者评头论足,津津乐道的生活主篇。百姓喝茶,是生活的一种需要,于是就有粗茶淡饭一词。和尚饮茶,静禅悟语,道士品茶,修道养生,而文人墨客饮茶,则是一种文化风雅。对我而言,不敢以文人雅士自居,但饮茶已融入了我的生活,走进了千家万户。
晨起,一杯茶,闻着淡淡清香,瞭望窗外鸟语花香,白云游岗的画卷,心旷神怡,午后,一杯茶,悠闲时光,翻阅小段美文,或闭目养神。岁月往事,不经意的流淌茶香而沉酿。夜深笔耕,一杯茶醒神,灵感触发,思绪闸门打开,一篇洋洋洒洒的文字跃舞纸笺。
品茶,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消遣与享受。我虽喜欢品茶,但从不论茶。一杯茶,放一小撮茶叶,沏上沸腾开水,在袅袅升腾的的水汽中,那一片片清香嫩叶缓缓舒展身躯,左右舞摆,上下飘浮,有的迅速沉到杯底,有的则浮出水面,但无论是沉是浮,它们都默默无闻,毫不保留的奉献自已的清香绿色,直至生命耗尽。一片茶,一个人,透过杯中茶叶看尘桑,冷暖人生,世态炎凉,人何尝不是这样,有的人喜欢争功名利,有的人淡泊低调,不管怎样,人生旅途最终走到尽头。
品茶特有讲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式。品茶,慢慢啜饮,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一切仿佛尽在不言中,回味绵绵。
静心独坐,捧茶入定,清苦的茶汁幽香四溢,齿颊留香,看云淡风轻,听松涛抚曲,一片茶叶,可品出山川风景与自然精神,清除烦恼忧虑,心灵复归宁静。处于喧嚣烦闷,难品茶中真味。只有无琐事扰心,无嘈声乱耳,平心品茶,方会沉醉其中。
古人把茶当做陶冶性情,锻炼品格和思想情操的途径与方法。唐代的刘贞提出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行道,茶可修身的茶德。于是,古人便常常以茶为范,以茶载道,把道寓于品茶之中,使茶性与人性相通,茶品与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韵,构筑淡泊谦和的意境。
人生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短暂得就象这片片茶叶。生活中,我们不应该计较得失,应该活得实在真切,淳朴坦然,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不必为追求短暂的大红大紫而穷尽一生。其实人生如茶味一样清淡略带苦涩实为最佳。风雨人生,辛酸遍尝,这样的人生才最富有,充实而幸福。
抛却任何功利思想,饮茶是种情趣,也是一种乐趣。喧嚣红尘中,能够静心独坐喝一杯好茶,平淡中品味生活情趣,持一份淡泊心境,是难得的惬意。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发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佛教的传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在封建统治阶级中间流行,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义。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硝烟四起,人民生命涂炭,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统治阶级则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传播很快。
佛教的传播者认识到,要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必须与中国国情相揉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求生存与发展,还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上竭力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妄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二、茶道的创立与佛教的渗透茶道的创立】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光辉绚丽,但“茶道”一词,很长被人们所遗忘,竟发展到日本学者曾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荒谬而富讽刺的笑话。
对中国茶道的创立,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引陆羽《茶经》“精行俭德”四字。有引《封氏见闻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请注意,时在晚唐)有“中国明初朱权自创的茶道”等等。百花齐放,可见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势喜人。陆羽,擅长种菜种茶,首创饼茶炙烤“三沸”煮饮法,对茶的功效论述甚详,对茶的品饮他侧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无疑他是我国茶道的奠基人。但遗憾的是他在《茶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茶道”这个词,令人费解。
根据笔者手中资料,“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不但明确提出了“茶道”一词,而且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所以笔者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由于秘藏了1100多年的唐代宫廷茶具在法门寺重现天日,学术界认为唐代实际存在着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具风格的茶道,从而论证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璀璨,这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但在三种茶道中,笔眷认为僧侣茶道是主要的,其魅力和影响力都超过前二种茶道。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启中唐。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浓烈,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离不开茶。禅茶道体现了良然、朴素、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礼仪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金银系列茶具从设计、塑造和摆设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认识到“茶禅一味”的真谛。禅宗茶道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移值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
【三、中国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 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 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 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第一节 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 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 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 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二、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 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 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
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三、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 帮助。
茶联四幅
1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2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3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4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陆羽泉联
茶诗四首
1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2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 失题 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4 茶与中国文化发展 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第二节 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
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 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我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观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大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
【凡人茶道】
茶道是好东西,按照茶道的要求来饮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绝对是好处多多的。但是我们老百姓平时并没有多少可能按照茶道之规则来饮茶。我们平时饮茶时可以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列举如下,试做为我们的“凡人茶道”:
1.水与茶的比例
直接的反应就是茶的浓淡。浓淡要合适才好,使我们能够品赏到茶的色和香,同时,适当的浓淡对于茶叶中物质的浸出是有影响的,这不但影响到茶水的色、香,也影响到茶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浓淡可以科学计测,但是平时没人去理会这一指标的,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浓。大致上说,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重量比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叶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两克。
2.泡茶的水温
对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温,应视不同类茶的级别而定。但是我们经常不注意这一点,总喜欢用很烫的水来冲泡。一般说来,红茶、绿茶、乌龙茶用沸水冲泡还是较好的,可以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绿茶,如龙井茶,应用80℃~85℃的开水冲泡,使茶水绿翠明亮,香气纯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时间长短
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钟左右,不宜久泡。红茶要比普通的茶泡得更短一点。
4.杯子的用法
红茶一般用玻璃杯,其他常用白瓷杯。
【茶道美学】
找一个舒适、整洁的地方,室内或室外都可以。增加一些美丽的点缀,如简单地布置一些插花、雕像或者是图片。若有流动或沸腾的水声效果会更好。非常缓慢仔细地泡一杯茶,注意对细节的观察,但要保持完全地放松。如果可以的话,使用简单而美观的陶瓷茶具和品质优良的茶叶,不要用塑料水杯(因为它在热水里会释放化学成分)。
【人文茶道】
“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地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44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茅
下一篇: 蒙古族饮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