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茶文化事业的贡献
在历史上,佛教对茶和茶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了饮茶之风佛教认为茶德精神,是与禅学相通和相融的,所以,提倡禅宗修炼时饮茶。佛教信徒遍及整个中国;加之僧人行遍天下,对饮茶的传播和号召力,比一般人更见效,速度更快,为饮茶很快普及到民间做出了贡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从此转向仿效,遂成风俗。”说的是由于佛教的推动,使当时“初不多饮”的北方,也开始饮茶成风。
2、创造了饮茶意境佛教不仅提倡饮茶,而且还创造了饮茶意境,把饮茶与禅宗哲学思想结合起来。诗僧皎然(约720─约789),是“茶圣”陆羽的挚友,自称谢灵运十世孙。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这里,皎然把饮茶过程中的“静心”、“自悟”贯彻到禅宗思想中去,使饮茶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神韵和精神寄托。所以说,饮茶“便得道”,可以“涤昏寐”、“破烦恼”、“清我神”,这样就把饮茶与佛教的“大彻大悟”联结起来了,使饮茶提高到一种新境界。所以“得道”,意谓僧侣虔诚苦心清修获得或成就了某种思想、功德或事业。
杭州的净慈寺,始建于五代。历史上寺僧提倡以茶悟性,因此颇多茶艺高手。宋时,苏东坡第二次来杭任知州时,于元佑四年十二月卄七日到北山葛岭寿星寺小叙。南山净慈寺南屏谦师闻讯前去拜会,并亲自为苏氏点茶。东坡深知谦师点茶有道,品饮后更觉谦师茶艺高明。于是,当场作诗一首。一开始便称道:“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接尾还说:“先王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苏东坡还在诗中特别注明:“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知于心,应之于手,非可言传学到者。”对谦师茶艺,敬佩不已。事隔几年,苏氏再作诗《又赠老谦》。烹茶达到如此境界,实出僧侣之手。“烹茶三昧手”的典故,也一直为今人津津乐道。
3、最早提出“茶道”概念世上第一个提出茶道这一概念的唐代长兴抒山妙喜寺住持皎然,他与茶圣陆羽是忘年之交,是一个爱茶诗僧。在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最后说到“三饮便得道”时。对这个“道”,皎然又作何解释呢?皎然说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茶道的含义,非常深奥。若要揭开它的“全貌”,只有神仙丹丘子知道。但在这里,却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史上,诗僧皎然第一个提出了“茶道”这个概念,比日本茶道之说要早600多年。如今说到茶道时,许多人认为出自日本人之口,其实它是地道的中国产物。
4、发展茶叶生产俗语说 “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佛教崇茶、尚茶,更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用亲手栽制的茶与诗人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它便是庐山云雾茶的前身。
唐时,有许多名茶出自寺院。当时浙江普陀山的僧人广植茶树,创制了着名的普陀佛茶。杭州灵隐、天竺两寺种的茶,这便是如今西湖龙井茶的最早产地。
宋代,贡茶产地福建建溪,其地从南唐开始便是佛教盛地。建茶的兴起,应是包括南唐僧人在内的历代僧侣努力的结果,才引起宋代朝廷的注意。又如福建武夷山天心观僧人栽制的大红袍,安徽九华山寺院僧人栽制的九华毛峰,浙江天台山万年寺僧人栽制的罗汉茶等,无一不与僧侣有关。特别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历史名茶,或多或少地印有佛教的踪迹。
5、传播茶事文化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佛教对茶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茶的向外传播,更是功不可灭。
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佛教由中国传入高丽,随着天台宗、华严宗的往来,饮茶之风很快进入朝鲜半岛。据《东国通鉴》载,在唐时,“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大廉),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全罗道之智异山。”公元十二世纪,高丽的松应寺、宝林寺等着名寺院积极提倡饮茶,使饮茶之风很快普及到朝鲜民间。
中国茶传入日本,一般认为始于汉代,但有文字记载的是唐代,第一个从中国学习茶事的是日本来华学佛的高僧最澄。他于公元805年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佛后将茶种带回日本,种于近江(今滋贺县境内)的台麓山。接着日本高僧海空也几度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也带去饼茶和茶籽,他们都为中国茶种传到日本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最先把中国禅宗茶理带回日本的僧人,是宋代从中国浙江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南浦绍明和在浙江万年寺学佛的荣西禅师。他们回国后,都将中国的饮茶之道,在日本寺院和民间广为宣传。高僧荣西还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宣传饮茶好处,使日本饮茶之风很快地普及开来。
次年(805),日本高僧空海又来华学佛,回国时(806),也经宁波出海回国,再次带去茶种,种于日本京都高山寺等地。此后,日本嵯峨天皇于弘仁六年(815)四月,巡幸近江,经过梵释寺时,该寺高僧、遣唐使永忠,亲手煮茶奉献,天皇赐予御冠。天皇巡幸后,下令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贡品。从此,日本茶叶生产才开始发展起来。
宋时,最先把中国禅宗茶理带回日本的僧人,是宋代从中国浙江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圣一国师,还有南浦绍明,以及在浙江天台山万年寺学佛的荣西禅师。他们都是经明州(宁波)回国后,将中国的饮茶之道,在日本寺院和民间传播开来的。高僧荣西还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宣传饮茶好处。加之荣西高足明惠的积极推广,使日本饮茶之风很快普及开来。
还有日本高僧道元,到宁波天童寺学法,后回日本静冈静牧之原巿的大圆觉寺修行,并将从四明山带去的茶种,播种于静冈牧之原一带。如今,静冈已成为日本最主要产茶区,其地所产的静冈茶始祖,就出自宁波天童寺周边的四明山区。
对佛茶的认识
何为佛茶,尚无统一认识。只有透过事物现象,方能看出事物本质。为此,综合相关资料,认为佛茶需符合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茶与佛教的缘由茶与佛教结缘,如上所说,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生活需要→和尚家风→以茶悟性→沟通神灵。但这几个阶段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更是由前因后果的。它步步深入的结果,便是“茶禅一味”,即茶理与佛性是相通的。
2、何谓佛茶凡能称得上是佛茶的,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凡佛茶,应是隶属寺院所有,僧侣培育采制的茶;(2)凡是佛茶,应是心灵上的养生、修心、悟性之物;(3)凡是佛茶,应是蕴含佛法意境,确保它是天然无污染的生态有机茶。
其结果是:佛意天成,茶是可以大彻大悟的。
3、佛茶的意境凡称得上是佛茶的,应该说这种茶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却隐藏在饮茶心中,虽不能言,却是能意回的。这就是:
(1)凡是佛茶,应体现出一种意念:相信有佛意蕴含其中。
(2)凡是佛茶,对僧侣而言,此是悟性之物,充分体现“和”的境界,保持一颗平常人的心。
(3)凡是佛茶,饮茶有利修性养生,饮茶有利于保佑平安。
总之,佛茶:应是佛门所有,能保持洁净(清洁化生产),还给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悟性、保平安)。有了这种茶,能使 “净”和“力”的境界,为其它茶所无法达到。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佛茶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更加可贵!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禅 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二、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三、"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
大益茶和佛教茶都是大家喜欢的,味道和说法也一样。
中国人早期喝茶只有道家的自然、现世的想法;到了汉代,儒家的观念逐渐成为重心,规范、约束受到重视;而到了中世纪的唐代(618~907年),佛教思想已深入人民的生活,茶文化也结合了佛家思想,进入一般人的生活中。
不论是道家、儒家或者是佛家都有主张清静的理论。因此,茶文化融合了这三家思想,很快的就以「清静」作为饮茶的主体思想。于是,佛家中以打坐静修、禅定悟道的禅宗便与茶结合成为「体用」的密切关系。
中国茶道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华。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道德经》言:?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意思是说 ,道是一种物质化的混元气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道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着 ,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天地万物都是道的派生物,而不是本原。关于道的特征,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杳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在这里,道是空虚的、微妙的,它连绵不绝 ,充塞宇宙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它混混沌沌,恍恍惚惚,无上无下,无头无尾,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能描绘其形状 ,无具体的物质可以比喻其形状。
由于长期受道家学派重?道?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都形成了重?道?的传统,表现为人们不管做何事,都喜穷源竟委,追本溯源,总是希望从中寻找出一定的规律,悟出深刻的道理。人们在习惯上认为,大到天体运行、四季更迭 ,小到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收藏,其中总是有一个看不见的?道?或?理?在主宰 ,?天不变 ,道亦不变?。因此 ,天有天道, 自然界有各物种的生息繁衍之道 ,做人有做人之道德,人与人之间君臣父子之道,经商有经商之道,做官有做官之道,即使是赚钱以维持生计这样的小事,也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至于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弹琴奕棋这样的雅事,更是要遵循其中所固有的?道?规律的约束,而饮茶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艺术、人格修养手段和生活方式, 自然离不开?茶道?。
所谓茶道,其实就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理念精神和道德观念 ,它是茶人的自我修养、处世哲学、审美情趣等的集中体现。人们一般认为,中国茶道诞生于中唐 ,陆羽《茶经》的问世,促使中唐以前的粗放式饮茶转变为艺术品饮,标志着中国茶道的初步形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的萌芽 ,到中唐时期茶道的最终形成,处处打上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印迹。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与阴阳五行学说,道教所提倡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崇简抑奢观念 ,以及致虚守静的修养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林治先生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曾经指出:?儒学是中国茶道文化的筋骨 ,道学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佛学为中国茶道增添了神韵。?道家的自然天道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一个源头。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之?自然?,指的是自己而然, 自己如此,非有意造作而成,也非外力所推动。在老子心目中,?道?是自然而然地?无为而无不为?的,因为它不是外力使然的,从而表现为一种决无勉强、自然而然的一种精神状态,因此,?道?的本身即?自然之道?。庄子的学说,也是有关?自然之道?的哲学,但它在想象和思维方面更显超凡脱俗。郭象在为庄子《齐物论》作注时说:?自己而然 ,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在这里,?天然?与?自然?意义相通。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和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为中国茶道注入了崇尚自然、崇尚简朴及求真求美的理念。
中国茶道中的崇尚简朴、返朴归真的理念,在茶品、茶具、茶人、茶境四个方面都有深刻而集中的表现。从张华?饮真茶令人少眠?、桓温?常仰真茶?,到唐宋时期团饼茶统摄茶坛数百年,再到明清时期茶人们极力反对加珍果香药的团饼茶,大力推崇炒青散茶,因?天然者自胜耳?,从而在茶叶品类上实现了从饼茶到散茶的飞跃。茶类的变迁,当然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隐含着中国茶道求真求美、顺应自然的理念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从茶具方面来说,茶道中的尚朴尚雅、反对奢华的观念,在自唐以来的茶具流变史上 ,无疑是明显的和一贯的。而历代茶人们对品茶环境的重视,主张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品茶之乐 ,更是茶道中崇尚自然观念的集中反映。
要达到?道?的自然境界 ,必须于?虚?、?静?中方能求得。老子言:?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天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庄子亦言:?夫虚静恬淡 ,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这种致虚守静、虚静恬淡的思想,既是道家自然观鲜明的体现,又是道教最基本的修养方式和终极追求。古语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家的清静无为、宁静淡泊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表现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大都讲究在静中明心见性,在静中证道悟道,同时又在静中感悟人生、寻求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
茶生于名山大川,承甘露之滋润,蕴天地之精气,大自然赋予其清新恬淡之秉性与恬静超脱的情怀,这与道家淡泊、清灵的心态深相契合,因此,道家的?致虚守静?观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茶道中来,成为中国茶道最基本的精神之一。这种观念在茶道中表现为?茶须静品?,也就是说,人们在饮茶之时,通过营造一种宁静气氛和空灵虚静的心境,让茶的甘芳静静地浸润心田肺腑,使每一个茶人的心灵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在虚静中得到升华与净化,思维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云:?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洞花入林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乌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虚静空明的茶道境界,这当然是以致虚守静为旨归的道家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也明显受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有论者曾经指出,道家思想是《茶经》的哲学基础,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陆羽曾经说过:?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一之源》这句话一向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其涵义与道教的崇简抑奢信条何其相似! 陆羽设计的风炉 ,则贯穿了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风炉用铜铁制成 ,如古鼎形。它有三足,一足铸?坎上巽下离于中?,意思是煮茶时把水坎放在上面,风巽从下面吹入,火离在中间燃烧,所说的是煮茶的原理。一足铸?体均五行去百疾?,意思是饮茶使五脏调和,百病不生,所强调的是饮茶的功效。在炉口上方,设三个用于支撑茶复的支垛 ,每个支垛也分别铸上?巽?、?离?、?坎?符号,以及象征风兽的?彪?、象征火禽的?翟?和象征水虫的鱼,其涵义与足上所铸文字一致。风炉的尺寸 ,壁体?厚三分 ,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这三、六、九也是道家喜爱的?易数?。道家对陆羽茶道思想的影响,单从煮茶的风炉设计上即可见一斑。
道教思想与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1、道教的生长观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人们如何才能得道而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们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说;?苦荼,久食成仙?。五代毛文锡提出服茶可以成仙。他在《茶谱》中:?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有清峰?。说其地之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服茶可以成为?地仙?,就是地上活着的仙人。可见,茶的轻身换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理解,饮茶与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联系到一起。在道家看来,茶本身既是与丹丸、经书一样的不寻常之物,是可以引领凡人登录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饮茶可以超凡脱俗。一些道士为了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视茶为甘露。
2、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养生要旨是清静无为,这与春秋战国时道家的创始人老、庄的思想是相通的。老庄认为养生的关键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宠辱,保持心地纯朴专一。老庄的?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是一种符合自然法则的养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得其乐,才会使内心恬静。因此, ?静?是道教的特征。能与道教精神相辅相成者,非茶莫属。茶者,自然之物也。茶树性喜潮湿,因为云雾笼罩,又生长在空气中湿度较大的山地区域,较少人涉足,经常与清静相依。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境界。卢仝的咏茶诗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人称《七碗茶诗》常被人引为典故。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有着无限情趣,每饮一碗茶,都有一层细细的体会,一连品茶七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冷静和淡泊中,最后甚至回归自然、现实,?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忧及种茶人的辛苦。唐代的李秀兰,又名李冶,是唐代的女道士和女诗人,和?茶圣?陆羽友善。她写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曰:?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欠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诗里无不蕴含着道教的自然、清静、无为之感。
?静?是道家的重要范畴,把静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质。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所以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静也。?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即可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复归其根底。复归其根底则曰静,静即生命之复原。水静能映照万物,精神进入虚静的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圣人之心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 将它视为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已经非常熟悉茶叶的药用性能,当然也会发现茶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与他们学说中的?虚静?是相通的,自然也会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的活动中去。所以道家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明显。中国茶道精神的?静?的特性与道家学说的关系极为密切。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因为茶淡泊,清纯,自然,朴实的品格与他们所追求的淡泊,宁静,节俭,谦和的道德观念相一致,从历代文人的煎茶咏茶的高雅意境中我们不难悟出他们清静无为的追求品饮中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神韵,自觉地遵循返璞归真的茶艺茶规。这一切无不洋溢着道家的气韵,无不闪烁着道教文化的色彩。这正是文人雅士的受道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45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与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