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划时代的一个时期。据明代黄一正《茶类?今茶名》一书记载,仅茶名就有97种之多,其中绝大多数属散茶。
明太祖朱元璋从体察民情,减轻茶农负担的角度考虑,颁发了罢造“龙团”、改进芽茶进贡的诏令,此项举措对元代以来“重散略饼”的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了中国散茶技术的发展。从此形成了茶叶生产从饼茶向散茶转变、生产工艺也由繁到简的转化过程。明清两代由于散茶的发展,其他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除了绿茶之外还逐渐出现了红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茶类。从此,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因此,也促进了当时中国茶具的发展。
明代人饮茶注重色、香、味的完美统一。他们认为:唐宋人将团饼茶经碾末后再煎饮或宋代人的点饮法有损于茶之真味,提出了“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饮茶时追求优雅和谐宁静自然的环境。如罗禀《茶解》中所述:“山堂夜坐,吸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滟潋。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同时,对饮茶的人数也有讲究,所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明代茶人还十分重视泡茶用水和泉水的选择;如: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中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茶,茶只得八分耳”;李梦阳《谢友送惠山泉》诗中写到:“故友何方来,来自锡山谷。暑行四千里,致我泉一斛[1]”。由此可见,明代茶人为求一斛好水,可以不辞辛苦,冒暑千里。而许次纾在《茶疏》提出:“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指出了想要泡制美味的茶汤,茶、水、器、火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说明了正确掌握和使用泡茶用的水、器、火,是泡好一壶(杯)茶的基本要素,是泡制美味茶汤的必要条件。
[1]斛(hu):斛指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明代是中国茶业与饮茶方式发生重要变革的发展阶段。为去奢靡之风、减轻百姓负担,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茶制改革,用散茶代替饼茶进贡。伴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逐渐趋于简化。
? 真正开从简清饮之风的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朱权大胆改革传统饮茶的烦琐程序,并著有《茶谱》一书,书中对茶品、茶其、饮茶方式等茶事活动涉及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特别提出讲求茶“自然本性”和“真味”,对于茶其反对繁复华丽和“雕镂藻饰’,为形成一套从简行事的烹饮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随着明朝制茶技术的改进,各个茶区出产的名茶品类也日见繁多。宋朝时期闻名天下的散茶寥寥无几,有史料记载的只有数种。但到了明朝,仅黄一正编写的《事物组珠》一书中收录的名茶就有近百种之多,且绝大多数属于散茶。
? 在明清时期.茶叶的形式得到了真正的飞跃和发展,黑茶、青茶、红茶、花茶等各种茶类相继出现和扩大。青茶,即乌龙茶,是明清时期由福建首先制作出来的一种半发酵茶类。红茶最早见之于明朝中期刘基编写的《多能鄙事》一书。清朝时,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红茶从福建很快传播到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省。此外,在各地茶区,还出现了工夫小种、紫毫、白毫、漳芽、选芽、清香和兰香等许多名优茶品,极大地丰富了茶叶种类,推动了茶业的发展。
? 泡茶法是将茶放在茶壶或茶杯之中,以沸水冲泡后直接饮用的便捷方法。唐及五代时期的饮茶方式都以煎茶法为主,宋元时期以点茶法为主。泡茶法虽然在唐代时已经出现,但是始终没有传播开来,直至明清时期才开始流行,并逐渐取代煎茶法和点茶法成为主流。
? 明清的泡茶法更普遍的是用壶冲泡,即先将茶置于茶壶中冲泡,然后再分到茶杯中饮用。据古代茶书的记载,壶泡法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品茶等。泡茶之道孕育于元末明初时期,正式形成于明朝后期,到清中期之前发展到鼎盛阶段,流传至今。今日流行于福建、两广、台湾等地区的“功夫茶”即以明清的壶泡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到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宋元时期“全民皆斗”的斗茶之风衰退,饼茶被散茶所代替,茶品生产工艺由繁到简;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成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元代“消夏图”局部,屏风上绘画的是点茶场景
“瀹”是浸、渍的意思。瀹饮法,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朱权倡导的简约的饮茶风气影响后人,形成了瀹饮法。明末清初,瀹饮法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使用的饮茶方法。
随着冲泡散茶的兴起,泡茶器具中出现了茶壶,且以陶瓷器为上,锡次之。陶瓷器中又以宜兴紫砂为最,古朴雅致的紫砂茶具由于瀹饮法的兴盛而发展起来。同时,由于瀹饮对茶汤色、香、味的追求,刺激了白瓷以及青花瓷的发展。
明代“煮茶问道”图局部
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法还促进了我国茶叶生产技术的进步,散茶的品种迅速增多,除绿茶外,红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茶类也出现并发展起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45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王老吉添夏枯草受关注
下一篇: 怀孕期间能喝枸杞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