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韩国茶道:成人茶礼

品茶 2023-11-23 22:01:32

韩国茶道:成人茶礼

成人礼是韩国茶礼的重要活动之一。韩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着称,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礼节。成人茶礼是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其程序是会长献烛,副会长献花,冠者(即成年者)进场向父母致礼向宾客致礼,司会致成年祝辞,进行献茶式,成年者合掌致答辞,成年者再拜父母,父母答礼。观礼者13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5人。

高丽五行茶礼气势宏伟,规模更大,展现的是向茶圣炎帝神农氏神位献茶仪式。唐代陆羽着有《茶经》,被人称为茶圣,茶神。韩国则把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称作茶圣,古代传说中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是发现茶,利用茶的先行者,高丽五行茶是韩国为纪念神农氏而编排出来的一种国家级献茶仪式,是高丽茶礼中的功德祭。

中日韩三国的饮茶文化历史来源有何异同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发源地。据说神农时代汉族人就有了饮茶的习惯,至今算来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茶道精神源于唐代陆羽《茶经》中“俭”的思想和释皎然的“全真”思想。中经裴汶,赵佶,直至朱权而集大成。而中国茶道精神则可概括为清、和、静、真、俭、淡。其中显露出了比较浓重的老庄道家思想。
中国茶文化注重从种植到饮用的自然,舒心之美,这与日本非常严谨的茶道大为不同。且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与茶文学齐头并进,较之别国,内容丰富,又有关于茶的诗词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茶道
唐朝伊始,中国饮茶习俗就传入了日本。虽然中国宋时日本就开始种植茶树,制作茶叶,但是直到明代,日本才真正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茶道。提到日本茶道,就不得不提日本茶道的象征人物千利休。正是这位集大成者明确提出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即是著名的和,敬,清,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四规”。
日本茶道中的“四规”旨在引导人们通过茶道自我反省,相互沟通,在清寂幽雅的环境之中去除心中的尘垢和彼此之间的芥蒂,在品茗之中领悟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意义。不过由于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浓厚,讲究“七则”,且需要依照十分严密的组织形式,因此日本茶道显得过于拘谨严格,难以让人在饮茶品茗的同时获得一种轻松自由的享受。
韩国茶礼
茶叶早在朝鲜三国时期就从中国引入朝鲜半岛。韩国茶礼作为韩国茶礼仪式已经有千年的历史。韩国茶礼注重和,敬,俭,真,并视其为茶礼宗旨。“和”即和善,“敬”即敬重、礼遇,“俭”即俭朴、清廉,“真”即以诚相待。
在韩国茶文化中,茶道(茶礼)是主要内容,同时也与日本相近。不过韩国的茶文学较之日本则发达许多。韩国曾有崔致远,李行权近等人撰写过与茶有关的诗文,但是日本仅有空海,嵯峨天皇等人撰写过相关诗文,其影响力也着实不足。
纵观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茶文化,和善知礼,清心真诚乃是不变的茶道精神。这种可贵的精神和追求延续至今,早已经成为了精神文化瑰宝,同时也应该成为后人继续追求和传承的文化之一。

求韩语茶道的论文。急需

韩国与中国唇齿相邻,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韩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朝鲜半岛。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隋,中国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当时朝鲜半岛可能会接触中国的饮茶,但无可靠的文字记载因而忽略。下面从新罗统一、高丽、朝鲜、现当代四个时期来叙述韩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罗统一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普及,中国茶道——煎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兴盛,茶具独立发展,茶书画初起,茶馆萌芽,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一个高峰。 (一)新罗饮茶之始 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6?1新罗本纪》载:“茶自善德王有之。”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三国遗事》中收录的金良鉴所撰《驾洛国记》记:“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这是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公元661),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其中茶作祭祀之用。由此可知,新罗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二)新罗饮茶的发展 在宫廷,新罗大多数国王及王子与茶相依,茶为祭祀品中至要之物。三十五代景德王(公元741-765年在位)每年三月初三集百官于大殿归正门外,置茶会,并用茶赐臣民;在宗教界,与陆羽同时代的僧忠谈精于茶事,每年三月初三及九月初九在庆川的南山三花岭于野外备茶具向弥勒世尊供茶,忠谈曾煎茶献于景德王;仙界人物花郎饮茶以为练气之用,花郎有四仙人在镜浦台室外以石灶煮茶。曾在大唐为官的新罗学者崔致远有书函称其携中国茶及中药回归故里,每获新茶必为文言其喜悦之情,以茶供禅客或遗羽客,或自饮以止渴,或以之忘忧。崔致远自称为道家,但其思想倾向于儒家,被尊为“海东孔子”。 (三)新罗茶风的兴盛 《三国史记?6?1新罗本纪?6?1兴德王三年》载:“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于麟德殿,宴赐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命植于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于此盛焉。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已有茶。唯此时方得盛行。”新罗第四十二代兴德王三年(公元828年)新罗使者金大廉,于唐土得茶籽,植于地理山。韩国饮茶始兴于九世纪初的兴德王时期,并且开始种茶,这时的饮茶风气主要在上层社会和僧侣及文士之间传播,民间也开始流行。 (四)新罗的饮茶法 新罗当时的饮茶方法是采用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茶经碾、罗成末,在茶釜中煎煮,用勺盛到茶碗中饮用。崔致远在唐时,曾作《谢新茶状》(见《全唐文》)其中有:“所宜烹绿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瓯”,描写的便是煎茶法。崔致远为创建双溪寺的新罗国真鉴国师(公元755-850年)撰写的碑文中记:“复以汉茗为供,以薪爨石釜,为屑煮之曰:‘吾未识是味如何?惟濡腹尔!’守真忤俗,皆此之类也。”真鉴国师曾于公元804—830年在唐留学,“为屑煮之”乃将茶碾罗成末煎之,且用石釜煎茶。崔致远于唐僖宗时在唐,正是唐代煎茶法盛行之时,故回国后带回大唐的煎茶法。 新罗统一初期,开始引入中国的饮茶风俗,接受中国茶文化,是新罗茶文化萌芽时期,但那时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且用茶祭祀、礼佛。新罗统一后期,是新罗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时期,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总之,新罗统一时期,新罗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二、高丽王朝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点茶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茶馆兴起,茶书画始兴,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二个高峰。 高丽王朝时期,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兴盛时代。高丽的茶道——茶礼在这个时期形成,茶礼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百姓中。 (一)王室及朝廷茶文化 每年两大节:燃灯会和八关会必行茶礼。燃灯会为二月二十五日,供释迦,八关会是敬神而设,对五岳神、名山大川神、龙王等在秋季之十一月十五日设祭。由国王出面敬献茶于释迦佛,向诸天神敬祷。 太子寿日宴,王子王妃册封日,公主吉期均行茶礼,君王、臣民宴会有茶礼。朝廷的其他各种仪式中亦行茶礼。 (二)佛教茶文化 高丽以佛教为国教,佛教气氛隆盛,禅宗中兴,禅风大化。中国禅宗茶礼传入高丽成为高丽佛教茶礼的主流。中国唐代怀海禅师制订的《百丈清规》,宋代的《禅苑清规》、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和《禅林备用清规》等传到高丽,高丽的僧人遂效仿中国禅门清规中的茶礼,建立韩国的佛教茶礼。如流传至今的“八正禅茶礼”,它以茶礼为中心,以茶艺为辅助形式。表演者席地而坐,讲究方位与朝向。 高丽王朝时期与新罗时期的明显区别不仅以茶供佛,而且僧侣们要将茶礼用于自己的修行。真觉国师便欲参悟赵州“吃茶去”之旨,其《茶偈》曰:“呼儿音落松罗雾,煮茗香传石径风。才入白云山下路,已参庵内老师翁。” 著名诗人、学者、韩国茶道精神集大成者李奎报(1168-1241)也把参禅与饮茶联系在一起,其诗有:“草庵他日扣禅居,数卷玄书讨深旨。虽老犹堪手汲泉,一瓯即是参禅始。……”表现了禅茶一味的精神。 (三)儒道两家的茶文化 高丽末期,由于儒者赵浚、郑梦周和李崇仁等人的不懈努力,接受了朱文公家礼。在男子冠礼,男女婚礼,丧葬礼,祭祀礼中,均行茶礼。著名茶人、大学者郑梦周《石鼎煎茶》诗云:“报国无效老书生,吃茶成癖无世情;幽斋独卧风雪夜,爱听石鼎松风声。” 流传至今的高丽五行献茶礼,核心是祭祀“茶圣炎帝神农氏”,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内涵丰富,是韩国茶礼的主要代表。道家茶礼,焚香、叩拜,然后献茶,其源出于宋。 (四)庶民日常用茶 高丽时代百姓可买茶而饮,在冠礼、婚丧、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典礼中均用茶。 (五)饮茶方法 高丽时期,早期的饮茶方法承唐代的煎茶法;中后期,采用流行于两宋的点茶法。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宋朝使者徐兢一行访问了高丽,徐后来著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但图已佚失,惟文流传。其《茶俎》条记:“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锡赉之外,商贾亦通贩。故迩来颇喜饮茶,益治茶具,金花乌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皆窃效中国制度”。其时以中国团饼茶为贵,茶具、饮法皆仿效中国制度。徽宗时,是中国点茶道的高峰时期,赵佶本人就是点茶高手,亲撰《大观茶论》。高丽接受中国点茶道当不会晚于北宋徽宗时。 李奎报在《谢人赠茶磨》诗中说:“琢石作弧轮,回旋烦一臂。……研出绿香尘,益感吾子意。”用石制的茶磨研出绿色的香茶粉。李仁老(1152-1220)《僧院茶磨》诗:“风轮不管蚁行迟,月斧初挥玉屑飞。法戏从来真自在,晴天雷吼雪霏霏”。唐代煎茶用茶末,碾即可;宋代点茶用茶粉,非磨不可。故知当时的高丽流行点茶法。 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兴盛之时,初期流行煎茶道,中晚期流行点茶道。茶具文化也极辉煌,并影响日本。高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开始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就是代表。 总之,宋元时期,高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开始形成了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便是代表。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的最辉煌时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45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