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无性系良种有机茶生产技术

茶百科 2023-11-24 00:04:41

无性系良种有机茶生产技术

一、基地的选择

所选定的有机基地必须符合生产有机(天然)食品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即应该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土质肥沃、茶种优良、周围林木繁茂,具生物多样性的边远山区,尽量避开繁华都市的工业区和交通要道。

1、大气要求

基地周围不能有大气污染源,特别是茶园上风口要没有污染源,有害气体的排放应达到国家大气环境一级标准。生产、生活用的燃煤锅炉需配有除尘防硫设备,符合有机 (天然)食品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水源要求

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质清洁无污染,基地上游无污染源,生产、生活用水符合有机(天然)食品的水质标准。

3、土壤要求

基地土壤元素位于背景值正常区域,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或农药的污染,土壤肥力较高,符合有机( 天然)食品的土壤标准。

4、茶树品种要求

最主要是抗逆性(抗病虫、抗寒冷、抗干旱等)要好,生长势要强,同时要求选择种性纯、发芽整齐的茶园作为基地。若是规划新种茶园,还应考虑采用无性系良种,并以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种苗可选用本省选育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有:上梅州、大面白、赣茶1号、宁洲2号、九曲783; 邻省的新品种的有:乌牛早、平阳特早、浙农113、福鼎大毫、白毫早等, 均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状,适宜在全省范围种植、推广。

二、基地的环境保护与建设

1、保护与营造防护林带

对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特别是上风口的林木要严格实行保护,使它成为基地的一道防护林带。若基地周围原有林木稀少,特别是在上风口,要营造有利于茶树良种生长的防护林带。林带与茶行需隔开2m以上,中间开隔离沟。树种要求速生、抗风力强,如杉木、马尾松、泡桐、苦楝、合欢等。

2、行道树和遮荫树

对茶园中原有的树木,只要对茶树生长无不良影响的,应当保留并加以护育,使之成为茶园的行道树和遮荫树。茶园中的原有树木稀少的,要适当补种行道树和遮荫树,但不宜种得过密。宜选择根深枝少冬落叶,且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经济林或观赏树种。

3、梯壁护理

对梯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绿肥、护坡植物,如爬地兰、无刺含羞草、大豆、金光菊、三叶猪屎豆等。

4、种植绿肥,培肥土壤

幼龄茶园与更新改造的茶园中宜种绿肥作物,以利茶树生长与改良土壤。1~2年生茶园,选用矮生、匍匐或半匍匐型的绿肥,如伏花生、大绿豆等。3年生茶园,可选用根系浅、株型矮、生长快的绿肥,如乌豇豆、黑毛豆、小绿豆等。4年生茶园选用伞形、株体高的绿肥, 如山毛豆、木豆等。更新改造的茶园,宜选择生长期短、早熟矮生绿肥,如乌豇豆等。

5、茶园铺草

铺草材料因地制宜,稻草、麦秆、豆秸、绿肥、山野杂草、晒场废弃物、落叶、木屑、茶枝等都可选用。铺草厚度以不露出地面为佳,约10cm,一般每亩铺草量为1000~1500Kg。铺草时间,若用于抗旱保水的于5~6月为宜,干旱过后,在9~10月深埋当肥料;用于抗寒防冻, 可在10~11月进行,次年秋季深埋当肥料。

三、施肥原则与肥料种类

有机茶园施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配合施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及无机(矿物质)肥料等,禁止使用有害的垃圾与污泥、医院粪便及化学合成肥料。所用肥料有以下几种:(1)农家肥料。包括腐熟的厩肥、人粪尿、沼气肥、堆肥、沤肥、绿肥、秸秆、各类未受污染的泥肥及饼肥(须经高温发酵后施用)。(2)绿肥。适宜作夏季绿肥的有豇豆、绿豆、大豆、大叶猪屎豆、决明豆等;宜作冬季绿肥的有黄花苜蓿、紫云英、金光菊、蚕豆、豌豆、肥田萝卜等;还有多年生绿肥如爬地兰、紫穗槐、木豆等。绿肥可以在盛花期直接翻埋,也可制成堆肥或沤肥,还可兼作茶园土壤覆盖物。(3)商品肥料。包括商品有机肥、 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无机(矿物质 )肥料(如磷矿粉、矿物钾肥、钙镁磷肥、脱氟磷肥、硫酸钾等)、专用叶面生物菌肥等。其他还有鱼渣、骨粉等有机肥。

四、耕作与施肥

1、浅耕与追肥

浅耕追肥结合人工锄草进行,依茶园杂草发生情况, 1年2~3次,第1次春茶前即越冬芽萌动前10~ 15天,每2次在春茶后,第3次在夏茶后。浅耕后施催芽肥,以腐熟的人粪尿为主,结合开横沟蓄水,防止水土流失与抗旱。

2、深耕与基肥

深耕次数和时间视具体情况,一年1次或隔一、二年1次,以9~10月为最佳时期。深耕深度通常在30cm左右。 基肥可在深耕时施入,用量为堆肥或沤肥1000Kg/亩或饼肥200~300Kg/亩及配施适量的钙镁磷肥、硫酸钾。

五、病虫害防治

有机茶基地的病虫草害防治,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敌,控制病虫草害发生,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原则。可以采用农业、生物及物理等防治措施,禁止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农药及增效剂。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及时采摘,适度修剪,勤除杂草,秋冬季深耕、清园,合理施肥和采用茶树良种等。通过以上措施可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增强茶树抗性,控制及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及危害。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有释放或保护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昆虫,使用活体病原微生物制剂、昆虫病毒制剂以及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等,这些防治措施只要使用得当,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且无残留。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有人工捕杀或摘除。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杀,利用性激素诱杀以及糖醋诱杀,高温下暴晒土壤等等。只要掌握好防治适期,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六、有机茶加工厂周围环境与厂内卫生要求

1、加工厂周围环境卫生

(1)有机茶加工厂应远离公共厕所、居民区垃圾场(箱)、畜牧场、医院粪池等污染源,建在其他工厂及有潜在污染源主风的上风处。

(2)绿化、美化厂区周围环境, 厂内主要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易于排水,符合加工有机茶的环境卫生质量标准。

2、厂内卫生要求

车间和仓库房屋应建筑牢固,空气流通,采光明亮,并有防蝇、防尘、防潮设施,达到室内无蚊蝇,地面无尘埃,墙壁、门窗无霉斑,清洁卫生,符合加工有机茶的室内卫生质量标准。

七、有机茶原料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管理规则

1、产品质量与卫生管理:加工厂设1名企业领导负责产品质量和卫生管理,并配有专人具体负责。产品质量与卫生管理制度要层层落实,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2、原料管理:按加工有机茶的标准采收原料,不合标准和受污染的鲜叶不准采收。坚持原料进厂验收,不符合标准的鲜叶和非有机茶基地采收的鲜叶不准进厂或另行处理。进厂的鲜叶需在贮青车间摊放,以保持原料的新鲜、清洁、卫生。

3、技监管理:茶叶加工按不同茶类要求,执行不同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各道工序间半成品或成品的交接,必须实行自检互检,并将结果记入档案,以备质量跟踪检查。若发现有次品与劣变(或受污染)产品,均须分开堆放与处理,绝对不能混入正品茶中。

随时保持加工车间卫生、整洁,工具等存放要井然有序,每一作业班后,对机具、设备、车间、地面、墙壁均需清理干净,关好门窗。

茶机润滑油采用食用油,严禁携带有毒、有异味或与加工无关的杂物(包括佩戴各种首饰)进入车间,不准在加工场地内用餐饮食、抽烟或随地吐痰。

车间人员按规定着装,非车间人员, 包括来厂参观指导的人员,都按同样要求着装入内。

定期对车间人员进行体检,身体不健康或带传染病菌者,均不能上岗。

8、包装管理:经产品检验合格的成品茶必须在干燥、卫生的环境下及时包装入库。包装容器应该干燥、清洁、无异味,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包装要牢固、密封、防潮,能保持茶的品质。定型包装上要印注有机(天然)食品标志与质量标准及生产日期等。有机茶专用仓库内绝对不能存放非有机 (天然)食品。

9、贮运管理:贮藏与运输要按有机茶保存和卫生要求进行。

有机茶的标准

1.无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有机茶是在无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情况下生产和处理的。

2.保护自然环境:有机茶必须通过使用可持续的农业方法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这包括有机耕作、节水灌溉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

3.品质保证:有机茶必须符合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卫生、微生物和化学指标等。同时,厂商必须使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以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4.透明可靠:有组织或认证机构对有机茶进行评估、验证和认证,以确保产品符合有机标准和规范,并且消费者可以通过标签和其他信息了解其制造和生产过程。

5.质量控制: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必须受到质量控制和监督,确保产品的品质符合有机标准和规范。

常山农业的概述及发展优劣势

常山农业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按照“生态、品牌、规模、效益”,的要求,在生态上谋特色,在品牌上求突破,在产业化上做文章,在效益上创佳绩。重点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在“三优(优化技术、优化结构、优化布局)三品(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培育品牌)一提高(农产品转化和加工)”上有新的突破,促进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外向型、加工型企业有新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实现我县农业产业向特色型、高效型、加工型、外向型方向发展。
常山胡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常山胡柚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熟识而青睐的水果,已发展成为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据国内外柑桔权威专家预测,二十一世纪是杂柑的发展时代。常山胡柚作为柚与柑桔自然杂交而成的地方杂柑类品种,被誉为“中国第一杂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常山胡柚是鲜食与加工兼用品种,加工适宜性好。加上胡柚的药用、保健及综合开发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近年来,通过制定原产地域国家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实施常山胡柚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实施胡柚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县60%以上胡柚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常山胡柚品质与声誉。因此,从中长期情况来分析,常山胡柚已形成了品种优势、规模优势、政策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食用菌。食用菌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真菌,自古以来被称为“美味山珍”、“宫廷名菜”,近代又赋予食用菌“上帝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之美称。特别是当前,食用菌作为具有药用保健食品将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保持着较高的消费增长速度,市场潜力较大。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县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内外销相结合、区域相对集中的金针菇、猴头菇、秀珍菇生产区,食用菌已经成为一些乡镇的支柱产业。因此,下一步将突出发展金针菇、猴头菇和秀珍菇等,壮大食用菌总量;加强新型食用菌菌种的培育开发和繁育基地建设,促进食用菌生产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加大引进现代工业设施引进推广应用力度,实行设施化栽培,努力实现生产操作机械化、生产环境智能化、鲜菇生产周年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强产后保鲜加工和珍稀菇生产基地建设。
油茶。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茶油作为纯天然、无污染的保健食品,迎合了现代人追求绿色保健的消费趋势,市场前景看好。目前,我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油茶的市场竞争力开始凸现,对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产生深远的影响。
畜牧业。近几年来,我县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特色、精品畜牧业,畜牧业生产呈现出以生猪为拳头,土鸡为特色,畜禽并举、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生猪、土鸡作为我县传统的畜禽产业,具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稳定的销售市场,市场前景广阔。下一步,要按照“品种上档次,饲养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产品保安全”的要求,以生猪、土鸡养殖为主攻方向,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生猪良种场、土鸡种鸡场、土鸡生态养殖基地和万头规模养猪场、生猪养殖园区等项目。以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为重点,引进双肌臀大白猪、波尔山羊、梅岭土鸡、隆昌白鹅等优良品种,推广生猪园区饲养,山羊舍饲圈养,土鸡园地放养,白鹅种草精养等新技术、新模式,同时以畜禽品种改良为抓手,以发展园区饲养、生态养殖为突破口,推进畜牧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建立畜禽良种繁育基地,改良品种,提高品质;要建立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着重推广养殖技术标准化,养殖环境生态化,养殖模式现代集约化,养殖产品绿色优质无害化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发展畜禽加工业,提高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美化产品包装,强化宣传促销,打造优质品牌,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开拓国际市场。
粮食。2005年末,全县共有耕地面积18.52万亩,其中水田16.07万亩。近年来,我县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良新技术,特别是通过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广高秆改低秆、一熟改两熟(二熟改三熟)、常规改杂交、水育秧改旱育秧等新型栽培技术,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9.93万亩,平均单产377公斤/亩,总产量7.5吨,其中水稻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0%、总产量的90 %。除水稻外,近年来我县甘薯、大豆、玉米、大小麦类等粮食作物发展也较快。
蔬菜瓜果。蔬菜瓜果是我县的优势农产品。200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0.6万亩,产量3.2万吨;瓜果播种面积5.06万亩,总产量8.35万吨。小西瓜、辣椒、大蒜、番茄、高山四季豆、沿江避灾早毛豆等在县内外有一定知名度。要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做大做强蔬菜瓜果产业。以扩大种植面积、改变种植方式、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着力提高我县蔬菜瓜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充分利用我县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瓜类,加快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技术,如塑料大棚、滴灌、新型覆盖材料、基质栽培等现代设施技术,促进蔬菜瓜果集约化生产;制定实施主要蔬菜品种的地方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茶叶。常山是传统的茶叶产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以生产绿茶为主。2004年,全县茶叶面积8800亩,茶叶产量245吨,产值1100万元。近年来,通过加强茶园管理、改造低产茶园、名茶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县已经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名优茶的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以常山银毫、柚乡春等品牌为主的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87.5%。但我县茶园规模偏小,良种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县名优茶生产的发展。下一步,扩大茶园面积,加强名优茶开发,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和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主攻低产茶园改造和茶园换种改植,推广无性系良种,与全省同步推进良种化进程;改善茶叶生产加工环境,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有计划地培育、发展一批有机茶基地,确保茶叶优质、安全、高效;强化常山银毫机制、茶园病虫害监控等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茶叶龙头企业建设,推进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合,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竹产业。我县竹资源丰富,全县现有竹面积5.9万亩,其中笋用菜竹0.2万亩,年竹采伐量40万支。毛竹全身是宝,其根、茎、枝、叶都有较高利用价值,竹产业发展空间大。随着竹产业的发展,其价格上涨迅速,农民培育竹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发展势头迅猛。毛竹加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2005年全县竹加工企业已达21家,其中竹胶板制造厂家达3家。以欧凯板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已开始凸现。以何家乡江源村为代表的城郊型菜竹基地,其经济效益日益显现。该村菜竹基地已发展至1000余亩,现已全部投产,全村每年竹笋产值达300—500万元,全村推广此项技术的农户数已达400多户,已成为我县竹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其产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水产。我县地处金衢盆地西部、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境内溪流纵横,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水源充足。全县总水面4.6万亩,可养鱼水面2.04万亩,其中:山塘0.41万亩,水库1.43万亩,其他养殖面积0.2万亩,近年来,我县渔业养殖总水面、水产品总量、名特优新鱼种放养比例增长较快。我县渔业在自然资源开发、发展生态渔业、发展大田养殖以及提高产品知名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按照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大水面有机鱼养殖、溪港蟹虾增殖、城郊型休闲渔业、塘库名特优生态养殖、山区溪流性鱼类养殖,努力开发水产品的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整合区域优势,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基地及相关的加工、销售企业。

茶叶产业化工作总结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动,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中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成绩呢?我们要做好回顾和梳理,写好工作总结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工作总结而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茶叶产业化工作总结范本,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xx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xx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

  “ 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

  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

  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文化、财政、茶协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各部门经办人员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对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协调,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夯实茶基础

  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希望。

  一要继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的发展。无性系良种在名茶生产中发挥的效益已日益凸现。通过发展,力争使良种茶园所占的比例五年后增至60%。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新建基地的标准化,品种选择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与高质的协调格局;

  二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我县茶园总面积14万亩,其中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茶园7.1万亩,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近千亩。因自然条件、培管水平的差异,尚有2万亩地势环境较好的茶园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急需对这些茶园进行改造,提升茶园基础水平。同时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

  三要全面推进茶厂的优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实施茶厂优化改造项目的契机,积极开展我县的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大户进行茶叶加工厂无公害标准建设和改造。并通过标准化加工厂的示范带动,推动我县茶叶生产的无公害标准化进程,培育茶叶加工大户和企业。

   3.强化茶开发

  一是强化普通茶类的多种类开发。在全面提升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鸠坑毛尖等现有名茶质量的基础上,并积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地进行适合机采名茶的开发,以实现全面应用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名茶质量,增加茶叶生产效益;

  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千岛湖的知名度、优质的一级水体、“工业兴县”的浓厚氛围,依托鼓山、坪山等工业园区等载体,积极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蒸青茶、花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

  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开发。我县的黄金茶、苦丁茶很有开发潜力,要有意识地利用区域和山地资源优势,积极培植特色茶基地,创新开发机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区茶农收入。

   4.加强茶研发

  首先要强化合作,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利用淳安县委、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全面加强与在杭“国”字号茶叶科研、学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依托我县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浓厚的文化积淀,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力争在茶叶生产、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

  其次,要健全茶叶科技推广网络。我县茶叶在这几年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全县茶叶科技推广队伍为提高全县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所做的努力。县财政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等方面,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使茶农、经营者能有效地将先进科技应用于生产;

  三是要建立国家级茶叶科技示范场。以县茶叶良种试验场为基础,以实施农业部项目“茶树良种科技示范场建设”为契机,切实增强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生产、教学设备,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的茶叶科技示范场,为全县茶叶科技的试验、示范、应用推广提供支持。

   5.激活茶贸易

  我县的茶产业是市场主导型的产业,要进一步激活茶贸易,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要完善市场网络。抓好新千岛湖茶叶市场的建设,努力将之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叶休闲于一体的省内一流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以此为基础,扶持乡镇产地市场、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淳籍在外茶叶经营者和外地茶叶市场的联系,收集市场信息和营销经验。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并在互联网上设立千岛湖茶的网站,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掌握可靠、及时的市场信息,更好地指导茶叶生产;三要鼓励经营者在外开设茶庄、门店。对在大中城市开设茶庄、门店,销售千岛湖茶的经营进行奖励扶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来宣传推销我县的茶叶,提高千岛湖茶的市场占有率。

   6.打造茶品牌

  品牌是一个产品能经久不衰的源泉,没有品牌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很难健康长久,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的作用尤为明显。一是要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千岛玉叶”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历经十余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标,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意义非凡,各乡镇、部门、企业要切实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打响“千岛玉叶”品牌,将之打造成为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岛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蓝宝石”;二是要加大宣传促销。依托杭州茶都这一龙头,利用千岛湖的生态旅游优势,扩大宣传,积极促销。县财政应逐年增加茶叶品牌宣传资金,用于千岛湖茶的品牌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机会在我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业来淳,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加强交流,全面推介千岛湖茶;三是要强化品牌管理。要以茶叶产品推行QS认证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茶叶品牌、茶叶质量、茶叶包装的管理。

   7.弘扬茶文化

  我县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要积极接轨杭州茶都,充分挖掘我县茶历史、文化遗存,积极筹建三大中心:茶艺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千岛湖茶推介中心。组建茶艺表演队,寻找一套适合千岛湖茶特点的品茗茶艺,在茶艺表演中心,充分展示千岛湖茶的风采;挖掘、收集整理我县茶历史、文化遗存,建立茶文化展示中心,向游人、客商介绍我县茶叶文化,提升千岛湖茶文化内涵;建立千岛湖茶推介中心,精心设置推介载体,向外推介我县茶资源、茶产品、茶企业、茶贸易,提升我县茶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8.发展茶旅游

  我县拥有举世闻名的千岛湖,为发展茶文化、茶旅游提供不可多得的平台,我们要借助这个平台,做优做强茶旅游文章。一是要开发茶旅游产品,制作开发适合旅游销售的茶叶产品及相关纪念品,创新营销模式,与旅游紧密结合,即促进茶产品的营销,又提升旅游内涵;二是要开辟1~2条茶旅游观光线路,依托千岛湖强大的旅游优势,在茶叶生产、茶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关注茶叶,宣传茶叶;三是开发休闲观光茶园,选择交通较便利、茶园景观秀美之地,配套相应的供游人采制设备、品茶休闲场所,积极拓展茶园休闲观光游;四是推进茶馆业的兴起,千岛湖镇作为“休闲度假胜地”,要科学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味浓、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馆,增添城市休闲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茶文化、茶旅游、茶产业的和谐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47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