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道家的自然之道与中国茶文化

品茶 2023-11-24 00:56:35

道家的自然之道与中国茶文化

道家崇尚。而道家的“自然”之“道”,一开始便渗透在茶文化启蒙的精神之中,它的虚静恬淡的自然观与之本性非常和谐,茶道也就成为“自然之道”的组成部分。茶生长于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为伴,以明月、清风、云雾为侣,是沐浴甘露之芳泽、吸纳天地之精华的自然之物,其清灵、玄幽的禀性,与道家淡泊、无为的心境极其契合。所以,道家是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着神仙世界,产以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的信念,用“道茶”实现着“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开创了中国茶文化。

当然,茶由其解渴、疗疾的自然,引申出道家的精神功能,形成中国文化中的“茶道”、“茶德”,除了茶与“自然之道”的契合外,也与茶性俭、茶至清、味恬淡、苦后甘的特点密切相关;而这些特点又与中国人一贯崇俭朴本分、清白处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先苦后甜的传统美德相一致。因此,饮茶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品味,也就有了历代仁人志士借茶抒情、托茶言志、以茶修德、以茶明礼的传说。

茶道的道家理论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那么茶道的道家理论有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的道家理论,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的道家理论   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正因为道家?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 三才杯?。杯托 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 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 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 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 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 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 青州从事,战退 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 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 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 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 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茶道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综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结论: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故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茶道的简介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之后又传入西方。

茶道中有什么道家理念,茶道与道家思想的联系有什么?

其实茶道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一直都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现在很多人在品茗的时候都非常讲究“静”观念,其实这就是受道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道家文化把“静”看成是人生的本质特征之一,道家讲“静虚则明,明则通”。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无欲无求,那么心自然就比较清明。

道家文化一直在强调大家要去除心中的杂念,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修心。一个人的心一旦平静了,那么观察世间的万物就会更加明朗,就像水面平静就能够映照出世间的万物。

人的心理如果比较安静的话,就能够洞察世间一切的东西。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的心到达了一种比较清明的境界,所以能够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世间万物的真实面貌。

“清”也是道家文化非常重要的思想范畴,许多的当代艺术品都强调“清”的重要性。在茶文化当中也强调“清”的重要性,要求要水清、茶清、气清,更重要的是要求人清、心清等。

对于冲泡出来的茶水,同样也要求做到“清”,包括汤色清,心境清,气韵清等。

后来,大家还会不自觉地将道家的一些思想追求和茶道文化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比如,道家文化中的“和”也是哲学思想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个范畴。

所以,从上面说的“静”、“和”、“清”这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道家文化和茶道文化当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宜宾的茶文化与道家文化

茶文化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君不语,茶里品味,可以除疲劳、涤思想、振精神。通过品茶,达到修身养性;通过品茶,提升精气神智。

茶无言,水中沉浮,把那清新山野、悠远历史、浪漫诗词、深沉哲理静静地传送,令你清醒,令你精神,令你脱俗。茶的灵性,是需要用心去品,才能感觉到的。 

人生为壶,沏杯香茗,品味时事,动心风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48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