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小小茶农 2023-11-24 01:48:07

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就 址因为茶能符合中国国民的内在追求,从而茶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同佯,茶文化精神 也反映了中国的囚民性。

中国茶文化之花是由具有中国特性的国民浇灌和培育出来的,即中国国民性规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在 特质(即茶文化精神),因此,要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茶文化,就必须首先理解和认识中国人,即中国的国 民性。

一、重视现实人生是中国国民的特性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塑造中国国民特性的主要思想是儒家和道家。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有多层 含义。其中的一层,也就是对中国国民的以大塑造,就是重视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 人,焉能事鬼”,这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中国国民不舍弃或轻视现实人生,而是在现实世界巾保持或追求 幸福和快乐,即“道在伦常日用中”,这便是孔子的“仁”对中国国民的塑造。

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补充,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也起了重要作用。

道家尽管是崇尚沾净虚无,去尘离俗,恬淡无为,然而,他们仍然是重视现实人生,他们修炼长生术的目 的,仍然足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仍然是为了活得更好,更有质址,这就是道士们所向往的轻身换竹,羽化成 仙。

无论儒家也罢,道家也罢,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之一就是重视现实人生。

中国茶文化是由中国特性的国民所创造、培养和发展,因而重视现实人生也就成为巾同茶文化的内在特 质之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种种品茶赞茶的文化表现说明了这一点。

茶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而茶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 的重要手段。因为茶中有人生的满足,使得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即使遭受巨大的打击和不幸,也不陷入宗教的 迷狂或深沉的忧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失意文人品茶赞茶的历史或情感体验。

中国茶学第一人--茶神陆羽,尽管看透人生:“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然 而,他没有沉入佛门避世,而仍然执着现实人生。不断地对现实人生探索,而达到了人生的高境界,将儒、道、 佛融于一身,才写出了茶学经典《茶经》。

自陆羽之后,历代茶人正因为重视现实人生,才有如此多的咏茶之诗和茶学着作。文人士大夫们在“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时以茶励志,以茶修性,而失意时或经历坎坷时则从品茶的境界中寻得心灵的安慰和人生的 满足。

唐代诗人韦应物说:“为饮涤尘烦”--饮茶能消除人世间的烦恼。韦应物是个失意文人,在现实社会无 法施展才华,便消沉隐退,在茶盅中享受人生。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后半生仕途不畅时,便退隐山林,在恬淡宁静中以茶相伴、享受人生:“食罢一觉睡,起 来两瓯茶。……无忧无乐者,长短任天涯。”

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宦途不得志而毕生致力于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茶诗,在茶中享受“闲远 古淡”的人生。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是因为壮志难酬,而在茶中寻得慰藉,创作了唐宋诗人中最多的茶诗。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中国历史上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们沉湎于茶艺或茶道,在茶 中享受人生,在茶中倾注中国的儒释道思想。

二、追求人格完善是中国国民的显着特性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精神

中国国民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于孔子“仁”的思想,两千多年来持久而稳定地承续下来。孔子的思想是中 国农业社会的结晶,而中国农业社会在两千多年中没有大的变化,即封闭而稳定地发展。因而孔子所奠定的 这么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在封闭而稳定的农业社会的环境中承续不断,后世的思想家们也只是在不同的时代 背景下发展了孔子思想的某一方面。

孔子“仁”的一大特性就是突出了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而极力强调学习和教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通过追求知识、勤奋学习和讲求控制、锻炼意志而达到伟大的人格: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就是孔子的个体伟大的理想人格。

孔子所树立的理想人格,经过孟子的发展得到了极大地高扬,孟子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竹,饿其休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听以动心,忍性, 曾益共所不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 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些经典名句,两千多年来,激励着中国的国民,而成为小国国民的性格,特别是成为丈人士大大的人格 理想。

中国茶文化主要是由中国文人士大夫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追求人格完善成为中国茶文化精神的 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茶学的开山祖陆羽,就是把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他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昧至寒;为饮,最 宜精行俭德之人。”于是,“精行俭德”成为历代茶人的格言。陆羽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实践和修炼“柿行俭德” 的理想人格。他的《茶羡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 城下来。”充分表现了他独立自由的人格,在茶与山水中寻得人生的满足。

唐代有一批诗人都是以茶来排解烦恼,磨励志向,完善人格。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中称茶:“沽性 不可污”。唐僧皎然称茶:“此物清高民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其性精清,其味淡 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因而茶成为国人锻炼意志的手段:“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屡遭坎坷挫折,而茶叶则成为它个人追求高洁、刚正纯朴的品格象征。其所作《叶 嘉传》最能反映他追求的理想品格:刚正不阿又恬淡飘然。在《叶嘉传》中称赞茶叶“广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 貌如铁,资质刚劲”,这实际上就是苏轼自身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苏轼的另一名言:“从来佳茗似佳人”,也是反 映了他高沽的人格追求。 "

大文豪及史学家司马光则把茶比作君子:“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 不同。”茶中有完美的人格,司马光通过赞茶表达了个人人格的追求--做君子,不做小人。

即使身处富贵乡的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也是把品茶看作人格的修炼,他称赞茶“i哩瓯闽之秀气,钟11JJlJ之 灵桌,祛襟涤滞,致消导和则非庸人孺子而可得而知矣。澹间沾,韵高致清……”因而“天下之上,勋志清白, 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五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笑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於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调盛 世之清尚山”

元明清的茶人如唐宋文人士大夫一样,在品茶中,在茶艺或茶道中追求人格的完善。

明代屠隆在《考般木余事》中对品茶人品的要求:“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 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茶道或茶艺必须要德行高修养好的人才能得到茶中的审美境界。

晚明众多茶人则在内困外忧中,更足在茶艺中走向内向心性的修养,在清赏闲适中避世。

三、讲求和谐是中国的国民性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民族是一个-卜分强调和谐统一的民族,

最早奠定中国民族这一特性的仍然足远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的礼“要求保持、恢复并突出地强调相 对温和的远古氏族统治体制”,“又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孔子的“仁”是要维护“礼”的,即要维护“以血缘为 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而这个“礼”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世间关系 中,构成和谐统一的关系,

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起了较大作用的《老子》,尽管没有明确地强调“和谐”,但它所主张的“贵柔守雌”,不 冲动,不狂热,冷静而理智的生活智慧,强化和补充了孔子所主张的“和谐”

明确提出和谐中庸思想是战国时期的《中庸》一书。此书继承了孔孟提倡发愤修养的思想,同时提出了中 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巾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山,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个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一儒家思想经过秦汉和宋明时代的不断强化,在以家庭小生产农业为 经济本位的社会中,对维系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深入同民骨髓而成为重要的旧民性。

中国茶文化就是在中庸、和谐的环境中,由具有中庸、和谐特性的中国国民培育、浇灌出来的。因而讲求 和谐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

陆羽《茶经》一书的内在核心是寻求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所要达到的便是一种和谐,一种人与周旧环境 的和谐,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有机和谐。

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通过煮茶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茶的审美境界能消除人的烦恼,因而,茶得到讲 求和谐的中国国民的特别喜爱,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其性精清,其味淡沽,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即饮茶 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唐末刘贞亮对饮茶功用的总结::’以茶散闷气,以 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性。”宋徽宗《大观茶论》 则说,茶因禀有山川的灵气,因而能“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讲求和谐的中国国民,培育了讲求和谐的中国茶文化之花,而和谐的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又起 了重要作用。

四、进入庄禅式的审美境界是中国国民的审美特点更是中国茶文 化的核心精神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发愤修养,努力学习,“克己复礼”而达到“仁”的境界。老 子主张冷静理智,不冲动、不狂热。荀子则主张用现实社会秩序规范来改造自己。而《易传》则主张乐观而积 极奋斗,即“刚健有为”。这些思想都成了中国国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国民性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是以庄禅式的审美来对待人生、对待生活。

庄与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种不同的思想,然而,这两种不同的思想在审美境界上却是相通的。

庄子所探索的是:在现实的苦难,在强者的卑劣的黑暗社会中,个体的身(生命)心(精神)如何存在的问 题。他探索的结果是必须采取对整体人生审美观照的态度,这就是不计利害、不计是非、不计功过,忘乎物我、 主客、人己,从而让自我与整过宇宙合为一体。这也就是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没有否定人生、 否定生命,而深深地爱护人生和生命,自自然然而合规律性地和宇宙合为一体,进入审美的人生境界。

禅是佛教的中国化,它修炼的方法是“悟道”,即采取直觉的方式来参悟世界、宇宙、人生、生死等,它所要 进入的境界是“瞬刻永恒”“‘,即超越一切物我人己界限,与对象世界(例如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凝成永恒的存 在。这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境界,一种精神的愉快和欢乐。

庄子和禅的审美境界是相通的,最终就是要超越现实的苦难世界,寻求精神的愉悦,和宇宙合为一体。而 且庄于和禅都喜欢在大自然的风景中,去感受审美的愉快,去达到超功利、无思虑。

无论庄也罢,禅也罢,都是对人生、生命、自然采取肯定的态度,采取高级审美的态度。

庄禅的人生审美态度补充了儒家的思想,而深人中国人的骨髓,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在他们遭受巨大不 幸时,仍然能热爱生命、重视现实,因为有庄禅的审美境界可寻得人生的安慰、生命的乐趣。

中国自古有”茶掸一味“之说。茶禅何以一味?其味就在于都是以对人生、对生命,乃至于宇宙、世界采取 审美的观照,达到高级美妙的愉快境界。在这一点上,庄禅茶都足一味的,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根柢全在道家。这个”根柢“就是庄禅的审美境界。中国茶文化是由庄禅审美性格 的国人培育出来的,自然,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审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叫:,困茶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如果 茶道或茶艺或者说品茶达不到这样一种审美的境界,或者说没有这种审美的功能,茶文化之花也就难以在中 国大地上几千年常开常新。中国大量的茶诗或茶着作都是在赞美或描述这样一种庄禅式的审美境界或审美 体验。

陆羽在《茶经》中描述饮茶:”苦、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 也。“身心不舒,只要喝几口茶水,便可身心舒泰,如甘露灌顶,美妙得很,这是一种审美体验。唐代诗人皇甫曾 描述陆羽采茶时的境界:”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 寂燃灯夜,相思一罄声。“这是一幅超然脱俗的图景。茶圣陆羽就是在这么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中, 寻得研究茶的快乐。唐僧皎然描写陆羽品茗时的悠然自乐,则更体现了陆羽的与众不同:”何山赏春茗?何处 寻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这是超然脱俗、遗世独立的美妙境界。

在中国茶文化史中,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极其夸张而浪漫: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 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诗人卢仝在饮茶中进入了人生的高级审美境界,把孤闷,平生不平事通通抛弃了,而要羽化成仙,进入蓬 莱山这样的人间仙境,茶竟是如此美妙!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后半生仕途不畅,即是在煮茶品茶中求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的快乐:”山茗煮时秋雾 碧,玉杯斟处彩霞鲜。临阶花笑如歌妓,傍竹松声当管弦。虽未学穷生死诀,人间岂不是神仙。“山林、彩霞、鲜 花、竹林,伴之于朦胧的雾霭和松涛,煮茗享受,而进入神仙境界。这实际就是庄禅茶一味。

唐代诗人元稹的着名茶诗《茶》中描术他煮茶品茶中的人生满足;”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 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 堪夸。“邀明月作陪或与朝霞相对,煮茶品茶,谈古论今,那种美妙的滋味,令人陶醉无法夸说。

唐代大诗人、大书家颜真卿,邀集僧俗之客于香花芳草的庭轩里,在皎洁的月光下,饮茶吟诗,写下的《五 言月夜啜茶联句》描述了对人生的美妙体验,其中颜真卿的两句最为美妙:”流华净肌骨,疏渝涤心原。“

上述几位诗人对饮茶境界的体验,仅仅是众多文人士大夫中的代表,唐代大量茶诗是记录茶中审美的体 验或赞美和留恋这种庄禅式的审美体验。而宋代众多的文人士大夫山写了大量的这种茶诗或茶词,如苏轼、 梅尧臣、陆游、辛弃疾等大文豪,这些人电大多是仕途不畅或壮志难酬,而在茶与山水中寻得心灵慰藉,人生的 洒足。因为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中煮茶品茶,能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人世间的一切不顺都可抛置脑后, 这也是中国文人的生存智慧--在品茶中与山水辉映中寻得生命的乐趣和生活的力址。豪放派诗人苏东坡 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何等的美妙!

明代的文人、士大夫、隐逸品茶、鉴茶仍然足以庄禅式审美为指归,在大址的茶着作中叙述了达到这审美 境界的手段和途径。

明代屠隆《考檗余事》中说:”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磁心醉,觉与醍醐甘 露抗衡,斯善赏鉴者矣。“即要白石清泉,还要煮茶得法,更要长期体会,才能进入这种身心舒泰、令人陶醉的美 妙境界。

明代陆树声退官隐居田园后,沉湎于品茶的禅境为人生的最大满足和生活的乐趣。他在《茶寮记》中叙述 了他对这种禅境的营造:”田园敞小寮开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凡飘汲、罂注、灌拂之具咸庀。择一人稍通 茗事者从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竹外,其惮客过从余者,每与余相对结跏跌坐,啜莒汁,举无生 话。“

明代隐士张伯渊,”志甘恬澹,性合幽栖,号称隐君子,其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 之余,汲泉煮茗以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衍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其所着《茶录》一书对饮茶境界 的体会就是要独自一人品茶,才能进入忘乎一L刀的审美境界:”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咀则雅趣乏矣,独 啜曰神,二客曰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

独自一人静坐饮茶以达”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儿明代茶人所特别强调的。徐谓在《徐文长秘集》中对 ”寒宵兀坐“品茶独有体验,而罗禀在《茶解》中也描述:”山堂夜坐,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杯,云光滟 潋。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冯可宾《茶笺》饮茶十三宜的第三宜也即”独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晚明的文人士大夫由于所处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思潮,他们反拨宋儒理学而 更多地吸收了庄、掸及道家思想,茶艺和艺术鉴赏、山水景物。甚至纵情声色成为”率性而行“的;卜段。他们迫 求自然人性而特别注重在具有幽趣和雅趣的茶道中”尽己之性“。

在茶艺或茶道中寻得庄掸式的审美境界,仍然是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文人的生活乐趣、生命的安慰。如 现代文人林语堂说:”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这是典型的在茶中审美而获得生活乐趣的现代文人。

五、余 论

任何文化邢具有两重性,有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合理性和合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积极性,然而,随着 《时间的推移,积极的文化也会部分变成保守甚至落后的文化。

辩证地看,中国茶文化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在维持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 面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茶文化也助长和促进了中国文人土大夫那种封闭自守、克制和压抑的奴隶性格, 一满足于精神上的人格完善即”安贫乐道“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历史的惰性:,当然,这种历史的惰性主要根源 于中国几千年封闭的农业社会,茶文化则起了促进作用。

然而,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农社会的封闭已被打破,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工业化在不断向前 迈进。由于市场经济的求利性、竞争性及等价交换等特点,高扬中国茶文化精神在当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发展中国茶文化,有利消除尔虞我诈,使人们愉快和谐地生活在一个既有高度物质文明又有高度精神文明的 社会环境中。

茶艺对人生观的作用

谈中国茶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和人生观意识(一)
中国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生于名山秀川之间,人们从饮茶中与山水自然结为一体,茶的自然属性与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华渗透和融合,使得茶的精神内涵为众人参与和接受,形成了系统而又完整的中国茶文化,茶文化中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深刻哲理,演变为民族的礼俗,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同时融汇了儒、释、道哲学思想的茶文化,又引申为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茶文化中,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几千年来,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就因为茶符合中国国民的内在追求,茶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培育、浇灌出了国民中庸、和谐的特性。而和谐的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又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茶文化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文化成为了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升华。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从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历史来考察,茶文化体现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体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茶道思想蕴涵着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茶文化这种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它表明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其次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文化与道家的渊源久远而深刻的,“茶禅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义,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茶人认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的性格象水,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处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文化从自然取得精华,在这里与老庄信徒们的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自然”的理念导致道家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文化的虚静恬淡的本性自然吻合。同时茶文化中还融合了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佛教在中国兴起后,由于坐禅的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都有禅佛思想的体现。“自古高山出好茶”, “天下名山僧侣多”,历史上许多禅林寺院出产名茶,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促进了禅宗思想的发展。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综合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蕴涵着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儒释道三家相激相荡,相摄相融,精彩纷呈,于是有了文人茶道,文人茶道在文化气质上显得更为清高、更为闲雅,更有艺术品位。正是在儒释道共建的一个思想及活动的磁场中,文人们弘扬了茶道艺术,他们更多地以茶道启发灵感,静悟生命,提升境界,充分体现了对茶道精神的深切把握。

谈中国茶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和人生观意识(二)
属于哲学范畴的人生价值观,是对人生、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是人们站在一定的理性高度,概括和总结人生的各种问题,形成的对人生的主要问题的看法。人生观问题,关系到人究竟怎么样怎样做人,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存在于社会。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注重道德意识: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认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再次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释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茶文化中这种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的思想,以及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的精神,在当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崇尚和谐的宗旨: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构建和谐文化,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启示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身生存的环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彼此尊重,和谐相处,启发人们感悟身心的统一。把茶作为当今人们交往的重要纽带,无论是朋友相会,亲人团聚,商务洽谈,都以茶招待,“清茶一杯”象征着礼仪、真诚、纯洁和热情。茶文化中的“和”、“敬”等,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茶文化中家庭茶礼提倡的是尊老爱幼,和睦相亲,勤俭持家的治家之风,小小的一杯茶以特有的亲和力,维系着家人之间的亲情、友情。

谈中国茶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和人生观意识(三)
崇尚节俭的作风: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两晋南北朝时,针对帝王、贵族聚敛成风,士人夸豪斗富的奢靡之风,一些人就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以茶代酒“的故事。他们以茶待客,表示的是一种精神、情操。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反腐倡廉,茶文化中 “以茶养廉”的精神仍有现实意义。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利用职权肆意挥霍,用公款大吃大喝。种种不正之风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也引发了人们心理上一种不平衡。建设和谐社会,反腐倡廉,弘扬茶文化中 “以茶养廉”的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廉洁、节约的风气。在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交往中,提倡“清茶一杯”精神,以茶清政、以茶养廉,有利于倡导清廉俭德,制止奢侈浪费。
崇尚追求真实的精神: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茶人心境的形成和创造,来自于“虚静”。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虚静早有深刻的阐述,道家认为,人的心虚静之极,可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天地万物,儒家则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佛家认为,人的心灵不为名利欲望所占据,谓虚,人的思想不受外界的干扰,谓静。这种虚静,既顺乎茶之本性,又合乎人之心性。因此,虚静的心境,可以说是茶人的性情。性情之真来源于人对茶的品赏。人在工作的忙碌之后,生活的余暇之时,端起茶杯细啜漫品。当茶汤静静地浸润人们的心田时,人的心灵就在虚静中得到净化,精神也就在虚静中得到升华,这样就可以尽享怡然自得的人生之乐。由此看来,人们品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炼、品质的涵养和人格力量的锻造。人们只要以宁静淡泊的心情,旷达超逸的襟怀去品茶,就一定能得到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真趣。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构成互相联系统一的人生价值观,它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之中,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她与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会在一起,形成了共识与认同。当今我们提倡建设和谐世界和和谐社会,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建设现代社会的今天,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实践中,茶文化中注重道德意识,崇尚和谐精神,节俭作风,求真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借助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以茶为载体,弘扬和谐文化,以茶育人,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对国家对人民担当责任,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资源,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中国茶文化包含哪些 中国茶道精神如何体现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常识文化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48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