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时,用600年的昆曲演绎200年的《红楼梦》。昆曲《红楼梦》的成功让很多人领略了编剧王旭烽这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功力。生活中,王旭烽热爱茶,茶香总萦绕身边,香气中有“红楼”的细腻、昆曲的古典、“茶圣”陆羽的情怀以及她笔下忘忧茶庄对联上“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茶人心境。
电影版昆曲《红楼梦》剧照
昆曲“红楼”宛如“梦”
日前,电影版昆曲《红楼梦》在京正式开机,600年昆曲将现银幕,大梦红楼再续传奇。电影版昆曲《红楼梦》将沿用昆曲《红楼梦》舞台剧的原班创作人员。业内人士表示:“拍摄电影版昆曲《红楼梦》是对昆曲这一民族艺术瑰宝的伟大发扬和传承,必将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去年4月,昆曲《红楼梦》首演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随着宝玉在全剧尾声”好一场大梦“的叹息,灯光亮起,观众走出了这场”红楼梦“.而对于编剧王旭烽来说,将《红楼梦》用昆曲方式演绎的过程,也犹如”好一场大梦“.
昆曲《红楼梦》主要演员均为”80后“.演出分上下两本,长达5个小时。上本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通灵宝玉入世拉开全剧序幕,将观众带进了贾府繁荣的良辰美景,到元妃省亲止;下本着力讲述贾府众女儿们是如何”了“而”归去“,是大观园之悲凉的幻灭。园子中那些年轻美丽的生命们命运随大观园兴衰而浮沉,因昆曲的柔婉得以淋漓尽致地酣畅演绎。但是最初,王旭烽却是阴差阳错地与这部”青春版“《红楼梦》结缘。
王旭烽一直非常喜欢戏剧,迄今为止写过三部戏。1980年大学二年级,她完成了处女作独幕话剧《承认不承认》。她既是编剧又是主演,并在浙江省首届大学生文艺汇演上成为创作、演出惟一双双获奖的得主。而为小百花越剧团茅威涛主演的《藏书之家》担任编剧,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经《藏书之家》导演郭晓男推荐,王旭烽最终成为昆曲《红楼梦》编剧的不二人选。王旭烽说:”从小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因此当时就答应下来。“此后一年时间里,从接受昆曲这种古老戏曲形式的挑战,到考虑最终舞台上所呈现的样子,王旭烽感受着这项需要付出巨大心力的综合艺术。她坦言:”创作昆曲《红楼梦》的艰辛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过程",像做了一场梦。“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香飘
《红楼梦》中描写了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120回本的《红楼梦》中,有273处写到茶,其中涉及到的茶就有六安茶、老君茶、暹罗茶、普洱茶、龙井茶、女儿茶等。作为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教授的王旭烽,虽然没有在昆曲《红楼梦》中特意加入自己对茶的偏好,但保留了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妙玉嫌刘姥姥用过的杯子脏了而弃杯的经典场景。”妙玉弃杯的细节,表现出茶性易染,过洁世嫌的精神。茶的一切美好情怀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王旭烽表示。
王旭烽说,《红楼梦》中涉及的茶她都喜欢,但平时生活中,喝的最多的还是家乡的龙井以及普洱。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普洱茶的喜爱,使王旭烽对《红楼梦》中的”女儿茶“有了自己的看法。”女儿茶“存在很多争议。泰山女儿茶、乌龙里的”东方美人“、绿茶里的”四明十二雷“等,都曾被认为是书中的”女儿茶“.但王旭烽认为,普洱茶因馥郁清香、茶性温和、药效显着、久藏不变,北京豪门贵族之家,很讲究喝普洱茶。同时,书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等精彩段落中就不乏对普洱茶消食去腻的直接描写,因此书中描绘之”女儿茶“应为普洱。
钟情话剧演绎”茶圣“情怀
由于《红楼梦》中对茶文化的细致描写,王旭烽站在茶文化工作者的角度,也将其看做是一场”茶楼梦“,而且在编写昆曲《红楼梦》的同时,她的”茶楼梦“也在上演。王旭烽发起的”茶艺红楼梦“,由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12名女生扮演的红楼”十二金钗“在”全民饮茶日“主题活动上首演,再现了”十二金钗“各自对茶的理解。此后,这场”茶楼梦“更做到了上海世博会。
目前,王旭烽将精力放在将茶和话剧的融合上。陆羽的经典作品《六羡歌》成为试金石。《六羡歌》表现的是”茶圣“陆羽与唐代女诗人李冶的感情生活,同时也呈现出陆羽的内心世界。而身兼总撰稿、总导演双重身份的王旭烽将话剧版《六羡歌》演绎为”穿越剧“,一群大学生梦回唐朝,直面”茶圣“的爱情。她透露,此前大规模的角色选拔工作已经结束。话剧《六羡歌》将在浙江农林大学的毕业典礼上首演,此后该剧还将登陆大学生戏剧节。
从昆曲《红楼梦》到话剧《六羡歌》,王旭烽经历了创作的艰辛,也体味着文学与茶文化所带来的闲逸和快乐。正如这位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在小说《南方有嘉木》中,那幅挂在忘忧茶庄里的对联上所写:”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这个传说来源于《神农本草经》。
一、关于《神农本草经》:
1、《神农本草经》又叫《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医药典籍。
2、它的原书已经散佚,现在看到的由后人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而成,所以,该书有三卷、四卷、八卷的不同记载。这本书按上、中、下三品分类记载了365种药物的主治、功效。除此之外,它还总结概括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服药方法、剂型忌宜等中医方药基本理论。这个典籍托名神农所著,实际上是历代医家医药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关于这个典籍的成书年代,一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一说是汉代。我们不妨笼统一点说,成书于秦汉时期吧。这正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形成时期(主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转述这个传说的文字大多数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二、“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来源:
1、《神农本草经》一书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传说中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亲身验证草木的药性,历尽艰险,遍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舌头麻木、头晕脑涨,正值生命垂危之际,一阵凉风吹过,带来清香缕缕,有几片鲜嫩的树叶冉冉落下,神农信手拾起,放入口中嚼而食之,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畅,诸毒豁然而解,就这样,神农发现了茶。
2、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3、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读音xiù,泛指各种气味)味所主,以播百谷。”
4、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5、?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或炎帝)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
6、宋·罗泌《路史·外记》说: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遇七十毒,极含气也。”
7、?宋·郑樵《通志》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热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救时疾。”
8、清·袁了氏《增补资治纲鉴》云:“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温平寒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遇十二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三、关于神农氏:
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在民间传说中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相传他是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他发明了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他是传授人们以药治病的医学发明人,又被后世尊为医药之神,《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四、关于茶:
1、一般认为,神农尝百草只是历史传说,但这个在伏羲之后黄帝之前的神农氏时代确实是人类刚刚从野蛮步入文明,进入原始农耕的时期。一切后世的人类文明,诸如农、医、工、商、文艺,都从这时起步。而茶叶的发现和作药用,也在这时开始的。尽管神农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但是大致可信的是我国利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至少已有四、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2、晋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记载茶事有五处,其中谈到周武王伐商灭纣时,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部落把茶作为结盟约好的贡品,敬献给周武王等。周武王伐纣时约在公元前1006年,据此,我国有确切记录的“茶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不过,既然是贡品,自然十分珍贵,当时也许是不容易得到的,更不用说在民间广泛普及了。至于这些茶叶的用途,后人就不得而知了。唐代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茶圣陆羽也肯定了茶叶在上古时期已经被人们发现了,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有饮茶的习俗了。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九月叔苴,采荼薪樗”的诗句,有学者认为此“荼”即为现在的茶。还有的把《礼记·地官》的“掌荼”、“聚荼”,解释为茶礼。但是,古代的荼字一字多义,并非专门指茶,也有的指苦菜、茅莠之类。
4、迄今为止,现存史料无法清楚地解答茶的起源,不过,先秦时代没有把茶当作主要饮品是确切无疑的。那么,当时的主要饮品是什么呢?据《天官》记载:“浆人掌共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水,最为普通和基本。浆,是用水煮米时沥出的米汤。醴,就是甜酒。凉,就是冰。医指酸梅汤,因其能帮助消化,古人认为有医用价值,故称之为“医”。酏就是饴糖,用水调和冲饮。可见,先秦时虽然有人饮用茶,但这种最富有诗意与审美情趣的饮料并没有进入主导者的行列。饮茶习俗的风行,是一个逐步演变渐进的过程。
谷风
作者:佚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使人读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则更能体现被孔子称道的温柔敦厚的教传统。
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原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这首诗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选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时刻,使用对比的手法,凸现了丈夫的无情和自己被弃的凄凉。这个时刻就是新人进门和旧人离家,对于一个用情专一、为美好生活献出了一切的女子来说,没有比这一刻更让人哀怨欲绝的了。诗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这一出人生悲剧的最佳契机,从而为整首诗的抒情展开提供了基础。而一方面“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热闹和亲密,另一方面“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的绝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种高度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被弃之人的无比愁苦,那种典型的哀怨气氛被渲染得十分浓烈。
其次是借用生动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尽的妙喻。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风和阴雨,来表现丈夫的经常无故发怒;以采来蔓菁萝卜的根茎被弃,来暗示他丢了根本,视宝为废。这主要用于言事。第二章则转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人物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苦涩程度,远在荼菜的苦味之上。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另如第三章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浊”,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不论有何困难,都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第五章用“贾用不售”比丈夫的嫌弃、“比予于毒”喻对己的憎恶;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劳比作御冬的“旨蓄”,将丈夫的虐待喻为湍急咆哮的水流。这些比喻取喻浅近,无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叹、反覆吟诵,也是表现弃妇烦乱心绪和一片痴情的一大特色。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三章的“毋逝我粱,毋发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在反覆的述写和表白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顺着这一感情脉络的延伸展开,循环往复,人们更能接近和触摸这个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受到被弃带给她的精神创痛。至于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面再、再而三地出现“宴尔新昏”的句子,又在断续错杂的回忆和抒情中,突出和强调了丈夫背信弃义对她产生的强烈刺激,她无法忍受眼前出现的这一现实,更不能以平常之心来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反覆咏之,以示铭心刻骨,难以忽忘。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出现,表明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53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理产凤尾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下一篇: 四川省万源市茶叶的有机组分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