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着称于世。
武夷山何时有茶?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孙樵(约825-约885年)写的《 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候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候。晚甘候,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候,用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尚未建县,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从此,晚甘候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清明闽北人蒋蘅写的《晚甘候传》一文中,更是通篇以拟人化的笔法,酣畅淋漓地为武夷岩茶写传。他写道晚甘候,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该传沿用了前人对武夷岩茶的美称--晚甘候,以拟人化的笔法记述了它的姓名和表字,姓甘,名如荠,字森伯。作者巧妙地用了《诗经》中的典故,予武夷岩茶以姓名:甘如荠。《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晚甘候》作者匠心独具,为甘甜美味的武夷岩茶取了出典于《诗经》的尊姓大名,令人解颐生津。传中还把武夷岩茶的茶品拟人化为人品,赞之曰:君子人也!足以与周敦称莲花为花之君子相媲美。
唐代诗人郑谷有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人不但高度评价武夷茶,而且说明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蜡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第一茶圣陆羽在晚年慕名来到武夷山,写有《武夷山记》,对武夷君的神话传说,表示兴趣,遂记之。虽然此记已佚,但是从其他的书、志的注释中,尚能见到片言段语。该记当是陆羽在晚年蛰居江西上饶时、于《茶经》的成书之后若干年所撰,因此也是《茶经》上未见武夷茶记载的原因之一。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且名度很高,深得文人赞赏,引人垂将老矣的陆羽慕名而来。
自唐代孙樵称武夷茶为晚甘候后,历代多有讴歌其者。宋朝陶谷着《茗录》写道: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烈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森伯既是超群的好茶,而要能体会森伯的佳妙之处,非熟练的评茶者寞属。那么,谁是森伯的知遇者呢?《晚甘候传》云: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于是,王肃可以肯定是早期与武夷岩茶(森伯之祖)神交的一位雅士了。宋朝叶清臣在《述煮茶小品》中也说:王肃癖于茗饮这也说明他算得上一们精于品茶的人。南北朝时期,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南齐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岩茶礼品。因此,当代着名茶叶专家陈椽据此论证:武夷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已初具名度。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散文《叶嘉传》,也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武夷岩茶的一篇佳作。文章把茶树这种嘉木誉为叶嘉,意为茶叶嘉美。苏轼为之立传,遣诣京师。从《叶嘉传》里,我们又可以推测说武夷茶早在约二千年前的汉朝就可能有之,但由于这篇散文略带虚构成份,且有唐代陆羽(733-804)《茶经》在汉帝之前之误,所以不宜作为信史。至于武夷岩茶早在何时问世?不妨当作武夷岩茶之谜,让今人去考证。在未有确实答案之前,权以范仲淹的诗句:武夷仙人自古栽作为浪漫的定论吧!
350多年。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坝栏内,有岩缝沁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于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
武夷大红袍,属于单枞加工、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扩展资料:
来历
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夷大红袍
产于福建武夷山。武夷巖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 “乌龙”、“肉桂”等。武夷巖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 “百病之药”美誉。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欢迎借鉴参考。
茶 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茶,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既可意会,又能言传,不需技巧、不溯渊源,不分高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这或许也是一种禅意。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品茶,可以在喧哗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可以几人对坐,高谈阔论,古今付之于笑谈;可以两人相对,或轻言细语,或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更可以一杯在手,独自品茗,茶洗尘埃,不觉心静如水,物我两忘。
茶,这一叶承载中华五千年智慧的文化方舟,随着中国这一东方睡狮的觉醒,将拉起昨日的铁锚、扬起万众一心的风帆,驶离历史的港湾,远航未来的彼岸。
万里茶道:从武夷山走向世界
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将于11月15日至17日在武夷山市举行,这是弘扬“万里茶道”文明,促进“万里茶道”中蒙俄三国沿线城市文化传承、经济合作、共赢发展的一大盛事。
就本届峰会的筹备情况,本报记者10日采访了武夷山市市长徐春晖。
问: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为什么选择在武夷山举办?
徐春晖:“万里茶道”是始于17世纪、繁荣两个半世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古商贸通道,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齐名,被高度评价为保障中、蒙、俄三国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世纪动脉”。
历史上海陆“万里茶道”起点都在武夷山,陆上“万里茶道”南起武夷山,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向北延伸,贯通亚欧大陆,抵达俄罗斯恰克图;海上“万里茶道”从武夷山出发,沿着信江、鄱阳湖到赣州,跨越梅岭进入广州,经马来西亚吉隆坡、南非好望角等地,抵达英国利物浦。鉴于武夷山市在“万里茶道”中拥有特殊的文化地位、起点优势,在第二届市长峰会上,与会31个沿线城市和地区代表一致认同,共同推选武夷山为第三届市长峰会的举办城市,武夷山因而从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接过了市长峰会会旗,承担起举办新一届市长峰会的大任。
问: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城市,近年来武夷山的发展情况如何?
徐春晖: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碧水丹山”之美誉。境内拥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人文底蕴丰厚,拥有朱子文化、宗教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同时,武夷山还拥有“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全国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品牌。
近年来,武夷山充分发挥生态、人文、品牌三大发展优势,主动对接高铁时代到来,突出“专案建设年”工作主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09.89亿元,比增12%;财政总收入11.24亿元,比增16.28%,县域经济实力提升到全省县市第12位,经济发展质量在全省县市中排第16位。今年1-8月,财政总收入7.17亿元,比增7.3%;上半年,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城乡居民收入等10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南平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排在南平市第一。
问: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筹备情况有何进展?
徐春晖:2013年9月,武夷山市长峰会的会旗之后,就紧锣密鼓地开展筹备工作,上下联动、全力运作,目前峰会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武夷山成立了以中华文化促进会领导为主任,武夷山市主要领导为副主任的峰会组委会,组委会下设执行委员会。根据具体活动内容,设立筹备办公室、专案工作组、后勤保障组、宣传工作组、外事翻译组,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市长峰会将与茶博会同期举办,既做到节俭办会,又使两场盛会充分融合、相得益彰,更好地向海内外及沿线城市嘉宾展示武夷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积极开展邀请工作,既突出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又兼顾海上沿线城市和关联城市,使参会嘉宾具有广泛代表性。截至10月8日,已有38个城市回函确定参会。同时,配套建设扎实推进。突出“万里茶道”起点下梅村文化旅游综合体专案的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序推进古村落修复、城市雕塑及广场、景隆码头、邹氏家祠等八项工程建设。
问:本届市长峰会在武夷山举办,对武夷山而言具有什么意义?
徐春晖:我们认为,办好此次市长峰会,将为武夷山增创四个方面新优势。
一是新创一个“万里茶道”文化品牌。通过前两届市长峰会,特别是今年5月在武夷山举办的八省“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座谈会,沿线城市已形成共识——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二是开辟一条国际观光旅游线路。“万里茶道”沿线分布著众多历史古迹,沿线城市和地区具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市场、客源、服务和管理优势。通过深度合作、互相补充,有望将“万里茶道”打造成为一条国际旅游黄金带。
三是赢得一批友好交流合作城市。“万里茶道”以茶为媒,将沿线200多个城市和地区串联在一起,互惠共赢延续两个半世纪。如今,越来越多沿线城市和地区有意借复兴“万里茶道”文化之机,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举办峰会,有助于推动武夷山走向世界。
四是获得一次国际活动举办经验。“万里茶道”市长峰会是一次综合性国际会议,本届市长峰会预计有超过50个城市和地区参加,经过多届茶博会考验的武夷山,将迎来涉外翻译、民族习俗等新挑战新磨练,为未来举办更多国际会议积累经验。
当武夷巖茶遇上艺术文化
茶文化指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而其中品饮武夷巖茶一直是一种诗意雅兴之事。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择一雅静之处,三五好友一聚,细啜慢饮,谈天说地;或自斟自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有的人认为品茶就是品评茶味,不过在我看来品茶也是在喝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一种境界。
以前大家喝茶就是规规矩矩的喝茶,
今天,我们来玩玩不一样的。
当武夷巖茶与抽象水墨画与书法艺术,一品味,一新颖,一传统,如何相伴相生?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巖韵巖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巖缝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有“乌龙中的明珠”“茶中之王”的美誉。武夷巖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武夷巖茶的形态特征是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有明显的巖骨花香。
茶,渗透和融合了自然与中国文化的精华,在历史演变中,武夷巖茶是唯一一款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茶类,常饮武夷巖茶,不仅是在喝茶,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上的享受。
抽象水墨
张强教授 的“隐逸栖息三十二立意之图”采用大处方面着手的方法,颇有些像站在远处来观赏黛色云雾缥缈之中的群峰,不仅可以清楚地欣赏到无数山峰的形态特色、形体气势、朝云暮雨的无穷流变意趣,也可以浏览到更多的群峰整体变化意趣,这样叙述出来的内容,形成一种远观群山天地间,山色空濛雨亦奇,使读者能够通过作者的叙述阅读后,了解更多的整体变化意境。
笔墨是水墨画的主要“语言”。作为传递绘画内涵的媒介与手段,它本身也具有文化符号性和精神意义;作为特殊的传达方式和接受方式,它凝聚著中国文化独有的意味与气质。
“儒、道、禅、玄”精神内涵与现今时代审美情趣糅和为一体后,胸有成竹的畅达抒发呈现,是一种绘画艺术与艺术思想精神结合后的释放,也是一种艺术情感绽放的过程。
武夷巖茶“香”的世界与文化图式
上述巖茶和红茶的空间结构,即茶叶的等级与山场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其等级排序依据的仍主要是茶叶的口感和香气。也就是说,茶叶的品质优劣取决于人们的感官体味。武夷茶种类繁多,品性各异,自唐宋以来,文人雅士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从不同角度阐发了他们对“茶香”的理解。以下三段文字分别选自清代董天工的《武夷山志》、梁章钜的《归田琐记》与郭柏苍的《闽产异录》:
采摘以清明后、谷雨前为头春,立夏后为二春,夏至后为三春。头春香浓、味厚,二春无香、味薄,三春颇香而味薄。种处宜日、宜风而畏多风。日多则茶不嫩;采时宜晴不宜雨,雨则香味减。各巖著名者:白云、天游、接笋、金谷洞、玉华、东华等处。采摘烘焙须得其宜,然后香、味两绝。第巖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清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崇境东南山谷、平原无不有之。惟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脉所产,甲于东南。至于莲子心、白毫、紫毫、雀舌,皆外山洲茶初出嫩芽为之,虽以细为佳,而味实浅薄。若夫宋树,尤为稀有。又有名三味茶,别是一种,能解酲、消胀,巖山、外山各皆有之,然亦不多也。
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今城中州府官廨及富豪人家竞尚武夷茶,最著者日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日小种而已。山中以小种为常品,其等而上者日名种,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厦门人所讲功夫茶,号称名种者,实仅得小种也。又等而上之日奇种,如雪梅、木瓜之类,即山中亦不可多得。大约茶树与梅花相近者,即引得梅花之味;与木瓜相近者,即引得木瓜之味。他可类推。此亦必须山中之水,方能发其精英,阅时稍久,而其味亦即消退。三十六峰中,不过数峰有之。各寺观所藏,每种不能满一斤,用极小之锡瓶贮之,装在各种大瓶中间,遇贵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许,郑重瀹之。其用小瓶装赠者,亦题奇种,实皆名种,杂以木瓜、梅花等物以助其香,非真奇种也。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再等而上之,则日甘。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日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木,方能悟此讯息。
凡茶,他郡产者,性微寒;武夷九十九巖产者,性独温。其品分“巖茶”、“洲茶”。附山为“巖”;沿“溪”为洲。“巖”为上品;“洲”为次品。九十九巖,皆特拔挺起。凡风、日、雨、露,无一息之背;水泉之甘洁,又胜他山;草且芳烈,何况茗柯。其茶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受东南晨日之光也。“巖茶”、“洲茶”之外,为“外山”,清浊不同矣。九十九巖可三瀹;“外山”两瀹即淡。武夷各巖著名者,“白云”、“仙游”、“折笋”、“金谷洞”、“玉华”、“东华”;余则崇南之“曹墩”,乃武夷一脉,所产甲于东南。凡树茶,宜日、宜风,而厌多风。日多则茶不嫩。采时宜晴,不宜雨;雨则香味减。武夷采摘以清明后、谷雨前,为“头春”,香浓、味厚。立夏后为“二春”,无香、味薄。夏至后为“三春”,颇香而味薄;至秋则采为“秋露”。
梁章钜游武夷时夜宿天游观,与道士静参品茶,将武夷巖茶的特征概括为“香、清、甘、活”四字,依次递进,并强调“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梁是举人,爱做笔记小说,算是才子,又官至巡抚,所以他的这段评价影响极大。今人概括武夷巖茶的特征为“活、甘、清、香”四个字,并以此作为“巖韵”的标准,就是源自《归田琐记》。从三篇文章出现的时间来看,董天工的《武夷山志》成书最早,其次是粱章钜的《归田琐记》及郭柏苍的《闽产录异》。从内容来看,三篇文章都依据茶香、茶味的淡薄将茶叶分为了几等,如花香、小种、巖茶/洲茶、内山/外山、山南/山北,以及采摘时间上的头春、二春、三春之分……
近日学习高级评茶员课程之武夷岩茶,笔记分享。
武夷岩茶为历史名茶,属乌龙茶类。因武夷山,山多岩石,茶树生长在岩缝中,岩岩有茶,故称“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创制于明末清初,产于武夷山市。武夷山以山水奇伟而得名,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是历史悠久的名山。武夷岩茶的出现,更为这“碧水丹山”之乡(武夷特有称号)、三三六六之胜(九曲溪和三十六峰)增添了新的诗意。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六大茶类中,有两个品类的茶来自武夷山,一个是乌龙茶,一个是红茶,红茶指正山小种,诞生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乌龙茶指武夷岩茶,诞生于武夷山风景区。
武夷山最有名的景点是:三坑两涧、九曲十八弯、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错落有致,瑰丽多姿。山体都是垂直下来的,上面的山峰晒得到太阳,下面是清凉的山沟。沟里有水称为涧,没水就叫做坑。最有名的“三坑两涧”,就是武夷岩茶最核心的产区。
正岩茶产区的传统提法,以三坑两涧为代表,包括: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这些地方谷深崖陡,岩壁间有泉水穿过,遮阴条件好,冬无冷风,夏无烈日,相对温差小。正岩茶土壤通透性很好,微量元素含量高,酸碱度适中,所产的茶带有独特而明显的岩韵。正岩茶的主要产区还包括:马头岩、天心岩、九龙窠、水濂洞、桃花洞、三仰峰、燕子窠、佛国、碧石等。
武夷岩茶按产地不同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
正岩茶产区又分为名岩区和正岩区。名岩是指上面提到的“三坑两涧”,正岩茶是指核心景区,包括大王峰、玉女峰、莲花峰、天心岩等所产的武夷岩茶。半岩茶指除了正岩以外,即核心产区之外的茶区,诸如星村、高苏板等武夷山境内的岩茶。洲茶又称为边茶,是指武夷山以外其他产区的茶,主要是公路两侧、溪流两岸等平地所产的茶。
岩茶的名称与茶树品种、生长环境特点、采摘时间、品质特点等有一定联系,故名称很多。
用水仙品种制成的为武夷水仙。外形条索肥壮、重实,叶端扭曲,主脉宽大扁平;色泽绿褐油润或青褐油润。内质香气浓郁清长,有特有的兰花香;滋味浓厚、喉韵明显;汤色清澈浓艳,呈深金黄色;叶底肥厚软亮,红边鲜明。耐冲泡。
以菜茶或其他品种采制的称为“武夷奇种”。奇种亦称为武夷菜茶,是武夷山原始的有性群体茶树品种。奇种为产品名。外形条索紧结、重实、端稍扭曲;色泽乌褐较油润。内质香气清高细长;滋味清醇甘爽,喉韵较显;汤色金黄明亮,叶底柔软较匀齐,红边稍显。
武夷肉桂是20世纪80年代选育推广的品种。以香气辛锐浓长似桂皮香而突出。外形条索匀整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内质干茶嗅之有甜香,香气浓郁持久,以辛锐见长,有蜜桃香或桂皮香,佳者带乳香;滋味醇厚鲜爽清强、回甘快且持久;汤色金黄清澈;叶底黄亮柔软,红边明显。
在名岩产区,正岩中如天心、慧苑、竹窠、兰谷、水濂洞等岩中选择优良品种单独采制成的岩茶称为“单丛”,品质在奇种之上。单丛加工品质特优的成为“名丛”,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称为4大名丛。基本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壮实,色泽油润稍带宝色。内质香气较锐、浓长,清幽;滋味醇厚、回甘快、岩韵明显;汤色深橙黄,清澈透亮;叶底软亮匀齐,红边显。
奇兰、黄观音、高山水仙、2016老枞水仙、2017老枞水仙
梅占、白鸡冠、北斗、肉桂2、肉桂
奇兰、黄观音、高山水仙、2016老枞水仙、2017老枞水仙、梅占、白鸡冠、北斗、肉桂2、肉桂1
-END-
欢迎关注 饮哲 微信公众号 SH-YinZhe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55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从茶叶税到茶叶专卖的血腥史实
下一篇: 历史上晋商茶叶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