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皎然提出“茶道”的概念之后,历宋元两朝,未见茶书中出现“茶道”一词,直至明代才偶尔出现过一两次,但已与原来的涵义相差很远。如明代中期的张源在《茶录》中列有“茶道”一条,却是: 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澡、洁,茶道尽矣。这里的“茶道”仅是指造茶、藏茶、泡茶之道,均为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内涵,与皎然的“茶道”原义不同,也与现在茶文化学上的“茶道”概念无关。另一处是明代晚期的陈继濡在为周庆叔《齐茶别论》所作的序巾说道:
则齐于国初已受知遇……第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而喃喃者扰持陆鸿渐之(经)、蔡君谈之(录)而祖之,以为茶道在是,当不会令庆叔失笑。
生长于湖州长兴的齐茶属于蒸青绿茶,因当地环境易染沙尘,泡茶前必先洗茶,故云“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陆羽《茶经》记述煮茶,蔡襄《茶录》记述点茶,均与明代盛行的泡茶方法不一样,所以陈继儒批评那些认为茶道只在(茶经》《茶录》的迂腐观点。显然,陈继儒这里提到的“茶道”包括“蒸、采、烹、洗”的制茶、泡茶之道,仍然没有茶道精神的内容.因而也与皎然以及今天茶文化学的茶道观念无关。
明代茶学家中最早涉及茶道精神的是明初的朱权,他在其所撰的《茶谱》的序言中谈道:
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稗于修养之道矣,其帷清哉。……凡宾铸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忘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麟。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朱权认为高雅之士在幽雅的大自然环境中通过品茗艺术忘绝尘境,栖神物外,不受世俗的污染,开阔心胸,扩大视野,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因而有助于人们的道德修养。朱权晚年崇信道家,自称“臞仙”“丹丘先生”.故在品茗之时偏重茶叶的“自然之性”,迫求道家的虚清意境,因而文中常有清泉、清风、清谈、清心神等词语,并且强调指出有助于道德修养者“其惟清哉”!可以说朱权在《茶谱》序言中触及茶道精神中的一个特征—“Y青”。
能够全面IN示中国茶道实质的是明末清初的杜浚。他曾在(茶喜》一诗的序言中指出:
夫予论茶四妙:日湛、日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②
茶之四妙是指品茶艺术具有四个美妙的特性。“洪”是指深洪、清湛;“幽”是指幽静、幽深;“灵”是指灵性、灵透;“远”是指深远、悠远。这四者均与人们的生理要求无关,而是品茶意境上的不同层面,是对茶道精神的一种概括。所谓“澡吾根器”是说品茶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之更加纯洁高尚。“美吾智意”是说品茶可以使自己的学识更为完美。
“改吾闻见”是说品茶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改变自己的观念。“导TLti杳冥”是说品茶使自己彻悟人生真谛,进人到一个空灵的仙境。这正是品茶的社会功能.是茶人们所追求的口标。杜浚实际上已经给中国茶道作了很好的总结,揭示出中国茶道的实质。可以说杜浚在这里已经碰撞到了茶道的大门,可惜的是他也未能跨过这道门槛,因为他没有接受“茶道”的概念。他所概括的“论茶四妙”也未被后人所继承和发展,这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此外,晚明茶人文震亨在(长物志)卷十二“香茗”条说:
香、艾之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陈,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唉,兴味黄骚,可以杨怀舒喻。晴窗拓枯,挥座闲吟,可以远避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 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醉足醒客,夜语蓬窗,长啸空楼,冰弦夏指,可以住欢解渴。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茶)记载他在武夷山品茶时的情形: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受辛峰天游寺等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株。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速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
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弃,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文中所说的“清心悦神”“遣寂除烦”“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等,都是描述品茶时的精神感受,有益于人们的心灵健康,也是属于茶道精神的范畴。
综上所述,尽管自皎然之后,茶书中很少出现“茶道”一词,但茶道精神仍然在品茗艺术的历程中时隐时现,绵延不断。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所谓四大茶道包括:贵族茶道? ?雅士茶道? ?禅宗茶道? ? 世俗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衍生出日本茶道。 现如今,茶道文化已在日本流行。?
茶道的代表人物有唐朝《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和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隐居时写下《茶谱》《七碗茶诗》的唐朝诗人卢仝 。
贵族茶道的由来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 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 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道茶文化
导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又到春茶采摘时,漫山的茶树,宛如一颗颗小星星,在云遮雾绕的山间,时隐时现,此情此景,即使没有饮茶,仿佛也让人尝到了新茶的甘甜和芳香。
名茶飘香 万国来求
黄山之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春游黄山,傍晚迷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寺院。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一周,升腾,转圈,化作一朵白莲花,然后散成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满室清香。知县惊叹不已,问后方知此茶名为?黄山云雾?,由此与长老结下茶缘。时光辗转,后来,这个知县得以在皇帝面前重演?白莲?奇景,皇帝大悦,将知县官升几品,留在帝都。然而,这个知县却心系?云雾?,怎么也不愿意离开黄山,最终弃官为僧,传为佳话。
传说虽不可考,但这名山竞秀的土地,却积淀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对于徽茶历史,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丁以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据他介绍,关于徽茶最早文字记载见近两千年前的《桐君录》:?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汉、晋时的庐江郡辖今安庆、六安、合肥的部分地区,从那时起皖南、皖西两大茶区初步形成,奠定了后世安徽茶区的格局。东晋元帝时,有记载宣城茶叶入列贡茶,可见徽茶当时品质颇高。到了唐宋时期,歙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地区茶叶因量大质优,受到民间热捧。据记载,歙州所产茶品质优异,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人皆尚之?。每到新茶上市季,在往返歙州的数千里道路上,茶商络绎不绝,?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摩肩接迹而至?。祁门境内遍山植茶,以茶为业者达十之七八,衣食、赋役全仰仗茶叶。同一时期,宣州鸭山茶与舒州天柱茶并列,名重一时,风靡江南,远传京洛,时人谓之?名茶辈出,万国来求;名器佳泉,茶道大行?。
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徽茶借徽商席卷全国,远传海外。当时,徽州休宁松萝茶,与长兴罗岕茶、苏州虎丘茶为当时茶界?三甲?,曾引来郑板桥赞美,?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在《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贾母饮茶的描写,当时妙玉端茶给贾母,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这段描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清朝期间,六安茶已进入王侯将相家,成为当时的名品。
清末,徽茶传承创新,厚积薄发。一飞冲天的黄山毛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金的太平猴魁、风靡欧洲的祁门红茶、独树一帜的六安瓜片均创制于这一时期。 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评选全国十大名茶,此四样茶榜上有名,徽茶占之近半。同时,皖产名茶还有歙县老竹大方、石台雾里青、岳西翠兰等一大批,这些名茶如群星一般,闪耀在中华茶文化的璀璨天空。如今,黄山毛峰等绿茶制作技艺更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期待在新的历史时期会有更好的发展。
品味宁静 修身立德
两千年时光荏苒,今天的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然根深蒂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时,茶又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元素?琴棋书画剑,茶酒诗礼花?。
民俗专家宋国强说,茶最早的表述文字是?查?,意为用完餐后喝一碗茶汤,用来减除油腻、消化食物、排除毒素。后到汉代为?荼?,直到唐代,茶成了人们的日常饮料,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便把?荼?字减去一横,成为今日的?茶?了。宋国强认为,茶的兴盛与汉晋佛教传播、道教兴起有关。佛家眼里,茶是禅定、心静的必备之物;道家眼里,茶有助炼?内丹?的作用,同时也是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炼长生不老的好材料。对茶叶的这些看法和做法,已经脱离作为饮料的物态形式,始有茶文化之端倪。过去由于条件所限,茶树是不能移植的',因此茶有?不迁?的别称,进而被赋予从一而终、忠诚不叛的寓意。至今,在我国的不少民族中,订婚、结婚的仪式上,以茶敬客仍是一项主要仪式,这一仪式的来源大多也就是由于茶树 ?不迁?的特性。
对于皖产名茶,安农大茶研所丁以寿副所长如此概括:?黄山毛峰,芽尖峰芒,滋味醇甘,香气如兰;六安瓜片,去梗去芽,汤色澄明,回味悠长;太平猴魁,两叶一芽,平扁挺直,龙飞凤舞?在丁以寿看来,中国人以茶养生、修性、联谊、示礼、怡情、育德,在一杯杯品茶中升华而成的茶文化,是融茶与自然、社会、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蕴涵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层次,以奉献、利人、利国、俭清和真为精神,集中继承和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诚处世的思想。
如今,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快节奏时代,也有不少人开始思考、寻求一种让心灵沉静下来的慢生活,而让人静心,莫若品茗:捧着一杯香茶,让人在饮茶中品味宁静、平和,使绷紧的心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按照丁以寿的看法,这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还是一种修身立德的有效途径。
科学饮茶 健康之道
每当新茶采摘季,不少指导人健康饮茶的书籍也应时而出,其中,?喝茶健康、健康喝茶、喝健康茶?这一新概念正逐步进入人们视野,呼吁更多的人在品茶的同时,认识茶的健康价值,在科学饮茶中增进健康。
茶叶含有茶多酚、茶色素、茶氨酸和茶多糖等多种有益成分,这些成分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防癌、降血脂、增强记忆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保健作用不胜枚举。
喝茶讲究健康科学的方法。茶有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等多种类,各有特色和优点,根据自己喜好,不必特别在意季节区分。从营养保健角度看,沏泡茶叶有不少讲究:除非嫩叶新茶用85度左右水,一般需用沸水沏泡,可使更多茶多酚溶于水中。在平时的饮茶中,如果我们习惯于加片柠檬片或金桔,利用维生素C可使人体对茶多酚吸收率提高多倍。
一天喝几杯茶为宜?曾有人戏称:一杯为品,两杯为饮,三杯四杯就是饮牛饮马的蠢物了。其实,习惯于饮茶的人,可以在上午下午各喝两至三杯。不仅可以喝茶水,沏泡后的茶叶也可以吃,其中富含维生素E、食物纤维等有助健康的物质。现在,随着人们对于?纯天然?食品的重视,天然的茶叶也逐渐受到人们热捧,对此,不少专家呼吁:饮茶本是?雅?事,经营者要以人为本,生产无公害的茶叶,让馥郁的茶香一直飘下去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55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当代的茶道精神(下)
下一篇: 魏晋时期茶道精神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