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艺·茶道·茶文化(下)

品茶 2023-11-24 17:25:19

茶艺·茶道·茶文化(下)

中国德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大约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茶叶门户网fjcha.com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茶文化论》43页“探求茶艺的根本精神”,台湾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艺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虽未加以详细解释,但其含义仍不难理解,与前述几位专家的意见相去不远。

更早一点,在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量林荆南教授将茶道 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其具体解释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要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一项,是治茶的大本。茶叶必精选,劣茶不宜用,变质不可饮;不洁的水不可用,水温要讲究,冲和注均须把握时间。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性——“‘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却因为人类受生活环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积垢与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树生于灵山,得雨露日月光华的灌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发挥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禅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释氏所称彼岸,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

伦——“‘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茶之功用,是敦睦耸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荣章《现代茶艺》200页,台湾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7版)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近年来也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周渝:《从自然到个人主体与文化再生的探寻》,《农业考古》1999年2期)以上各家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归纳,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大家可以细心领会,把握其主要精神,在自己的茶艺表演和茶事活动中贯彻这些精神。

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陈香白:《中国茶文化》4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艺报》19页,香港茶艺中心1993年出版)。

我们认为,陈香白教授的这番话,不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茶道精神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对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理解。

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克服,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3.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当我们文化的各个层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白茶文化与一般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品茗活动中一种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们走进现代的茶艺馆,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仅仅是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种文化上满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闲,可以说是一种高档次的文化消费。经营茶艺馆都,当然讲究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非常重视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经常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对在茶艺馆从事茶艺工作的人员,在文化素质上的要求也要比餐厅服务员更高一些,她们除了服务顾客之外,还肩负着普及茶艺知识、推广茶文化的高尚任务,应该具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

那么,茶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社会功能呢?前述的众多有关茶道、茶德的论述,已包括这方面内容,也就是说,那些茶德所要求做到的,就是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就是茶文化对社会的贡献。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范围。因此,除了增进人们健康、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1. 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茶艺活动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2. 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 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商品大潮汹涌,物欲膨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人际关系趋于紧张。而茶文化是各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范增平先生在《茶艺文化再出发》一文中曾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具体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探讨茶艺知识,以善化人心。

体验茶艺生活,以净化社会。

研究茶艺美学,以美化生活。

发扬茶艺精神,以文化世界。(范增平:《台湾茶文化论》51页,台湾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范增平先生是以另一视角,从四个层面来论述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他这里所说的“茶艺文化”,实际上就是茶道精神,也就是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与我们上面所述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可以互相参照,互为补充。我们每一个从事茶文化事业的茶人,都应该自觉地以此作为我们的最高指导原则和最高追求,为祖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茶文化有哪些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工夫茶文化则起源于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但历史文献资料最早追溯至春秋),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中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潮州凤凰单丛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茶艺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广义,一方面是狭义,广义上来产说是指一切与茶有关的,比如茶叶种
植栽培学,茶叶生产加工学,茶冲泡技术学,茶叶营销学,及茶叶审评学等 ,而我们一般学习茶艺的
只采取狭义的,就是指冲泡一杯茶的技术与品饮一杯茶的艺术;它的步骤通常是本着,择茶,备器,候
汤,温杯,冲泡,奉茶,品饮等!
  一般介绍的泡茶的步骤里多是针对绿茶的冲泡方法进行的,比如冰清玉洁。用开水再烫洗一遍原本
就洁净的玻璃杯,做到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不温不火。绿茶属芽茶类,若用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中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所以在开泡前
要晾水。待水温降至80度左右时再冲泡。用这样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水泡出的茶才会色、香、味俱
佳。优雅细腻用茶匙将茶叶置放于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在开泡前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
用。
  

高山流水。冲泡绿茶讲究高冲水,就是将水壶中的开水有节奏地注入到水玻璃杯中。慢赏细品。绿
茶的特点就是清汤绿叶。经过冲泡后的茶叶在水中舒展开来,尖尖的茶芽称为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
芽一叶称为旗枪,一芽二叶称为雀舌。先是含一小口茶汤在嘴里,不要急于咽下,而是慢慢地咀嚼细细
地回味然后咽下。这时口中会有滑、润、鲜,喉底生津的感觉才能吸收绿茶的功效与作用。
  
而茶艺步骤过程中的动作茶文化礼仪却是不同,而主要的是礼仪和动作的搭配,下面就按网络上的
介绍加以探讨。茶艺步骤中的'礼仪动作、手法要求规范适度。通过一定的礼节以表达对宾客的尊敬,
从而也体现了行礼者的修养。
  

一、鞠躬礼: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蹲式三种。站式和坐式比较常用。鞠躬时要求双手平放大腿
两侧徐徐下滑,上半身平直弯腰,弯腰时吐气,弯腰到位后略作停顿,再慢慢直起上身。
  

二、伸掌礼:但掌礼是在茶艺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动作,表示“请”。伸手时要求手斜略向内
凹,手心要有含着小气团的感觉,手腕要含蓄有力,并同时欠身并点头微笑。
  

三、捧取法:多用于捧取茶叶罐、花瓶等立式的物品。

四、端取法:多用于端取茶巾盘、茶点、茶
杯等。

五、提壶法:有侧提壶、提梁壶、无把壶、握把壶、飞天壶的手法(会用到茶道六君子)。
  

以上就是在表演或是给他人冲泡茶叶的时候需要掌握的茶艺步骤过程中的动作茶文化礼仪,别小看
了这个礼仪,他是倒茶礼仪的精华所在,也是体现了自身的茶艺水平和修养,同时是一种待客传统习惯
哦。

细说茶艺里的茶道

细说茶艺里的茶道

  导语: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是寻常百姓家很普通的一件事,普通的一件事却蕴涵着大道理,这个大道理的表征就在于茶艺 ,艺是「表」,是整个喝茶过程中的形式表现,在整个喝茶过程的形式表现中所看不见的内在部分,就是道。 艺与道互为表里,是喝茶的大道理。

  茶艺 的形式表现称为行茶法,分为三个阶段,简称「三段」。 一、准备阶段;二、操作阶段;三、完成阶段,这三段是行茶的程序。

  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得是否完善、周到,将影响到您在操作阶段所表现出的过程,是否顺畅优美,您的操作顺畅优美,就会得到观众的赞赏。 因此,三段也犹如「三世因缘」,前世、今生、来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论是科学的。 准备阶段是前世,操作阶段是今生,完成阶段是来世,有充分的准备,才会有优美的表现;有优美的表现,才会有完美动人的圆满结果。

  先来谈谈准备阶段,也可说是茶艺 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充分是整个茶艺 表现圆满成功的基础。 准备阶段在行茶的过程中,是属于过去式,就人生来说犹如前世,前世造的因,将是您现在的果报。

  在正式操作表演之前,用心认真地做准备工作,在客人来临前的所有工作,因各种情况决定准备工作的多寡;但必须准备到能使操作工作顺利进行、完美为准。 茶艺 的准备阶段,即准备工作,分两个部分:(一)有形部分,格物致知。 (二)无形部分,诚意正心。

  (一)、有形部分的「格物致知」

  物致知,「格物」就是把事物彻底分析,进入大自然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通于外物,体会不同生命背后相似的生命内在;「致知」就是把事物彻底了解,顺应大自然的循环,领悟到作息正常对身体的好处。 「格物致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科学」,是著重于物质部分,是属于客观外在的经验学习,是知识、是外向性。 所有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来落实,并且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态度来对待事事物物。

  (二)、无形部分的「诚意正心」

  诚意正心,「诚意」首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没有半点虚伪不实;诚意之后,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清心正意,就是「正心」,达到正心之后,才是修养的基础。 是著重于精神部分,是属于主观内省自觉去体证固有的道德,是修养、是内向性。 诚意也就是念兹在兹,丝毫都不马虎,不敷衍了事或苟且塞责,不要有杂念、私欲,要控制和管理欲念,把心端正起来,方才可称为「诚意正心」。 有诚意的态度才有方正的心。 「诚意正心」就是专心一致,把所有心意放在一件事上,心无邪念妄想。

  茶人行茶事、饮茶,诚意正心,祛除杂念,万缘放下,心中空荡荡,声闻俱息,过影不留,了无一芥,达到心清意正,抱着一期一会的态度来办理每一次的.茶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则气正,气正则意自正,孔子席不正不坐;茶人饮茶,首先要求诚意正心,主敬存诚,不仅是对茶的恭敬,也是对人的恭敬,对事的恭敬,对道的恭敬,这样才有资格谈茶论道。 作为茶人,对茶的尊重,对水的尊重,对茶器的尊重,对茶汤的尊重,才能领悟茶中的道理。

  真正的茶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茶事修持后,心境逐渐趋于平静,定力因此锻炼而来,虽然身处闹市丛林中,环境喧闹吵杂,也能做到一心不乱,心如一潭止水,空明澄澈不起一丝涟漪,如同隐居山林一样,心中清净无比。 唐代南台守安禅师有诗:「南台静坐一柱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饮茶时环境须清幽,独饮比较容易清心,两三茶人共饮,闲话不及国事、家事以及人事,以谈茗事、禅事,有关茶道 的趣事为妙,此时心不清而自清,意不净而自净,自然能诚意正心。茶人如此,已入禅境了,最堪进茶。 于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诚意正心的目的,为了让身体与生活的运作上轨道,使自己的道德内涵提升,领悟到一切归于大自然,才能谈诚意正心,才能进入无忧的禅境,这是一种王道的精神。

  茶艺 的具体理事,就在于「以禅为心,以艺为体,以茶为用」。 准备阶段,主要是为创造完善的茶艺 理事工作做好条件。 在准备工作当中,需要知识,也需要有修养,订定时间、选择空间、设计环境、备妥道具、营造气氛等工作都是属于这个皆段该做的事。 茶会有「一期一会」之说,每一次的茶会,可能都是一生中仅有的一次,所以要以很虔敬的心来做准备工作,以很喜悦的心来等待嘉宾的来临。

  凡是看得见的东西,表演的东西都是「艺」;隐藏在「艺」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而事实存在的东西,就是「道」。 「道」以艺呈现;「艺」因道而存在。 「道」、「艺」是相辅相成,没有「道」的艺,不能成其为「艺」;没有「艺」的道,是不能说明其为「道」。 茶艺 、茶道 即是如此。 明白此中道理,也就较能准确的说明茶艺 的问题了。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58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