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媳妇?先学一手烤茶绝技吧。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这番浪漫场景其实是在考量小伙们的烤茶技术,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灵鸟衔香糊米罐罐香茶的烤罐要肚大口小,大小适中。茶具为土陶和紫砂制品为主。泡茶讲究取无量山泉水。烤茶之前先烤罐,待罐极热之时,将茶叶放入,在炭火上翻转烘烤,当茶叶焦黄时,再将烧开的水一下子冲进去,一阵清香登时泛了上来。
这第一道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若你身处彝族盛典,美丽的彝家小姑娘将奉上这碗清茶,为你洗去一身风尘疲惫。
糊米罐罐香的茶叶讲究用哀牢无量山的晒青茶,这种普洱茶消食健胃、降低胆固醇,在劳作一整天后,一家老少围坐在火盆旁手捧香茶,是一天中难得的悠闲时光。
灵生护香第二道茶名为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将陶罐放在火炭上,加入事先炒至黄色的糯米和茶叶,边烤边抖动,至茶叶泛香糯米焦黄。糊米罐罐香茶又俗称“百抖茶”,以腕力抖罐,令米不至糊底,也让茶香米香混杂着充分溢出。
此时加入采自无量山三千米以上的特有红豆草和少许山河坝红糖,继续抖动到一定火候时,浇入开水,再加入一小块生姜,煮两分钟即可。当你喝完第一道茶,这第二道糊米茶已经煮好,火候合适的茶汤应呈红色,香气甘甜,饮后神清气爽、满口生香。
寒冬时节,天色微明,彝家男女在出门劳作前定要喝上这么一碗醇厚浓郁的糊米茶,浑身发汗,精神振奋,一整天干活都格外有劲。
此外,由于烤茶素有相婿之说,抖茶罐的茶师大多为年轻男孩,女孩只在一边添料帮忙。当然,“百抖茶”的确也是个力气活。
自然之礼在少数民族文化中,茶少了些雅致趣味,多了强身健体的实用性。粗陶烤茶,大碗喝茶,盐、姜、花椒等统统可以入茶。茶,对粗犷的少数民族来说,仿佛一位可以托付现实人生的挚友,早出晚归,小病大痛,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每一天都少不了它。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的传说总与治病有关,相传银生第三任节度的女儿因病长期不思饮食,节度遍寻良医,却不见效果。有个侍卫将自家的彝家糊米罐罐香茶奉给小姐,小姐痊愈,节度大喜,下令将此茶作为府治茶道,以至流传至今。
糊米茶进入现代茶室后被加入了更多装饰元素,却总不掩其粗朴之美和实用功效。云南红糖色泽米白,口感清爽,红豆草解毒去邪、清肺理气,糊米入茶温暖脾胃,生姜辛辣驱寒。一碗糊米罐罐香茶,冬可暖胃,夏可清心,可说是大自然赐给彝族人的厚礼,而彝家人又将这份礼物转送给每一位远来的客人。
对彝族人来说,烤茶是自然之礼,是爱的表达,爱她,就为她烤壶茶吧。
彝族简介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人口4,446,l00人,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此为1997年云南省民族人口统计数字)。云南省绝大部份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继彝族历史悠久,早在西元前就已出现于我国史籍,其先民是与氐羌有渊源关系的"昆明"人。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透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有近百种。
小凉山彝族还有父子连名制,至今许多人还能背诵数十代父子连名的谱系。葬礼也多种多样,内地彝族实行土葬,小凉山实行火葬。巫师有“毕摩”、“苏尼”,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这些都反映了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
彝族历史
远古时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工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地区生息繁衍。后来羌人南下,与当地的土著部落不断融合。羌人南下主要从甘肃、宁夏、青海等一带南下,到岷山以东至金沙江畔一带。14--17 世纪,由于屯兵,大批 *** 进入彝族聚集区,其中还有商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的“ 夷” 、“ 缥” ;唐、宋时期的“ 乌蛮” ;元、明时期的“ 罗罗” 、“ 保罗” 等,都是当时对西南彝族先民的称呼。到16 世纪下半叶,云南全省汉族已经占多数,原来的彝族聚集区逐渐变为彝汉共居区。
早在西元初,彝族地区的居民就泛称为“ 夷” 。其自称为诺苏泼、纳苏、尼苏等。意思都是“ 黑族” ,因为彝族崇尚黑色。
彝族音乐
彝族约有五百四十五万三千多人口,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彝语属汉藏语系,原有一种音节文字即老彝文,约形成于十三世纪,记录了大量有关历史,文学,医学的文化遗产。崇拜多神。
彝族的传统曲调十分丰富,叙事曲与抒情曲流传甚广。这是一首著名彝族舞曲,小伙子披着大皮毡,姑娘们穿着五彩的喇叭长裙,配着欢快的节奏,跳着优美的舞蹈。
彝族礼仪
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抢先。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彝族庆节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彝族火把节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地上的一们叫包聪的大力士与他摔跳定胜负。恶魔斗输后放出各种害虫来糟踏人们的庄稼。包聪又 *** 起人们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死害虫,保卫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在彝族山寨,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在最 *** 的时候,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男子们参加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活动和比赛。妇女们的活动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摔跳、斗牛等比赛的优胜者敬酒。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 *** 。
彝族还过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节,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楚雄昙华山有下残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园",欺骗彝族人民说里面有仙女在织布、绣花。强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园"去供土官淫乐,逼死了许多彝族姐妹。有个咪依嗜的漂亮姑娘,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只身闯进"天仙园",取下头上戴着的有剧毒的白色马樱花泡进酒里,与土官共饮,毒死了土官,牺牲了自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献身的姑娘,便把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定为插花节,这一大,人们把采摘来的杜鹃花插在门前、屋后,挂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恶、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将杜鹃花插在另一方的头上,即表示对对方的爱情矢志不渝。
彝族婚俗
云南彝族有许多古朴的习俗,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建国前,流行交错从表婚和转房制,某些地方有“ 不落夫家” 和“ 抢婚” 遗俗,既反映了奴隶制、封建制婚姻的特点,又保留有原始社会的残余……" 不落夫家" 就是指新娘婚后长住娘家,怀孕后才到夫家居住。" 抢婚" 一种是当女方不满包办婚而另自寻夫家时,夫家即刻抢婚;另一种是假抢,如男女相爱,遇到阻力,双方事先约好晴号,男家亲友设埋伏圈,女方按时借故外出劳动,到预约地点,男方亲友就出来抢婚,女方佯装呼救,女家及其邻居闻声追赶,也只凑个热闹,过后男方又请人圆场。这种风俗在佤、傣、哈尼和纳西族中都有。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 青棚” 。
彝族婚俗,联系感情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对歌。红白喜事,上山砍柴,甚至男女相遇也要对歌。青年人多透过对歌互相了解,认识,加深感情,定下终身。彝族的姑娘房,也称公房,是彝族青年的乐园,婚前,公房就是男女青年幽会和娱乐的地方。彝族的婚姻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也有请媒人说亲的。彝族的婚礼是五花八门的,背新娘就是婚礼中的一个十分有趣的风俗,新娘出嫁时,先由媒人从楼上背下未,送到大门外交给新郎,再由新郎的男朋友伴郎背起,在讨亲队伍的护送下一直到家。彝家山寨,山高路远,一路上,背新娘的伴郎累得汗流侠背,喘息不止,新娘的陪伴-- 伴娘就在地上铺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草席和毛毯,让新娘坐地休息,待伴郎喘过气来,又继续上路。新娘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背回男家。新娘一到,就举行" 迎亲" 仪式,让新郎、新娘坐在大门前的凳子上,乐师们奏起热烈的" 迎亲调" ,亲朋好友燃放爆竹,点起火把,祝贺新人。然后,伴娘背起新娘,前面一个举着火把,一人撒青松毛铺路,新郎和伴郎随之于后,在众人簇拥下人洞房。" 迎亲" 仪式一结束,就开始跳舞,歌声合看舞步响了起来,大家通宵达旦的欢乐。这场喜事刚结束,许多青年男女便找到了自己的对象。
彝族也有非常俭朴的婚礼,彝族支系,居住在弥勒县的阿细人自古以来婚姻自主,婚礼俭朴。他们选择对象的条件不是相貌,而是勤劳。阿细青年自由恋爱。婚姻程式,一般是女的先到男家劳动两天,以此向男方父母认亲,男家不摆酒席,不请客。这样往返几次,共同劳动,以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这时,双方中,有一方心有悔意,婚事可以就此罢休;若都表示满意,婚事就算完毕了。以勤劳取人,奠定了阿细人婚姻幸福,美满的基础,所以在阿细人中,因草率成婚而酿成不幸结局的为数很少。
彝族服饰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傃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对彝族青年,女的长得象妮尾绿(一种美丽的山花)一样美丽。男的长得象金竹一样标致。他们在一个月夜。来到森林中约会,被森林中的魔王发现了,小伙子被杀死,姑娘不愿遭受魔王的 *** 而逃走。当姑娘跑到一个山寨时,寨中突然雄鸡高叫,魔王听到鸡的叫声,才停止追赶,美丽的姑娘才幸免落入魔掌。后来,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鸡,就抱着一只雄鸡来到他们约会的地方。这时,雄鸡高叫,她的情人立即苏醒复活。他们结为夫妻,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 擦耳瓦"-- 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 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 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 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 沙拉洛” 的仪式,意即“ 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 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 天菩萨” ,彝语称为“ 子尔” 。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姆指粗的长椎形的“ 子尔” ——汉语称“ 英雄髻” 。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彝族饮食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 *** 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彝族建筑
族群众喜爱在依山傍水,层林环绕处居住。住房多为双斜面的木板房,少数富裕人家建有土墙。
彝族的木板房,房屋用木板、篾笆排扎四壁,不留窗房,只留一门。屋顶盖薄板,屋脊搭篾笆,上压石块。
室内用篾笆或木板隔成左中右3 间﹔左间为卧室,存放粮食和贵重物品﹔中间为会客室、厨房等﹔右间存放粗粮,搁放农具,石磨等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多数居住土木结构的新式瓦房,有的住进砖木结构的楼房。
彝族习俗
彝族民间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且各地有别。
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妇女不能上房顶。忌讳触摸男子的“ 天菩萨” ,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谢罪赔礼;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如果被妇女抓摸了“ 天菩萨” ,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 天菩萨” 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鬼归祖界。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俗信认为妇女的生育魂“ 格非” 最爱附在这些物件上,若送与别人,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日常生活中,忌舀汤时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麦面时顺时针方向搅动,忌人出远门便扫地,因为这些都是丧葬时的习俗。忌讳言死,而称“ 老了”。忌讳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会为此报复报复。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灵箐附近鸣枪行猎,或砍树烧荒。禁止在焚场或墓地打猪草、放牧。参加祈雨仪式时,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头。禁止有 *** 污的妇女制做祭祖的祭品和接近祖灵灵位。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
彝族宗教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 *** 。
过去流行多神崇拜,祭祀祖先。一些与 *** 长期杂居的彝族人,也信佛教。19 世纪末,信基督教、天主教的先后传入,但信者不多。
现在很多民族都有着自身的茶文化,那么彝族茶文化你们知道它的基本姿势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彝族的隔年陈茶:今彝族支系的族,倮族等少数民族,古代通称蒲满人。蒲满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工休叶大发季节,祖先们常到大森林中采摘野生茶作为祭神和祭祖的贡茶,并有经过发汗的隔年茶能治病的传说。彝族的茶文化与饮茶习俗茶是绿色天然饮料,源于中国,而遍及世界。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素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饮茶习俗。洋溢着中国灿烂、绚丽多姿的饮茶文化。新颖悦目的百样茶叶产品、韵味幽古的百样茶具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方式,展现我国数千年代茶文化的精华和品饮艺术。一壶窨香浸透千古,人与自然瞬即一体。云南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奇异,傣族的竹筒茶、爱伲族的土锅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佤族的烧茶、白族的三道茶、以及香飘十里外、味酉严一杯中的纳西族“龙虎斗“,展现了民族特色,表达了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彝族茶文化的种类
1、“百抖茶”:将一小土罐置于火中烘热,放入茶,边烘边讯速抖动数百次,直到茶叶变黄并飘出焦香味时,倒入杯内,然后冲入开水,泡出来的茶水色厚味香。
2、“罐罐茶”:把茶叶放入罐内,置于火旁烤,焙烤至茶叶酥脆焦黄时灌入适量事先烧沸的开水,待罐内的茶水泡沫停息后加水在火上煨煮至沸腾,便可起罐倒水饮用。罐罐茶味香、汁酽、色美、爽口有神。
3、“油茶”:煨煮茶水至沸,把沸水倒入事先备好装有酥油、麻籽油、蛋清、盐巴等物的茶缸中,轻轻搅动片刻,在火上往返移动茶缸,让其受热平均,反复数十次,就可倒入茶杯趁热饮用。油茶清新爽口、醒脑利目,滋补强身。
4、“清茶”:净水盛入茶壶,置于火塘边慢慢加热,壶中冒出热气时再加入适量的水,同时放入茶叶,把茶壶放在火塘上煮沸,用筷平均搅动,煮沸2分钟左右即可倒茶饮用。清茶光彩金黄,色香具佳。
5、“盐巴茶”:把茶叶放入土陶缸内,移近火塘慢慢烘烤,罐内发出“噼啪”响声并有焦气息时,向罐内缓缓加水备好的开水,再煨煮5分钟左右,加少许盐,就可倒茶饮用。彝族喝“盐巴茶”时,一般都配有包谷、糯米、荞等杂粮制作的粑粑,边吃边喝,恬静可口,十分安闲。
彝族支系繁多,民俗形式多样,但在很多的民俗流动中,都离不开茶。如在青年男女恋爱的过程中就多次用到茶。男方初次到女方家提亲,要带一些酒、烟、茶、糖,女方一般不表什么态;第二次去时同样带一些酒、烟、茶、糖,女方收下了就表示同意,若不收礼物,男方也就不必再去了。第三次去时同样带烟、酒、茶、糖,女方要叫一些支属来吃“火竜酒”,一面吃酒喝茶一面约定吃“订亲饭”
彝族茶文化的历史
1、雷鸣茶的由来:
a: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城南10公里的徐营坝区,有一个自然村叫河硐,但上了年纪的老人则习惯叫它瓦罐窖村。据《云南省南华县地名志》记载:“河硐,地处山脚,因村前有小河,古时居民建窖硐烧陶器,故名。”晚清福建诗人黄大琮随军来到南华,对河硐的土陶写过一首杂咏,诗云:“南乡尚耐作工劳,范土成模职业操;瓦器可资旁邑用,设窑算有一人陶。”瓦罐窖村烧制陶器自明代洪武年间开始,是大量汉族移民云南传入的生产工艺,到清代时达到鼎盛时期。所能制造的陶器,有大缸、酒坛、药罐、陶锅、陶盆、陶壶、陶碗七种五六十个不同规格的产品,深受云南各族人民喜爱。产品除畅销滇中、滇南、滇西大半个云南外,还远销到缅甸、泰国各地。
b:当时烧制出来的一种灰黄色,比中药罐小一些的陶器,是用来煨茶的,我们叫它茶罐。在云南农村,旧时几乎家家都会有一个茶罐。云南人种茶也爱喝罐罐茶,沿着滇西茶马古道流行的待客习俗也是喝罐罐茶。
c:罐罐茶在滇中又俗称“烤百抖茶”,讲究的是一个“烤”字,就是在烹罐罐茶的时候,先要把茶叶放茶罐里“烤”一下。“烤”茶用文火烤,火力不能太大,一般是在农村烧柴的火塘边的火灰上炙烤,边“烤”边上下不停地颠簸、抖动,抖动的频率越快越好,时间要在一百次以上,待罐中的茶叶微黄,弥漫出一股浓郁的茶香,再加入适量沸水。故罐罐茶也俗称“烤百抖茶”。
d:在滇中,罐罐茶还有另一个俗称,叫“雷鸣茶”。烹罐罐茶前先要烧一壶开水置火塘上备用,待茶叶“烤”好后,就趁热把适量开水“沏”入茶罐,这时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汽浪从罐底直冲而出,仿佛是下雨时打了个响雷,茶叶在罐中上下翻滚,故罐罐茶也叫“雷鸣茶”。这第一次沏入的水不能太多,一半即可,否则会溢位。待茶叶泡开后,再续添水吹去浮沫,就可以享用了。
e:第一道罐罐茶味酽,苦涩如药,一般人难以下咽,但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之功效,上了年纪的彝族老人每天起床后都要烤一罐酽茶喝下去,一天都神清气爽。第二三道茶水会有清香苦凉味,茶汁的口感最好。四五道之后,就要像煨药一样地煨茶了,喝后先苦,慢慢的会有一些回甜味。如果烤茶时温度、时间不够,受热不均,倒入开水时声音不够响亮,或烤好的茶叶又放置凉了,沏入的水温度不够,也没有出现“雷鸣”般的响声,这罐茶就称“哑巴茶”,待客时一般是忌讳出现这种情况的。
f:古人言: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木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古今奇特之仙药也。有时,在滇中农家的罐罐茶中,配以相应食物,就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可医治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发烧、咽喉肿痛时,可将一块黑井砣砣盐放火炭上烧红后,沏在“烤百抖茶”里,我们叫做盐茶,喝起来味道特别苦也特别咸,但只要你喝上几口,喝时让茶汁在口中停留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咽下,疗效神奇,喝上几次病就好了。如遇上家中有人腹泻拉痢,就将一把糯米炒糊,将黑乎乎碳化了的糯米加入“雷鸣茶”中,我们叫这种茶为糊米茶,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可治疗脂肪泻、积食和消化不良。再适量加入白酒和红糖,可治红痢、白痢等急慢性肠道传染病。
g:喝罐罐茶需要有耐心,也是需要些时间的。在我的印象里,滇中上了些年纪的老人都喜欢喝罐罐茶,也只有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才有闲工夫一边喝着这罐罐茶,一边在墙脚晒太阳。他们喝的茶不是什么香茗,大多是些本地产的粗茶,有的甚至是从山上采回的野茶,一次要放一大把,味酽且苦涩,不到三十岁年纪的人喝着都嫌它苦。彝家小孩并非不能享用罐罐茶,而是嫌它苦涩不愿喝,说是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能享用罐罐茶,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h:彝族是个火的民族,家里堂屋中的火塘一年四季永不熄灭。一只茶罐日复一日常年煨在火塘边上,冒着热气,点缀著彝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年复一年飘荡出彝家人日常生活的气息和芬芳。
彝族烤茶的制作方法:
a:彝族烤茶的方法颇为讲究,主要有几种:首先彝族的烤茶煎法与一般的冲茶有所不同。
b:它是先将绿茶放入烤热的铜制或陶制茶罐内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趁热端离水源,灌入事先烤热的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入热水至灌满,又于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方倒出茶水滤过,内加盐、炒米、核桃粉、芝麻等即可饮用。彝族的烤茶色、香、味俱佳。
2、隔年陈茶:
a:彝族的隔年陈茶:今彝族支系的族,倮族等少数民族,古代通称蒲满人。蒲满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工休叶大发季节,祖先们常到大森林中采摘野生茶作为祭神和祭祖的贡茶,并有经过发汗的隔年茶能治病的传说。
b:彝族的茶文化与饮茶习俗茶是绿色天然饮料,源于中国,而遍及世界。
c: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素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饮茶习俗。洋溢着中国灿烂、绚丽多姿的饮茶文化。新颖悦目的百样茶叶产品、韵味幽古的百样茶具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方式,展现我国数千年代茶文化的精华和品饮艺术。一壶窨香浸透千古,人与自然瞬即一体。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自古至今分布最广的土著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发现、制作和饮用茶的民族之一。至今在西南彝区,烤茶及“一茶二酒三食肉”的习俗仍然到处可见。
彝族食物以玉米、养麦、大米、土豆、小麦、燕麦等为主,副食以豆类、蔬菜,瓜果及各种肉类为主。彝族的饮料主要是酒和茶。酒多用玉米、大米等酿成,几乎男女老幼都喜欢饮酒。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边泡饮烤茶。所饮用的烤茶是把绿茶放入小砂罐内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黄色发香时,冲入少许沸水,稍煨片刻对入开水即可饮用。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后晒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汤作菜。也有将玉米磨成米粒,去麸皮,与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为主食,还有是将各种面粉擀成粗面条,作为主食。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还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所谓民族差异,其实是包括民族文化差异和人种特征差异两部分。
若论传统民族文化,如果你从小就在传统彝家长大,那你和汉人肯定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某些生活习惯和信仰。
若论人种差异,你就自己调查去吧,我只知道汉族人最大的特征是幼态延续,除此之外,蒙古族高大俊朗,朝鲜族白净秀气,俄罗斯族金发碧眼,维吾尔族高鼻深目,皆是各有各的特征,彝族想必也应该有自己的特征才是。
若是有人因之排挤你的话……好好地嘲笑回去就是咯,虽然我本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事,但是听说是有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58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艺·茶道·茶文化(上)
下一篇: 什么是普洱茶商最致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