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中国茶道与佛学思想(上)

茶百科 2023-11-24 22:54:48

中国茶道与佛学思想(上)

佛门饮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庐山志》记载,早在汉代,庐山的僧人就采制茶叶,东一k-1慧远和尚在庐山东林寺附近也种过茶叶。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东晋怀信和尚的《释门自镜录):“跳定清谈,祖胸谐谑,居不悉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说明至少在晋代,佛门己盛行饮茶。至唐代中期,佛门更加重视茶李.并且带动民间百姓饮茶成风。(封氏闻见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今山东邹县)、齐(今山东临淄)、沧(今河北沧州)、棣(今山东惠民),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因此黄河流域饮茶风气也就随着佛教的盛行而普及开来。佛门内部也将饮茶列为宗门规式,写人佛教丛林制度的(百丈清规》,其中“法器章”“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都明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做法次第。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禅修,潜移默化,成为佛教丛林的法门规式。到了宋代,湖北黄梅五祖山的刘元甫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松涛庵”,撰有《茶堂清规》,其中的《茶道轨章》《四谛义章》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后被日本来中国留学的僧人南浦绍明(1235-1309)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的祖本。。遗憾的是,刘元甫的茶道思想虽东传日木却没在国内流传下来,但佛教与茶道思想的因缘却是密不可分的。 显然,刘元甫的茶道“四啼”是从佛教的墓本教义“苦、集、灭、道”四谛衍化而来的。谛就是真理,四谛就是佛教关于人生现象的四种真理。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痛苦的汇集,人生在世,处处皆苦,“苦谛”就是佛教对人生价值的判断。“集谛”是分析造成各种痛苦的原因,佛教认为就是人的贪、咳、痴“三毒”造成所有痛苦,只有断绝这些原因,刁‘能彻底从痛苦烦恼中解脱,达到涅架境界。“灭谛”就是佛教的最高理想涅架。涅架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圆寂、寂灭、灭度。

即灭息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而要真正解脱苦因、达到解脱,就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这就是“道谛”。合理的成佛途径有八个,称为“八正道”或“八圣道”,共有戒、定、慧三方面的内容。戒即戒律之学,定即禅定,慧即智慧之学。因此,刘元甫应该是在品茶过程中领会佛教“四谛”的真谛而总结出茶道“四谛”。由此亦可证明佛教不但讲道,而且还与茶道融在一起水乳难分,因此历史上首先提出“茶道”概念的不是别人而是皎然和尚,也就可以理解了。仅此一点,佛教对中国茶道的贡献就是很大的。

然而,佛教对中国茶道影响最大的是禅宗思想。当佛教传人中国后,其禅定之学亦随之进人中国本土。由于它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虚静”认识论(如荀子的“虚一而静”,《大学》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安”,道家的“守静笃,致虚极”。),因而很受中国民众的欢迎和重视,不久便形成了以“禅”命名的“禅宗”。“禅”为梵文的音译,其本义是“静虑”。禅宗就是讲究通过静虑的方式来追求顿悟,即以静坐的方式,排除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冥思苦想,直到某一瞬间顿然领悟到佛法的真谛。佛教将“戒、定、慧三学”作为修持的基础,“戒”是戒恶修善,“慧”是破惑证真,而“定”就是息缘静虑。高僧净空法师曾经指出:“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恢复我们本有的大智大觉而已。要怎么样才能恢复呢?一定要定,你要把心静下来,要定下来,才能够恢复。”好 当年(南朝梁)禅宗始祖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播佛学,曾在河南A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成为静虑的典范。和尚们在坐禅时要求进人一种虚静的状态,弘一法师曾经解释道:“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所以静就是思想不为外物干扰,虚就是心灵不为名利欲望所纠缠。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却是很不容易的,唐代和尚坐禅时又是“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常人难以坚持,只好靠饮茶来充饥提神。而茶性中的“俭”又能抑制人的欲念,有助于更快地人静,自然就成为禅宗的最得力助手,茶事也就成为佛门的重要活动之一,并被列人佛门清规,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而禅宗与茶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佛教寺院中的禅堂,饮茶仍是日常的功课之一,称之为禅茶。赖功欧先生曾经指出:

茶对禅宗是从去睡、养生,过渡到入静除烦,从而再进入“自悟”的超越境界的。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三重境界,对禅宗来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但却是真正地使两个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从而使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一项崭新的内容—禅茶一味。

不过,虽说是“禅茶一味”,佛门与茶界是各有侧重的,前者重在禅,后者重在茶。两者相通之处主要在于禅境的追求。僧人坐禅人静,要求摒弃杂念,心无旁鹜,目不斜视,进人虚静的状态,在追求领悟佛法真谛的过程中,达到空灵澄静、物我两忘的境界,也被称为禅的意境,或称禅意、禅境。而茶人在品茗中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融道、佛两家于一体的空灵澄静的禅境。如唐代诗人钱起在(与赵营茶宴)一诗中描写道: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坪声片影针。

佛教对茶道的影响

  茶叶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那么佛教对茶道有什么影响?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佛教对茶道的影响,一起来看看。

  佛教对茶道的影响   关于茶。茶早在我国的周代即已出现,不过在晋代以前多用作药品或煮茶粥。魏晋以后,一些佛教禅师发现茶有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正好解决因午后不食及夜晚参禅出现的精力不够、又乏又困的问题,因而多方搜求或四处种植,大量饮用,推动了社会上饮茶风气的形成。

  尤其在唐代禅宗创立之后,许多禅寺奉行农禅并重,种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叶精品,久而久之成为了名茶。由于佛教戒酒,因此茶就成为了佛寺最重要的饮料。

  佛寺对茶的提倡、种植和需求,自然也影响到广大在家信众及各界人士,在长期的品茗、交流过程中,人们发现茶还能预防或治疗许多疾病,能生津止渴,解酒去腻,利多弊少,老少咸宜,于是争相饮用,创造出丰富多采的茶文化,使茶成为了老百姓家中的必备饮料。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茶马互市?和各国间的交往,茶流传到了各少数民族地区和世界各国,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尤其在日本,僧人们将饮茶与修心养性、人际交往等结合起来,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茶道?,体现了茶与佛教特有的?血缘?关系。

  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   1、坐禅的需要

  自释迦以来,佛教重要修行方式之一便是坐禅,?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心无杂念,万相皆空。?其姿势要求?大腿叠于大腿上,挺直脊梁骨,颈稍屈于前下方,气沉于下腹部,静静地呼吸,目光散视或集中于某一固定物?坐禅还要备受煎熬,?腿子酸痛,蚊虫叮咬?,禅七的疲竭,寺院的拘限,尤其令人难受的是,每天花费九到十五个钟头的时间思索同一个问题带来的那种难以的沉闷乏味?一般的僧侣无法坚持,就连高僧大师们也很难支撑下去,故寻找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倦的饮料也属必然,?正好茶性苦寒,具有破睡驱眠,去烦解渴的功能。?陆羽《茶经》中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本草纲目》也谓其可?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明朝顾元庆的《茶谱》则说得更为全面合理:?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浙江茶叶在这方面功效也很独特,以瓯地茶为例,《江逸志》云:?瓯地茶,雁山为第一,去腥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可见,茶叶本身的性能决定了浙茶十分适合作为坐禅的用茶。

  2、延世长生的需要

  僧侣喜爱喝茶,除提神醒脑外,还将饮茶作为养生之道,长寿之法,其实,这是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受到道教养生思想影响的缘故。道教养生的目的是长生不老,羽化登仙,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借助一种物质媒介来实现。于是,茶叶成为了最合适的对象。因为道教起先用的金石类药物价钱昂贵,而且十分危险,茶叶却相对便宜交全,易于服食道教的饮茶习俗及思想也感染了佛教。《茶经七之事》载云:?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水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台真在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救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通过该则史料强调的便是茶对于台真长寿所起的作用,即常饮茶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南部新书》也载有这样一则故事:?人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一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至此了?僧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此则故事中,僧侣凭饮茶年龄可达到一百一十岁上述记载可说明,僧侣们十分相信茶能延年益寿。日本的荣西禅师以《吃茶养生记》作为其著作的名称,则更清楚地表述了这一倾向。他在开篇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上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曾嗜爱矣,古今奇特之仙药也。?正因为如此,僧侣们把饮茶作为每人必修课之一,大多寺院都有专职茶事活动的僧侣。

  3、宗教仪式的需要

  在佛教看来,茶是禅定入境的必备之物,是佛教徒的精神寄托,甚至可通鬼神。因而,浙茶在佛教中还常被作为供佛祀品,与宗教活动自接联系起来。据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述:?普陀老僧,贻余小自岩一裹,叶有自茸,溣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僧言:?本岩岁止五、六斤,专供(观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由此推断,当时,普陀山茶人部分用以供佛,而不是日常生活饮用在这一点上,浙茶的文化、社会功能已远远超过了它的自然使用与药用功能,它已成为了沟通人神观念的桥梁,故有时佛前供茶还会出现所谓的?灵异?,现象。据日天台宗大云寺主成寻(公元1011至1081年)在《天台五台山记》中记述:?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五月十九日戊辰参石桥,以茶供罗汉五百十六杯,知事僧惊来告。茶八叶莲花纹,五百余杯有花纹小僧(成子本人)实知罗汉出现受人师茶供,现灵瑞也。进一步神话化了浙茶与佛教的关系。

  4、茶禅一味

  然而,浙江茶叶和佛教的真正结合不仅仅在于其自然药用功能和社会功能,更重要的是,禅宗的出现使佛教与茶找到了相通之处。禅宗讲究见心成佛,以心悟道相传。有一次大会上,释迎牟尼佛不回答大家的问题,只拈花示众,众人不得其解,惟有迦叶微笑会晤,得佛陀心传。此则广泛流传的佛教故事体现的正是所谓的?明心见性?,强调自身的领悟。《景德传灯录》中也记载道:?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惟达佛之所见即心成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修心养性在禅宗中有很高的地位,恰好品茶也需要交详静谧的心境,故?饮茶之所宜者十三,一无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酲,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憧。?并且碾茶过程中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判定,点茶时的提壶高注,饮茶过程中的观色品味,都提倡清心、静心。而茶人们也希望通过饮茶,根除烦恼,提高精神境界这些与禅道中心刚好一致。此外,?茶之为饮,最宜精行简德之人。是说茶适合于品德优异的人饮用,又表明茶性本俭之意。茶质量尽管有高下之别,但社会各个阶层都能享用相应等级的茶。一些帝王推行节俭之风,特意下诏在他死后选用俭朴的祭品,其中就包括茶,如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而佛教生活中有不杀生,不邪淫,不妄语,不偷盗,不饮酒五戒,又有不吃荤过午不食的例规,这正好与?俭?相合。因而,许多佛僧把参禅与品茶并举,有的甚至认为品茶即能悟道。唐代皎然和尚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显然,在皎然的眼中,只有保持心神清静,才可通佛之心,若故意去除烦恼,便不是佛心了。同时,禅宗主旨的?静心?、?自悟?,也贯彻到了中国茶道之中。日本的千利休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茶道本意在于禅的普遍意义,?佛之教便是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千利休有这种观念,这是因为日本佛教来自中国,而禅是中国化的佛教,它不似印度佛教原义,认为今生水不得解脱,惟有人堂才是出路,而是主张?顿悟?。从茶中找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即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了。总之,茶中有禅,禅中有茶,茶味禅味木为一味浙江茶叶是中国茶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受到了僧人们的喜爱,成为参禅时常用的饮料,饮茶之风也随之传遍了各个寺院。

?

茶道的基本知识

  中国茶道追求清、静、和、虚,要求心无杂念,专心静虑,心地纯和,忘却自我和现实存在。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的基本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的基本知识之茶道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综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结论: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故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茶道的基本知识之茶道的内涵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的基本知识之佛教与茶的关系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发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安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启中唐。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浓烈,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高不开茶。禅茶道体现了良然、朴素、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礼仪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金银系列茶具从设计、塑造和摆设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认识到?茶禅一味?的真谛。禅宗茶道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移值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月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 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 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 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 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三、"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60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