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闽南茶俗-泡茶

茶百科 2023-11-25 00:49:56

闽南茶俗-泡茶

在闽南最负盛名的是安溪,安溪茶中最负盛名的是铁观音。铁观音如青橄榄,除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变甜,韵味无穷。

在闽南,饮茶叫做泡茶。泡茶的程序十分繁琐,真正喝的程序只有一小会儿。首先是茶具的选择。红色的宜兴陶壶最常用,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相应的茶杯就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将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开水冲烫,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

泡茶的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置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往往要放满壶,冲出来才够味。水一开,立刻就冲入茶壶中,这时会浮起一些泡沫,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盖上壶盖后,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同时使茶壶内外温度差不至于太大。

第二道程序是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要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水有少许溢出,盖上盖子,再淋一些水,然后马上斟茶。不能延后,因为泡茶最忌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

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最是甘美。也是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

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换茶叶时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

湖里区的民俗风情

湖里流行闽南茶俗。当地人称用大茶杯浸泡茶叶的喝法为“大肚茶”,多数人的喝法是将“茶心”,即茶叶放入稍大的茶壶,冲泡后倒在瓷杯中喝。20世纪90年代之后盛行“功夫茶”,家家户户有茶桌 (茶几)和一整套茶盘、小茶壶、茶缸、茶盅、茶杯、茶漏、茶铲。“吃茶”的说法已经被“泡茶”所取代。泡“功夫茶”讲究程序和功夫,大多是用紫砂茶壶、白瓷茶杯,程序有孟臣沐浴、水淹七军、 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讲究。
农耕经济时期农忙时除了饮用茶枝泡的整桶的茶水之外,还饮用夏枯草、板蓝根、甘草、“蚕仔叶(桑叶)”、“五根草(车前草)”、“牛顿草”、“查某刺”等草药煮的凉茶;也有用绿豆、绿竹心煮茶, 用以解渴、消暑。驱寒去湿则有“姜母茶”,用红糖和老姜烧成。
待客的最高礼节是白糖水煮2粒鸡蛋的“鸡蛋茶”。新娘“捧茶”待客时,一般用冬瓜糖、桂圆、枸杞泡的“冬瓜茶”。
茶俗还表现在各种祭拜的礼仪当中。年节或神明纪念日,拜神拜佛要敬献3杯“清茶”。平常则在佛龛面前摆放茶叶,以代替日常“敬茶(水)”。 当地没有自酿酒的习俗,但过年过节和各种礼仪必以酒为礼。订婚要办酒席,待嫁要吃缘酒,结婚要办喜酒;生儿育女要办满月酒、四个月酒、“度晬酒”;送行有“顺风酒”,迎归喝“下马酒”、“接风酒”;祭祖敬神的祭祀凡是有牲礼的就要有酒,合称“牲醴”;丧事祭拜都要祭酒,最后还喝“丧酒”。待人接客,凡席必有酒。酒席上每上一道菜要先喝酒,但饮酒不强求,即使是劝酒,也不过是三杯,叫做头杯敬酒,二杯“好事成双”,三杯“无三不成礼”,而且有“敬者先干”之例。辖区内未流行划酒拳。
饮酒以米酒、高粱酒为主。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番薯酒、甘蔗酒,品味低劣。80年代后时兴喝啤酒,90年代起时兴葡萄酒。
药酒为大多数人所欢迎,“固本药酒”、“万全堂药酒”久盛不衰。不少人用当归、党参、枸杞、桂圆等中药泡制药酒,“吃补”时和着鸡、鸭等食物食用。在霜降、立冬、冬至和妇女坐月子时,所吃的滋补食物一定要掺药酒。
待客时,斟酒者右手握酒瓶,左手护着酒瓶或右手,以示敬意。“七分茶、八分酒”,酒太多太少 都是失礼。客人则还以“叩指礼”,用拇指、中指和食指三指聚拢在桌上轻叩,以示谢意。更普遍的是主人斟酒时,客人右手掌心向上,手指指向酒杯,表示感谢。 本地人把“谋生”说成“赚吃”,还有“吃饭皇帝大”,“歹命做也要好命吃”之说。 除非有特别的急事,不然是不能打扰正在吃饭的人,家长也不打骂正在吃饭的小孩。
有的上了年纪的妇女每逢初一、十五不吃早餐,谓“减大顿”,节食,留与子孙享用。
农耕经济时期,日常三餐以大米、番薯为主食,一般是中午吃干饭,早晚吃稀饭。煮大锅稀饭时,捞出一小部分当成干饭,叫做“捞饭”,敬神或是给干重活的人吃。用小咸草袋或纱布做成的小米袋子装上米放入大锅稀饭中煮,捞出来叫做“袋仔饭”,让小孩子吃。
稀饭俗称“糜”。很稀的稀饭叫做“暗糜仔”,很稠的稀饭叫做“拷头糜”。稀饭除了白米糜、番薯糜之外,还有“甜糜”、“咸糜”。“甜糜” 一般掺红枣、桂圆、红糖。“咸糜”为旧时禾山常见主食, 煮法较多,有用芋头块、豆腐粒、蚵干或鲜蚵煮成的“蚵仔干糜”、“蚵仔糜”,也可以掺高丽菜、芥菜、南瓜、马铃薯做成“高丽菜糜”、“芥菜糜”、“金瓜糜”、“番仔番薯糜”。食用“咸糜”时,习惯 上要浇葱头油、撒姜丝和胡椒粉。
番薯是当地最重要的杂粮。“番薯饭”、“番薯糜”、番薯块和着水煮成的“番薯汤”曾经是当地最常见的主食。番薯还可以在开孔的铁板上刨成丝条,掺米做成“葱卷仔饭”、“葱卷仔糜”,口味有点甜。将番薯磨碎后滤出浆水,沉淀后晒干就成为“番薯粉”,可以用来勾芡、做蚵仔煎。滤去浆水的番薯渣掺米做成的稀饭叫“番薯糊”,又称“芋磨糜”,比较难吃。番薯切成片叫“番薯干”,刨成丝条 叫“番薯签”,晒干以后可以贮存好几个月,吃到来年;做成的“番薯干(签)饭”、“番薯干(签) 糜”,味道比较香。
将新收成的大麦去皮碾碎后掺上米、番薯块或番薯干煮成的稀饭叫“麦糊”,新鲜芦粟(高梁)掺米做饭,则为“芦粟饭”。
日常三餐的下饭菜,除了青菜之外的小菜,俗称“配糜、饭的咸”。常见的“咸”有:
豆豉,可以煮成蚵仔咸、肉咸、鱼咸、“土豆”(花生)咸;菜脯,用菜头(萝卜)腌制,常见的有炒菜脯或者“菜脯煎蛋”;咸菜,有萝卜缨、芥菜、高丽菜腌制等诸种,还有用莴苣腌的“笋菜”, 用高丽菜芯腌的“菜心”,用黄瓜腌的“奄瓜仔”;炒花生仁,以盐水浸过的为佳,俗称“大碰仁”; 麦螺,用海滩上的泥螺腌制;油条或淋上酱油的鲜豆腐;讨小海所获的尖拇螺、加锥螺、花鲦、蚵流仔等。
吃饭有不少规矩。碗底留饭叫“讨债”;小孩子留碗底会被说将来“娶猫某(麻脸妻子)”;鸡爪 俗称“鸡脚爬”,小孩子吃鸡爪写字时手会抖;吃饭忌用筷子指人;忌把筷子插在饭上,因为祭奠死人时才把筷子插在饭上;忌用筷子敲碗敲碟,据说那是讨吃、吵吃;忌用手掌托着碗底,据说乞丐才那样端碗;不能手抓筷子同时又拿烫勺打汤,不能在进食时发出“啧啧”声,否则会被视为“没教示”(没教养)、“饿鬼”;招待客人时,客人不能先动筷,客人未离席主人不能收拾碗筷,先离席的人要道一声“你们慢用”才能起身离开。
除了家常便饭之外,还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待客一般是炒米粉或冬粉,忌用面,因为面与 “骂”同音;还有做月子吃面线,丧事吃咸饭、红糟肉,小孩满月吃油饭,做寿吃面,吃红米龟,婚嫁吃圆仔,作客蒸甜米糕等等。
年节的主要食俗有:清明吃薄饼、米糕仔;五日节、七月半吃粽子;元宵、六月半、冬至吃汤圆;八月半红米龟;重阳节、尾牙、除夕吃兜面;年兜咸稞、发糕;正月初九甜稞等等。
蒸发糕是一家主妇最重视的,忌生人和孕妇、产妇、服丧等“不清气相”的人靠近,忌小孩来灶间乱窜,忌别人问“发了吗”、“熟了吗”。开蒸笼时要高声喊“发了!发了 !”发糕蒸熟后,还要用剖成十字状筷子头粘上“红花”,在发糕面上印上红 色“::”图案,表示吉利、喜庆。

边泡茶边泡茶文化――“茶”字的演变

对于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茶字,最早是从什么时候使用的呢?是如何演变出现在的这个汉字呢?而全球各国语言中,对茶又如何发音呢?研究这些东西,对于研究茶文化的起源很有启发,并从其演变过程,可以推断出一些结论出来。

现在使用的“茶”字的起源,许多学者都关注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比较普遍的说法则是:现在我们使用的“茶”字,最早始于唐代,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将“荼”字减少1画以示区别,使用“茶”,这是我国最早的“茶”字使用的文字记载。另一个说法则是:我国的茶最早从原产地云南地区往四川、江南以及长江流域传播,推定当时使用“荼”字。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也有的说“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

对于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由于我国各地方言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传到各国对茶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两种。比较早从中国传入茶的国家语言依照汉语比较普遍的发音叫“cha”,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罗斯等。俄语和印度语更叫“茶叶”(、chai);

由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占据台湾,从闽南方言中知道茶叫“te”,后来了解茶的西欧国家将茶称为te,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间完全可以用自己语言交谈没有问题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茶的名称却完全不同。

因此,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来的。如日语的“”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我国、世界各国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其他起源于我国的事物也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从文字、语言及其读音演变上,我们会获得更多历史文化知识。

为什么福建人喝茶怎么哪么讲究?起源?

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闽小记》称:“建州贡茶,自宋蔡忠惠(按:即蔡襄)始。”(清·周亮工《闽小记》卷1《闽茶曲》)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称喝武夷茶后有“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之感。范仲淹更以“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的诗句赞誉武夷茶为仙品。因而古人有“江南之茶,唐人首重阳羡,宋人最重建州”(明·许次纾《茶疏》)之说。宋代,武夷山建立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明正德年间,仅南靖一地,年贡茶叶76斤。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英国人尤嗜闽茶,在英国诗人拜伦和爱德华·扬的诗行中均出现“武夷茶”的名字。据茶叶专家考证,欧洲人的“茶”字读音与闽南方言茶的发音有直接的俗缘关系。闽南地区称茶为“TAY”,荷兰人购回福建茶时,便根据厦门音将茶译成拉丁语的“Thee”。其他欧洲国家均仿效之,如英语称茶为“Tea”,法语为“The”;德语为“Thea”丹麦、瑞典为“Te”,均为“Tay”之转音。

福建既是茶之王国,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

闽南茶道

据《闽杂记》载:清代“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或谓功夫乃君谟之误,始于蔡忠惠公也……故尚此茶,取其饮不多而渴易解也。”(清·施鸿保《闽杂记》卷10《功夫茶》)喝茶既为时尚,于是“彼夸此竞,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清·道光《厦门志》卷15《风俗记》)另据《龙溪县志》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进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赀岁数千。”(清·乾隆《龙溪县志》卷10《风俗杂俗》)清代的这些饮茶把式一直沿续至今。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壶、杯、盘,或方或圆或扁,多式多款,上镂山水人物及花鸟,玲珑精致。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还有谁家“结牙”多,谁家最有礼的说法。因此,若顽童不慎摔坏“结牙壶”,老人极为心疼。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总之,旧时“茶房四宝”(潮州炉、开水壶、小茶壶、小茶杯)现今仍为家家必备之物。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

闽南一带,客人来临,主人必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壶浓茶,口称“泡tay,泡tay。”(tay即茶)热情地邀请你喝上几杯,然后再拉家常,俗称“喝上两杯再说”。客来无茶等于失礼。闽南人心目中甚至茶重于酒,故同安一带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待客多用安溪铁观音、毛蟹、梅占、黄旦、水仙等乌龙茶佳茗。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然后将小茶壶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烫热。冲泡时,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这温壶、烧壶、运壶、斟茶的规程一气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黄,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几个茶杯相挨,要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主人给谁添茶,谁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据说当年乾隆帝微服出访,为大臣斟茶。大臣诚惶诚恐,用两指三叩桌面,以示两脚跪地三叩头。相因成习,遂成了闽南及广东潮汕一带茶俗之一。这一习俗泉州最明显,惠安、晋江一带叩指次数较少。

闽南“茶道”除“饮”之外,还很讲究“品”,品茶时要眼、鼻、口并用,色、香、味同辨。一些地方待客品茗时头遍茶还要倒掉。品时,要小口相呷,形如啜酒。整个“品”、“饮”过程进退有节,出入如仪。

闽南人还有饮早茶之习。同安俗云:“清早一杯茶,赛过吃鱼虾。早上茶一杯,胜似吃雄鸡。”同安人喝早茶习惯配油条,而厦门人则以油条、炸枣、发粿、花生糕、贡糖等为“茶配”,讲究的“茶配”有龙海的“双糕润”,南靖的“米香”,平和的“枕头饼”。吃早茶一般在家中,也有上“茶桌仔”(即茶楼、茶馆)的。因早茶能醒胃健脾,近年省内大中城市部分居民也流行喝早茶。

此外,闽南及闽北一些地方还有一种以中草药与茶配制成的茶饼。闽东霞浦人称之为“草茶”,具开胃消食、健脾提神及醒目的功效。很受当地人喜爱。

闽南之外,各地区喝茶的道道也很多。福州人喜饮“明前花茶”(即以清明前的青绿茶为茶坯,与茉莉花合制的茶)。这种茶福州人几乎家家必备。茶具则不似闽南那般讲究,大杯小碗均可,喜大口喝。闽西连城一带茶俗较纯朴,客来时,一般用早已煎好的“茶婆”(一种粗茶)大碗相敬,很有气派。各地还有以“糖茶”(有红糖、白糖、冰糖之分)待客的习俗。大田、顺昌一带每遇客至,农户均要置一茶杯,放入一块大冰糖,以茶冲之,当地人称之为“冰糖茶”,为待客的较高礼遇。

擂茶

在闽北及闽西北山区还有一种古朴奇特、热闹有趣的“茶道”——擂茶,它足以和功夫独到的闽南“茶道”分庭抗礼。喝擂茶,盛行于将乐、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宁化、顺昌、明溪、武平等地,其中以将乐擂茶最具代表性。

擂茶,俗称“客茶”,因为它是客家人的饮茶习俗。原名叫“三生汤”(主料为茶叶、生米、生姜)。在各地还有种种别称,宁化称“米茶”,将乐称“揉揉茶”,泰宁人称“泡茶”(遇婚喜时请喝的擂茶称“喜茶”)。这些地区民众自古视擂茶为家珍,凡走亲串戚,朋友聚首,婚丧喜庆或邻里龃龉释嫌都要喝擂茶,沿袭经年,成了当地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礼节。

擂茶的制法是将茶叶(或茶梗)、生姜、芝麻、爆米、猪油和盐等混合,经水浸后放在陶制的“擂钵”内(擂钵形如瓷碗,重而厚实,钵内壁斜刻着道道齿痕,以增强摩擦力),用油茶树做的“擂棒”反复擂成糊状,即成“擂茶脚子”。将“脚子”放在茶碗里搅匀,再冲入沸水,就成了一碗集香甜苦辣于一炉的擂茶了。盛夏酷暑,饮上一碗,顿觉口舌生津,香溢齿龈。有些地方还加入些中药,使能清热解毒。将乐民谣曰:“白芍甘草和麻仁,元参石斛合黄芪”。加了这些药物,就成“药食兼俱,味中有味”的饮料。喝擂茶与闽南人吃早茶一样往往也有“茶配”。光泽人喝擂茶时要配花生、瓜子、炒黄豆、米花及腌菜、笋干等食品。闽北流传的一句口头禅“喝擂茶,吃粑粑;壮体格,乐哈哈”。反映喝擂茶配茶食的好处。

喝擂茶可作为乡人联络感情的一种活动。农闲期间,从村头到村尾,挨户叫茶,妇女们三五成群地来喝茶。茶兴浓时,苦恼伤心事全抖光。如有客人路过,农家主妇总会客气地招呼:“喝碗擂茶走啰!”过路客欣然入门,喝毕擂茶,道声谢再扬长上路。好客的客家人见人擂茶喝得越多、心中越高兴。常逢人便说:“我今天擂过三遍茶了”。

一些地方,喝擂茶还是喜庆的象征。光泽的止马、李坊等乡,人家凡生男育女、孩子过周岁以及遇第一次接岳母娘、接姐夫、接新妇、女儿订婚等日子都要请全村人喝擂茶。有时专请妇女(除姑娘外)大喝擂茶。今天东家、明天西家,家家叫吃擂茶。且无分昼夜,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有吃上几天者,也有吃上一个月的(如小孩出生时)。当地农家户户都有擂茶工具,每户一年要准备十几斤茶叶。

闽南人小杯细啜品“功夫茶”,闽北人用大碗饮擂茶,一南一北,一个精雕细琢,一个古朴粗旷,风格迥异,却又相映成趣。

闽南人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民居是闽南民系的传统建筑。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61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