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杯工夫茶》 王旭烽
1989年底,我从报社调入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之时,有人以为我是到那里去体验生活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此之前,我虽发表过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但我在大学攻读的专业为史学,毕业后却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来便一直以为文学创作只应该是业余为之,博物馆才真是专业对口。况且在当时,我模糊地感到文学对于我而言,其介入程度比想象更要严重得多,我需要更加强大的职业来扼制她。如此看来,去那里也是对命运的一种抉择了。
然而命定的东西大于生活的智慧,事实上从1990年始我就对那个被称之为茶学界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文化兴趣,起初只是被由一叶茶舟载来的浓郁的茶风情吸引,继而是在此领域里独显风采的茶人风貌引起我心灵的震撼,最后,那种以茶人生活方式作为象征的中国人中一类人的独特的生存形式,与我想往与理想的生活模式达到了高度的默契。我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茶文化既然这样如此博大精深,为什么连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都所知不甚了了呢?在传播与发扬这样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处在怎么样的历史地位上呢?当时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茶专题博物馆,而我,便是这个博物馆中的独一无二的学历史出身又被称之为作家的人。通过文学样式来传播中华茶文化这个历史的绣球,就这样责无旁贷地抛到了我身上,想写一部有关茶人命运的小说的愿望,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当务之急。
起初只想花一到两年时间,写25万字左右的一部长篇,大致体现以下内容:以一部中国茶文化史和一部浙江及杭州的近现当代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一个江南土著的茶人家族数代人之命运。
看来题材之宏大的确远远超出我的估计,泡成这杯茶竟然花了十年时间,25万字也变成了今天的130万字。全书自1793年大英帝国使团出使大清帝国始,到1998年底中国茶叶博物馆国际和平馆建成揭幕终,其中大约五、六十人的不同命运共同构成了这部三卷本的历史长篇——
—这样的结果实在是我始料未及的。
自1995年《南方有嘉木》发表以来,评论及出版界一般把它定位在中国第一部茶文化小说上,尤其是茶艺界的不少人,大多把这部书作为学习茶文化的教科书。这固然是对作者的巨大慰藉,但也常常使我反省自己当初写此书时的定位,借本文机会,或可诠译一、二。我同意此书作为文化小说的定位。当初准备开写之前,曾经想过,自己究竟应该选择怎么样的缺点因为任何由人创造的东西不可能没有缺点。在缺乏文化意识和掉书袋这两种质疑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然而即便是文化小说,也是极有可能流于平庸或局限于风情的而一部风情小说便远远小于茶文化的巨大精神内涵,因此,也绝非我的写作初衷了。
如果每个民族都有可以观照的动物或植物的话,我的确以为,没有什么植物比茶更能象征我们这个民族中的优秀精神了。她是密集的,绵延的,奉献的,忘我的;是优雅的,柔韧的,乐生的,超越的;是和平的,博大的,善良的,真实的;并且是远远超出我们所认识之美的;然而,她亦是苦难的,历经艰辛的,是在漫长的黑夜中脚踏实地走向光明的;她是一叶承载着中华文化中诸多因素包括哲学的、宗教的、民俗的、文学艺术的等诸多领域里的精华的绿色小舟。任何文化都有其负面,但相比而言,茶文化的负面是很小的。我是带着对茶文化的这样一种认识进行小说创作的,如果她最终只让人们感受到风情与茶叶知识加上好看的故事,我的初衷便是没有实现的了。
关于人物的设计,五、六十个有名有姓之人物自然要有各自不同的风貌,然我一直企图表现的是由人作为载体的渗透茶精神的生活方式。江南吴越一带,历史上几度繁华,明以降艺术化的生存方式的确是在都市中存在的。晚明文学公安派中人多有描述,后人大多把这种方式作为奢侈堕落的象征予以批判,我以为至少是粗率的。我个人长期在这种艺术化的生活中浸润,深受其染,深刻感受到审美式的生存方式中蕴涵着伟大的尊严和自由。贯穿《茶人》三部曲始终的杭嘉和便是这种生活的一以贯之者。其余人物,也大多着力表现他们的文化风貌。这在我,既是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也是我在文学中想要刻意传递的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生存形态。
最后我非常想谈谈语言。事实上对文学语言而言,我一直有着超乎于其余文学要素的强烈兴趣。起初开始写作时,案头便放了两部书:一部是《日瓦戈医生》,一部是《水浒》。想要有前者的神圣与诗意一部长篇能够在语言上同时做到既是叙事的,又是诗化的,我以为非《日瓦戈医生》莫属;还想有后者的生动鲜活,如此家喻户晓式的民间化、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雅趣。我一向喜欢朗读自己的作品,包括这三大本书,在朗读中享受和检查语言有一种快感。在这部作品中我放入了文言文要素、白话文中汉语译文的要素和吴越方言要素,其中方言的界入对我而言,是带有实验性质的,人们在阅读中的反映也是大相径庭的。然而,无论成功与否,都是我对普通话为标准白话文本形态的一种个人介入方式,是我自觉的一种创作行为。
全书完成之后,我又通读了一遍,遗憾甚至失望的心情自不逮言,不由想,再给我十年时间,如我的故乡四千年前孕育的良渚文化中那细细打磨着玉器的上古之人一般,来打磨这部作品,大概才会好一些吧。如此说来,十年一杯工夫茶,时间不是太长,则是太短了。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作为一个潮汕人,可以说从记事开始茶就一直是在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在潮汕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茶具,每天都要喝上几壶。
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如果平时有客人来到家里的话,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待客之道。在潮汕地区有一句顺口溜:一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五泡六泡也不差。所以一般泡茶的时候,第一泡都是先冲洗后倒掉不喝的,因为里面有杂质,然后第二泡茶第三泡茶都是精华部分,茶色明亮,茶水香浓,等到第五泡第六泡的时候,茶色已经开始淡下来了,这时候就要重新换掉茶叶,然后开始新一轮的品茶啦。
潮汕人喝茶喜欢细品。在一个个小茶杯里慢慢品评,喝的茶种类也很多,不仅有大红袍,高山炒茶,铁观音,还有普洱,西湖龙井,鸭屎香,老茶……只要叫得上名字的几乎都有触及,看到喜欢的还会有收藏的习惯,有的茶是放越久越香,甚至越值钱。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茶?
茶对于潮汕人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几乎每家每户,天天喝茶,从早到晚都是离不开茶,其中最为代表就是功夫茶了,在潮汕人眼中,它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招呼朋友的一种礼仪,更是一种传统延续的文化和精神。
所以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受家里、邻居、亲戚朋友,甚至整个潮汕地区的影响就开始接触茶了,因为不管家里还是走亲戚朋友都是功夫茶,哪里都是茶,茶文化已经渗透到不可以少的地步了,也就因为这样一直有喝茶的习惯,也爱喝茶。
潮汕地区水土并不适合种茶,所以多以外地茶叶为主,以福建茶居多,喝的茶也是多种多样,有铁观音、大红袍、普洱茶,单丛等等!
一杯工夫茶,泡出了海外游子的多少故乡梦,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乡情。一杯浓浓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优美动人的故事。虽然不是酒,却胜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
大家都知道河南信阳产茶叶,而我就是河南信阳的,从小家里面就有绿茶,我们那边的成人,大多数人每天都是拿一杯绿茶。
谈到茶!让思绪回到了我的童年!我是六七岁,能记事起就接触了茶!因为,我的妈妈她很爱喝茶!家里有别人送的茶,大部分是我父亲,因为我妈爱喝茶,是他从外边买的茶叶!小时候了,家里穷!但一直没有断了妈妈爱喝茶叶!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喝我的茶有好多种,她也不挑茶,但是,只要有茶就行!
第1:茉莉花茶!这种茶有一种清香味!我也喜欢喝!妈妈干农活回来。在我的记忆里她都泡一杯茉莉花茶喝!觉得解很解乏!
第2:小时候茶,在我的记忆里妈妈也喝过绿茶。到现在我们家乡还是以喝绿茶为主!也许绿茶比较实惠吧!一般喝龙井!绿茶解火,夏天喝还是不错的。!
第3:我的老家是济宁,离日照比较近啊,有时候也买一些日照绿茶!这种茶也很实惠!
第4:碧螺春小时候也喝过!这种茶只是不常喝!
第5:还有那个铁观音茶也喝过!
第6:我年轻出门时,回来给爸爸妈妈买信阳毛尖!
第7:红茶也喝过那种浓香型的红茶!前几年,给爸爸妈妈买过那个大红袍红茶!
第8:后来也买过这个桔普茶!
第9:去河北喝过苦荞茶,现在家里还有半罐儿!这种茶叶从小没喝过,没喝惯!
第10::这几年给爸爸买过金银花茶。为了那个保健嘛!这种茱调脾胃,排毒!还去火!是一种很好的保健的茶叶。
第11:去年去黄山 旅游 ,绩溪龙川!胡爷爷老家对门茶店给我推荐了雪菊茶。!挺不错!红汤好喝!
第12:菊花茶也喝过!不常喝!
第13:蒙古白茶一大块饼去年喝没了!
第14:黑茶!家里也存了不少!从去年到现在几乎每天喝!这个煮着喝!
第15:今年又买了茉莉花茶饼了!我小时,妈妈喝的都是那种碎茶炒茶!
第16:我爱人喝的黑糖玫瑰茶!对女士妇科好!
参加工作后,考职称时接触到茶叶。
喝茶没那么玄乎,它很接地气,归根结底是一种可以给人带来轻松与 健康 的饮料,乃是百姓开门七件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而已,它的使命就是被喝掉。
只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盛世茶兴,于今欲有茶为国饮之势,喝茶方式一变再变,有令人赏心悦目驰神的冲泡技艺之美,有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的品茗之佳境。
不懂茶,并不影响人们因喝茶而带来的体验。
就像你没必要知道阳光,也没必要知道空气,但你照样能感受它们给你带来的暖和与清新。?
有人喝茶是一种习惯,不喝茶总觉得缺少什么。
有人喝茶是一种嗜好,不嗅清香,不滋味蕾,不灌喉咙,不润心脾就不爽。
有人喝茶是一种惬意,恬淡闲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有人喝茶是一种修行,清静无为,淡看尘俗······
但它最不应该是一种附庸风雅。
所以,你不必懂茶,不必在茶友面前敏感拘谨,不必附庸风雅,也不必神化它,更不必不懂装懂,你只需要得到茶之外的乐趣与美感,茶之内的细微曼妙就可以。
以下是我的分享,谢谢观看。
老家是茶区,接触很早了,说接触最早的时候是四十年以前了。
那时还是八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家庭承包制刚刚开始吧,那时绍兴地区都是做珠茶的,大一点的村子都有一个小茶厂,那时也没有现在的早茶种都是山上的老茶树,放学的时候去茶园采茶然后卖给加工厂赚夏天的冰棍钱。说起来很现实,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排场攀比,赚几个冰棍钱那个开心是从心底出来的。
再往后就是读书毕业了,九十年代初期,那时龙井茶技术开始推广,早茶种刚开始出现 和珠茶相比,两者的采摘要求价格都不同珠茶四五块一斤,龙井茶上百一斤,那个诱惑是很大的,不少茶人就带着锅去外面找发芽比较早的地区,那时做龙井还是纯手工,江西湖南福建,浙江人的足迹跑过不少。
再接下来,就是早茶种种植推广开始了,乌牛早,龙井43,迎霜,菊花春,平阳早,小叶福鼎等等,第一代龙井茶机90型手工压档也出现了,那时做茶机几乎是一个潮流,茶区专业的一些村子,只要有机械知识会电焊电工知识都在组装,我们县大小茶机长有几百家,市场上那时茶机做的茶叶对西湖龙井来说过是冲机性的,机器做的茶对西湖龙井的茶农茶商以及茶研究者来说是颠覆的,龙井茶最基本的光滑平直竟然会做成这样,这也为后来与浙江龙井区分,西湖龙井竟改了自己的采摘颜色光度紧度等要求和工艺。
再过十年,市场就稳定下来了,西湖龙井和浙江龙井在要求工艺上形成了双轨制,西湖龙井对外宣传重口味香味,浙江龙井突出外形芽级,我本人也从加工转成了茶商,而且是长期接触西湖茶区的那种,然后自己尝试在西湖龙井和浙江龙井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茶有香茶有味不苦涩,外形完整汤色清澈比西湖龙井芽级要高。
现在吗,茶友多了,试着从 历史 的的角度去认识茶叶,尤其是接触网络以后,发现普洱茶南方茶道之类的理论,尤其是普洱的忽悠炒作吹嘘完全是骗子行当,天天就怼了,哈哈哈哈哈哈,做一个清静的茶人不容易 ,也算一路与茶同行。
.
您好!我是思义,看到您的这个问题很激动,因为从记事起就开始接触茶了,里面饱含了我对家乡邻居对家人的感情。每次一回味起来,都开心老半天。
我所接触的茶叫“剁茶”,也叫“油茶”,深受桂林人民喜爱,市内及各县城人民都会做,油茶的制作方法多样,各地略有不同,各有特色,融入了自己民族(侗族、土家族、瑶族、壮族等)、当地文化以及喜好,最出名的当属恭城油茶。现桂林市区内大街小巷又能找到油茶,喝着油茶聊着天,特别惬意。油茶不仅仅是一道茶,也是一道菜,其中最出名当属油茶鱼,茶香混合鱼的鲜香,那味道也是一绝。
我生于全州,籍属汉族,旁临湖南,口味与其相似,都喜欢吃辣,因此,在我们那里油茶里面必有辣椒。而且,更喜欢冬天食用,暖和身子,一般饭后在村中吆喝一声“剁茶咯”,邻里乡亲就会凑到一起,围着火炉开始剁茶。剁着茶聊着家常,好不惬意。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下油茶的全州吃法,咸香辣爽,有机会一定要来本土亲自剁剁茶,品尝喔,相信您一定会爱上剁油茶。
食材清单:茶叶、花生米、生姜、蒜米、炒米花、葱花、香菜、酸辣椒、盐、绿豆/鸡枞菌(也可以换成其他自己喜欢的食物)
步骤:起锅烧点油,加入茶叶、生姜、蒜米、酸辣椒盐、绿豆一起剁碎,加水煮开,滤渣后放入炒米花、花生米和葱花香菜即可食用。
TIPS:油茶可以多次煮制食用,大概5-6次,口感丰富,每次口味略有不同,每次煮制前都先剁几次,激发食物本身的味道。
炎热夏季的午后,蝉鸣声此起彼伏,父亲的糖瓷大茶缸里,母亲抓一小把当年产的新粗茶,把煤炉上烧得卟卟噜噜、滚烫的开水注λ茶缸中,缸中粗大的茶叶翻滚,趁势撒一小把大阳下爆晒干水的薄荷,朝父亲呼一声薄荷茶冲好了。
茶的记忆就在这一刻开始了,茶总是放在饭桌上,以我的年纪的身高是拿不到高过我头顶八仙桌上的薄荷茶的,父亲总是在茶稍凉后,吹开飘在茶缸上的茶叶,叫上一句,仔喝茶了,一股带着薄荷特殊香味,又一股凉喉刺刺的薄荷茶汤进入我的肺腑,而我其实是父亲的女儿,因疼爱至极,每一声呼的都是仔儿。
早年的乡村农家其实喝茶人家并不多,我们是在城市生活特殊年代回到乡下的,所以即是粗糙廉价的茶叶,配上些薄荷在炎炎夏日仍然活出一份淡然与从容。
另外一款和薄荷茶绝配的是烧仙草凉粉,用大土灶做出来的仙草凉粉用井水冰镇,加上白糖,薄荷茶,一碗消署解热的烧仙草薄荷凉喉的黑凉粉让孩子们口水直流,、一口下去夏天的滋味就开始了。
后来的日子走过山行过水,见过书中记录的一些名茶,品过一些价格不菲的茶汤。知道了武夷山上那三棵母茶的经年,而人生中第一次遇见的是少不更事时,父亲大茶缸里那满满浅黑色的粗叶薄荷茶,
哈喽,我是丽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什么时候接触茶叶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与我这个从小在茶地里长大的普洱人来说好像挺容易的,我从会开始爬的时候算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不过真正知道茶叶接触茶叶也有十多年了。好啦,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啦,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1、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陆羽论茶道
2、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陆羽论茶起源和历史
3、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表敬意,以茶散闷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驱腥气,以茶立礼仪,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唐.刘贞亮论茶“十德”
4、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唐.卢仝《七碗茶歌》
5、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唐.皎然
6、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唐.张可久
7、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唐.白居易
8、从来佳茗似佳人。——宋.苏轼
9、茶本苦物,吃过却甘。——宋.朱熹
二、明清名人论茶
1、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明.徐渭论品茶
2、一人得其神,二人得其趣,三人得其味,七八人是名施茶,饮茶者愈众,则离品茶真趣越远。——明.陈继儒论饮茶
3、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明.张源论茶与水
4、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清.张大复论茶与水
5、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清.俞蛟论工夫茶
6、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蘧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清.袁枚品工夫茶
三、民国近代名人论茶
1、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民国.鲁迅论喝茶
2、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民国.周作人论喝茶
3、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民国.周作人论茶道
4、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民国.梁实秋论中国茶文化
5、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犹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民国.林语堂论品茶
6、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民国.林语堂论中国茶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62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故土茶缘
下一篇: 新茶时节忆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