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台湾的茶叶历经过的岁月

茶百科 2023-11-25 04:04:51

台湾的茶叶历经过的岁月

1636年起荷兰人就用中国戎克船从福建厦门输入茶叶到台湾,并以台湾为转运站,由荷兰船只运往伊朗、印度、雅加达等。

1645年巴达维亚总督报告在台湾发现有野生树,这是台湾最早见诸史籍的野生茶树记载。

清末台茶兴起之一─早期茶种引进1717年诸罗县志记载,在水沙连内山发现野生茶树。

嘉庆年间(1796-1820)由柯朝从武夷带回茶种种在栉鱼坑(瑞芳附近),是北部植茶之起源。

据陈培桂淡水厅志记载,石碇、文山居民多以植茶为业,道光年间(1821-1850)茶商运茶往福州贩售。

咸丰五年(1855 )年林凤池由武夷山带回软枝乌龙茶苗移植于鹿谷乡冻顶村,其制茶工艺源自闽南。

光绪年间(1875-1908)由张乃妙、乃干兄弟由安溪引进铁观音,种于木栅樟湖地区。

1875年第一任恒春知县周有基鼓励种茶,为满洲乡港口茶之始。

清末台茶兴起之二─精制外销1860年淡水开港吸引洋行前来大稻埕设茶厂,精制乌龙茶外销欧美。

1869年宝顺洋行以两艘帆船载运21万斤乌龙茶打着FORMOSA TEA标志由淡水直销纽约,大受欢迎,开启台茶直销欧美市场。外商纷来设洋行外销台茶,1872年大稻埕已有宝顺、德记、怡记、水陆和爱利士五洋行从事台茶贸易。

1872年大稻埕乌龙茶滞销,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

1881年福建同安吴福老设『源隆号』精制包种茶并外销。

1889年刘铭传令茶业界成立『茶郊永和兴』〈今日台北市茶商公会的前身〉,以防止茶叶掺混劣品,并团结业界,改良技术,扩张市场。乌龙茶由洋行主销欧美市场〈1885-1894十年平均年销一万三千吨〉、福建茶商之包种茶主销南洋市场〈1894年有一千七百吨年出口量〉。

1896-1945-日据50年台茶发展1899年起三井财阀的日东红茶就在台北县海山、桃园大溪,开拓茶园专制红茶。

1903年总督府在草湳波(桃园埔心)设试验场,试制红茶,1906 年生产,1908年输出土耳其、俄国。

1910年日本台湾红茶株式会社成立,主制红茶,输出俄国。

1926 引进阿萨姆种于鱼池,设红茶试验所。

1933年满洲国成立,以熏花制造的包种茶即开辟中国东北市场。输出量逐年递增,1942年达五千一百公吨。

1937 红茶输出五千八百公吨,战前最高量。主要市场:日本、美国、英国、香港、东北。

1944包种茶输出七千八百公吨历年最高。

1918年乌龙茶年销八千八百公吨,为最高量。

日本据台五十年,茶叶为主要出口产物,其出口值平均占全台30%。

1945-1980年代台茶发展1946-1948包种茶因东北和华北花茶市场需求,逐年递增。

1949红茶年出口六千八百吨,约占当年出口茶量48 %,以后年递减。

1948引进炒菁绿茶,市场以摩洛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图尼西亚、阿富汗为主。

1963绿茶输出627万公斤占当年出口46 %。

1965引进日本蒸菁绿茶(煎茶),1973达1200万公斤,占全年出口量51 %。1980年以前,台茶以外销为主。

1981-2000-近20年台茶演变由于台币升值,茶叶生产与制造劳工缺乏,工资上涨,台茶逐渐失去外销竞争力,外销量逐年递减。

台湾经济富裕,茶艺文化推展,国内饮茶人口增加,内销市场崛起;且因为注重饮茶品质,高海拔茶区兴起。

1989 罐装饮料与泡沫红茶店兴起;以进口茶为主要原料。主要进口来源国为:越南、锡兰、印尼等。

配合工业社会,时间第一的需求,袋泡茶( TEA BAG ) 市场需求逐年递增。健康取向,以茶叶为添加物的食品加工,渐受重视。传统茶艺馆与以新新人类为主要客户群的综和性饮茶馆兴起。

2000年茶叶进口一万二千公吨,出口三千公吨,入超九千公吨,台湾地区已为中国茶叶的主要进口窗口之一。

冬去春来,茶暖岁月长


大年初六


虽立春已过,但依然天寒地冻。

假期里,最风雅莫过于围炉烹茶,

呼朋引伴来一场观雪赏梅的茶会;

去茶园感受冰雪世界下的勃勃生机;

品一泡凝结了一整个冬天“雪味”的冬片……

万物沉寂,茶事暖心,

一盏茶香,散发着欣欣向荣的希望。



冰雪茶园美如画


瑞雪兆丰年,茶亦乐其中。冰冻降雪,有利于茶园更好的休眠,也能使越冬的害虫大幅下降,让来年的春茶质优丰收多了一份放心和期待。


>>>>梅坞沐雪


杭州西湖景区群山深处的梅家坞茶园,是冬日,特别是下雪天不可错过的拍摄圣地。


正在盛开的龙井茶花,被盖了厚厚的一层雪被,有些心疼,可是真的好美。瑞雪兆丰年,这么好的一场雪,不禁开始期盼来年春茶的那抹鲜绿和鲜香。


梅家坞茶园雪景


有山有貌,有坞有水,有茶有文,有着600多年 历史 的梅家坞是最富茶乡特色的自然村落。梅家坞沿梅灵路两侧纵深长达十余里,有“十里梅坞”之称。


一片片茶园,仍在这雪白世界里,绽放出绿色的生机;一棵棵茶树,仍然昂首挺胸,傲立在寒冬风雪之中;一片片茶叶,仍然透过寒雪冰衣,展现着无比妖娆的英姿。


>>>>雪芽香颂


如果说白雪掩映中的峨眉山是一幅壮美的画卷,那么,峨眉雪芽茶园,就是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


药王孙思邈熟悉这片雪景,他在这里寻仙问药数十年,似闲云野鹤般快乐,让峨眉山茶名扬天下。陆游心系这片雪景,“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峨眉雪芽因他而得名。


峨眉山茶园雪景


苏东坡喜欢这片雪景,“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到了千里之外的苏杭,他依然忘不了这里的雪、这里的茶。


一千年来,每年三九严寒未解,鲜嫩雪芽就破雪而出。山僧口念弥陀,净心采摘。虔敬诵偈,采供佛前。禅茶一味传颂千年。


>>>>武夷仙境


对于南方人来说,武夷山的冬天就是“冰雪天堂”。


白雪覆盖的茶园难得一见,但霜降给散发寒意的高山流水增添了一丝不食人间烟火的诗意。


晶莹剔透的霜,似大自然纯洁的精灵,轻轻扇动雨衣,掠过山林,给山坳里的茶园披上一层纯白的薄纱,雾凇沆砀,宛若童话世界。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奕奕生光。


桐木关顶茶园雪景


香高水甜在“冬片”


冬茶又叫“冬片”,并非在冬天采制,只是人们习惯把一年最后一次的收成称作冬茶。冬季采的茶,产量少,香气浓郁,滋味里妙含着特有的清凉感,很是迷人。


>>>>单丛雪片


雪片是凤凰单丛对冬茶的一种命名,是一年里凤凰单丛的最后一次采制,至此茶树将进入眠期,等待来年的春茶季。


凤凰单丛以香气著称,雪片则是一年中香气最高的一季。雪片的花香极高,用沁人心脾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但凡喜欢高香的朋友,无不一闻钟情。



雪片专属的“雪味”,如水一般的细滑感,像雪一样清爽。这种特性只在冬天的雪片身上有,一种能让人一试不忘的独特滋味,让你意想不到,明明是热茶,为何会如此清爽。


单丛花香冷艳,汤水霸口,滋味鲜爽。雪片和樱花一样,惊艳世人但转瞬即过,一期一会。只能在适当的季节适当的时候遇见,错过便是一年。


>>>> 宝岛冬片


冬片茶又称为“冬片仔”,因为茶树被气候蒙骗生长,又被戏称作“冬茶”。台湾乡间茶农们有时又称“六水或七水仔茶”,主要产地在中低海拔地区,因其特殊性而极其珍贵而抢手,一般懂茶的茶饕们会每年在冬天候着,希望能一尝。



冬片茶为台湾地区最具本土特色茶之一,香气优雅高扬,入口甘甜柔美,圆滑口舌,像是一曲静谧清幽的钢琴曲,又如雅致柔美的低调宫廷贵妇,向来为品茗老饕所喜爱。冬片茶采收量不多,约冬茶的三成甚至更少,且季节一过后,可能就要再等来年。


>>>>荒野冬片


相对于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而言,这是一种稀少、小众的茶品。


一是因为荒野茶树的分布不集中,没有人为的约束,使得茶树种子随风而去,随鸟兽而走,落到哪里,哪里便是扎根的地方。


在其他茶类都已经休眠的初冬,它才在茶树上被采摘。荒野茶树天生天养,零散的分布在深山之中,也是因为如此,荒野茶树有着强大的野劲。



荒野冬片的外形虽然不起眼,但它的茶味却一点不输,野韵天成,韵味独到,喝起来有明显的薄荷感。


荒野冬片,像藏在深闺人不识的佳人,孤芳自赏,意态幽然。俏也不争春。只待爱茶人,共在丛中笑。


温茶拥冬更添暖


>>>>围炉烹茶


宋朝词人宋庆之写过一首《开炉日赋》:“……纸被添新絮,茶瓯煮细泉。虽云方寸地,春意一陶然。”


可见这个时节,若是能在家烹上一壶茶,再小再简陋的屋子也有了暖意。传统方法制成的乌龙茶,陈年的普洱、白茶,温润的红茶,茶性转换,皆适宜此时节或瀹或煮而饮之。



看着静水开始沸腾,透净的水色,逐渐变成暖色,茶叶也开始上下沉浮,空气里满是舒适的茶香,被阳光晒暖的味道。


煮茶,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满室茶香,莫若煮茶,袅袅绕绕,令人心生欢喜。

既有茶香盈室,则与焚香无异。茶煮得热热的,慢慢饮一杯,从身体暖到心里,皮肤轻轻地出汗,心里不愉快的事情也随之化散。


>>>>煮雪烹茶


雪与茶结合,一听就让人感觉到清新脱俗。


冬日茶事,最风雅莫过于煮雪煎茶,如郑板桥的“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又或是《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却喜侍儿试新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清代震钧就曾说过:“雪水味清,然有土气,以洁瓮储之,经年始可饮。”


陆游还曾为此作了一首《雪后煎茶》:“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



想象着,冬夜一场大雪洋洋洒洒地落下,清晨推开窗,一片清新冷冽的雪后空气扑面而来,天地银装素裹,白茫茫的一片。


趁机收集一些雪水,架起一个暖炉,看茶壶中的水咕嘟咕嘟,烟气袅袅,茶香四溢,简直舒适!


>>>>冬之茶席


当万物开始沉寂、红消香断,起身又见窗外大雪初霁,茫茫然唯余天地间留白一片之时,布上一道应时应景的冬日茶席,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茶席以小见大,以有限器物承载饮茶人无限遐思的美学“空间”,布置好茶席,方能使人感觉到冬暖夏凉。


冬日茶席也该随着季节转化有所改变。在方便安置烧水器具的前提下,以米、棕、黄、红等暖色调来布置茶席,让冬天的茶生活不那么阴冷,给自己和喝茶的人都带来一丝暖意。



茶席之上,最重要的还是那些茶器。一个古朴的炭火炉,一把精致的煮水器,既是温暖,又是格调。


冬天万物沉寂,而茶席花却选择甚多,可用腊梅、南元竹、银柳、象牙红、仙客来、马蹄莲、冬珊瑚、水仙等。时节范围,还包括晨曦、旭日、正阳、午后、晚霞、月夜等……


选择一些红色的叶子、果实等花卉,来打造冬日氛围。随心境而布置茶席,一花一木皆可入茶席。



END


作者: 耳东

文字/编排:初空

图片:《茶道》图片库

陈瑞山(台湾)《茶叶》诗词原文及赏析

茶叶

陈瑞山(台湾)

火烤的煎熬

火烫的煎熬

一翻身

完成

一片芬芳

(选自《当代台湾诗萃》)

【赏析】

明咏茶叶,暗喻人生。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是从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与现象中体察出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哲理内涵,而且不着痕迹天然趣成地将其中的内涵暗暗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生发出同诗人一样的、甚至超越诗人的感受与联想。这首诗就是这样的。

茶叶是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因而也是最熟知的饮料。我们当然知道“火烤的煎熬”是制茶必需的工序;我们更清楚“水烫的煎熬”是饮茶的第一步骤。随着叶片的舒展与翻动,茶香便沁人心脾了。但诗人不仅仅是写茶,或者只是为了写茶而写茶。如果是这样,他写制茶与泡茶,为什么偏要选择两个“煎熬”呢?为什么还要选择一个“一翻身”呢?事实上,读这首诗,也正是这类字眼给我们以强烈的 *** ,使我们想到茶叶是这样,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即便是一个小的成功与成就,也饱含着努力与辛劳。要享受人生的芬芳,首先要乐于经受煎熬的考验。

小而个人,大而国家民族,道理是一样的。茶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我们中华民族不也是经过火与水的煎熬才得以“一翻身”的吗?

就是这首茶叶般芬芳的小诗,同样也得经过诗人思虑之煎熬方可升华而成。

(李文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63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