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出好茶,安溪地理位置有利于茶叶的种植生产。安溪铁观音深受中国人们喜爱,特别是福建闽人,对铁观音情有独钟。
安溪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戴云山东南坡,戴云山支脉从漳平市延伸境内,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多山,有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以位于福田乡与漳平交界的太华山为最高山峰,海拨1600米。安溪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河谷盆地串珠般分布在西溪、蓝溪沿岸,草木繁茂,古有“龙凤名区”的美誉。县境 按地形地貌的差异,历史以来有内外安溪之分,以湖头盆地西缘的五阆山至龙门跌死虎岭西缘为天然分界线,线以东称外安溪,线以西称内安溪。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外安溪地势较低,平均海拨在300~400米,年降水量纸1600~2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5~21.3摄氏度,年日照数2000小时,无霜期350天;内安溪地势较为高峻,平均海拨在600~700米,年降水量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18摄氏度,年日照数约1850小时,无霜期约260天,季节性变化明显。更妙的是,安溪与沿海有崇山之隔,不受海风侵扰。加上境 内高山上,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绝少污染,早晚冷,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78%以上,有“四季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谚。此外,安溪高山植被良好,枯枝落叶,形成一层厚厚地地表覆盖层,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养分齐全,特别适宜农作物和茶树、果树生长。
一、安溪的野生茶树安溪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化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野生茶树屡被发现。1957年,在蓝田乡福顶山等地发现两个野生茶树。一是蓝田在茶树,也称苦茶,因味苦面得名,为小乔木型,分布在蓝田乡福顶山森林之中。据1978年有关部门的观测,最大棵树高6.3米,树干挺直,树幅2.7米,胸围18厘米,叶形有长椭圆、倒披针形等,叶长11.5~17.3厘米,叶宽4.5~6厘米,最低分枝离地2米,历史以来当地群众有少量采制。二是企山野生茶,零星散布在企山顶观音坑一带海拨千米以上高山,树冠呈伞状,为小乔木型,其中被观测的一棵野生茶树,树高3.2米,树2.7米,胸围6.9厘米,叶片椭圆形,叶面平,叶尖突尖,叶脉10对,花径3.8厘米,花瓣7片。1961年,在安溪县剑斗镇的水头拔山发现了许多野生茶树,其中最大的一棵野生茶树高6.5米,胸围58厘米,树冠3.2米。经考证,这些野生茶树讫今已有1000~1200年的生长历史,是深入研究安溪茶树起源和演化的“活化石”。此后,西坪、福前等地也陆续发现野生茶树。就在2000年冬,笔者到外安溪的官桥镇益林村采风时,在该村的犀山原始森林中也意外地发现了野生茶树的踪迹。犀山野生茶树群生长在壁立千仞的白岩峰下将军岩北侧,集中生长着数株野生茶树,其中最大的一棵树高3.8米左右,树冠12厘米,当地群众曾采制饮用,单季可采茶青10余斤。这些野生茶树树群的发现,充分地表明安溪具有十分丰富的茶树资源,为安溪茶叶起源提供了佐证。
二、北方人口南迁安溪的推动追溯安溪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之源,主要来自中原文化的南移。唐朝中叶以前,安溪人口稀少,茶史无考。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年间,北方兵荒马乱,战祸不断。福建东南沿海,特别是泉州一带,远离战乱中心,局势稳定,气候温和,物阜人稀。这个时期,我国不仅茶业重心南移,而且北方人口在量南下移居。据安溪民间族谱记载,除少部分姓氏,如邱氏始祖于西晋年间(约300年)迁居晋安郡坑园(今安溪长坑乡山格),紫云黄氏一世祖黄克纲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自武荣州(今泉州)移居安溪和陈氏始祖于唐天宝年间自漳州移居安溪外,大部分姓氏,如刘、林、周、廖、詹、王、吴、安等均于唐末及五代期间经荆楚、江淮入闽转而定居安溪,其中既有平民百姓,也不乏名人墨客,如唐末诗人周朴、五代越王钱叔幕僚黄夷简、上柱国廖俨、开先县令詹敦仁等。外来人口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茶叶生产技术,推动安溪茶业发展。
三、佛教道教发展的推进唐中华大地饮茶之风的盛行,与佛道两教的推进是分不开的。“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及道观多在深山云雾之中,是风景名胜圣地,又是产茶的适宜之地。特别是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提神,使僧众夜不能寐,有益静思;二是消食,使整日打坐而容易造成积食的僧众得以帮助消化;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使人不思淫欲。而僧众坐禅修行,枯燥而孤寂,且不能吃晚餐,要在半夜坐禅、静思而不困,只能通过饮茶来提神,因而不少高僧均嗜茶,且以茶延年益寿。加上僧人行遍天下,故一时在在江南北竞相仿效,遂成时俗。唐代时,在我国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许多名茶出于寺院,据称,茶圣陆羽的师傅也是种茶高手。据此,唐时我国就有“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僧,名僧植名茶”,“寺僧人人善品茶”之说。佛教、道教传入安溪始于唐。至唐末,佛教在安溪已建有福海院、上乘院、定明院、灵像院、大成庵、隐静院、光明院以及长坑的补陀岩、城厢的阆苑岩、湖头的成道院、参内的植福堂等一大批寺院;道教在安溪已建有城隍庙、显着庙、武庙、龙津观等道观。据史料记载,唐末安溪寺院及道观已有植茶、品茶的历史,阆苑岩就其中之一。
安溪县城所在地西部阆山(今城厢镇同美村新岩山),半山有一名刹——阆苑岩。阆苑岩始建于唐末。岩宇依山临壑,北侧有一峭拔石笋,天生一洞,夏至日西照,光芒穿也而出,蔚为奇观。阆苑岩历史上曾以产白茶闻名。岩宇左侧有古白茶树数株,已历数百年。现存岩宇门联阴镌“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是研究安溪茶史的重要例证。为此,宁朱熹览游安溪山水时,曾品题“阆岩夕照”,是“清溪八景”之一。
四、五代时内外安溪均已产茶五代期间,安溪茶文字记载竞与小溪场长官廖俨联系在一起,而将茶作为礼品赠送的文字记载,则最早出自于开先县令詹敦仁的茶诗,题为受“龙安岩悟长老惠茶,作此简代: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醒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又有“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后,留下诗句: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而韩屋留有诗句:“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足见当时安溪民间植茶已逐渐发展。
总之,安溪茶叶起源最迟应在唐末,饮茶及人工植茶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伴随中原文化的传播,南迁肇安的外来人口及寺僧植茶对安溪茶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五代宋初时已逐步向农家传播。
铁观音福建省 泉州市 安溪县 最闪亮的名片。在上千年的产茶史中,勤劳勇敢的安溪人民不仅创造了乌龙茶加工技术,还培育出品质优异的世界名茶铁观音,创造了独具魅力的 安溪茶 文化。
?未讲天下事,先品观音茶。?亲朋见面要斗茶,迎宾待客要品茶,婚丧嫁娶要喝茶,迎来送往要送茶茶渗透进茶乡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铁观音也成为安溪人的精神图腾。
不久前,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安溪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不断加强种质资源与生态景观保护,建立健全制茶技艺和茶文化传承机制,在保护、活化、利用好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同时,弘扬振兴中华茶文化。
代代相传
安溪茶历史悠久,至少可追溯至唐朝末年。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茶叶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英语中的?tea?即由 闽南语 的?茶?音译而来。
安溪县茶管委办主任陈志明自豪地说:?创制乌龙茶半发酵制作技艺、发现培育安溪铁观音这一珍稀茶树品种和发明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是安溪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结晶,被公认为安溪茶人对世界茶叶文明史作出的三大历史性贡献。?
位于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松林头打石坑的石崖峭壁上,一棵茶树亭亭玉立,在山间地头之上,显得独树一帜。远看,茶树与石崖相映成趣,仿佛一只大乌龟驮着一棵茶树缓步而来。近看,茶树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嫣红、青翠欲滴、枝繁叶茂。
?这株魏家铁观音母树,从发现至今已有300多年。?安溪铁观音魏荫第九代传人魏月德说,其祖魏荫发现这一母树后,通过压条繁殖,将繁育出的茶苗送给周边茶农栽种,推动了铁观音在安溪各地安家落户。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月德始终坚持魏家世代传承、孕育出铁观音名品?魏十八?的18道制茶工艺。
?安溪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由苏龙首创,闽南语?苏龙?与?乌龙?谐音,为纪念其贡献,乡民把依其法所制的茶称为乌龙茶。这种技艺需要历经3大阶段、10道工序、36个小时精心焙制,赋予安溪铁观音独特的?兰花香?和?观音韵?。?陈志明说。
高超、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印证了一代代安溪茶人根脉传承的匠心精神。?为实现健康、安全的茶叶种植技术,我们去杭州请教了专做有机茶的专家,从荒山开垦开始,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有机茶的生产标准。?安溪县有机茶协会会长、品雅有机茶董事长汪建仁说。
在安溪,像魏月德、汪建仁这样不遗余力传承茶文化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安溪大力培养高素质茶文化人才,目前已获评铁观音大师8名,铁观音名匠26名,国家级制茶工艺大师8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9名;连续举办4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支持鼓励建设大师名匠工作室、非遗文化传习所、制作技术研究会等,建立全链条?传帮带?机制。不仅如此,安溪还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同合作创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以推动茶产业的永续发展。
?学院实施?产业人才培训?工程,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等各类专题培训班,培养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千余人,茶产业领军人才、行业大师2000余人,重大农技推广服务人才7万余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教授高水练说。
乡村振兴
?山是聚宝盆,茶树是金银。山中种茶树,不愁吃穿住。?这首流传于安溪的民间茶谚,生动道出了茶对安溪人民生计的重要性,也是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茶叶对安溪而言,是支柱,是民生,是特色,是引擎,让安溪从一个贫困县跻身国家百强县。2021年,安溪全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叶总产量6.2万吨,涉茶总产值280亿元。在安溪,80%的人从事与茶相关的产业,农民纯收入的56%来自茶产业,茶承载了百万茶乡人的富裕之梦。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在保护和传承铁观音茶文化的同时,积极拓展农业文化的功能,探索出一条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互进、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农科所所长胡水利说,安溪积极探索茶农共享机制,建立?龙头茶企+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58%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或进入企业务工,带动13.8万农户增收致富。
从种茶到售茶、从茶艺到教学有数十万女性群体,她们的力量贯穿茶叶采摘、制茶、茶艺、茶文化等方方面面,让安溪铁观音更加柔美、更加馥郁芬芳、更加韵味悠远。2019年3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安溪县妇女联合会等单位在安溪率先成立全国茶叶领域第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传习所,让她们参与种茶、制茶各个环节,以茶为依托帮助女性就业和创业。
?传习所成立之初有95人,至今已达387人,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传习所的培训中,加入传习所提升文化素养,提高技艺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所长何环珠说。
安溪人不但会制茶,更会卖茶,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安溪茶商的身影。如今的安溪茶商不仅卖铁观音,还经销武夷岩茶、普洱茶、白茶、绿茶、红茶等各种茶叶,形成了?安溪人卖百茶?的格局,在全国乃至全球茶叶市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10年来,安溪茶产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区域聚集、集群化发展的特点,形成了以八马茶业、华祥苑等为骨干的现代茶叶专业生产集群,一些龙头企业正在筹划上市。
八马茶业是知名的全茶类全国连锁品牌企业。公司总工程师林荣溪说:?公司连续10年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去年营业收入达17.4亿元;过去两年八马茶业连续成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原产地茶企纳税双第一。?
?依托这些企业,安溪初步形成了集名茶加工基地、专业精制、贸易物流于一体的茶叶现代化全产业链。?陈志明介绍,安溪企业在茶叶深加工、茶叶机械智能化、茶叶质量安全等关键性、共性技术研究上均走在全国前列。在茶产业配套方面,安溪有茶叶包装、茶杯、茶盘、茶桌、茶家具等茶器具生产企业近500家,批发零售店铺上千家,经由安溪及安溪茶商生产或流通的茶配套产品,占据全国茶产业配套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保护发扬
悠远的茶业发展史、精湛的半发酵技艺、丰富的茶树基因库、多样的茶园生态圈等,融合形成了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陈志明说:?安溪号称中国茶树种子资源库,是因为这里的茶叶品种很丰富,拥有100多个茶树栽培品种。在1984年全国第一批审定通过的30个茶树良种中,安溪县占6个。安溪还拥有陆生野生动物24目69科283种,维管植物种152科497属940种。?
长期以来,安溪按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对茶叶产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推广绿色高质高效茶园生态管理技术,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声光电智能虫害防治技术、?猪?沼?茶?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我们现在种茶,主要采用自然农耕、生态管理的方式,保持生物多样性,基本不用农药。使用粘虫板、诱虫灯和光声干扰设备,对传统虫害防治知识创新性利用,提高了防虫效率,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了对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破坏,茶园生态更健康稳定。?既是茶农、也是安溪县茶园生态管理研究会会长的刘金龙说。
2021年5月,安溪县农业农村局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联合创建全国首家茶生态医院,对茶园进行生态诊疗。?茶生态医院是以茶园生态为特色的茶全产业生态治理,提高了整个茶生态水平,预防茶树生病。?高水练说。
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再加上景色优美的茶园、清香扑鼻的茶香安溪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安溪还在全国率先发展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茶庄园业态,大力培育文旅新经济。目前,安溪已初步建成云岭、华祥苑、高建发等特色茶庄园22座,每年吸引消费人数超200万,旅游收入约12亿元。
?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茶产业基础,通过建设以茶为主题的集休闲、度假、体验、观光于一体的茶庄园,吸引了不少周边游人群,茶庄园将成为保护传承茶文化的一个综合体。?中国茶都集团、云岭茶庄园董事长陈加勇说。
安溪茶厂创办于1952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其间,几经迁徙,几经变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
1952年4月,由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在安溪县西坪镇安美庙创建,至今已近半个世纪。
1953年1月,安溪茶厂迁往安溪县官桥镇江苏楼。1954年8月,迁回西坪,改称漳州(安溪)茶厂。1955年9月,恢复安溪茶厂,隶属省茶叶进口公司。
1957年10月,经全国供销社批准,由省供销合作总社投资60万元,在安溪官桥五里埔兴建安溪茶厂新厂房,年加工能力1500吨。1958年10月竣工,安溪茶厂从西坪迁到现在这个地方,实现了半机械化精制。
1980年5月,安溪茶厂兴建“安溪县茶叶小包装加工厂”(属县办集体),年生产量约500吨。同年8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产品注册商标为“凤山”牌。
1986年,进行技术改进,投资326万,年精制能力从2500吨扩大到5000吨,产品80%外销。
1987年2月,县人民政府决定把县茶叶公司所属的18家茶叶采购站和4家分站划归安溪茶厂,使其成为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
1996年12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安溪茶厂获得自营进口权,成为国内乌龙茶精制厂唯一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至2001年,乌龙茶出口量跃居全国第四位。
2000年10月,被国家农业部等八部委审定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00年11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安溪茶厂改制为“福建省安溪茶厂有限公司”并以其核心企业组建“福建省安溪铁观音集团”。
2007年底,实行股份制改革,成立“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7月30日,“观音韵·中国情·世界行——安溪铁观音农业品牌战略研讨、茶文化全球推广暨音乐电视《凤山茶歌》首发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次活动进一步促进安溪茶业发展,打造“安溪铁观音”的品牌文化,为弘扬我国茶文化、发展茶经济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2年12月22日,安溪铁观音集团旗下安溪茶厂60周年发展回顾活动,在安溪县官桥镇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000多名嘉宾欢聚一堂,各级领导也莅临现场与茶厂新老员工一起,共同回顾安溪茶厂60年的发展历程,祝福安溪铁观音集团明天更美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63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之中茶入日本
下一篇: 鹧鸪斑茶盏传承中国茶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