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中国茶道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始于唐

小小茶农 2023-11-25 05:22:50

中国茶道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始于唐

当您面对精湛的日本道啧啧称奇的时候,可曾想到茶道的老祖宗并不在东瀛之邦,而是在中国?可是为什么中国人的饮茶之道和日本茶道相差如此之大呢?

回溯中国茶道的源流,答案就在千年的时光中……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长安城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也就是在这个时代,中国茶道开始它的远行。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在他回国的行李中,就有中国的茶籽,最澄禅师将茶籽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莅临滋贺县梵释寺,僧人们献上清茶一杯。天皇饮后龙心大悦,开始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

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中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荣西禅师晚年着《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将茶誉为“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历经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今天中国的茶道正是泡茶道的延续。

如今的日本,却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中国千年前宋代点茶道的仪式,如此精妙神奇的茶道在中土大地已经无处寻觅,无怪乎会有人认为日本是茶道的故乡了。

点茶为道,泡茶亦为道,真正的道存留在清茶的淡香中、留存在饮茶之人的心中……

日本人学会了唐朝的制茶方法,后来加以发展形成一种风俗,叫什么?

茶道
日本茶道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带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层社会流传。

十五世纪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采用“茶寄合”的大众化形式。吸收“茶数寄”的品茶论证和鉴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庄严肃穆的仪式。创立了茶道艺术。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以后由禅门逐渐普及民间,形成20多个流派。如内流、乐流、细流、织部流、南声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纪后期丰臣秀吉时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最大众化的“一派茶道”又称“千家茶道”后来,千利休子孙分三支,又称“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为茶道宗匠。

所谓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礼仪,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养性,增进友谊和学习礼法。千利休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称“四规”是茶道的宗旨。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字上。“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佗”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不是沱茶,^_^),“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辉。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倭物茶会。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从中国传播过去,而这个传播途径一般认为是通过佛教人士传播的。茶道的发展也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历史   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兴起(室町时代)

  日本茶道历史上半部分,讲清了茶是如何被传入日本,又如何开始变得有日本味的。但为什么茶道对于奠定日本文化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等等具有重大影响呢?来,喝口茶休息一下,茶道发展的高潮要从日本战国时代一些你一定知道名人说起。

  前面说的茶道,主要还是遵循着中国传来的礼法,而开始成为富有日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要从茶道?开山始祖?村田珠光说起。

  村田珠光曾经是一名奈良名寺的僧侣,也是一名茶人,他的茶道称之为草庵茶。为了更贴近日本人的风土,珠光创建了像是一般乡间农家风格的有别于书院茶的茶室模式,质朴简素但是对于民众而言却是相当有亲切感的茶室,这种茶室风格后来被称为草庵。这时茶道已经从贵族文化逐渐与平民生活融合,更注重精神的茶道。

  珠光扮演了开创者的角色。他喜爱幽静、朴质、古拙的?侘?的气氛,所有他的茶道也称之为?侘茶?、虽然不知道这与他学习佛法与禅理是否有直接关联,但曾有此一说,身有为僧侣的珠光是为了改革茶道而学习佛法的。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珠光曾在大德寺与名僧一休宗纯(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那个机智的一休和尚吧)学习禅并受到他的启发,更接受了一休和尚授予的证明其已经开悟的圆悟禅师的墨迹。那珠光到底悟到了什么呢?他原来发型了原来?禅理也在茶道中?

  茶道中有禅理?好像很玄吧?其实珠光主张茶道也该像日常生活道理一样:客人来了,需要诚心准备一服茶,而客人也要真心的感谢,是自然而然就该如此的事,没有多余的思考与心机,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其他什么。所以,珠光以崇尚人心来制定茶道程序的作法,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意义。珠光对茶道的改变,还包括了?人身平等?的概念。茶道可说是透过茶,将人心连在一起的一种方式。在茶室中,主客平等,相互尊重。因为不管是谁都是佛祖面前的众生。彼此平等,怀着相互感激的心,接受彼此的真心。因此珠光将茶室标准规定作四贴半,在小空间中,人们彼此促膝交流。这样小坪数的草庵,也称作?数寄屋?。

  珠光还将圆悟禅师的墨迹挂在茶室中最重要的位置?床之间?到访的客人需要对其行礼。以往茶室多半放的是佛像或是中国来的花鸟或是山水画作。唐物虽然珍贵,但在珠光之后,有德禅师的墨迹也开始被使用在茶室中的挂轴上。

  珠光领悟出茶道中也有禅理存在,提出了?禅茶一味?的观念,他的弟子们或多或少也都学习参禅,禅意与精神在茶道中越来越重要。关于草庵茶还有一种说法,(山东文化时代的?同仁斋?是依照珠光的建议建立的)当时珠光向整理?东山御物?的天才艺术家能阿弥学习中国器物的鉴赏与插花,受到能阿弥的赏识而被推荐称为足利义政的茶道师范。

  在这一时期,珠光将茶道的风格从形式化转为精神化,也将古拙、质朴与幽静的?侘寂?精神带入茶道中。他制定了以人为本的茶道程序,为日本茶道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他就是茶道的开山始祖!而到了室町时代的晚期,有文书记载,当时已有流动性的摊贩在人潮聚集的街边或者庙前就地提供茶饮,因为价格便宜,号称?一服一钱?。可见当时饮茶文化已经普及于民间大众。

  武野绍鸥的侘茶(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

  现在在日本体验茶道,除了观赏装饰挂轴的床之间与美丽的和果子,整体气氛的沉谧与放松所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应该是许多人对茶道之美的共同感受。

  原来,日本许多文化都还是建筑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但自平安时代起,假名的使用逐渐兴起,日式美学由文学开始自成一格,在属于日本纯粹的精神文化上,如同中国有诗词歌赋,日本则有和歌。和歌源于奈良时代,随着时间演变,?短歌?的和歌形式逐渐成为主流。和歌的创造称之为?歌道?,而创作和歌的人则是歌人。和歌早在奈良时代便存在于日本文学之中,而武野绍鸥除了是一个茶道的名人外,也是一位歌人。若一首和歌的上下句由不同歌人创作,则称为?连歌?。在和歌中,歌人咏了许多日本人的情怀,在寄物欲情的文词中,展现了日本文化中独有的细致与美感,包含了对自然的歌咏,对?侘?和?寂?的文字呈现等。

  武野绍鸥对美的意识显现不仅表现在和歌中,也表现在他开始选择用日本自产的器物做为茶具。他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制作茶具。至此,日本茶道由物质转为精神性的概念更趋明确。

  ?茶圣?千利休,茶道的大成

  武野绍鸥将和歌里的侘寂精神带入茶道后,使得珠光传下的草庵茶的精神层面与日本文学有了更深的交集。他的弟子千利休,传承了侘茶的精神,更以独特的美感和茶道精神制订了许多茶道的规则、茶道精神的核心概念、茶具的选用标准规则等等,后人尊称他为?茶圣?。

  还记得珠光所创的草庵茶与数寄屋吧!草庵茶所带给人的氛围,那种质朴、简约中突显出来的美感也就是?侘?。那并不是说粗糙与不完美是美丽的,而是在不精致的情况下,突显出本质的美。更进一步透过不同的搭配将美好以些许的不完美衬托出来。

  太抽象吗?简单来说,就是把很美丽的画,用简单的画框来搭配,来突显出画作的美,同时也不会使整个画面成为美的相争,而使人感觉画作更美。

  茶圣的事迹与逸说,自是不胜枚举,此处先暂且按下不说。但传承珠光侘茶的千利休,先后担任过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的茶头,凭借着独有的美感修养与茶道智慧,成为丰臣秀吉在推广茶道与政治谋略上的重要人物。当时的千利休虽深得丰臣秀吉的喜爱,但其崇尚质朴的?侘茶?却与丰臣秀吉喜好奢华排场的性格相差甚远。在这样的歧异下,两人的理念越来越背道而驰,在几次冲撞摩擦下,两人关系日渐恶化,为日后千利休受命切腹埋下了种子。 虽然千利休就这样死去了,但他在世时对于茶道的贡献却影响了现在日本文化的许多方面。他将珠光原本制订的数寄屋与茶室的建立、茶具的制作、茶花的选用、茶室外庭园的布置、茶室内的挂轴使用与鉴赏等,更进一步的贯彻。当时一般人的价值观仍是以?唐物(由中国或朝鲜传入日本国内的茶道具器皿)?为贵。据说千利休被认为拥有当时第一的美感,他不落入?中国或朝鲜传来的唐物才是珍贵?的窠臼中,以简朴为宗旨,完成了重视?侘?精神的?侘茶?。他发掘了许多原不被作为茶道使用的物品来做茶道具。例如他将原来用作装种子的?种壶?配上大小相合的涂盖(水指上的漆器盖子)来作为水指(盛装冷水的茶道具)。或是从日本国产的茶道具(称之为和物)中挑选出合乎自己眼光的物品来收藏,并以这些?和物?来举行茶事、茶会。为了找到后来的乐茶碗。从此开始,他发掘了许多日本国产制品来做为茶道具,影响了当时许多工艺的发展。可以说,千利休认同的器物,在当时便是公认的美。

  在此之外,千利休既重视茶道里的禅与侘,同时也重视以人为本的?和?的精神。对于千利休来说,茶道只是尽心准备一服美味的茶:

  ?茶道的精髓就在于煮水、点茶并享用美味的茶汤,此外并无其他?在《利休百首》中也有这样的和歌,表达了千利休对茶道的感受与想法。而美味的茶的标准为何?就是令品尝的人感到心满意足。

  时至今日,千利休所尊崇的?侘?的美学,深入影响绘画、庭园、建筑、陶器、诗歌、工艺等领域。而日本茶道将吸收的中国茶文化进行内化后有了下列几项特质:崇尚自然、重视礼节、善于应用、精益求精,它们在众人的传承整合后,淬炼成今日的茶道。正如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所说:?我们(日本人)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我们的文字,全部蒙受了茶道的影响。?

  大名茶道(安土桃山?江户时代)

  千利休在安土桃山时代的活跃,为茶道的发展开启了辉煌的一页。但并不是每个茶人都能如千利休一般得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在这个时期,茶道的学习者有许多是各领地的大名(泛指拥有许多部下与家臣的有权武将)与武士。其中千利休有七名各自有所成就的弟子,一般被称之为?利休七哲?,多为当时的大名。当千利休接受丰臣秀吉赐死后,弟子细川三斋(后称三斋流)继承千利休的精神,而古田织部(后称织部流)在茶道中加入自己的创意,继续发展茶道。他创造出许多独到的茶具(如知名的织部烧)、茶室或是露地(茶室外的茶庭)的改造。?利休七哲?多为战国时代的大名,由此发展下去的茶道称为?大名茶道?。

  而大名茶道中?远洲流的小堀远州曾经是古田织部的弟子,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建筑家与造园家。现在京都的赏樱名地桂离宫与大德寺便是他的著名作品。另外还有?石州流?的片桐石州,他继小崛远州后称为德川四代将军家纲的茶道师傅,也与千利休一样,重视淡泊闲静的茶道精神。

  三千家成立(江户时代至今)

  千利休过世后,千家子孙为躲避丰臣秀吉的追杀而逃往外地,千利休的继子少庵在逃亡后被获准回到京都继承千家。但因不想与父亲一样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决定绝不出仕,并很早就将千家交与儿子千宗旦,自己只担任辅佐角色。千宗旦自小受千利休的喜爱,同样崇尚?侘茶?的精神,喜爱淡泊的生活。千宗旦也拒绝担任将军或大名茶道老师,因甘于过不富裕且平淡的生活,因而又有?乞食宗旦?的别名。这里的乞食可不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乞讨之事,而是表示生活极度简朴。因为他后来成为僧侣并寄宿于大德寺修行,将许多佛教中的禅思融入茶道中,使?禅茶一味?进一步发展。

  其子孙依照各自的志向,次男与祖父、父亲不同,成为大名四国高松藩松平家的茶道头,但后来辞官回京,在武者小路一带落脚,并盖了一茶室?官休庵?,后称?武者小路官休庵?。

  宗旦将千利休传下来的?不审庵?传给三子宗左后,就是今日的表千家。而千宗旦在自己设立的今日庵,传承至今日,就是里千家。不审庵、今日庵和官修庵统称三千家。千利休的许多其他优秀弟子也继承了他的茶道,各自在不同的地方成长起来。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将军崇尚朱子学与儒学,将日本从战争时代带入到民生富裕的江户时代,此时许多茶道名人与茶人纷纷开始向富裕起来的商人与民众传授茶道。至此,茶道进入了新的一页,朝民间普及。但当时因为许多人跟随者德川家搬迁到了江户(现在东京一带),一些学习过茶道的人也开始在那里授课。为了维持教学的正确与正统性,便开始了?家元?制度。在一些其他日本传统技能的门派中,也都可见?家元?这个角色。简单来说,家元等同于一个掌门人的位置,而且是属于世袭制的。一个流派的教学内容、方向、发展等等都是由家元来做领导的,避免了不挣钱与不正统的教学。而学习者希望教授茶道的话,也必须修习至一定程度,并获得允许资格,方可在外教学。也许有人对这种制度有所微词,但是家元制度的订立,却为后来希望学习的人保留了一个正规的学习渠道,同时也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明治时代,女性茶道学习者日增

  在明治维新后茶会与茶室多是实业家茶道爱好者所喜爱举办的。明治时代之前,女子至多只是接受茶道教育。但明治时代之后,首度在教育课程中设立了点茶课程。到了明治二十年,各地的女纸学校也纷纷开始设立点茶课程,从此之后,茶道开始被认为是女纸必备的教养课程。其中里千家的第十一代家元玄玄斋的长女到女子学校亲授茶道课程,将茶道的礼节与待人处事的心性,亲身传递。茶道到了现在,便不再像战国或江户时代那样是以男人为主的修习了。到了明治时代,有感于日渐西化的社会,在日本主办万国博览会时,里千家第十一代家元玄玄斋创立的?立礼?,便是符合西化的桌椅式点前,让不习惯跪坐的外国人也可以欣赏并体验茶道的美好之处。

  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相传在800多年前的中国宋代,日本的荣西禅师两次来到浙江,将中国的饮茶文化带到了日本,从而发展形成了日本茶道。与中国的茶文化历史相比,日本茶道的历史算不上悠久。

  日本茶道学界一般认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传教大师最澄和尚于9世纪初由中国带入日本,后传说其将带回的茶种子种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日吉茶园。据日本著名史书《类聚国史》记载,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滋贺韩崎时曾接受了永忠和尚进奉的煎茶,茶这才开始见于日本正史。其后的三百余年间饮茶却从昙花一现之后又在日本悄然泯灭了。直到1191年荣西和尚从中国学成回国时再次将茶种子带回日本,并且种植于筑前国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荣西和尚所赠之茶种子,又将其种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内,饮场习俗才逐渐在僧人中间流行开来。1214 年,将军源实朝因醉酒引起头痛,久治不愈,最后喝了荣西和尚进献的茶后才摆脱了病痛。荣西和尚还向将军进献了自己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借机宣扬茶德和饮茶的好处,从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阶层普及。 日本茶道产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称为日本茶道前史。而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是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叶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给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第一人,因此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始祖。其后的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千利休被奉为茶道的集大成者。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63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