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竹筒香茶是傣族

小小茶农 2023-11-25 06:40:52

竹筒香茶是傣族

竹筒香是傣族人们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 。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西双版纳最为集中,这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热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喝的竹筒香茶,其制作和烤煮方法,甚为奇特,一般可分为五道程序,现分述如下。

装茶:就是将采摘细嫩、再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层陆续装实。

烤茶: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为使筒内茶叶受热均匀,通常每隔4-5分钟应翻滚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泽由绿转黄时,筒内茶叶也已达到烘烤适宜,即可停止烘烤。

取茶:待茶叶烘烤完毕,用刀劈开竹筒,就成为清香扑鼻,形似长筒的竹筒香茶。

泡茶:分取适量竹筒香茶,置于碗中,用刚沸腾的开水冲泡,经3-5分钟,即可饮用。

喝茶:竹筒香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所以,喝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难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喝竹筒香茶。

竹筒茶是怎样制作的?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83d70cf3bc79f3dbd10a0f9b1a1cd11738b290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在单薄纤细的竹子未成竹筒茶之前,竹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歌、散文、图画,是琴手手中的乐器。当竹筒意外地被少数民族当作器皿使用后,竹子与茶便因彼此的存在建立长久依赖的生活习俗,成为了少数民族永不厌倦的茶文化流传至今,竹香幽幽的竹筒茶成为少数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合体和伴手礼,也是少数民族最早的一种紧压储存茶的方法之一。

云南竹筒茶种类颇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一,以竹筒作为贮茶工具,拉祜族那卡竹筒茶、壮族姑娘茶、布朗族酸茶为代表;

二、以竹筒作为烤制茶工具,以傣族竹筒香茶为代表;

三、以竹筒作为煮饮茶工具,茶壶,茶杯以布朗族、阿昌族的青竹茶,景颇族的鲜竹筒茶为代表。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934349b033b5bb5137164373dd3d539b700bc5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在云南少数民族制作竹筒茶的材料很有讲究。

首先,不是什么竹子都可以使用,扎大说传统竹筒茶必须选取秋季成熟的新鲜香竹,又称甜竹、金竹,顾名思义,选用香竹做茶叶容器会使茶叶潜移默化地吸收竹子新鲜时的清香。

火塘边摆放了一堆按竹节分切成段的新鲜香竹,扎大抓起一撮那卡干毛茶塞入竹筒后置火上烘烤,温度逐渐上升,慢慢地,新鲜香竹溢出竹汁浸润茶叶后他便用木棍舂紧,再次装填茶叶,烘烤,反复几次直到装满竹筒,用木塞塞好,放在火塘上烘烤,待竹筒表层起泡,流出黄油为止。

我迫不及待地撬开一筒扎大去年做的竹筒茶,沸水一入盖碗,浓郁的茶香夹杂着竹子的清香和炭火烘焙过的焦香便升腾而起,茶汤黄绿清澈,滋味鲜爽甘醇。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703738da97739123ff7c1a8f3198618377ae22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在少数民族众多,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云南,相同的少数民族对于竹筒茶有着看似相同,却各自相异的制作方式。

比如,拉祜族,在那卡外其他地区的拉祜族比较喜爱另一种方法制作的竹筒香茶,这茶是拉祜人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拉祜语称为“瓦结那”。因其原料细嫩也被称为“姑娘茶”。

这种竹筒香茶的制作方法稍微复杂一些,将晒干的青茶放进饭甄中,甄底堆放一层被水浸透的糯米,甄的中央则铺垫一块纱布,放上毛茶,蒸十五分钟左右,待茶叶软化并充分吸收糯米香味后倒出,装进竹筒,边装边用木棍将筒内茶叶舂压烘烤,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压紧为好,再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筒口,放置于火塘上,以文火慢慢烘烤,至筒色由绿变为焦黄,筒内茶叶完全烤干,剖下竹筒或储存于竹筒内,即成竹筒香茶。茶香气馥郁,竹香、糯米香、茶香三香一体,极易储藏。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此文章为英德姐妹茶庄的懂茶妹整理发布,转载请说明,特此声明!】有任何问题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懂茶妹交流哦~

记得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哦,更有机会获得2017新茶体验装,还等什么快去评论区留言吧,留言越多机会越多哦

西双版纳特产-西双版纳有哪些特产

有香蕉、菠萝、芒果、酸梅、酸角、柚子、杨桃、番荔枝、菠萝蜜、荔枝、桂圆、椰子、羊奶果、酸多依、木瓜、山竹、甜角、橄榄和西番莲等。西双版纳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在勐海有一株700余年树龄的古茶树。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版纳境内。著名的茶叶品种有:南糯白毫、佛香茶、云海白毫、岗绿、旋云茶等。

番木瓜傣语称“麻贵沙宝”,西双版纳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景洪,勐养,橄榄坝等低海拔河谷盆地。勐板橘是柑橘类碰柑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傣语称为“麻租勐板”,因原产地在今勐海县打洛镇勐板,曼桑一带而得名。

椰子是著名的热带水果,西双版纳低海拔河谷盆地一带均有栽培,主产于橄榄坝,景洪坝。所植椰子有高脚椰子,矮脚椰子。 柚子俗称大泡果,西双版纳傣语称“麻景掌”或“麻哦”。西双版纳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景洪,橄榄坝,勐仑,勐腊等低海拔河谷盆地。

茶文化系列(六)

上节知道古人如何喝茶,这节讲我国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

1.汉族的清饮汉族人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的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最具代表性的有“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喝大碗茶”等。

2.土家族的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

此名的由来,说法有二:

一是因为擂茶是用生叶(指茶树上新鲜的幼嫩芽叶)、生姜和生米等三种生原料加水经烹煮而成,故而得名。

二是传说三国时,张飞曾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县境内),路过乌头村时,正值炎夏酷暑,军士个个精疲力竭;加之当时这一带正好瘟疫蔓延,使得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竟连张飞本人也未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村上一位老草医因有感于张飞部属的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为此,特献祖传除瘟秘方擂茶,亲研擂茶,分予将士。结果,茶(药)到病除。为此,张飞感激不已,称老汉为“神医下凡”。说:“这是三生有幸!”从此以后,人们也就称擂茶为三生汤了。

3.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最有名的是“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

白族的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此茶虽香,却味苦,它寓意做人的道理一要立业就要先吃苦。

第二道称之为“甜茶”,此茶甜中带香,别有一番风味,它寓意着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此茶喝起来回味无,可谓甜、苦、麻、辣,各味俱全,它寓意着人们要常常回味,牢牢记住“先苦后甜”的哲理。

4.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

维吾尔族人民平生爱喝茶,但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同胞的喜好有所不同,北疆人民多以放牧为生,喜喝加牛奶或羊奶的奶茶,而南疆人们多以农业为生,以喝加香料的香茶为主。

5.苗族的八宝油茶汤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东北一带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们,有喝油茶汤的习惯。他们说:“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倘有宾客进门,他们更会用香脆可口,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

八宝油茶汤既解渴又饱,还有特异风味,是我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6.回族的罐罐茶

住在我国西北,特别是甘肃一带的一些回族、苗族、彝族同胞有喝罐罐茶的嗜好。每当走进浓家,只见堂屋地上挖有一口大塘(坑),烧着木柴,或点燃炭火,上置一把水壶。清早起来,主妇就会赶紧熬起罐罐茶来。

7.傣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

8.拉祜族的烤茶

饮烤茶是拉祜族古老,传统的饮茶方法,至今仍在普遍饮用,拉枯族人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振精神,是上等的好茶。

9.藏族的酥油茶

藏族人主要喝酥油茶、奶茶、清茶、盐茶,而酥油茶是最受藏民欢迎的,它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入酥油、盐巴等混合而成的饮料,酥油茶咸中有甜,不仅可以暖身驱寒,还能补充营养。

10.瑶族、壮族的咸油茶

瑶族、壮族的饮茶风习很奇特,都喜欢喝一种类似菜肴的咸油茶,认为咸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是一种健身饮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64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