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叶致富路:布央村种茶致富的故事

品茶 2023-11-25 13:32:10

茶叶致富路:布央村种茶致富的故事

“昔日贫穷响丁当 ,有女莫嫁布央郎;如今茶叶铺富路,笑迎‘洋女’闹洞房。”这是流传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布央村的一首侗族山歌。它是布央人在县人武部的带领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昂首阔步奔上小康道上的真实写照。

三下布央搞调研

布央村位于县城古宜镇至独峒乡的公路旁边,离古宜镇20公里,有人口2000余人,近500户,全村辖布央、美地、程牛三个自然屯。全村人均水田不到0.2亩。由于人多田少,自然条件恶劣,虽然开放了10余年, 当地群众仍在温饱线下艰难度日。1987年初,三江县人武部决定把布央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进行扶贫。时任县人武部政委的唐友湘同志,扛起背包,步行2华里三次深入布央村实地调研,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该村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这里山峦重叠,湿润多雾,土层深厚,都是叶生长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唐友湘与村委领导很快达成一致: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仙人坡上多种茶的发展思路。

仙人山上采春茶。

为开阔青年民兵的视野,1988年春,唐友湘用专车接送布央村民兵营长陆小章到武宣茶叶基地考察参观。开春以后,又由县人武部政工科牵头,组织该村陆西华、吴顺群、吴义群等于25名骨干民兵赴桂林茶科所参观考察。人武部自筹专款,对民兵的车费、食宿、误工实行“三包”。后来,当茶苗种下以后,唐友湘又分期分批将该村谢家存、廖幻国、陆庆雄等200余名青年民兵按连、排为单位送到桂林茶科所,采取以工代训的形式,学习别人在种植、管理、加工、包装、营销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后来,这几批青年民兵成为科学种植茶叶的能手,在带领家乡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后话。通过参观考察,青年民兵们反响强烈,大大增强民兵们在仙人坡上开山种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女民兵突击队在采茶。

拍着桌子争来贷款

当布央人正摩拳擦掌、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唐友湘却为贷不到款而日夜发愁,好说歹说,报告打了一个又一个,银行的贷款就是批不下来,由于贷款不落实,使各项工作严重滞后,眼看开山挖地的季节一天天过去,唐友湘心如刀绞。有关单位以布央村种茶没有先例,把握性不大为由,任凭唐友湘怎么求情,贷款的事依然泡汤。大年初一,当万家团圆的时候,在家座不住的唐友湘又跑到金融部门,第二天还组织他们到桂林茶科所参观,他磨破了嘴皮,跑累了腿,贷款依然没有奏效。万般无奈之下,唐友湘拍着桌子,挺直胸脯,理直气壮地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最终落实了20万元贷款。

这一年春天,仙人坡一改过去寂寞荒凉的景象,男女老少纷纷扛着锄头,背上砍刀,上山开山。一位姓陆的女民兵父母双亡,她一人在2个月的时间里既砍山又挖地,当开出3亩平整的土地时,原来细嫩的双手满是一层层老茧,白净的圆脸已被风吹日晒得红彤彤的。1989年全村如期种下茶叶200余亩,均为从福建引进的优质绿茶——“福云6号”。茶苗刚种下不久,唐友湘趁热打铁,组织青年民兵投工干了两件大事:一是修了一条2公里长的村级公路,从此,山里山外连在一起;二是接通了电,结束了松油点灯的历史,为茶叶的加工、外运铺平了道路。1991年,建立茶叶加工厂,并注册了“仙人山”牌商标。从此,小山寨机声隆隆,日夜不停……

该村出品的部分茶叶。

1991年春,一辆满载茶叶的汽车从布央村驶向山外,一包包茶叶换来了一扎扎钞票。布央人种茶的积极性大增,到1993年,已增至600亩,2002年猛增到3000余亩。布央人根据茶叶的质量、特点,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松针茶、碧螺春、龙凤舌茶、清明毫峰等10余个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远销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茶香引来“靓媳妇”

1995年,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布央村不仅连本带息还清了贷款,腰包里的钱也一天比一天胀鼓了。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2100元至2500元,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收入来自茶叶,他们中三分之一的农户人均收入超过3500元。种茶富裕起来的布央人把自己的小家建设得漂漂亮亮的,有20多户建起高楼,百分之八十的农户购置彩电,安装了程控电话,百分之二十的农户拥有手机,百分之五的农户购买了汽车。村委会这几年利用村办茶叶的收入,拿出60万元,建成了几个民心工程,如卫星电视差转站,人畜饮水工程、村办公楼、鼓楼、戏台等等。村民们恋小家,不忘大家,热心公益事业,集资捐款纷纷慷慨解囊,如去年初,村委决定建一座鼓楼,尚缺一部分资金,号召村民募捐,60岁的老党员吴香发二话不说,第一个捐出1100元,村主任吴运雄捐900元,在他们的鼓舞下,村民们你200元,我300元,很快就筹够了20000余元,使鼓楼如期在三江侗族自治县50大庆前修建落成。

柳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仲明为村里送去篮球,希望该村三个文明一起抓。

走进新建的宽敞明亮的村委办公楼,一面面奖状、锦旗挂满办公室的四壁。10年来,该村先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科普示范基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集体和“学理论、学雷锋先进单位”金杯奖;被原柳州地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党支部”等80余次奖励。

茶香引来“靓媳妇”,昔日因贫穷娶不到媳妇,今朝致富自有姑娘不远千里前来攀亲。几年来,先后有杨树娥、杨利春等16名女青年从湖南、贵州及三江县县城远嫁到布央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媳妇”。

该村谢广明夫妻在家里通过互联网推销茶叶。

小康道上疾策马

布央人能过上今天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一离不开县人武部的正确引导,二离不开青年民兵的先锋模范作用。青年民兵是科技致富的领路人。茶叶种植初期,为改变亩产过低的现状,摸索一条高产道路,骨干民兵石燕能、谢群勋、共青团员吴素叶、吴站能等30名挑了一片瘦山梁,圈地150亩,标上“青年民兵茶叶高产示范基地”,在整地、种植、管理、采摘等环节上很下功夫,使该片茶叶每亩比其他平均数多收入500元,为村民科学种茶,探索出一条成功的经验,为提高单产、全面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村民兵从1994年开始,对20户困难户实施“青年民兵一带一行动”,限时脱贫致富。吴顺科一家只有2个劳动力,四个小孩均上学,生活较困难,负责帮扶的时任民兵营长陆西华便组织20多名民兵为吴顺科开茶地4亩多,垫资为他买回茶苗,育茶圃20余万株,茶圃当年有收入,1998年茶叶进入盛产期,亩产达到3000余元,光茶叶一项就收入10000余元。吴顺科一家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新老县人武部领导到茶叶基地交班。

青年民兵是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中坚力量。今年2月20日,离布央村5公里的山林发生大火,民兵营长吴占科通过高音喇叭广播,用不到10分钟就组织了100余名民兵奔赴现场,激战3个小时就把大火赴灭,保住了周围3000亩松木杉木林。青年民兵经常在村寨周围巡逻,使社会风气有了极大改观,该村已连续10年没有刑事案件的发生,也从未发现有失窃现象。

破旧俗立新风,青年民兵义不容辞。少生快富成为该村的时尚,许多青年民兵可生二胎,都只要一胎。青年民兵谢广言夫妻二人都是侗族,可生二胎,但他们只生一胎后便高兴便领回了独生子女证,他说服家人道:“把更多的精力时间用在发家致富上吧!”

富裕起来的村民通过手机向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女报告好消息。

“十六大”的春风吹遍了苗乡侗寨,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入人心。新一届县人武部党委“一班人”深知自己肩头的重任,他们将一如继往深入布央村宣传“十六大”精神,为布央村制定奔小康奋斗目标:即继续发挥青年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依靠科技,依靠民兵,利用3到4年时间达到人均有茶叶面积由现在的2亩扩大到5亩,人均收入由现在的每人2500元提高到每人6000元以上。

布央人正沿着小康道越奔越有劲!

藏雪茶绘就高原致富经!你对这种茶了解多少?

顾名思义,藏雪茶是指在雪山采摘制作而成的茶叶,近几年,青海省班玛县通过大力发展藏雪茶,成功摆脱贫困,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藏雪茶绘就高原致富经青海省班玛县所处海拔极高,而且深处偏远地区,交通极为不便,这也导致当地经济水平很低,在以前是一个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但自从开始推广藏雪茶的种植后,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很多贫困户都成功脱贫,不仅建了新房,还买了新车。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九千元。

而对于藏雪茶,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其实藏雪茶是前些年才开始火起来的,一开始我对这种茶也是根本不了解的,不过后来查看了许多对藏雪茶的介绍,才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

藏雪茶的形态特征藏雪茶的颜值是很高的,它呈现地衣体枝状,分枝较少,一般是单一分枝,顶端尖锐,整体长度大多在三厘米到八厘米之间,表面有很多毫毛,颜色上则以白色和灰白色为主,远看犹如洁净的白雪一样。藏雪茶也因为这特别的外表,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藏雪茶的功效和作用藏雪茶是大自然的纯天然产物,它无法通过人工进行栽培,它含有很多营养物质,包括雪茶酸、鳞片酸、甘露醇、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些物质对人体十分有益,具有生津解渴、安神养心、清热解毒等功效,同时藏雪茶还有活化人体细胞的作用,延缓人体的衰老速度。因此,大家可以经常喝一杯藏雪茶来,有助保持身体健康。

藏雪茶如何饮用藏雪茶的饮用方法主要是煎汤或是直接用开水冲泡饮用,但要注意,藏雪茶最好不要天天饮用,因为喝多了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孕妇和生理期女性,更是禁止饮用,不然会引起流产和腹部疼痛的现象。

对藏雪茶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买一些来试试味道,但要注意饮用量哦。

浅谈我乡茶事改革散文

  嵊州市是“中国的茶叶之乡”,素以产茶著名,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悠悠南山游人依,缕缕茶香醉人迷”。我们贵门乡,位于嵊州市的西南部,群山环绕、绿树掩映,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自然风光清新宜人。全乡有人口一万多,我乡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茶叶资源非常丰富,茶园面积达10540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4200亩,有机茶园1408亩,人均茶园面积2亩。因此,茶叶是我们贵门乡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

  以我之愚见,我们茶农要想发家致富,走上奔小康的阳光大道。首先是要彻底打破陈旧的思想观念,推翻传统农业的束缚,全面进行茶事改革,充分利用丰富的茶叶资源,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在茶叶这篇大文章里,下大工夫,下大力气,尽快把我乡的茶叶生产,推向优质化、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又快又好地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和广大茶农,从内部深挖细掘潜力,从外部开拓空间,努力提高茶叶质量,努力打响茶叶品牌,不断提高我乡名优茶叶,在全国各个市场中的竞争力、吸引力。还要通过文化和旅游等等力量,来提高我乡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有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是我对我乡茶叶生产的几点肤浅建议和看法。不知道是否正确,我在此直抒己见,只想给大家提供一点点参考意见而已。作为乡村中的一个普通茶农,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使广大茶农的荷包更加殷实,更加丰满。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一》改造老茶园,引进优质茶种

  目前,我乡茶叶的品种大致有:银霜、117、乌牛早、老茶叶、龙井43号、安吉白茶、长乐白茶这几样。近几年,银霜和117,由于不受市场欢迎,已经淘汰了很多。乌牛早这个品种,也由于常常会遭受霜冻天气的袭击,三年两头颗粒无收,开始慢慢遭受茶农们的冷落,比较受到欢迎的,要算老茶叶和龙井43号茶叶了。特别是龙井43号茶叶,茶叶开采时间早、茶质好、茶芽嫩,更是受到大家的青睐的重视。以今年为例,老茶叶的价格是50元到15元之间;龙井43号茶叶的价格是在60元到20元之间;而安吉白茶和长乐白茶的价格是150元到50元之间,显而易见,种植白茶比种植其他茶叶要更合算,经济效益也更高。

  今年,我乡投资10万元,对横山村的百亩老茶园进行了全面改造,相信几年后,横山村茶农的经济收入将会很可观,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改变茶叶品种,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事、要事,希望我们的广大茶农要尽快重视起来,并积极行动起来。早一年改造,就可以早一年受益。

   《二》要不断提高茶叶质量、提高茶叶档次,努力打响茶叶品牌

  我乡茶山连绵不绝,高山、坡地、丘陵地也很多。而且,土地肥袄、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很适合茶叶的生长和发展。要提高茶叶质量,得先从源头抓起,就是从茶园的施肥、杀虫、管理着手。有好茶园才有好茶叶,是不是?另外,采摘茶叶也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以炒制龙井茶和灰白茶为例,采摘青叶质量一定要严格把关,采下的青叶必须是鲜嫩、翠绿、无虫害、无破损、大小、干燥程度基本一致。这样炒制出来的茶叶才是高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再加上炒制茶叶时,努力精益求精,不求多、不求快、只求好,只求精。经过这样层层把关、环环相扣,茶叶质量自然就上去了,档次就提高了,名气就出来了,品牌就在不知不觉中打响了。如同样的一斤龙井小茶叶,做得好的话,可以卖到百元以上,但如果做的不好的话,就只有几十元一斤了。价格的差异就是茶叶质量的差别。如上坞山村的灰白茶叶,在嵊州茶叶市场里是颇有盛名的。你去那里卖茶叶,茶商们首先会问你,你是哪里人?如果你说自己是上坞山人,茶商们就会爱屋及乌,对你的茶叶就另眼相看,其价格自然是一路看好。据我所知,上坞山的灰白茶叶,每一斤可以卖到100元200元,而其它地方的茶叶,价格大多只徘徊在30元到100元之间。

   《三》不断发展名优茶叶的规模

  人说: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据我所知,安吉白茶、长乐白茶在我乡种植面积还很少。以我贵门村为例,全村两百多户人家,种植了白茶的农户,大概只有十来户,而且。种植面积也不多,还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并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这样,就给卖茶、买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外地的茶商们,有些甚至都不知道贵门村还种植了白茶。就是知道的,又因为白茶数量少,来回往返麻烦,利润不多,而不愿意上门来收购。白茶种植户们呢!种了茶叶,却因为没有人、或鲜有人问津而闷闷不乐,白茶的价格自然是不会太理想。而远在几十里以外的'雀桥村,他们种植的长乐白茶,就有一定的知名度,又有一定的规模,茶商们常常你来我往、趋之若鹜,白茶就成了茶商眼里的“香馍馍”,雀桥村的长乐白茶价格是80元到200元之间,比我乡白茶要遥遥领先。你看,这就是规模形成的优势。有规模才会有信息;有信息,在市场上才能站稳脚。这是名气化、规模化、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四》改变茶叶生产的经营模式

  多年来,我乡茶叶生产的经营模式,一直是这样的:采小茶叶—————做小茶叶(即做龙井茶)—————剪老茶园里的青叶———————————普通农户卖青叶,(有茶叶机器的茶农,做成珠茶出卖)。我想,这样陈旧的、老一套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茶叶需求了,应该及时、及早地改变才好。众所周知,珠茶青叶的价格大概是0。5到1元之间,香茶的价格在4元到1元之间,而灰白茶叶的青叶价格是在2。5元到6元之间。以贵门乡金溪坑村为例,茶农们大多不剪老茶叶,只采灰白茶叶。而我们贵门乡的贵门、沙丘、前王一带的茶农们,只剪珠茶,很少有想到做灰白茶叶的。而传统的珠茶,并没给茶农带来多少可观的经济收入。茶农们的生活都只停留在温饱线上。下安村的吕其进就与众不同,他开动起脑筋,把珠茶转型升级,发展为香茶,并与文化联姻,自创了“梅墅香茶”的品牌。所生产的香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做,投入少,效益高,香茶的价格是普通茶叶的二到三倍,人工费用只要珠茶的三分之二,香茶的尾料还可制作珠茶。同样一亩茶园,制作香茶的收益比做珠茶要翻几倍。做香菜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于己于人都有利益,何乐不为呢!

  连绵起伏的茶山,是我们茶农眼中的聚宝盆。茶园、茶树家家户户都有,茶叶人人想喝、会喝。茶叶不仅仅是我们茶农的重要经济来源,而且,还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在生产、经营茶叶的过程上,我们一定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营理念。只有这样,我们的茶叶生产才会更上一个台阶,我们茶农的腰包才会更加饱满,我们的生活才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滋润。

麻川茶叶兴衰记散文

  我的家乡麻川村,地处黄山北麓,太平湖畔,山水映照,四季秀美。由于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

  麻川茶茶区的土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气排水,平均年日照率40%。茶园多处深山,茶园海拔在350米以上,茶园四周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远离闹市、没有公路,山峦重叠,空气清新,一派原始生态环境。茶树一般在茶叶结束后即每年夏、秋季时修剪、施肥,此后就是挖山除草,茶叶无污染、无公害,绝对为绿色食品。

  麻川茶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小有名气,主要销往泾县、南陵、繁昌、芜湖、巢湖等地。盘龙山庄的主人当年就是靠茶叶生意发家致富。在我的记忆中,每到茶季,他家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主要是外乡小河里(曙光、三合)的村民来卖茶叶。他出价低,对茶叶要求严,本地茶叶一般不卖给他,有外面的茶商或回头客来买,价格也相对要高。据他说:小河里的茶叶和麻川的茶叶相比,少了口齿留香、回味甘甜的品质,所以,他收购时,麻川茶叶的价格要比小河里的茶叶价格高出不少。

  当年茶叶是纯手工制作,杀青用铁锅,下面用柴烧,所以专门得有一个会烧火的,随时控制火侯。杀青后的烘烤是用竹加工而成的烘圈烘顶,烘出的茶叶带有一种竹的清香。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占体积,烘茶叶必须要3个以上的烘顶烘圈打换,每个占地1平米以上,所以每到茶季,客厅都被烘顶烘圈占领了。缺点之二,每个烘圈里面摆放一大盆炭火,三、四盆炭火浪费炭不说,还把整个屋子都烤得热烘烘的,就连我们这些帮忙跑腿的也得每天洗澡。麻川当时的茶叶制作就分两种:细茶和粗茶,细茶是早、中期的茶叶,就是杀青后烘烤而成;粗茶是后期的茶叶,叶片粗大,茶叶较老,杀青后揉搓,把茶叶揉成一团(俗称“打把”),茶片就合在一起,整个茶叶相对就小了,这样制作的茶叶色泽较深,价格比细茶要便宜不少。

  记得95年左右,外乡新明就开始制作扁茶了,当时我在新明乡中学任教,眼见新明的茶叶做工越来越好,色香味俱全,价格还比麻川低不少。跟村民聊天时,说到麻川茶叶的价格,他们都很羡慕,有的鼓起勇气让我把他们的茶叶拿到麻川去销,价格低一点都没关系。当时我和丈夫商量了一下,觉得可以从中赚点差价,于是就拿了好友家10斤茶叶带回麻川试销。谁知茶庄和客商都不要,说看做工就知道不是麻川茶。没办法,上街去卖——就是到陈村大坝下的电站去卖,电站里的工作人员都喜欢喝麻川茶,所以经常有村民挑茶叶去电站,运气好的话可以卖出高价。记得我那天硬着头皮,挑着两圆桶茶叶和村里的姑娘媳妇一路去电站卖茶,刚出门不久,一个大茶桶的挂耳掉了,圆形的茶桶顺着坡面滚了下去,茶叶撒了一地,出门不利,倒霉。

  果然到了电站,有不少人来看茶叶,一看到我的茶,他们就说:“这不是麻川茶,麻川的茶没这么漂亮,你也不是麻川人,一看你就和她们不同。”我百口莫辨,原来在别人眼里,麻川茶叶的“丑”就是特征,就是真宗。一天下来,其他人的茶叶几乎卖完了,我的却原封不动地挑了回来,发誓再也不去卖茶了。我把茶放在妈妈家,告诉妈妈,能不能卖掉都无所谓,卖不掉就送人。如此折腾了一番,损失了几百元的茶叶钱不说,还得陪人家大茶桶,从此也断了做任何生意的念头。

  到97年之后,茶叶的外形越来越重要,新明乡的茶叶由于外形接近猴魁,价格也一路飙升,远远超过了麻川茶。在麻川茶叶收购点再也看不到曙光和三合的村民了,倒是麻川人经常提起小河里(曙光、三合)的茶叶多少钱一斤,露出特别羡慕的神色。而麻川茶却依然固步自封,仍然是弯弯曲曲,大小不一,黑不溜秋的外形,确实没有看相。也曾有麻川人把茶叶送到曙光收购站,别人一看就说:“拿走拿走,这样的茶叶还敢拿来卖”?麻川茶叶渐渐失去了它的火红,卖茶叶越来越难,经常听村里人说,卖茶叶比卖狗屎还难。人们种茶的热情也一落千丈。麻川茶叶“以丑为美”的时代终于一去不返。我告诉爸爸,要改变做茶的工艺,追求茶叶的外形,品质再好的东西,没有看相也持续不了多久,干吗不追求外表和内在都美呢?要把烘顶烘圈换成烘箱,这样不仅节省了空间,节约了木炭,还能使做出的茶叶成型,不再弯曲。爸妈听不进我们的劝告,说烘箱制成的茶叶没有竹的清香,反映不出麻川茶的特点。倒是弟弟和妹夫感觉到了问题的所在,妹夫是第一批把烘顶烘圈换成烘箱的改革者,这么小小的`举动在当时要顶住多大的压力是大家体会不到的,我和丈夫一直赞赏妹妹、妹夫这种敢于创新的勇气。

  直到第一批改革者用烘箱制出的茶叶变得畅销,直到外形漂亮的茶叶价格远远高出传统麻川茶叶的时候,麻川人才懂得了固守麻川茶的“丑”是件多么愚蠢的事,白白浪费了几年的茶叶资源。

  现在麻川的新一代不仅追求茶叶的品质,更追求茶叶的外形,他们经常相互比拚茶叶的外形谁做的更标准、更好看;比拚谁做的茶叶价格更高、更抢手。现在的麻川茶,根据制茶的工艺,可以把茶叶分成三大类:

  ——黄山毛峰。手工制作简单,用机器杀青拉直后用烘箱烘干,制作简单方便,保留了茶叶的原汁原味,一般老年人喜欢做这样的茶。成茶外形细嫩扁直,多毫有锋,色泽油润光滑。冲泡水温为90°C左右为宜。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带有杏黄色。香气清香高长,馥郁酷似兰草,沁人心肺。茶叶香味长时间环绕齿间,丝丝甜味持久不退。

  ——黄山扁茶。茶叶杀青后叶片受热变软,具有可塑性,含水率较高,在此状态下对叶片施以外力,并继续加温,使叶片在外力作用下水份逐渐散发,从而成形。其制作原理是:理条——制扁——烘烤。成茶后,其外形扁平、挺直光洁,肥嫩均匀,色泽深绿,滋味鲜爽,香气馥郁。冲泡后汤色清绿,叶底匀嫩明亮。喝于口中,滋味鲜浓,醇和高雅,回味甘甜。

  ——黄山捏尖。麻川捏尖类似于猴魁,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形。捏尖属于手工炒制,对青叶要求很严。还有杀青的时间温度等都是需要一定的经验才可以做好。捏茶也是手工,需要一定的人手,一定的经验才能把茶的叶子捏在一起使叶片不散,最好要捏成两刀抱一抢的形状。一人一天可捏尖1——1。5斤,如果家里没有3个以上捏茶的人,根本做不了捏尖。捏尖成形后的叶色苍绿匀润,香气高爽,有独特的猴韵。冲泡后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滋味醇厚回甘。麻川捏尖无论是外形还是品味与真正的猴魁可以一较高下,只是麻川捏尖量少,还没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虽然色、香、味、形俱佳,但与猴魁基地的茶叶价格相差了很多的档次。

  麻川茶兴衰的历史,也是人们观念转变的历史,除了注重内在的品质以外,我们也要注重外在的形象,内外兼修秀外慧中,这才是最高境界。愿麻川的后生们创造出和太平猴魁齐名的新品牌,让麻川茶叶由衰再兴,让它以形美、质优、有机、绿色的全新形象冲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国胜茶叶是哪里的



国胜茶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盐边县国胜乡屹立着攀枝花市海拔最高的山——百灵山。过去,这里并不产茶。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农艺师见百灵山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溪涧交错、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名茶生长的宝地,于是就从云南引进茶苗进行种植。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种茶没能在这里形成产业和规模发展,但当地农民一直都在进行小规模种植,使国胜乡种茶的历史延续至今。
万亩茶乡香四方,国胜阔步奔小康。茶产业基地的建设、茶叶经济的发展不仅打造出了“国胜茶叶”的品牌,也使国胜乡从此迈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
国胜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四川省盐边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国胜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有关情况的函》(盐边府函〔2007〕57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国胜乡、红宝乡、箐河乡、温泉乡等5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67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