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礼是我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原来出于古人对茶树习性的认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因此把茶树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以茶作为男女订婚的茶礼。
“三茶礼”旧时多流行于江南汉族地区,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另一种特指婚礼时的三道茶仪式,即第一道百果;第二道莲子、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吃的方式也有讲究:第一道、第二道是接杯之后,双手捧着,深深作揖,然后将杯子与嘴唇触碰一下,即由家人收去,第三道茶作揖后才可以饮。
“六礼”始于周代,据传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滨,整个过程有六道仪式,即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后即将此仪式定为“六礼”。“纳采”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若女方同亲议婚,男家才再去女家求婚,携带的礼物通常是活雁;“昏礼下达,纳采用雁。”(注:这里的“昏”通“婚”)周代以前,因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各不相同,后来一律改用雁。用雁的原因一是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二是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问名”是男家托媒人到女方去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问名后,男方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排阴阳,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纳吉”是男方将头号名后占卜得到的吉兆可以合婚的消息告诉女方,备上礼物到女方去决定婚约。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
以前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礼物,进入“小聘”阶段,俗称送定、过定、定聘等。后来礼品由雁逐渐演变成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烛等。“纳徵”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十分繁琐。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或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退回,或将女家给男方准备的衣服鞋袜等送与男家。聘礼中的物品多取吉祥语,其数取双忌单。后来说的“要得发不离八”即由此而来。“请期”俗称“提日子”“送日头”等,是男家聘礼后择定结婚日期,备礼去女家征求意见的仪式。这项礼仪多从简,在“纳徵”的同时决定婚期。
“亲迎”是迎娶新娘的仪式,礼仪十分繁杂,也有多种样式,各地各有惯例,不尽相同,大致是由门外进入室内的全过程。汉族地区大约有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种程序。六礼以男方付给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是旧礼教下变相买卖婚姻的具体表现。
洞房花烛,男婚女嫁,无疑是人生值得庆贺的喜事。漳浦人的祖先是晋、唐时期的中原移民,包括婚嫁在内的风俗习惯基本上仍然沿袭中原文化。但经过千年的传承演变,又有着一定的地方特色。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下面就分别给题主介绍一下。
?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它们分别是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即为订亲的文书,在纳吉的时候,男方家里交给女方家里的书面礼。
礼书,即指在过大礼的时候需要用到的文书,作用是列明过大礼的物品以及物品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的文书,是亲迎新娘过门的时候,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则是指结果过程中的六个礼仪,相对较繁琐,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也都分别介绍一下。
纳采,即当儿女婚嫁的时候,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向女方家长提亲。男方纳采时需要将大约30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方,女方就会在这个时候向媒人打听男方的情况。
问名,即指女方家长接受提亲以后,女方将女儿的年岁八字带给男方,以使得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纳吉,又称为?过文定?,当接受庚贴以后,男方就会把庚贴放置在祖先台上请示吉凶,这个时候,婚事基本稳了。
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方将聘书和礼书送到女方家中,女方则需要回礼。
请期,即男方向女方征询结婚日期并请求女方同意。
亲迎,在结婚当天,新郎穿着礼服和媒人、亲友一起去往女方家里迎娶新娘。
古代人的婚俗礼仪也是非常繁杂,一般需要遵从六礼,这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有好几项我们都能理解成送给女方的彩礼,只是现代人送一次古人分几次送。这种婚礼可不是每个人都结的起的,如果没这个经济实力可能就要打光棍了,不过古人结婚非常看重门当户对,如果男方家庭不错女方也不会差到哪去。这六礼当中肯定存在陋习,不过我们也不能说全是陋习,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古人结婚的流程,一起来看看吧。
从爱情到婚姻,不仅仅是一段情的距离,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一段风俗礼制的演练过程。婚姻相比于爱情,少了一些浪漫,多了安然和稳固。婚姻并不是一座围城,而是一个要用心去经营的城堡。婚姻从古至今,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因而婚姻的习俗相对繁杂。
在汉代的婚俗礼仪主要遵循“六礼”,这六礼主要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汉代的婚俗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纳采、问名两项,这是相亲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纳吉、纳征两项,是定亲阶段;第三个阶段包括请期、亲迎两项,是成亲阶段。
在婚俗程序的第一阶段是议婚,这个阶段,男女双方家庭中主事的人要商定一个吉日来相亲,男方将女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带回去进行占卜,如果两方的婚姻相合,则再进行下一个环节。不过,也不是男方一方就能够决定双方的婚事的,有很多女方直接就拒绝了男方的聘礼。汉代女子由自己来决定婚事的理念很强,有的女子为了嫁给自己心仪的人,而一直不嫁,最后如愿嫁给自己心仪的对象,成就了一段佳话。在汉代,女子也有冲破父母和社会的偏见毅然和男子私奔的,卓文君就是逃婚私奔的一例。可以看出,汉代女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相对于唐宋时期是强的。
在汉代,男女在选择对方时都有着自己的标准,有的标准是男女统一的,有的方面男和女则不一致。从男方的家庭来看,有的是根据女子美貌的,有的是根据德行和才能的,也有的根据女方所在家庭的门第,有的根据所卜卦中女子的吉祥程度,有的则根据女方的富裕程度。而女方选择男方则根据相貌、才德等。此外,男女双方的议婚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指腹为婚”“政治联姻”。在民间还有一些让现代人无法接受的现象,有的人家为了骗取多家的聘礼,让自己的女儿反复订婚。有一些士大夫,为了追求门当户对,竟然会有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宦官的情况出现,受到人们的嘲笑。这些都是当时一些议婚程序中的丑陋现象。
在汉代也有一些较为特殊的议婚现象出现,有一些贫寒人家可以和一些显贵的士大夫家进行联姻,并在此后得到了对方家庭的照顾和支援。在东汉末年,还出现了一种情况,一些较为富贵的人家不愿意和当朝的权贵和王侯之家进行联姻。这种现象为东汉时期的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许人们已经嗅出了腐败落寞的王朝即将落幕的味道。
汉代的婚姻仪式主要是遵循古代的旧礼,在议婚完毕后,男方要带上聘礼,到女方家去求婚,也有带着聘金前往的。《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进所征天下淑女,立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聘黄金三万斤。”这就是古代的纳征。在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汉代朝廷会采取由官府拨付的办法帮助将要娶亲的人家作为聘礼。汉家公主外嫁少数民族首领,少数民族的必须遵循中原汉族的聘礼风俗。
女方家要为将要出嫁的女儿备置嫁妆。汉代人特别地重视家庭教育,在女儿出嫁的时候,父母会告诫自己的女儿到了夫家要以礼待人,要学会同夫家的人和睦相处。在汉代,婚庆的典礼相当隆重,男方家要大肆置办酒席来款待来宾,并一一接受宾客的道喜。汉代朝廷对于酒食的管理非常严格,但是对于婚娶的酒食则是一点儿也不限制,酒肉宴客是汉代婚庆日最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男方家里清贫,女方家也要帮助男方家把酒宴搞得隆重而热闹,否则就是有失礼节。在汉代,皇帝竟然曾经为了酒宴专门下了诏书,从礼的角度讲述婚庆宴客的重要性。这说明,举国上下对于婚俗宴庆的重视。
汉代婚庆的花费特别大,同门第之间互相攀比,婚庆典礼搞得较为奢侈。然而,由于婚俗的聘礼太重,很多的平常人家根本支付不起,只能不娶作罢。
成语中的茶文化语言札记包括:【茶余饭后】意思是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 成语来源于元代关汉卿所写的元曲《斗鹌鹑·女校尉》:“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茶余饭后还有近义词:茶余酒后和茶余饭饱。
【茶饭无心】意思是没有心怀喝茶吃饭。形容心情苦闷。成语来源于清代曹雪芹所写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小说第十四回:“忙得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近义词有茶饭不思。【三茶六礼】意思是明媒正娶。三茶六礼是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嫁娶过程中的一种习俗礼仪,现也用于代指生意、交易、合作等。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同房时的“合茶”。 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仪式。
【三茶六饭】意思是招待客人非常周到。来源于明代吴承恩所写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小说第二十六回:“你却要好生服侍我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清代《红楼梦》小说中第六十八回引用到:“你妹妹,我也亲身接了来家,生怕老太太,太太生气,也不敢回,现在三茶六饭,金奴银婢的住在园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68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茶叶在中英鸦片战争中的沉浮
下一篇: 漫谈台湾茶的起源及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