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代代居住在陇中地区的人民,素来喜饮罐罐茶的风俗。甘肃陇中的罐罐茶同与之相邻的陕西略阳民间的罐罐茶是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如到陇中广大地区旅游、生活过的人们,往往会被那里风格各异的乡情民俗所吸引。就以饮茶风习而言,最令人乐道的就是那里的罐罐茶了。陇中人民喜爱的饮茶方式,也是一隆火塘、一把茶叶、一个如鸡蛋大小的陶瓦茶罐和一只(或数只)茶盅和一个茶盘,就构成了陇中罐罐茶的全部器具了。农村中在隆冬季节农事不忙时,几乎经常在生着火塘,人们坐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喝着罐罐茶悠闲地谈天说地。而在以往那些艰苦的岁月,气候温和的季节里,一般家庭不经常生火塘,若饮茶时,先劈柴生起用黄泥土磊成的小火炉,在称作“催催”的小砂罐罐里放入茶叶,注水后放在火炉上反复熬煎,在茶汤变得浓酽、满屋飘香时,便提罐离火将茶叶汁倒入小盅里细细品饮,再往砂罐里续上水,重新入在火炉上煎第二遍茶。
陇中罐罐茶最讲究的是汤色浓酽和滋味苦涩。在民间有“能喝下粘稠吊线的茶汁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喝茶人”之说。而如今即是在民间饮罐罐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无论是在茶具或在茶品的选用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的饮茶人也已经从烟熏火燎的火塘边解脱出来,已改用小电炉、小煤油炉熬茶,往日的小小砂陶罐,也被导热性能良好,精致美观的金属小罐所代替了;由于茶叶生产的逐年发展,茶叶新品种日益增多,加之茶叶营销市场不断扩大,全国各产茶区的名茶,已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在民间饮罐罐时,也趋向选用多品种、较高档次的茶叶了。这就使世代相沿的民间罐罐茶,也注入了现代茗饮文化的新时尚。
在中国曾经有一个被联合国认定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但被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将这里改造成了世界的粮仓,这个地方就是甘肃的定西。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激荡奔流的洮河、渭水,雄伟广袤的岷山、陇川,不仅孕育了马家窑等灿烂的史前文化,也传承着汉唐古风。
定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下李氏寻根祭祖之地。
这里,曾经是一片乐土。
曾经的定西,在汉书中的记载是“山水清丽,林跨数郡”
但随着自然条件的恶化,这里成为了贫穷的代名词。“山水清丽,林跨数郡”
变成了“举目四顾,光村赤地”。
这里的农民,曾经过着“全天两顿粥,三代一床被,草皮作燃料,洪水解饥渴”的日子。
没办法,这里的资源实在太匮乏了。
这里的土地百分之六十是山坡沟壑,而且十年九旱。联国合教科文组织考察之里后,宣布这里不具备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而早在清朝时,陕甘总督左宗棠称这里:赤地千里,哀鸿遍野,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难道只有抛弃这片古老的土地,另寻他方的乐土?
定西人选择留下来,改造这片土地,把改变命运的机会握在自己的手里。
到了今天,定西人开始摆脱穷困,他们重新让自己的家乡焕发了新机。他们可以在这里重新生根发芽,守住祖先留下的这方水土。
他们是如何打破了联合国的断言,拯救了自己家乡?
对于这个问题,十个定西人,会有九个人告诉你。因为我们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事实上,它们指的是同一种作物。
定西干旱缺水,气候恶劣,但大自然给定西人开了另一扇窗,厚厚的黄土地。
定西人在山坡沟壑上,开垦出一块块的梯田,然后播入希望的种子。
两百年来,他们在别人望而却步的高坡上开垦出高低不平的土地,用时间把这片本不适宜居住的土地变成中国甚至是世界的薯都。
煮茶则是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的饮茶方式,在唐朝时煮茶达到了巅峰,宋朝开始没落,不过西北这边却一直延续了这种古风。肃人的罐罐茶就像男人的一支烟,吞下各种生活的无奈,一口口泥汤般的茶水下去,发几句牢骚,哎,他达的个球着,继续干活!甘肃农村老汉的最爱,早上起来,一个干饼子,一杯罐罐茶,一口旱烟,就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像咱们一般的人,喝不惯的就不能喝,如果你有幸喝一口,那,你就醉了。
饭后喝。有时候家里来人我爷爷给他们煮罐罐茶一起喝,边喝边吹牛逼。有时候我爷爷让我尝一下,我喝一口感觉苦苦的不好喝,他们喝习惯了有茶瘾。离开家乡二十二载了,向一边顷斜的小屋,小小的铁火炉上,沸腾的罐罐茶滋滋地冒着热气,父亲一边喝着罐罐茶,一边就着油饼孑吃的影孑时常出现在梦里,如今,父亲不在了,罐罐茶成了乡愁!集市上几块钱一两的茶称一大包,几块钱买个煮茶的玻璃杯,架在煤炉炉盘或者小电炉子上,再配点冰糖枸杞,就那么煮,煮两次再换茶。
你好!我本人去过地方不多但是,我知道喝罐罐茶的人主要是宁夏,甘肃,陕西一带的人,不光是甘肃人。本人西安人也喜欢喝而且必需喝。早期我父辈那一代人喝的是三炮台,绿茶加冰糖,枸杞,桂圆,等……左手托底盘,右手拿盖慢慢过滤茶叶品茶喝,由于物资匮乏,喝多没事。现在就不一样了,甘肃人,但是没喝过。不要以为每一个甘肃人都喜欢喝,毕竟甘肃地域差异性很大自东向西跨越1600多公里怎么可能有共同的习惯和爱好呢!多走走多看看感受一下不同的风土人情。
彝族人喝什么茶:雷鸣茶(烤百抖茶)、隔年陈茶。
1、雷鸣茶的由来:
a: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城南10公里的徐营坝区,有一个自然村叫河硐,但上了年纪的老人则习惯叫它瓦罐窖村。据《云南省南华县地名志》记载:“河硐,地处山脚,因村前有小河,古时居民建窖硐烧陶器,故名。”晚清福建诗人黄大琮随军来到南华,对河硐的土陶写过一首杂咏,诗云:“南乡尚耐作工劳,范土成模职业操;瓦器可资旁邑用,设窑算有一人陶。”瓦罐窖村烧制陶器自明代洪武年间开始,是大量汉族移民云南传入的生产工艺,到清代时达到鼎盛时期。所能制造的陶器,有大缸、酒坛、药罐、陶锅、陶盆、陶壶、陶碗七种五六十个不同规格的产品,深受云南各族人民喜爱。产品除畅销滇中、滇南、滇西大半个云南外,还远销到缅甸、泰国各地。
b:当时烧制出来的一种灰黄色,比中药罐小一些的陶器,是用来煨茶的,我们叫它茶罐。在云南农村,旧时几乎家家都会有一个茶罐。云南人种茶也爱喝罐罐茶,沿着滇西茶马古道流行的待客习俗也是喝罐罐茶。
c:罐罐茶在滇中又俗称“烤百抖茶”,讲究的是一个“烤”字,就是在烹罐罐茶的时候,先要把茶叶放茶罐里“烤”一下。“烤”茶用文火烤,火力不能太大,一般是在农村烧柴的火塘边的火灰上炙烤,边“烤”边上下不停地颠簸、抖动,抖动的频率越快越好,时间要在一百次以上,待罐中的茶叶微黄,弥漫出一股浓郁的茶香,再加入适量沸水。故罐罐茶也俗称“烤百抖茶”。
d:在滇中,罐罐茶还有另一个俗称,叫“雷鸣茶”。烹罐罐茶前先要烧一壶开水置火塘上备用,待茶叶“烤”好后,就趁热把适量开水“沏”入茶罐,这时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汽浪从罐底直冲而出,仿佛是下雨时打了个响雷,茶叶在罐中上下翻滚,故罐罐茶也叫“雷鸣茶”。这第一次沏入的水不能太多,一半即可,否则会溢出。待茶叶泡开后,再续添水吹去浮沫,就可以享用了。
e:第一道罐罐茶味酽,苦涩如药,一般人难以下咽,但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之功效,上了年纪的彝族老人每天起床后都要烤一罐酽茶喝下去,一天都神清气爽。第二三道茶水会有清香苦凉味,茶汁的口感最好。四五道之后,就要像煨药一样地煨茶了,喝后先苦,慢慢的会有一些回甜味。如果烤茶时温度、时间不够,受热不均,倒入开水时声音不够响亮,或烤好的茶叶又放置凉了,沏入的水温度不够,也没有出现“雷鸣”般的响声,这罐茶就称“哑巴茶”,待客时一般是忌讳出现这种情况的。
f:古人言: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木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古今奇特之仙药也。有时,在滇中农家的罐罐茶中,配以相应食物,就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可医治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发烧、咽喉肿痛时,可将一块黑井砣砣盐放火炭上烧红后,沏在“烤百抖茶”里,我们叫做盐茶,喝起来味道特别苦也特别咸,但只要你喝上几口,喝时让茶汁在口中停留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咽下,疗效神奇,喝上几次病就好了。如遇上家中有人腹泻拉痢,就将一把糯米炒糊,将黑乎乎碳化了的糯米加入“雷鸣茶”中,我们叫这种茶为糊米茶,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可治疗脂肪泻、积食和消化不良。再适量加入白酒和红糖,可治红痢、白痢等急慢性肠道传染病。
g:喝罐罐茶需要有耐心,也是需要些时间的。在我的印象里,滇中上了些年纪的老人都喜欢喝罐罐茶,也只有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才有闲工夫一边喝着这罐罐茶,一边在墙脚晒太阳。他们喝的茶不是什么香茗,大多是些本地产的粗茶,有的甚至是从山上采回的野茶,一次要放一大把,味酽且苦涩,不到三十岁年纪的人喝着都嫌它苦。彝家小孩并非不能享用罐罐茶,而是嫌它苦涩不愿喝,说是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能享用罐罐茶,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h:彝族是个火的民族,家里堂屋中的火塘一年四季永不熄灭。一只茶罐日复一日常年煨在火塘边上,冒着热气,点缀着彝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年复一年飘荡出彝家人日常生活的气息和芬芳。
彝族烤茶的制作方法:
a:彝族烤茶的方法颇为讲究,主要有几种:首先彝族的烤茶煎法与一般的冲茶有所不同。
b:它是先将绿茶放入烤热的铜制或陶制茶罐内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趁热端离水源,灌入事先烤热的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入热水至灌满,又于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方倒出茶水滤过,内加盐、炒米、核桃粉、芝麻等即可饮用。彝族的烤茶色、香、味俱佳。
2、隔年陈茶:
a:彝族的隔年陈茶:今彝族支系的族,倮族等少数民族,古代通称蒲满人。蒲满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工休叶大发季节,祖先们常到大森林中采摘野生茶作为祭神和祭祖的贡茶,并有经过发汗的隔年茶能治病的传说。
b:彝族的茶文化与饮茶习俗茶是绿色天然饮料,源于中国,而遍及世界。
c: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素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饮茶习俗。洋溢着中国灿烂、绚丽多姿的饮茶文化。新颖悦目的百样茶叶产品、韵味幽古的百样茶具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方式,展现我国数千年代茶文化的精华和品饮艺术。一壶窨香浸透千古,人与自然瞬即一体。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自古至今分布最广的土著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发现、制作和饮用茶的民族之一。至今在西南彝区,烤茶及“一茶二酒三食肉”的习俗仍然到处可见。
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参赛选手,同时,也推出了不少优秀的声乐作品。其中,参赛选手陈莉莉演唱的《山里的女人喊太阳》获得民族唱法银奖。该作品曾荣获国家文化部新作品创作一等奖。
这首作品的词作者是甘茂华先生,他的创作源于现实生活,许多作品内容都是以土家族风俗民情为创作背景,描写土家人的生活。作品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女人的勤劳朴实,泼辣、开朗的性格,以及多彩的服饰文化和独特的饮食文化等民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哟,哟喂,哟喂……山里的女人哟火辣辣哟,上山下河哟好潇洒,扯起那个喉咙啊,喊太阳喽,喊醒了满山杜鹃花。”寥寥数语,描绘出土家女子泼辣、勇敢、勤劳的性格特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服饰文化,“女人头缠长丝帕,紧腰的围裙绣山茶”和“女人头戴一枝花,满脸的春风走人家”这两句就展现了土家族女人特有的头饰和服饰文化。当地民歌唱道:“阿妹头发二尺八,梳个盘龙插鲜花”。意思是说,姑娘出嫁后,将辫子梳成一个粑粑髻,缠上长长的丝帕,显得端庄、大方。“跳的是摆手舞,唱的是哭嫁”这一句描述出土家族独有的歌舞形式――摆手舞和哭嫁歌。摆手舞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伴有祭舞特征,表达了土家人对生活的向往。哭嫁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土家女子出嫁之前都要“哭嫁”,因其哭嫁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故称之为“哭嫁歌”。“吃的是转转饭,喝的是罐罐茶”这一句当中,“转转饭”和“罐罐茶”是土家族独特的饮食文化。今天,土家族仍然流传着“大年三十转转饭,围着火坑把岁守,烧香拜佛又祭祖,正月初一要饿肚,女儿女婿过上九,元宵佳节烧毛狗”的顺口溜。“罐罐茶”是用一种带把粗陶罐在火塘里烧出来的茶。因为山区寒冷,土家人一般都要用火塘,一家人围着它,边烤火边喝茶。这种茶由于是清水慢慢烧制,所以味道比较浓醇。围坐在火塘边,一边熬煮罐罐茶,一边烤火,是土家人一幅美丽的民俗风情画。“做的是土铺盖,打的是糯糍粑”描写出了土家女人的勤劳朴实。土家族地区有句俗语叫:“二十八,打粑粑。”意即在腊月是土家人打糍粑的时节,常常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着欢笑与和谐。“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织锦工艺的一种,又称作“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笑的是溜溜圆,开的是朵朵花” ,“哟喝一声喊太阳,喊出那个万把金唢呐”, “哟喝一声喊太阳,喊出那个一个金娃娃”,这几句表现出土家族人的生活快乐富足之情。“扯起那个喉咙啊”中的“扯”字表现出土家族女人的泼辣、豪放的性格。最后一句“喊出土家人的心里话”,其实是她们在呼唤幸福美好的生活。
从作品形式上看,该作品由王原平谱曲。大家耳熟能详的《山路十八湾》就是王原平的作品。王原平老家在河南,但从小在黄冈长大,算是鄂东人。他经常深入民间,对老百姓非常了解,因此他的作品较为朴实,和老百姓很容易产生共鸣。土家人能歌善舞,民风淳朴,却有着山一样的性格,勇猛乐观,甚至在亲友死后也不会痛哭,而是通过“跳丧”来表达对生者的鼓励。王原平的歌曲创作,对土家族、三峡的音乐元素进行了简练化的组合。在曲调上比较注意民间素材的运用,因此相当有地方特点。在谱曲时“依字行腔”,根据地方方言的语调来设计曲调,自然生动。他不去照搬某地民歌的曲调,而是写出了当地人民真正的生活与情感状态,因此他笔下流淌的旋律,也如流水般自然、大山般挺拔。于是我们听到了很有土家族味道的《山里的女人喊太阳》。
歌曲为三段体结构。分为引子部分、中间部分、尾声。歌曲引子部分是慢板,C调。第一小节以小字二组a为起音,旋律悠扬,高亢。第二小节“哟喂”运用滑音,不失土家女人的俏皮劲。第四小节火辣辣的“辣”字、第六小节好潇洒的“好”字、第七小节扯起喉咙的“扯”字,都是运用的甩腔,表现出土家族女人的豪放、泼辣的性格。引子部分的旋律整体悠扬,高亢。第二部分,速度变成小快板,节奏欢快、活泼。这部分旋律主要围绕6、3、1、2这几个音进行,把土家族女人热情、泼辣的性格,还有当地特有的习俗以及土家人民幸福生活的画面刻画得活灵活现。这一部分中间,把原有旋律的C调转入到A调上来,主要以5、3、2、1为核心音。旋律上更加委婉,优美。继续表现土家温柔的像月亮般的美丽。歌曲第三部分,即尾声是“合”部分,又回归到主旋律上,旋律从A调重新又转到C调上来,速度仍是慢板。这段又回到高亢、悠扬的情绪上来,喊出了土家人的真心话。倒数第三小节中的“话”字,在小子三组c上自由延长,达到了全曲的高潮,也使整部作品得到了升华,把土家族女人呼唤太阳、呼唤幸福的真情表现得极其充分和到位。
歌唱的动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声音,更需要注重情感的表现。民族声乐作品中情感表现内容同民族语言的关系非常紧密。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民族语言同民族音乐的结合会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动人,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字领腔,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唱演均重,神情兼备,真切动人。“唱情”是民族声乐的一个本质特点。否则,作品的情感与词意就不能相得益彰,甚至会使词意与情感背道而驰。
在演唱这首作品过程中,整体上要把握住高亢、愉悦的情绪。舞台上的表演、每一个动作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第一句“哟喂”的衬腔一下子使情绪活跃起来。歌曲当中的甩腔一定要放开演唱,甩到位。要突出全曲中的“喊”字,把自己当作就是一个山里面的很豪爽的土家女人,那种火辣辣的感觉,那种泼辣劲,是原汁原味、土生土长、是山里的女人喊太阳火辣辣的那种感觉。第二部分演唱的情绪应当欢快跳跃一些,尤其是长丝帕的“帕”字、一枝花的“花”字等必须要用滑音处理,把土家族女人活泼、俏皮、美丽、勤劳的一面表现出来。眼睛里要充满自信,面带微笑,动作不能娇柔做作,动作不能太多,应当随着音乐有感而发。歌曲转调部分,演唱情绪应当稍有缓和,柔和不失坚强,和第二部分有所对比,但不能唱的太小气,否则无法表现出土家族女人的泼辣性格。最后一部分又回到主题上,也是情绪最高涨的地方,在力度上、速度上、音量上都要加强,与引子形成对比。最后一句“喊出那个土家人心里话”的话字是全曲的最高音,也是全曲高潮所在,因此要求情绪饱满,声音状态到位。
《山里的女人喊太阳》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比较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之一,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它都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它表现出了当地人民真正的生活与情感状态,因此,才会在短短的几年里传唱大江南北,并深深地刻进人们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文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72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勤婆婆栽大红袍
下一篇: 北方怎样保存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