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只是一个喝茶的场境,讲究起来了,才注重器皿的搭配,强调壶、杯、碗、盏等一概泡茶用具放置的次序与摆设的美学。传统的茶席只是强调席间的小环境和谐之美,除考虑器皿的摆放外,还借助放置插花及悬挂字画等手段,来营造这个用于修心或者放松心情的小环境。
室外的茶席,如果将眼能所及的景象都考虑在茶席布置的背景里,需要有一种天地之大,日月为长的情怀。岁月在那里,时间在那里,在风雨侵蚀了几千年几万年的赤裸裸的陡峭悬崖边,走出世俗的小屋,摆下这场茶道,留下的将是不经年的记忆。
湖边,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湖边。一泓心湖,青山是岸,山那边是天,天的那一处那一头总有一个思念的地方。这一场茶道,这一次茶会,是心祭:别问红叶,是对过去最深刻的思念,还是对未来最热烈的期待?
她说,总是被茶牵引,总是在不经意间被茶柔软。真正的好茶,是徜徉于心湖的一幅画面,有触手所及的温暖,也有心领神会之后醍醐灌顶之酣然,好茶不可独饮,饮到妙处无人倾诉,最黯然。
将饮茶,不问禅。天地为席,摆下一场茶道,只为与好茶邂逅。
将饮茶,不问茶。等待恰当的时机,向你倾诉:好茶,原在记忆中,终无言……
你好,朋友爱喝茶,送他鸣盏黑陶茶具是很合适的。
鸣盏黑陶茶具采用黑釉珍瓷,为茶具名都德化出品。经过1200℃高温古法烧制,手工拉胚上釉,整体釉质光润,色相均匀,仿佛浑然天成一般精致,一种原始质感扑面而来。胚体致密,杂质含量低,不会吸附多余茶性,能够更好的激发茶叶原香,且内壁光洁如新,平日更易清洗。
日常可搭配鸣盏多功能茶艺壶一起使用,可谓是茶席上的优选搭配。烧水茶壶搭配黑陶茶具,方可开启一场沉浸般的饮茶时光。在触觉与视觉两者之中,更深层次地体悟天地人的自然与匠心。
喝茶,难得一颗清淡的心,人们把喝茶比喻为修行,或是喝茶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出于修养身心、找回宁静的愿景,人们把喝茶与禅联系到了一起。
桌台上放置一方木鱼、一块拓片、几卷经书,或将品茶之地置于自然天地间,无论晴雨,不管春秋,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抄经书
浮躁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品茶时的忌讳。常看朋友圈有茶人会到山里的寺庙走一走,跪在蒲团上诵读佛经,伴着庄严的佛像和焚烧的香烟,仿佛一颗心就变得莫名的虔诚,瞬间忘记所有烦恼。不管你信佛与否,佛经里所蕴含的智慧总给人一种神奇的魔力,指引人们在浮华尘世中开辟一块心灵净土,重新寻回内心的平静。
古今的茶文化似乎离不开“禅”,且不说是虔诚还是装模作样,但其关联性为很多文人雅士和爱茶人开辟了新的精神归宿的空间,至少让人们愿意去了解、学习其中的智慧。当然,我们无法每日到寺庙打坐、诵经,却可以从执笔抄经开始,一点一点驱除浮躁。这样是为何茶界里流行手抄心经这一现象。别说茶界,就连娱乐圈明星也乐此不疲。
抄经已经成为很多人怡情养性、修身自省的生活方式,即使身处红尘,也能借经书中的佛法智慧,消散内心多余的杂念和烦恼,感受平淡温和的美好。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品茶,可以是修心的一种,在一杯又一杯茶汤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及早抵达懂茶的境界。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茶有佛性,尤如碧云净水,几盏下腹,心头便了无闲事。所以修行之人总喜欢将日子浸泡在茶中,抛弃杂念,证悟菩提心。
有人说,那些发抄经照片的人多半为了装,但抄经并不意味着要懂佛,甚至你不必深入了解经文的意思。它的基础是一种精神专注的行为,一种践行在纸笔之间的修为,一种行动于手中的禅意。就如喝茶,在不懂中去品味每一个细节,喝多了,自然也懂了。
抄经的经文是固定的,而字的浓淡、力度等确是无穷的。从固定的规则中衍生无穷的变化,这是佛语中万化的境界。而泡茶,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也会造就不同的效果。
玩拓片
从古至今,茶道早已脱离单纯的啜饮范围,逐渐演化成人与茶的一种精神交流行为。茶与书画的关联,正是沿袭传统的笔墨规律,把茶作为一种物质媒介提升为艺术层面的表现形式,将之转换为茶的表现形式。
在“茶系书画”里,茶水在纸面上的流动以形成不同的形态,代替了品茶时不同的味觉变化,在图式上呈现的是茶痕形迹,在含义中则隐喻闻香雅韵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茶与水,茶与墨,茶与笔,茶与纸,单一与重叠,扩散与收敛,为品茶的身体行为注入精神性的暗喻。这就是为何文人墨客、艺术家与茶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贴合气质。
品茶论道,最舒适的场景莫过于几位友人沏上好茶,谈天说地。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而席间相称的摆设、器物如果带有时光的温润之色,能让人身心柔软,卸下防备,还能增加古朴之味,烘托品茶的宁静感。这些器物里,有年代久远的残砖断瓦,也就自然而然和拓片搭上边了。
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形象地说,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除了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广泛使用这种办法记录。
近年来,拓片市场与书画市场此消彼长,许多过去钟情于书画的茶人开始玩拓片了,向来曲高和寡的拓片收藏也开始火了,不少拓片价格由之前的几十元、几百元一帧,变为近年上千元、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帧。
清 赵之谦为镜山篆寿山芙蓉石古兽钮对章 ?印蜕及拓片
玩拓片,是茶人另一种表达翰墨情怀的方式。拓片种类里,有瓦当、有旧砖、有残碑、有泉范,杂七杂八,拓片上不外乎说些所拓物件的来龙去脉之类,写得却是古意盎然,清雅脱俗。玩拓片的乐趣,除了拓本身,题跋也算是一大乐子,尤其是在老拓片旁边写满的题跋。
想来从前茶人便是喜欢这样的静乐之趣,慢悠悠细细把玩手中的古物,得益于慢节奏的生活状态,做拓片便是这样一个讲究的手工活儿,心静手敏,做好一份,器物铭文图样跃然纸上,纤毫毕现,妙趣横生。而平时,找些残碑、瓦当之物,养养菖蒲,写写画画,闲暇之际,在书房折腾半天,亲手拓上几份送朋友,意思不尽相同,自娱却也悦人。大抵,这算是一种难得的腔调吧。
造茶境
古有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寻得世外天堂,今有茶人游山玩水偶得一吃茶好地。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克制欲望,摒除纷扰,在都市里又何尝容易做到?于是,就有了茶空间、茶席造境的创作。
茶空间是茶人展现梦想的舞台,其精髓在于意境,茶为意,空间为境,茶空间是器物、自然、茶人、饰品、空间、陈设等综合承载品,是人心所向的意境。那么,又如何营造这种意境?
“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有明确的立意,才能成功造境。比如禅意思想影响下的造境,文人思想下的造境。意境皆在虚与实之间,在满足饮茶活动功能需要的同时又能富含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可以使人们在其间品茶之时,与茶室空间产生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之感,在这种意境空间之中品茶、思考,更好地将自身融入品茶活动之中。
例如,田园式的茶空间主要是把自然的要素运用在茶空间上,让茶与自然相互呼应。在竹林造景间喝茶,就像在山中喝茶,在灯光下,仿田园山居的格栅与竹林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如果再加一些石木元素,更能有“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在山野里喝茶未尝不是与自然亲近的好机会。劳作后歇息,吃着茶点喝着茶,疲劳渐消。
又或是仿古来陈设一段曲水流觞,另一番味道,鱼追着流动的茶杯,灵动的茶空间让喝茶这件事变得活泼了起来。如果再把中式建筑的元素的梅花窗加入到茶空间设计中来,有没有种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感觉呢?
大到天地之间,小到一方茶席,皆可造境。即便没有固定的茶室,只要一只托盘一地草席,器具在茶人指间指挥若定地铺展开来,加以再日常的生活场域都能点化出些许茶味来。
很多人向往日本茶道的意境,而复制符号表象的景观。然而造景容易造境难,非得常日与茶独处才能活出自己独立的茶域,设计师只能创造景而不能帮业主创造境。少了主人在现实空间中生活的轨迹,再成功的造景都无法进一步衍生出情境。与其说营造一种意境,更是表达主人或是事茶者的心境。
对于潮汕人来说,最亲切的问候不是“你好”,而是“来吃茶”。
喝茶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止是为了品茶,更多的是在品茶、赏茶中,追求一种祥和、宁静的心境,享受一种平实、超脱的生活态度。
这是中华传统茶文化的精髓。
只是在拥有根固发达的宗族观的潮汕,得到更淋漓尽致的表现。
茶一开始并不作为一种饮品而产生,相传晏子以茗菜为食,而茗菜就是用茶叶做成的一种充饥物。
到了汉朝,茶才开始作为一种珍贵饮品供上层社会享用。
随着时代演变,饮茶逐渐转入民间,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品茶行为演绎升华为一种精神,以茶来修身养性,逐渐形成茶文化。
这几年,饮茶之风逐渐复苏,虽然城市越来越现代化,却阻止不了茶馆、茶庄、茶铺出现于各个城市街道转角的幽静之处。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浮躁的现代,茶文化本身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的心绪宁静。
爱茶之人对于茶的讲究,不再停留在茶叶品质、水、器皿上面,对于品茶时自身的穿着,也是十分看重。
与茶为伍的时间,自然不能在穿着上太过随意,现代的运动服等休闲服饰虽然舒适,但却与茶席所营造出的氛围格格不入。
其实,在不同的时代,对品茶时所着服装都十分重视,每个时代的茶服,必然都融汇了那个时代的特点,也增色了那个时代的茶文化。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茶文化最鼎盛的几个朝代,她们的茶服,是你熟悉的样子吗?
茶服
唐朝形制开放,服饰华丽,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茶服上。
《唐人宫乐图》中,十名仕女围长案而坐,衣着华丽,颜色绚烂,刺绣装饰雍容华贵。
有的品茗,有的吹奏乐器,雍然自得,好不惬意。
她们在饮茶时,多穿裙襦装,上身多为褥或衫,下身是一条长裙,这样上短下长的搭配,更能显现出女性的线条。
这一穿搭,倒是与当时唐朝开放的风气相吻合。
到了明朝,茶文化已经由王宫朝廷专属的文化转为深入民间的一种活动。
明朝人奠定了茶文化的道,他们把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修养,追求“清、雅、静”与关注内心,明朝的茶道也深深影响了茶服的风格,自由随性,追求服装的简约雅致。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有三位身着清朝服饰的茶女在世博会中表演茶艺,获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在媒体的邀请下,她们留下了中国人在世博会上的最初影像。
此时的清代饮茶文化已经普及至市井小民,人们普遍饮用散茶,且茶俗之多,在婚嫁中,茶叶是必不可少的礼品。
此时的茶服具有满族服饰与中原服饰交融的风格,也奠定了现代茶艺服饰的雏形——旗袍款型。
历朝历代的茶服在形制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
到了现代,茶服已经没有了古代茶服在形制上面的要求,从而转向对情感精神上的追求,茶文化中的淡泊、和平、素雅等特质冲淡了现代人心中的浮躁,因此追求“静、清、柔、和”,是现代茶服的特点。
但由于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现代茶服还是带有浓烈的中华文化符号气息。
在保留传统服饰款式的基础上去繁化简,经过改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穿着习惯。
现代的茶服,不仅适用于品茶,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作为拥有传统服饰特色的一支服装。
那么,如何挑选茶服,才能把它既运用在品茗的场合,又能作为日常生活中展现自身风骨的服装呢?
宽简
“以和为贵”,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普遍的心理趋向。
茶文化的核心亦是“和”,这种调和、内敛的温顺理念,致使茶服在版式设计上也偏向宽简大方而不是繁复华丽。
过于宽大的袍子并不大适合日常生活,选择这种宽松简约的直筒长连衣裙更为合适。
古朴舒适
现代男士的茶服一般以棉麻、亚麻、苎麻材质为主,而女士茶服在样式和面料上面的选择,则多得多。
但万变不离其宗,茶文化的返璞归真,是最能吸引爱茶之人的,因此舒适、质朴、柔软的面料,才能让品茶者放松下来,沉淀下来。
传统元素
对襟、盘扣、滚边、交领等传统元素,无不展示着中国传统服饰的优雅风度。
如果茶服在设计上没有了浓烈的中华文化符号气息,那就好比白璧微瑕,总归是美中不足,少了点味道。
因此在选择茶服时,更推荐选择带有传统元素的茶服。
茶服历经千年,各种衣料、各种样式,在一次次的翻新中,并没有改变其内涵,只是承合了时代的需要。
以茶服衬茶者之心境,永葆那颗“静、清、柔、和”的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74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艺表演中气定神闲的行茶步骤
下一篇: 莆田茶艺师:把喝茶演绎成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