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真:茶艺,粉黛胭脂就大可不必
自古佳人似佳茗,有佳人陪伴一起品茗,真的是一种享受。但有时这佳人却唐突了佳茗。
前几日听闻一好友弄来几泡特级水仙,忙邀上几个好茶的朋友约在茶馆一道品茗,然而好茶却喝得不是那么畅快。
围坐在茶台前,美丽的茶艺师为我们泡茶。毋庸置疑,她受过专业训练,姿势优雅。手法娴熟。但是她那悦己之妆却有点过了,眼影、睫毛膏、粉底、口红,或许她还喷了一点香水,耳垂下的水晶耳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妆容精致,打扮也很时尚,赏心悦目之余,水仙茶香却受到一些脂粉香气的影响,感觉不够醇正。
饮茶品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惬意的一种享受,如今很多人都在追求茶艺,希望从泡茶开始就能有美的享受。大大小小的茶王赛里也出现了茶艺评选,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亦吸引了很多茶艺爱好者的眼球。但是,茶艺师的装扮需要有什么标准?太过浓艳的装束会影响到茶的真香吗?针对这个话题,《海峡茶道》记者采访了资深茶艺师吴雅真。
《海峡茶道》:您能为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茶艺吗?
吴雅真:茶艺是品茗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茶艺作为一门艺术,要求品茶技艺、礼节、环境等讲究协调,了解不同茶品,运用不同的泡茶方法,与环境要有和谐的美学意境。
《海峡茶道》:那作为一名茶艺师除了基本素质之外,在装扮上有什么要求吗?
吴雅真:当然,茶艺师是品茗的主角之一,她的装扮从第一眼视觉上影响整个品茶的过程。一般我不赞成茶艺师在品茗时化浓救,因为化妆品的气味会影响茶的香气。淡妆表现一个好气色,清新自然就可以了;头发要梳理整齐,不要披散着;尽量不要佩戴吊挂式的饰品,饰品是点睛之物,不必夺人眼球;此外没有穿正式茶艺服装的时候,我也不赞成茶艺师穿无袖和低领的服装,毕竟茶艺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太过时尚、性感的装扮并不是很符合品茶的意境。
《海峡茶道》:您担任过很多茶艺表演赛的评委,对于现下的“主题”茶艺有什么看法?
吴雅真: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茶艺的文化。而且多种形式的茶艺表演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之外,还能帮助人们了解茶,从不同角度去了解茶文化。不过还是希望很多“主题”茶艺表演要以茶为主题,茶艺师自己要具备对茶全方面的了解,在茶艺表演时才能突出茶道精神。不要让一些别的元素冲淡了茶的韵味。
《海峡茶道》:您在茶艺评选里的评定标准是什么?
吴雅真:茶。一定是最重要的。所以茶汤是重头戏,我会把这一项列为重点,会占到评分的40%。它能看出这个茶艺师的基本功。还有就是她的表演能否和意境相协调,此外服装、手法、整个节目的编排是否流畅等都是评分时要注重的。
茶艺,并不是简单的“泡茶”,它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更强的灵性和美感。因此茶艺本身的魅力就足以令人折服,至于过于用心的粉黛胭脂就大可不必了。
女性茶道表演者,以留短发或中长发为宜,并用发胶固定,如头发过肩的须束起,给人以清新、整洁的感觉,并可避免因头发飘到脸上而影响表演。男性表演者的发型以整齐为好,切忌发长过肩,"女发男留"不伦不类。应以显示白净为主。指甲须剪平整,切忌涂指甲油。眉和唇可作淡淡的勾画,做到似画非画较合适。切忌涂浓重的唇膏,画粗黑的眉毛,粘贴假睫毛,勾浓黑的眼线,涂厚重的胭脂。这些装扮都有悖于茶文化清新脱俗的韵味,且会给观众造成缺少文化修养的不良印象。表演用茶必须精良,用知名度较大的名优茶更好,经讲解茶的品名后,易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提高品尝的欲望,从而有利于活跃全场气氛。
用名优绿茶、上等祁红、滇红、铁观音、茉莉花茶和白茶等均可。但不宜用红碎茶、袋泡茶、速溶茶、罐装茶和杂味茶,因这些茶不易看清外形,而会使表演逊色。表演动作娴熟忌做作。取茶、泡茶的各种动作要自然、真实、细腻,切忌为表演而表演,动作过于做作。敬茶时要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给人一种亲切感。整个过程动作要娴熟,操作忌凌乱,避免因撞击茶具而发出叮当声。泡茶斟茶时应做到滴水不漏。茶道表演时应配有讲解,要求语音纯正、清脆。讲解时,最好能熟练地背诵讲解词,在台侧与观众面对面地讲解;若不能熟练背诵的,则应在幕后读台词,避免给观众造成硬邦邦的感觉。台词不宜多,在重要地方点一点即可,切忌讲个不停,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74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茶道的三大包容
下一篇: 竹制品与茶道的绝妙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