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成都茶?成都人

品茶 2023-11-26 07:06:31

成都茶?成都人

寻常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中,“”排位最末,但这并不表明茶的身份“卑微”。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现今人们生活中,茶的概念已远远超乎身体感官的需求,而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含量。甚至可以这样说,茶已成为成都人宣泄情感的载体之一。

这是油盐柴米酱醋六位“老哥”所不能匹敌的。在成都,我可以理直气壮地举出若干事例证明我言之不谬。成都的茶馆不仅历史悠久,且店家如云。民国时期全市就有茶馆400多家,这在当时的各大城市中堪称全国之最。时至今日,成都的茶楼、茶馆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为什么成都会有这么多的茶馆呢?从气候来看,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终年温暖湿润,温润的气候使成都人养成了喜吃麻辣的习惯。但麻辣食物吃多了会燥火,清淡的茶品正好可以调节,加之四川盛产茶叶,于是茶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百姓喜爱的饮品。“有行就有市”,铺天盖地的茶馆也就应运而生。

蜀人饮茶渊源自古。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一个寡妇扬惠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据说这是蜀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也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蜀为中国茶文化的摇篮。清初学者顾炎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后得出结论:“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坊与品茗的相映成趣,已构成成都一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恒定不变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四川先民特殊的生活情趣。难怪有外地人感慨:只要看看成都遍布大街小巷、公园河边的茶馆茶楼,就可以感觉到成都是一个多么消闲的城市。

有人把成都人比喻成一杯盖碗茶,不张不扬、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喜怒哀乐随袅袅茶香慢慢蒸发。其实不尽然。硝烟刚刚散尽的世界杯赛给成都的茶饮业带来了更大的商机。在激情四射而又热血澎湃的6月,成都许多时尚茶楼里有了些共同的景致:午后的斜阳透过白色窗幔和绿色植物,斑驳的光影撒满茶楼,新添置的大屏幕背投彩电前聚集了无数真假球迷在快活与激动中“喜怒无常”,成都人惯常的温文尔雅的饮茶作派和含蓄内敛的盆地个性,在这期盼了44年的盛大节日里已被疯狂和张扬取代。这就是成都饮食和成都人的迷人之处了:清淡和麻辣共存,含蓄与奔放同在。

亦俗亦雅:那些喝茶的成都人

“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这句俗语道出了成都的两大特点,一是阴天多,二是生活闲适。在成都,茶馆是最不缺的,大街上、小巷中、公园里,只要你想喝茶,无论是去装饰典雅、格调清幽的茶室,还是树荫下摆几张桌椅的茶社,都能满你的选择。

市井喝茶之“俗”

近些年有个流行词,叫“泡吧”。年轻人喜欢去酒吧,喝酒聊天、听歌交友,在这方面,成都与其他城市相比,恐怕也不遑多让。但成都普通市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喜欢泡的还是茶馆。这很好理解,既然是泡,自然要呆很长时间,年轻人去泡酒吧,是在晚上,因为深夜容易躁动,而且晚上才有空;泡茶馆不同,在旧时的成都,天还未亮,茶馆先热闹起来,新的一天,从老先生们的一杯早茶开始。吃完午饭,闲来无事,放下筷子,又到茶馆去,要一杯茶,看戏,打牌,听说书,摆龙门阵,一天又泡过去了。

这样安逸的生活氛围渐渐传开,传到外省,让人感觉成都人天天在喝茶,打麻将,吃火锅。有人羡慕其休闲,有人觉得这是好逸恶劳、不务正业,还总结了句古训,叫“少不入川”。这实在是个误会。从成都的市井生活来看,大白天泡茶馆的,多是老人。傍晚人最多,中年人下了班,或是关了铺子,饭后散步到茶馆,也来喝上一杯。很多茶馆的堂子原本不大,不过几十平方米的铺面房,主人于是将椅子桌子沿街摆开,茶客也不讲究,坐在街边树下,一人一杯清茶,翘着二郎腿,抽烟,纳凉,闲聊,悠闲极了。

成都人爱茶,有着长久的传统。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川人喝茶历史的最早推论,是清代顾炎武所著《日知录》:“自秦入取蜀而后,始有茗炊之事。”蜀郡太守李冰筑都江堰,自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沃野千里,成了富庶的天府之国。且四川偏居西南,四周重重大山阻隔,外来忧患较少,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极易养成知足享乐、散漫闲适的生活习性。川人在优裕的生活中,少了一份刻骨铭心的忧患意识,多了一份乐天率性的闲情逸致。凭了这份闲情逸致,泡泡茶馆,自然成了大家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此外,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川人饮食自古麻、辣、荤、腥,饮茶可以解腻清肠。喝茶的习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直至现在,俨然成了成都的一道的别样风景!

按理说,喜欢喝茶,大可以买点好茶,在家里泡来喝。但成都人泡茶馆,意不在喝茶,在乎的是茶馆里热闹的气氛。卖瓜子的,卖花生的,掏耳朵的,擦皮鞋的,卖豆腐脑的,各类人在茶席间穿梭来去。坐在茶铺里,一边喝茶将嗓子润着,一边天南海北地摆龙门阵(即北方所说的侃大山),说到激烈时甚至手舞足蹈,其乐融融。

上一辈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茶馆泡久了,摆起龙门阵来一套又一套,而且很是执着。儿时一位长辈,一次在茶馆讲到周公瑾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的故事,旁人故意戏言:“是八十二万,非八十三万。”急得他满脸通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忙不迭反驳道:“八十三万就八十三万!”而对方坚持说:“明明八十二万,何来八十三万?”正争持不下时,家中小儿来叫他回去吃晚饭,他气不打一处来,冲着小儿吼:“吃饭吃饭,就知道吃饭,吃你妈个头!晓不晓得人都少了万打万(方言,整整一万)。”这种认真劲儿让人忍俊不禁。

以前茶馆里有演川剧的,有说书人,功能与现在酒吧里的乐队类似,都是为了招揽客人。在娱乐匮乏的年代,这是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成都著名的评书艺术家李伯清,就是从小在这样的茶馆环境中成长并成名,直到现在,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儿,依然很红,依然被成都的姑娘们戏称为“男神”,这也是蜀中的一个文化奇观。

除了休闲,在成都,茶馆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大家在这里会友,谈买卖,调解纠纷,似乎无所不能。在茶铺中可以提高嗓子,无拘无束地畅谈,不管你说的是家常话,要紧话,或是骂人,或是谈事情,你尽可不必顾及旁人,旁人也不会顾及你。可见茶铺是个自由自在的地方,在家里也未必能如此随性。

时光转移,到了当下,虽然娱乐生活已经丰富多彩,但成都的茶馆并不见少,成都人依然喜欢在茶馆聚谈,待客,谈生意。图的,也不过是一份自在。既然追求的是茶以外的自在,茶客们对茶也就没那么讲究了,普通茶馆通常只提供两类:绿茶和花茶。绿茶以四川出产的为主,如峨眉山的竹叶青、毛峰、雪芽,蒙顶山的蒙顶茶、蒙山甘露;花茶以茉莉花茶为主,其中“碧潭飘雪”最为知名。这款茶为著名茶人徐公所创,冲泡后茶汤碧亮清澈,朵朵白花漂浮其上,如同天降瑞雪,茶气清悠,又带了茉莉花香气,很快在四川传播开来。

至于茶具,旧时成都流行用盖碗茶,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盖可保温,碗盛茶汤,托可免烫手。合在一起,又美观典雅,浑然一体。现在则更为简便,多数茶馆就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虽然看起来简陋,倒也正配绿茶,方便观赏其清亮的汤色。

四川产竹,茶馆一般用低矮竹椅,让人坐得舒服,但又不像沙发那样让人昏昏欲睡。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成都作家李劼人就对成都茶馆的桌椅有过精彩论述。他用重庆来作对比,重庆山高水险,当地人脾性多火爆,因而重庆的茶铺,大都设高方桌,高条凳,光是一看,就深感一种无言的禁令:此处只为吃茶而设,不许找舒服、混光阴!成都则不同,成都人的散漫是出了名的,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因此“成都人的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半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座具……如此一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

不只是重庆,成都人喝茶,与其他城市也有不同。北方的茶馆,以北京为代表,过去通常是高方桌长条凳提梁壶泡茶,正襟危坐,喝得累人寡味。如今北京城的茶馆,多半是借老舍先生名作《茶馆》的光,成了以京味儿为噱头,招揽观光客的综合性消费场所,喝不喝茶倒在其次。江南及相邻的苏皖地区名茶众多,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等,当地人知茶爱茶更会品茶。但现在这些经济发达城市的茶馆,多装潢富丽,为客人提供自制的点心,讲究私密和清静,人们约在这里多为谈事。可以说,没有哪座城市的茶馆,像成都那样深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成都市井百姓喝茶,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俗”,不是庸俗,是通俗,是民俗,是俗得自在舒适。

茶人品茗之“雅”

一个“俗”字,还不能完全代表成都茶文化,现在的成都,爱茶的茶人越来越多,他(她)们不能代表普通百姓,却代表着一个追求饮茶品味、追求生活美学、追求内心清净的群体。如果说普通百姓喝茶最大的特点是不讲究,那这些雅致的茶人恰恰相反,他们每个环节都很讲究。

首先是在茶叶的选择上,就我所见的成都茶人中,喝绿茶的极少。要喝绿茶,那也是刚上市的明前茶(清明前采摘)或谷雨茶,比如雀舌,就是绿茶中上等好茶,茶汤清亮,茶气清香,带着春天的山野味道,四川的宜宾雀舌、蒙山雀舌、峨眉雀舌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普遍来说,成都喝普洱的茶人最多,古树茶为大家所钟爱。另外,像红茶中的金骏眉,白茶中的白毫银针,乌龙茶中的大红袍……也会出现在茶人的家中或格调高雅的茶楼。

其次是茶具,从材质上,以紫砂、陶瓷为主,造型、色泽、大小各异,但风格基本以清雅或古朴为主。

在喝茶环境上,与大众茶馆的热闹不同,讲究的茶人喜欢择一处安静的地方,或是自己的茶室,或是熟识的茶舍,装修古典精致,桌椅多选木质。更讲究的,会在茶席旁插花以应景,焚香以宁神。朋友不必太多,多则五六人,少则一二人共饮。

也许是跟相似的群体待一起太多的缘故,成都茶人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跟弹琴者,插花者,品香者一样,装扮越来越像,一袭素色的亚麻长裙,古典中带着时尚,不管是茶人,茶室老板,茶室服务员,都类似装扮,你穿一牛仔裤,都不好意思扎进他们的圈里去,这也算是业内一景吧。

成都茶人,有的泡茶时追求日本茶道一样的形式,正襟端坐,全程止语,对饮者有的欢喜,有的拘束,好坏难以评论;有人泡茶时则只是简单的选茶、配茶具、温杯、冲泡、品饮,追求的是静心,品茶。普通人会走极端,觉得这些形式也太麻烦,事实上,这些步骤不全是花花架子的表演,茶不只是一种饮料,也是一种美学,况且长此以往,可以让人藉此收摄心神,安心于茶事,更能品出茶的好坏,也让自己的性情偏于平和。如能坐到茶席前就心无杂念,目无旁骛,那什么形式都不重要了,只需泡出一杯好喝的茶即可,这时,也许就真正达到了身心自在。

有了茶人的这份雅,加上市井百姓的俗,才能完整的概括成都茶文化。正因为有了雅俗共赏的茶文化,成都人骨子里那份乐天知命、悠闲自得的情怀,才得以抒发!

为什么成都的茶馆那么多,成都人很爱在那里打牌吗

分类: 地区 >> 四川 >> 成都市
解析: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无一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都茶馆的“三件头”指瓷盖、瓷碗、金属托盏。托盏中间有一圆形凹坑,瓷碗角正好嵌入,不易翻倒,又称茶船。“三件头”的优点是茶碗体积适中,上大下小,添水时可将碗内茶叶充分翻卷;盖而不严的茶盖即可保温,又能透气,并可用来搅动碗内茶水,调匀茶味,而且隔着茶盖饮茶,可免茶叶入口;茶船托稳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烫。

成都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旧社会三教九流都在此聚会。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作交友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群众的娱乐场所。说书的、表演曲艺的都把茶馆当作演出场地。这种活动一直保留到现在。有的茶馆还是川剧“票友”聚会之地,他们常邀在一起坐唱,经常是围得水泄不通,“打围鼓”一名即出于此。

成都历来就是一个消费城市,生活节奏比较缓慢,爱打牌的人是出奇的多,按成都喜剧明星李伯清的话说就是:全城一片麻,家家二五八。

成都名茶有哪些 成都产什么茶叶

1、成都产的茶叶有:竹叶青、碧潭飘雪、蒙顶甘露、仙芝竹尖、马边一枝春、峨眉毛峰、叙府龙牙、青山绿水、龙都香茗、荞坝贡茶、清溪茉莉花茶。

2、竹叶青:竹叶青茶,中国名茶系列之一,为绿茶类,产于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既是茶品种,又是其商标和公司名称,归属于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其外形扁平挺直似竹叶,色泽嫩绿油润;汤色黄绿清亮,叶底浅绿匀嫩;滋味清醇爽口,饮后余香回甘。

3、峨眉毛峰:峨眉毛峰产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凤鸣乡。原名凤鸡毛峰,现改为峨眉毛峰。是近年来新创制的蒙山地区的名茶新秀。其成品条索紧卷,嫩绿油润,银芽秀丽,白毫显露,香气鲜洁,滋味浓爽,汤色微黄而碧,叶底嫩绿匀整。该茶销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出口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4、清溪茉莉花茶:犍为茉莉花茶是当地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属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所产之茉莉花茶。该产品选用生态、无公害茶园生产的名优茶叶,具有绿茶的特质和茉莉花的浓郁芬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犍为茉莉花及其茉莉花茶被中国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产品,茉莉花农业标准化工作被列为中国“全国示范基地”。

5、龙都香茗:龙都香茗是产于荣县和自贡市的一种茉莉花茶。荣县古称荣州,毗邻恐龙故乡自贡市,因此这一地区亦称“龙都”。荣县自古产茶,《荣县志》称:“茶自古有之,晋以前茶不通行,惟蜀惟盛。则唐天下风尚矣”。至今在县境西部金花乡的帽子山,还发现有野生大茶树的分布。成都人爱喝竹叶青绿茶,不论是宽窄巷子里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的私人会所,还是街头巷里开了十几年的老茶馆,不论是头发花白的资深茶客,还是意气风发的饮茶青年,不分年龄和性别,皆是人手一杯竹叶青绿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74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