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米茶”是渝东南武陵山区石柱土家山寨奇特的风味小吃。土家山寨家家户户会做“阴米茶”,构成了奇特的旅游饮食文化风景线。
阴米茶香气浓郁,味道鲜美,工艺奇特,具有滋阴补肾、增进食欲功效。清代曾将阴米茶载入《石柱厅乡土志》,成为土家山寨约定俗成的“茶经”。阴米茶用糯米加工而成,浑圆如珠,晶莹如玉,糍性良好,略带香味。糯米经过蒸、晒、搓、揉、阴等工序,染上五颜色的食品红,阴干而成“阴米”,阴米制作工艺考究,用糯米10斤、20斤不等,用山泉水泡一天一晚,洗净入木甑之中,旺火蒸熟,起锅倒入竹席,冷却后染上食品红,搓散成颗粒状,阴干而成晶莹剔透的“阴米”。食用时,用猪油炒煮阴米,混上甜蜜的米糟,土家人还煮上几个荷包蛋,起锅即成“阴米茶”。
煮“荷包蛋”也有独特风俗,给每个客人只能煮3个或5个“荷包蛋”,不能煮2个(2个鸡蛋喻指男人的睾丸,带侮辱客人之意)。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黄水、冷水、官田、中益、沙子、马武等土家山寨的农人将阴米干炒,客人到来时,用开水冲泡几捧已炒泡的“阴米茶”,随取随饮,非常方便。
特色美食“油茶汤”的原料主要是阴米,“油茶汤”的制作工艺是取阴米100克,菜油10克,油炒水煮阴米,再伴上葱花、韭菜、核桃、黄豆、花生米等山珍10克,起锅即成“油茶汤”。香气扑鼻,色泽晶莹如珠,汤色红艳,酥软可口,光滑如颗颗珍珠,令人食欲倍增。
当您进入石柱任何一个土家山寨,好客的主人必用“阴米茶”款待,给您的旅途带来无穷妙趣。阴米茶是土家山寨待客风俗中正式吃饭前的“过午”小吃,口碑相传,这种习俗从清代沿袭至今。如今,阴米茶已成为具有石柱土家特色的旅游美食,很受青睐。
恩施位于武陵山区,拥有众多盆地、丘陵、山地,海拔高差悬殊近3000米,最低60多米,最高3000多米.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常年雾绕山野,土壤富含铁元素,适宜茶叶生长.恩施现有100万余亩的优质茶园,茶叶年产量月100万担,是湖北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出口基地.
恩施地区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很早之前茶叶就已经成为了贡品.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恩施独特的茶文化逐渐形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一)灌灌茶和油茶汤是恩施人特有的饮茶方式
恩施地区山地多,高山地区气温较低,人们就习惯于在闲暇之余围坐在火塘旁聊天.久而久之,就习惯于在火塘上用土制的陶罐泡茶喝.将茶叶放在陶罐里炙烤,烤到茶叶焦而不糊、香气溢出时用沸水冲泡,这就是恩施土家灌灌茶.有时还会加入姜片一起冲泡,成为姜茶,有抵御风寒之功效.恩施人淳朴好客,若有贵客登门,必定以茶迎客.这里的茶即为油茶汤.油茶汤制作简单,锅内放油烧热,置茶炸焦,加水烧开,放入盐和事先炸好的黄豆、豆腐干、花生米等辅料即可.恩施人祖辈多从事渔猎农耕生活,农耕之余喝了油茶汤有提神醒脑、解渴充饥之功效.
(二)容美四道茶是恩施独特的茶礼
云南白族招待贵客时有三道茶,而恩施土家族有四道茶.
第一道叫“白鹤茶”,即当贵客临门时,取当地白鹤井的井水泡茶,为贵客接风洗尘.
第二道叫“泡儿茶”,这道茶用沸水冲泡的不是茶叶而是“泡儿”.“泡儿”是用糯米蒸熟晒干后制成“阴米”,再炒制而成的“糯米泡”.糯米在恩施山区是稀有之物,用稀有之物招待贵客更能体现出土家人的热情好客.
第三道即为“油茶汤”,一般贵客到来,恩施土家人会用大桌宴席款待,但制作宴席时间较长,担心客人饿,就在正式吃饭前奉上一碗油茶汤垫垫肚子,土家人称为“点心”.
土家族(土家语为“毕兹卡”)现有人口802万人,在全国民族人口总数中排名第七,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1957年1月被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土家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1957年9月成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3年成立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土家族织锦传人刘未香的女儿梁晓(前)和姐姐穿着土家族西兰卡普服饰从自家的木楼上走过。土家语中的“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西兰”是“被面”,“卡普”即“花”,“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的花铺盖。土家姑娘自小就跟长辈学艺,出嫁时以全套织锦作为嫁妆。西兰卡普多以丝、棉、麻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三种颜色为经线,纬线可以自由选择颜色。用古式织机、挑花刀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西兰卡普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花样丰富,色彩鲜明热烈而古朴,被称为土家文化的活化石。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有的户腊肉存放两三年。切成块状的腊肉,肉质紧凑,呈殷红色,喷香诱人。逢年过节或亲朋临门,满桌的菜肴中,正上方必摆腊肉。土家族十分好客,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牛王节为土家族的重要节日之一。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74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喝茶的茶话见礼
下一篇: 金鸡茶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