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下午,在纽约麦迪逊大道的Gagosian画廊里,气氛显得极不寻常。在门口迎接客人的,不是画廊里常见的那些打扮入时的姑娘,而是身着和服的娴雅女士。
在画廊大厅中央站立着的就是有“日本的安迪·沃霍尔”之称的艺术家村上隆。他也完全改换了行头:原来总穿着的肥大裤子、T恤衫跟旅游鞋都脱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青
色的传统和服。头发也扎起来了,不变的是他招牌式的金边眼镜和山羊胡子。
“欢迎来参加这次特殊的茶道活动。”村上隆说。宾客大有来头,其中包括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女馆长、安迪·沃霍尔基金会平面绘画部的营销商、日裔的纽约Yoshii画廊老板。据说,这次茶道活动要分三天举行,这些尊贵的客人围坐在低矮的茶桌边,通过翻译,听日本来的茶道师傅耐心地讲解礼仪。
今年45岁的村上隆,将日本流行文化中的卡通形象引入波普艺术,他创造了DOB和点先生两个角色,将他们放进自己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中:油画、雕塑和大气球。村上隆笔下的笑脸花朵和彩色蘑菇图案在当代艺术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在纽约的标志性建筑,如中央火车站和洛克菲勒中心,都可以看到村上隆的作品。
他的触角伸得很远。在日本,他忙于动画剧情片的制作,被人视为“媒体之王”,自己还主持了一个电视秀和一个广播秀,采访各类名人,从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到小说家,不一而足。2003年,他跟时尚品牌路易·威登合作,把路易·威登手袋上经典的“LV”字母变成了村上隆式的鲜艳版本。这些新手袋被人迅速拿下货架,变成大堆大堆的美元。 最近,村上隆回归传统了。他在Gagosian画廊的个展“心闲肉痛:张开心眼,万物可见”,是他第一次将自己最新系列的达摩像拿出来示人。达摩是禅宗始祖,村上隆说,在日本一些佛寺里,原初形式的茶道还是用来敬礼达摩的。
茶道开始时上了一道绿色的茶点,当中有两个小蛋黄,师傅说,是开胃的。接着准备茶叶的工序相当精细,用有着400年历史的竹勺子将茶叶从木制容器中舀出,旧铁壶里有滚水,一个装满热水的现代大碗是用来涮杯的。这些瓷杯都是17世纪的产品。
村上隆这次展览是要把一些非常古典的东西以现代的方式呈现出来。画廊主人说这回的新作让人震惊:“我到他的画室去,事先根本想不到他在做这样的东西。”在上周二正式展出前,所有新作都已经销售一空了。小幅的要10万美元,大幅的甚至要到160万美元。据业内行家说,买家居然包括佳士得拍卖行的老板和著名风险投资家斯蒂芬·科汉。
达摩是新路线,走老路的笑脸图案在展览中也相当多,一面墙就能挂上50幅。“总是免不了安迪·沃霍尔的影子啊。”村上隆自己这样说。
在纽约展出完,村上隆还要接着去瑞士巴塞尔。施米尔先生说:“他是我知道的最无畏、最大胆的艺术家。这回的展览把他的两个世界精美地融合起来了。”
■村上隆笔下的经典形象如今是可以轻易买到的玩具。
■村上隆
■村上隆的新作达摩像
武夷山是中国茶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以盛产茶叶而闻名。茶文化旅游是围绕武夷山茶叶文化展开的一种旅游形式,旨在让游客了解中国茶叶文化的历史、传承、品质和制作技艺。
茶文化旅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茶园观赏:游客可以到武夷山的茶园里观赏茶树,了解茶树的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等知识。 茶叶品鉴:游客可以品尝武夷山的各类茶叶,包括大红袍、水仙、铁观音和白牡丹等,了解茶叶的特点和品质。 茶艺表演:游客可以观看专业的茶艺师表演茶艺,体验茶道文化的独特魅力。 制茶过程:游客可以参观武夷山的茶叶加工厂,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技巧,掌握茶叶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茶文化博物馆:游客可以到茶文化博物馆了解中国茶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探索茶艺文化和茶文化的人文价值。 茶文化旅游是一种特色旅游形式,能够激发游客的文化兴趣和旅游热情,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步骤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步骤,自古国人爱喝茶,常常以茶会友,那么你知道茶道入门茶道基本步骤都有哪一些吗, 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茶道入门茶道基本步骤吧,希望能帮助到你。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步骤1 1、净手和欣赏器具;
净手是卫生所需,也是出于对茶的尊重。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
2、烫杯温壶;
用开水把所有茶具冲洗一遍(包括茶杯、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等),既可以杀菌,同时也给茶具预热,这样的茶更快容易入味。
3、放茶;
把茶叶放到茶壶里,如果是比较熟悉茶道的人,会有自己独特的放茶手法,看起来可能更有味道。
4、洗茶;
将热水倒入壶中,水与茶接触的一瞬间,茶叶仿佛也开始苏醒了。这是头泡茶,一般都要迅速地将茶汤倒出,茶就算洗好了。
5、冲泡;
洗好茶后,再把沸水倒入壶中,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别一次把壶倒满。如果比较娴熟的茶人,或者处于茶道表演的需求,会有所谓凤凰三点头,高提水壶,让水直泻而下,接着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复三次,让茶叶在水中翻动,姿态优雅。
6、春风拂面;
完全是表现技巧美观需求,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把浮在上面的茶叶去掉,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让上面浮的茶叶到口中。
7、封壶;
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遍浇壶身也是这个目的。此步骤要注意泡的茶类以及浸泡时间,别把茶焖熟了。
8、分杯;
用茶夹把品茗杯分为客人(切忌不要直接用手拿着杯口递给客人,否则不卫生,也不礼貌)。
9、玉液回壶;
此时就该公道杯出场了,把壶中的茶水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的作用就在于均匀茶汤浓度,让大家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10、分壶;
将公道杯中的茶分别倒入客人的杯中,此时要注意,千万不要倒满了,茶道讲究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情,其实简单理解就是避免倒的太满,客人烫手。
11、奉茶;
常用奉茶的方法一般是双手奉茶,用右手的伸掌礼表示请品茶,而客人则用右手伸掌礼进行对答,表示谢谢。奉茶时要注意先后顺序,先长后幼、先客后主。
12、闻香;
在品茗之前,一般都会先闻闻茶香,尤其是好茶,未入口先闻其香。
13、品茗;
持杯手势:右手持杯,用拇指食指夹杯,中指托住杯底,并舒展开兰花指(男士就不需要有兰花指了)。这样的持杯手势称作三龙护鼎,三根指头誉为三龙,茶杯如鼎。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步骤2 一、茶量
茶叶的用量就是在每杯或每壶中放入适当分量的茶叶。要想泡出一杯(壶)好茶,首先必须掌握茶叶的用量。每次泡茶用多少茶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茶叶的种类、茶具的大小以及饮茶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1、因茶而异:茶叶种类繁多,茶叶用量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单饮法冲泡绿茶、花茶、黄茶、白茶时,茶水比例可掌握在1∶50~60为宜,即每杯约置3克茶叶,注入150~200毫升沸水;品饮普洱茶时,茶水比例一般为1∶30~1∶40,即5~10克茶叶加150~200毫升水。在所有茶叶中,投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茶叶体积约占壶容量的2/3左右。
2、因地而异:投茶量的多少与饮茶者的饮用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常年以肉食为主,缺少蔬菜,因此茶叶便成为他们补充维生素的最佳途径。他们饮用的茶叶多为紧压茶类,如金尖、康砖、茯砖和方包茶等,茶叶原料较粗老,所以普遍采用煎煮茶,并且在茶中加入糖、乳、盐或其他调味品,茶叶用量较大。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广大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或盖碗泡茶,茶叶用量较少。
3、因人而异:茶叶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史有关。一般常年饮茶的中老年人喜饮浓茶,茶叶用量较多;初学饮茶的青年人普遍喜饮较淡的茶,茶叶用量较少;而原料较细嫩的茶则可采用冲泡法。
煮茶时,茶水比例可用1∶80,冲泡法茶水比例约为1∶50。总而言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要掌握好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
二、水温
1、水温高低:水温高低是影响茶叶水溶性物质溶出比例和香气成分挥发的重要因素。水温低,茶叶滋味成分不能充分溶出,香味成分也不能充分散发出来。但水温过高,尤其是长时间加盖闷泡,也会造成茶汤色泽和嫩芽黄变,茶香也变得低浊,也是俗称的“熟汤熟叶”。一般而言,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成正比,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也就愈淡。
2、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是因茶而异。细嫩的高级绿茶或黄茶,以75℃—85℃为宜。茶叶愈绿、愈嫩,冲泡水温越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C也不会被破坏;水温过高,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这是因为茶叶中所含的咖啡碱大量渍出,并且维生素C也被大量破坏。
一般的红茶、白茶、花茶以及乌龙茶,宜用正沸的开水冲泡。如果水温较低,茶叶中的有效成分不易渍出,茶味淡薄。乌龙茶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淋烫茶具,冲泡后在壶外用开水浇淋,以提高茶的色香味。
对于原料较老的紧压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饼茶或砖茶撬好,高温冲泡,也可放在壶中熬煮,可使茶叶在沸水中保持较长时间,充分提取茶叶的有效成分,以便获得浓度适宜的茶汤。
三、冲泡时间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可渍出40~45%;泡第二次,能渍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渍出20%左右;泡第四次,能渍出10%,泡第五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茶叶以冲泡四次为宜。
当然茶叶冲泡的次数也是因茶而异,冲泡乌龙茶时,因为壶小茶叶量多,故一般冲泡七次仍有余香。而云南的普洱茶,冲泡十二次仍有余香,甚至更长些,较耐泡。不同的茶叶由于茶芽嫩度不同,所以在冲泡时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所以作为一名爱茶之人应熟练的掌握不同茶叶的冲泡技巧。
茶道入门泡茶知识
温杯
包括盖碗和茶杯,主要目的就是让茶具具有一定的温度,以利于茶香挥发。部分人会在温杯后,将茶叶置于盖碗内,盖上盖后上下摇几下,然后开盖闻干茶香气如果说的.矫情点,就有点像部分西餐菜品在上菜时要求碟子的温度类似,不过其实对于入门者来说,这并不是必须的一个步骤,直接将茶叶放在盖碗里泡也可以。
洗茶
这是一个有许多争论的步骤,以目前茶叶精制水平来说,“洗”茶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茶叶中的杂质早已在精制过程中剔除,而农残又无法洗掉,所以就卫生而言,洗已经没什么意义,不过有部分老茶,的确会有呈味物质难以有效溶出的问题,因此,通过洗这一过程,让茶叶在水中充分舒展,以利于后面几泡茶中呈味成分的溶出,就使得洗这一过程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置茶
从放茶的容器中将茶叶置于盖碗内,主要是根据控制置茶量,根据盖碗容量,大概3-5g,如果有天平、电子称之类的量一下当然好,没有也没关系,大概就是手抓一小撮那么多,刚开始时候原则是宁少勿多,少了如果嫌不够浓可以通过延长浸泡时间来改善
冲泡
水烧开,倒进去就好,什么高斟低斟不用考虑,别烫着就行,刚开始时不用追求一定要倒满水,大概八、九分就好,不容易烫手。洗茶的话倒完水立即出,就像之前谢掌柜视频里的那样。之后将滤网置于公道杯之上,第一泡大概浸泡10-15秒出汤,以后每一泡延长10秒左右。到了4、5泡以后,如果继续冲泡,则需要延长更长的时间
品饮
先闻香、后品茶,茶汤温度降低,会使得茶香变得不明显,所以需要趁热闻香,然后品饮茶汤,没必要非得像许多老茶友那样,喝的跟漱口似的,可以让茶汤在口腔中稍作停留,然后正常咽下就好了,感受下茶汤在口腔中留下的感觉以及咽下后舌根两侧和喉咙的感觉。
茶的种类
1、绿茶: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主要花色有:西湖龙井茶、日照绿茶、雪青茶、碧罗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竹叶青、都匀毛尖、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西农毛尖。
2、红茶: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1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主要花色有:祁门红茶、滇红、英德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等。
3、黑茶: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1种。普洱茶又分2种《一是传统普洱茶 也就是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自然干燥一定时间贮放形成的特色茶。另1种也《就是现代普洱茶 也就是熟茶》是经过潮水微生物固态发酵形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还是乌龙茶。
4、乌龙茶: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1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6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主要花色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丛、冻顶乌龙茶等。
5、黄茶: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
主要花色有:君山银针、沩山毛尖、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等。
6、白茶:白茶则主要是通过萎凋、干燥制成的。白茶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主要花色有:白毫银针、白牡丹 。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步骤3 温具
用沸水冲淋所有茶具,随后即将茶壶、茶杯沥干,温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温度,使茶叶冲泡后温度相对稳定,同时还起到清洁的作用。
置茶
置茶就是放茶叶,往泡茶的壶(杯)里置入一定数量的茶叶,茶叶的数量随不同茶叶而不同的,还有随个人喜好而放。
冲泡
置茶后,将开水冲入壶中,通常以冲水八分满为宜,冲泡时间一般为5分钟左右,冲泡次数越多,浸泡时间越长。
倒茶
冲泡好的茶应先倒进茶海里,然后再从茶海倒进客人的茶杯中。
奉茶
奉茶时,需要用茶盘托着送给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请客人品茶。
品茶
茶泡好之后不可急于饮用,而是应该先观色察形,接着端杯闻香,再啜汤赏味。
茶,初是药,后成饮物,作为高雅的趣味。
8世纪茶在中国进入诗意的领域,15世纪日本茶道集美学、宗教、哲学于一体,进一步发展。
在纷繁俗世中发现美并加以欣赏,是茶道让人着迷的地方。
日本茶道的产生背景是佛教,核心是禅宗。禅宗的思想和形式影响着日本茶道的方方面面。
和——和谐和悦。
是茶室过程的精神。“和谐”是茶道的形式,“和悦”是茶道内在的情感,重在以心传心,摈弃纷争,心心相印,以茶会友。茶事的气氛在“和”的精神上建立起来,包括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上的和。
比如,客人拿起茶碗不能觉得冰凉;茶室的香气要柔和;风声和炉子上煮水声音相附和,和谐的环境之美和饮茶人的人格之美相互和谐共处。
敬——心佛平等
日本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敬”的理念,最能体现这种理念的是“一座建立”。
指的是茶道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互相尊重,共同创造和享受一种和谐的茶室气氛。
不论客人的身份地位,一律从“小入口”匍匐进入。古代如果武士有佩刀,须将刀解下,放在茶室外,才能进入。
清——物我合一
清指的是清洁、整齐,茶道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
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室中,茶人们随时要泼洒清水。迎接贵宾前,要用抹布擦净茶室中的树叶和石头。
茶室里一尘不染,连烧水用的炭都提前一天洗去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染来达到内心的清静。
寂——本来无一物
“寂”是日本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的涅槃、寂静、空寂,积极意义上的“无”。
当茶人或者禅修者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后,进入一个没有任何声音、色彩的“无”的世界。
在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后,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就出现了。
茶室作为专门为茶道服务的建筑,其设计也源自禅宗的思想,茶室反映着许多禅宗教义。
历史上第一个独立茶室是由千利休所建造。这位大师中的大师,于16世纪创立了茶道礼仪,并使之臻于完美。
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待合)、连接门廊与茶室的露地组成。
茶室本身,最多只能容纳5人。水屋,用于清洁和茶会前的准备。门廊,用于客人等待的地方。
露地,连接门廊与茶室,意味着禅定的第一阶段,即通往自明的道路。
露地的存在,旨在切断茶室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的感官更加敏锐,得以专心体味茶室本身蕴含的审美情趣。
庭院深深,树影婆娑,卵石铺路,杂然有序,小径蜿蜒,松针遍地。
石灯笼上苔痕斑驳,四下里寂然无声。漫步其中,往往不觉抛开俗世,怡然忘忧。
这种感觉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深处闹世,也如同置身山林。
这些营造出的宁静与纯粹背后,是煞费苦心的匠意。
宾客穿过露地时,被唤起的感觉,会因为茶人的风格不同有所差别。
千利休,追求的是绝对的孤寂。他主张铺设露地的秘密,包含在一首古代歌谣里:远望秋浦,枯木干枝。海屋独自,暮色沉沉。
其他人,如小崛远州,认为露地的理想,应如同这首诗:隔着树林望去,只能看到些许的月和些许的海。
营造的意境:刚苏醒的灵魂,还徘徊在往日幽暗梦境中,又沐浴在半梦半醒的甜美微光中,缱绻难离,憧憬无尽自由的彼岸。
日本茶室有许多特有的构造,如壁龛、需跪行而入的小入口、不对称性。
小入口:茶室入口尺寸高约73厘米、宽约70厘米,做入口的木板由两块旧木板拼成,内侧有横框,钉子帽要露在外面不得加以掩饰。
如此设计,不论什么人进入茶室都必须弯下身子,匍匐进入,无论尊卑,无一例外。目的是使来者领悟平和谦逊的真意,也有放下名利地位,解除压力,亲身体验无我的境界。
壁龛:冈仓天心曾说“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壁龛在日本茶室中地位超然,人们进入后,首先要跪在壁龛前行最高的礼,拜读挂在壁龛里的禅宗墨迹,观赏茶花。
茶室只使用土、砂、木、竹等材料建造,外表不加修饰。却在清贫简朴中处处流露这精致与优雅。
建造一个好的茶室,耗资远远超过一座普通的房子,因为其选材和工艺,都需要极度的细致和严谨。
结合佛家的无常观,和心外无物的训诫,禅宗将房屋视做肉体暂时的居所。
茶室以茅草屋顶,象征柔弱易逝。以纤细的柱梁,喻指虚亏不坚。以细竹作为支撑,暗示难禁风雨的单薄。其选材皆为常见,表明心随自然,而非刻意。
茶道的精神潜藏在这些简单的事物中,并用其优雅的微光,为它们披上一层美丽的面纱,从中我们将寻得永恒。
不对称性,这也是日本坚持禅宗和道教理念的结果。禅宗和道教认为完美的理念是具有动态特征的,追求完美的过程胜于完美本身。
生命和艺术的活力,在于它的成长性。真正的美,是用自己的想象和品位,完善那些不完善之处后,才能领略到的。
尽力规避重复的迹象,在茶室里随处可见。装饰用的各种物件经过仔细挑选,以防止颜色和样式上的雷同。
如果茶室中摆放了鲜花,那悬挂的绘画,就不会再采用花鸟画。
如果选用了圆形茶壶,那水罐就必须有棱角。
黑釉茶碗也不能与黑漆的茶叶罐搭配。
在壁龛放置花瓶或者香炉时,注意不能放在正中,以免切分出均等对称的空间。
壁龛柱子的材质,也要与其他柱子种类不同,以避免千篇一律。
茶室的简洁朴素和出尘脱俗,使它成为远离外在世界纷扰的世外桃源。
17世纪,在德川幕府推行严格的形式主义之后,茶室成为自由交流艺术精神的唯一去处。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都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情。
“一期一会”,是“一生一次机会”的意思。
这种心情体现了佛教“无常观”,告诫人们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彼此抱着“一生一次”的信念,觉知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转瞬即逝,体会互相依存,珍惜生命。
在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时代,战争连绵,昨日见面次日便被杀害的朋友不计其数,所以利休大师表示,每一次茶会都抱持这是与友人最后一次见面的感概心情。
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总是说着“明天见”或者“下周见”,然后分手。以为再次相见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但是人活在世上,总有一天会遇上无法“再次”相见的事。
虽然是事先已明白的道理,真正遇上时,心里还是毫无准备。
结果不是难以掩饰的惊慌失措,就是悲伤不已。唯有亲身遇上,才能了解真正失去的是什么。
深深以为:
花开了,就庆祝。
想见面时,就见面。
谈恋爱时,就好好爱个够。
有喜欢的人时,就明白对他说喜欢。
幸福的时候,好好拥抱幸福,百分之百真心体验,因为这是人生唯一可以掌握的。
人心非得经过洗练,才能慢慢真实感受生命的真义。
虽然人生在世,一切应该向前看,充满光明更具有价值。但是,若无反向事物的存在,便显现不出“光明”的价值。两者共存,才能互相映照真义。
正如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茶人对于花草,从不随意摘取,而是按照心的艺术构思,小心选择一枝一叶。
假如有叶子,会考虑与花的关系,因为呈现的将是植物生命整体之美。
当花草被安排成满意的样子,茶人便会把它放到壁龛,房屋中最尊贵的位置。
周遭不放任何器物,因为这样会破坏它的效果,甚至画也不行,除非它们彼此呼应,能够展现出特别的美感。
花在那里,像一位君主,客人依次进入房间,先要向它致敬。
茶人对花的崇拜,只是美学仪式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信仰。和其他茶室里的艺术品一样,插花从属于装饰的整体架构。
同样,茶人插的花,一旦挪动,也就失去意义。因为它的线条、比例,都与周遭的环境密切相关。
直到17世纪中叶,花道家们展露头角之后,才有了专门针对花本身的膜拜。这时,花才终于脱离了茶室,再不受其他规矩约束。
茶室的花,是一种在设定上恰到好处的艺术,真切贴近于生命,并因此打动我们的内心。
茶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限于对花的选择,剩下的工作便交给花儿们,让它们去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若是在晚冬时节进入茶室,你可能会看到纤弱的山樱,配着一支含苞待放的茶花,那是冬天离去的足音和春天到来的回响。
如果炎炎夏日走进茶室,你可能会注意到在壁龛幽暗阴凉的角落里孤悬着一瓶百合,含露欲滴,仿佛在轻笑人生的愚昧。
单是花儿的独奏,已经很有意思,再加上绘画和雕塑的协奏,则更加使人着迷。
比如茶人绍巴,把一首描写海边孤寂之美的诗,一个形似渔家茅庐的青铜香炉,还有一些岸边野花,搭配在一起,令人感受到晚秋的萧瑟气息。
一个著名的故事,16世纪时牵牛花在日本还是罕见之物。千利休在庭院里种满了牵牛花,悉心呵护。消息传到太阁耳里,想去参观,利休因此邀请太阁来喝早茶。
太阁在约定时间步入庭院,却看不到任何花的痕迹。他压着怒气进入茶室,迎接他的景象却让他的怒火消失的无影无踪。
只见壁龛上,一尊罕见而精美的宋代铜器里,插着一朵牵牛花。那整个花园的女王!
茶道只有“礼法”,“礼法”本身要求严格,几乎毫无自由可言。有人觉得,茶道有如将人嵌入模具之中。
学习茶道,老师只教沏茶的流程,严格遵循传统,不会回答为什么,只说去做。
可是经过反复练习,沉浸其中,自然理解认同。经过十年、十五年,某天不经意的想:啊,原来是这样啊!自然就获得解答。
茶道依季节的循环,将日本人的生活美学与哲学变成亲身体验,了然于心。
真正的体悟需要时间,可是就在“啊,原来如此”的那个瞬间,完全化为身上的血与肉。
体悟是什么?也许在《日日是好日》中的听雨的一段,可以描摹出大概,让我们作为旁观者一窥究竟。
“哗——”
这间木屋似乎完全消失在雨中,由于雨声过大,即使人在屋内,也可以感觉户外的大雨情景。
一滴滴雨声感觉听的非常清楚,有如聆听打击乐般,低音大鼓、定音鼓、木琴、响葫芦等各种乐器的音色明晰可辨,还与远方群聚的雨声层层交叠,构成更加盛大的音响世界。
从未如此专心听过雨声,觉得自己似乎正深入探索雨音密林的奥秘,心中怦然不已。
心里虽然恐惧如此真切的感受,却又想更深入探索。我的“耳朵”也因此变得更加敏锐。
感觉听力忽然扩张,而且一口气想要突破什么。
一瞬间,耳朵似乎听到了什么。
“——”
莫大的空间里,突然只剩下我一个人。
这里究竟是哪里?
没有任何东西阻碍着我。
这一刻,往常紧张流程的出错、在意工作的表现、担心回家后还有不得不完成的事等,已不再困扰我。
甚至觉得自己不努力不行、不获得别人的好评自我就没有价值、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弱点的恐惧与不安感,也全然消失。
身心完全自由,享受着温暖大雨的冲刷,一切的喜悦、快乐,皆有如孩童在雨中玩耍般欢欣鼓舞,即使视线因雨过大而看不清楚也毫不在意。
生平初尝如此自由奔放的感觉。
无论到多远的地方,皆可看见自我开阔的前景。
可以一直在这儿,哪儿都不必去。
没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
也没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
也没有任何的不足够。
完全满足于当下。
“哗——”
当敏锐听力消失,发现自己依然坐着。
刚才的感受,我想只发生于数秒、数十秒之间。
突然想起还没有观赏壁龛,不经意回头往上看——“雨听”。(倾听雨声!)
我的视线无法离开字画。
在雨声环绕下,感觉自己当时正处于决定性时刻,像在等待暗号来打开紧闭门扉的那一瞬间。
“雨天,请听雨。将身心都放在这里,好好运用五官,专心品味当下,这样便能有所领悟。自由之道,其实一直存在于当下,这里。”
我们总在懊悔过去,烦恼尚未来临的未来。殊不知,过去的日子终究已过去,不再复返,而未来也非能万全准备的。
一味考虑过去与未来,当然无法安心过当下的日子。其实,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何不好好体验当下。
我发现唯有忽略过去与未来,专注当下这一刻,人才能无所挂碍、自由自在的活着。
雨停了。我屏息,感动的坐着。
雨天听雨,下雪日观雪,夏天体验酷暑,冬天领受刺骨寒风。无论什么样的日子,尽情玩味其中就好。
茶道就是教导人这样的“生存之道”。人若能这样活着,就算遭遇世间所谓的“苦难”,也能甘之如饴吧!
下雨天,一旦感觉不顺遂,我们往往怪罪“都是天气不好”。其实,没有真正所谓“不好的天气”。
下雨天,如果也能乐在其中,任何日子都能变成“好日子”。
天天是好日。
茶道的领悟没有时间限制,无论三年或者三十年,成熟的速度因人而异,该领悟时就能领悟,静待个人的时机。
写在最后
电影《寻访千利休》,千利休说:能让天下地动山摇的,不只有武器和黄金。唯一能让他低头的,只有美!美让世界充满了生命力。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对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诗意,来自心的感受和对生命的体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面对喧嚣忙乱的世界,我们更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一点从容,擦拭心灵,去感受美,去感受生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474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品尝民俗茶
下一篇: 旗人喝茶与今人喝茶